我的《苏幕遮》导学案 有答案教学文稿
苏幕遮(怀旧)导学案2
《苏幕遮》导学案【学习目标】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3、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自主学习】一、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
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
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
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
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
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二、诵读词作,初步感知1、初读要求:读准字音2、诵读:注意节奏、语气、重音,初步把握作者情感。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作品内容)本词主要表达什么情感?2.上片和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三.赏析探究(一)上阕1、找出词的一二两句中所写的意象,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
2、三四两句中的意象又是什么?它能让人想起什么来?3、上片的“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二)下阕1、下片的“好梦”指什么?为什么说“明月楼高休独倚”?2、下片写“黯乡魂,追旅思”,这种“思乡和羁旅”之愁,作者是想如何排遣?3、赏析“山映斜阳天接水。
《苏幕遮》讲学稿(教师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苏幕遮》讲学稿(教师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北宋中后期词坛上一位有代表性的词人。
周词讲究音律、句法、章法,在艺术表现上精雕细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词境。
周邦彦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羁旅愁思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新月、荷花、梅花、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
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
《苏幕遮》就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
二、词文赏析:(前人评周邦彦写词“擅长写景咏物,精工词语,铺叙中,曲折,变化,回环。
”)--张炎《词源》。
此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段落极为分明。
1、“燎沉香,消溽暑”描述室内的活动。
梅雨季节,一场连绵阴雨过后的清晨,房间里面又潮又闷,人的心情也闷闷的。
词人点起沉香,驱赶室内湿热的暑气。
2、这两句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词人室内的活动?明确:是从嗅觉、触觉两方面来描述的。
词人嗅到点燃的沉香弥漫室内的清香,那使人感到闷热的暑气,已经消失。
“消溽暑”句,包括触觉上的反应,这是作者醒后的第一个感受。
3、“鸟雀呼晴”是醒后的第二个感受,这又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明确:听觉方面来写的。
溽暑消失,天气放晴,故鸟雀也十分活跃,鸟雀的鸣声透露出雨后新晴带来的喜悦。
4、“侵晓窥檐语”,是醒后的第三个感受,这又是词人从哪个角度写的?明确:从视觉、听觉方面来写的。
词人听到鸟雀的欢叫之声以后,由于关心天气的阴晴,他立朝窗外望去,首先看到的便是雀儿们立在屋檐上往下窥视,一边彼此叫个不停。
“语”,在这里不光是鸣声,而是侧重于刻画鸟鸣时摇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的动作,这是视觉的形象。
《苏幕遮》导学案
《苏幕遮》导学案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基本内容。
2、探究词人是如何将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结合的。
3、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
2、体味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抒情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预习篇一、文学文化常识积累1、苏幕遮,名。
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
“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
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篇各五句四仄韵。
2、周邦彦(1057—1121),字,号,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宋徽宗时曾任大晟乐府提举官,进一步完善了词的体制形式。
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之称,但在内容上有明显不足,多为泛咏旅思、绮情之作。
二、初读诗歌,准确朗读,识字正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燎.沉香()消溽.暑()芙蓉浦.()瞭.望()繁文缛.节()果脯.()干宿.雨()窥.视()通缉.()小楫.轻舟()2、根据拼音填词语。
消rù shǔ舟jí部shǔjí录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燎.沉香(2)消溽暑..(3)干.宿雨(4)芙蓉浦.(5)相.忆否(6)侵.晓窥言语4、熟读诗歌。
读出平仄。
《苏幕遮》双调62字,押仄韵到底。
注意“否”“浦”两字古音有别,在当时与此词前面的韵字同属上声“语”韵。
5、理解诗歌字面意思。
(翻译)课内研读篇一、再读诗歌。
理解诗意。
1、整体感知。
整首词按结构分为几层?所写内容如何理解?2、诗歌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原句回答。
二、反复诵读,品味鉴赏。
1、选取了怎样的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在上片中,词人调动了那些感觉器官?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意。
2、下片中,词人把空间的现象落实在两个点上:一是“吴门”,一是“长安”。
他们是用什么联系起来的?课后问题二。
3、赏析。
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人间词话》)。
《苏幕遮》学案及答案_0
---------------------------------------------------------------最新资料推荐------------------------------------------------------《苏幕遮》学案及答案高高二二语语文文教教学学案案备备课课人人审审核核人人授授课课时时间间 2 20 01 12 2 课课型型新新课课第第 1 1 课课时时课课题题苏幕遮学学习习目目标标 1 1、、感2 2、、了了解3 3、、培培养感受受诗解作养鉴诗词作者者及鉴赏赏诗词创创造造的及其其作诗歌歌的的意意象作品品风的能能力象和风格格,,体力。
和丰丰富富意体会意境境,,品会词词中品味味诗中作作者诗意者的的情意。
情感感。
学学习习重重难难点点 1 1、、感2 2、、培感受受诗培养养鉴诗词鉴赏词创赏诗创造造的诗歌歌的的意意象的能能力象和力。
和丰丰富富意意境境,,品品味味诗诗意意。
自自学学导导航航作者简介: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1 / 16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合合作作探探究究 1、 . 上阕写了那些景, 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明确:烦闷---欢快 2、作者感情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哪个字或哪几个字表现出来的?分析这几个字的妙处. 明确:呼和语。
A.拟人: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
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B.反衬: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以闹写静写法, 3、赏析一下这一首词的中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苏幕遮导学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苏幕遮【因声求气,吟咏诗韵】1、经过朗读技巧的指点,让先生更深切领会作品的情感。
2、经过揣摩词的言语,领会词的意蕴,培养先生的想像力。
3、理解本词表现手法的运用。
【诗歌欣赏】1、上、下两阕分别写了些甚么呢?上阕写景,下阕抒怀。
2、词人拔取了哪些意象?描绘成了几幅图画?哪些词句写得好?意象:沉香、鸟雀、荷、初阳、水面图画: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摇晃“燎沉香,消溽暑”梅旱季节,一场连阴雨过后的清晨,房间里面又潮有闷,人的心情也闷闷地。
词人点起沉香,驱赶室内干冷的暑气。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鸟儿们一大早就已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互相交谈;叽叽喳喳,清脆的鸟叫声彼此转告着天气放晴的音讯。
“呼”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逐一风荷举”雨后初晴的凌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耀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美满,经过雨水的洗濯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和风中亭亭玉立。
“逐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活灵活现,简单一个“风”字,把和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势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字,把荷茎苗条挺立、斗志昂扬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是由于看到如此美景,作者不由地触景生情。
齐读下阕,领会思乡之情。
【领会情感】1、全词中最能表现作者思乡之情的是那一句?运用了怎样的抒怀方式?“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直抒胸臆2、触发作者思乡之情的是哪幅图画?第三幅风荷(由于作者家乡在如今的江苏苏州,苏杭一带每逢盛夏,必定会出现“接天莲叶无量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由眼前风荷想到家乡的美景,衔接自然)3、“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在抒怀上有何特点?此时作者不禁想起旧友,没有直写,而是用设问的手法,反写不知旧友能否忆我。
《苏幕遮》学案
<苏幕遮>导学案(范仲淹)一、三维学习目标1、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2、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3、鉴赏词中的佳句。
二、重点、难点学会品读赏析诗词,掌握一定的赏析方法。
1、理解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
把鉴赏的重心落脚到对全词抒情结构的把握和写景抒情技巧的鉴赏上。
教学重点:学会品读赏析诗词,掌握一定的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品读,学会赏析;三、学习方法1、初读,整体感知。
2、再读,理解词意。
3、品读,学会赏析;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导学过程(一)、导入:由《长亭送别》导入(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围绕学习目标,运用四边教学法一一完成目标。
【目标一】了解有关常识师导学:我们刚刚学习过范仲淹的《渔家傲》,谁还记得范仲淹的简介?生回答:师明确:【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市)人。
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
生二岁而孤,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
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
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
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
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
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苏幕遮导学案附答案(原创)
《苏幕遮》导学案学习目标:1.鉴赏本词上片写景,下篇抒情的特点。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体会本词情景关系进而明确本词巧妙构思。
学习重点:1.鉴赏本词上片写景,下篇抒情的特点。
2.体会本词情景关系进而明确本词巧妙构思。
学习时数: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字音。
燎.()溽暑..()窥.()小楫.()2、作者及背景介绍周邦彦(1056—1121),字,号,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献《汴都赋》升太学正,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宗正少卿等职。
徽宗即位后,由于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被任命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在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词风在大力开拓词的表现领域的同时,又往往成为“曲子中缚不住者”,表现出作为文字作品的词与音乐逐渐分离的趋向。
而周邦彦却是朝另一个方向发展,极端重视词与音乐的配合,使词的声律模式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
在任大晟府提举时,周邦彦以他的音律知识并吸收民间乐工曲师的经验,搜集和审定了前代与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并创制了《六丑》等不少新调。
周邦彦的词虽说在题材和情感内涵方面没有提供更多的新东西,但在艺术形式、技巧方面都堪称北宋词的又一个集大成者,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经验。
因此,南宋以后的姜夔、吴文英等人都十分推重周邦彦,有人甚至称他为“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
直到清代的常州词派,还奉他为词之“集大成者”。
这说明在词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技巧上,周邦彦确有出色的贡献与深远的影响。
周邦彦,北宋晚期一个重要词人,是北宋晚期的集大成者,他集结了北宋的大成,开拓了南宋的先声。
他开拓出一种新的作风,不重感发而重思力。
“人望之如木鸡,自以为喜”,周邦彦是以自己的私人得失利害为主的,跟苏东坡以国家得失利害为主是不同的。
背景介绍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
苏幕遮学案及答案
备课人
审核人
授课时间
2012
课型
新课
第1课时
课题
苏幕遮
学习
目标
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
重难点
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自学导航
作者简介: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⑸接:连接。一说,目接,看到
⑹大荒:旷远的广野。
⑺惊风:急风;狂风。
⑻乱飐(zhǎn):吹动。
⑼芙蓉:指荷花。
⑽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重遮:层层遮住。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江:指柳江。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⑾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3、赏析一下这一首词的中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明确:清新的绿荷叶面上昨夜雨后水珠仍在。但作者仔细的观察水珠被蒸发的过程,形象细微之致,并且其后荷花荷叶摇动,这一定有响动,因此又引出音乐的效果了,手法超凡。
一“举”字,写出了荷叶雨后挺立水面的勃勃生机,动景如生,令绵绵的上片有了风骨,而又不失风韵。视点上,作者是很考究的。先一个雨珠,后扩大、降低到水面,最后远望整个池塘,仿佛在摄影一样。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
《苏幕遮》学案及答案
《苏幕遮》学案及答案《苏幕遮》学案及答案一、主题:本篇文章主要探讨了古代诗歌《苏幕遮》的词意、句意、篇章结构以及语言艺术,并配备了相应的练习题和答案,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诗歌。
二、引入:《苏幕遮》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诗歌以绿草、碧树、红花等元素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通过学习《苏幕遮》,我们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意境和表达技巧,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三、课文分析:1、词意:(1)苏幕遮:名词,指白居易的诗歌作品《苏幕遮》。
(2)绿草:名词,指绿色的草。
(3)碧树:名词,指绿色的树木。
(4)红花:名词,指红色的花。
2、句意:(1)苏幕遮·绿草茵茵马蹄疾:指在绿草如茵的春天,马儿奔跑得很快。
(2)苏幕遮·碧树红花两相映:指在碧树和红花相互映衬的景色中。
(3)苏幕遮·生机盎然春意浓:指春天充满了生机和盎然春意。
3、篇章结构:《苏幕遮》共分为三个段落,每段以不同的情景为主题。
第一段描述了春天马儿奔跑的场景,第二段描绘了春天景色中的情感,第三段则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和感慨。
三个段落层层递进,形成了完整的诗歌结构。
4、语言表达:《苏幕遮》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和抒情的技巧,通过形象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感受。
诗歌采用了韵律、押韵等技巧,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音乐感和节奏感。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四、关键词解析:1、苏幕遮:指白居易的诗歌作品。
2、绿草:指绿色的草。
3、碧树:指绿色的树木。
4、红花:指红色的花。
五、答案提示:1、《苏幕遮》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白居易?答案:唐代2、“苏幕遮”在诗歌中指的是什么?答案:《苏幕遮》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抒情诗。
3、诗歌中的“绿草”、“碧树”、“红花”指的是什么?答案:诗歌中的“绿草”、“碧树”、“红花”指的是春天的景色,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和美丽。
4、诗歌的篇章结构是怎样的?答案:《苏幕遮》共分为三个段落,每段以不同的情景为主题,层层递进,形成了完整的诗歌结构。
周邦彦《苏幕遮》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周邦彦《苏幕遮》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周邦彦《苏幕遮》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1周邦彦《苏幕遮》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周邦彦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演说家,其著作涉及文学、历史、政治等多个领域,其中《苏幕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故事为蓝本,以爱情为主题,通过描绘花间派的爱情,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状况。
本文将从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意象等方面对周邦彦《苏幕遮》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品味这一文学佳作。
一、情节分析《苏幕遮》以苏小妹与宓妃的爱情为主线,围绕着她们之间的矛盾、纠葛展开,揭示了古代女性在婚姻、情感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具体来说,情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苏小妹被赵云才求娶这一部分主要描写苏小妹的家庭背景和身世,以及她被赵云才所求娶的过程。
赵云才是一个土豪,他冒充宰相薛平贵的家丁,混进苏小妹父亲的家中,利用金钱和权势迫使苏小妹嫁给他。
苏小妹不愿意嫁给他,但是在父亲的逼迫下,不得不嫁给了他。
第二部分:苏小妹与宓妃相遇这一部分描写了苏小妹和宓妃相遇的情景。
苏小妹在出嫁的途中,偶然遇到了宓妃,两人一见钟情。
但是,由于历史背景和社会压力等因素,她们的爱情无法得到认可和实现。
第三部分:苏小妹与宓妃的纠葛这一部分描写了苏小妹和宓妃之间的纠葛。
苏小妹由于不满意婚姻生活,开始对赵云才产生厌恶,与此同时,她也对宓妃心怀感情。
但是,赵云才发现了她们之间的关系,开始对苏小妹进行压迫和控制,甚至派人杀害了宓妃。
这一事件使得苏小妹深受打击,与赵云才之间的矛盾和纠葛也逐渐升级。
第四部分:苏小妹最终放弃爱情这一部分描写了苏小妹最终放弃爱情的过程。
她不愿意继续生活在不幸和苦难之中,最终选择饮毒自尽,自愿结束生命。
二、人物形象分析《苏幕遮》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各具特点。
主要人物包括苏小妹、宓妃、赵云才等。
1、苏小妹:她是一个温柔、聪明、有情有义的女子。
《苏幕遮》导学案
在导学案中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思考题,例如如何运用《苏幕遮》中的主题或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应用方案。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的经验和故事。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苏幕遮》是周邦彦创作的一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至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之间。此词抒写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故国山河的热爱和思乡之情的深沉。
北宋时期,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已经相当成熟。周邦彦身处北宋词坛的黄金时代,他的作品代表了当时词创作的最高水平。北宋词坛风格多样,既有婉约派的柔美细腻,也有豪放派的雄浑壮阔。周邦彦的词风则以典雅、精致、含蓄、婉约为主,深受后世喜爱。
婉约派
04
CHAPTER
文化内涵及价值意义探讨
北宋词坛作为宋词的代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其发展历程和特点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宋词人以晏殊、柳永、苏轼等为代表,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既有婉约派的细腻情感,又有豪放派的开阔胸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和艺术灵感。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传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要点一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关注当代诗词创作动态,了解现代人对古典诗词的继承和发展,如现代诗词的流派、风格、主题等。通过了解现代诗词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古典诗词在现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价值。同时,通过比较古典与现代诗词的异同,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提高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和评价水平。
06
在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上,则表现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洞见,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苏幕遮》学案及答案
二、朗读课文: 1、自读正音正字;2.范读(配乐);3.学生仿读;4.指名朗读、齐读。
1、疏解词语:学生提出生疏的 词语全班讨论交流。
2、学生逐句翻译(可先 草丛。
四、分析课文:
1、上片描写怎样一个画面?分几层写的?动静结合了吗?从哪几个词语可以 看出?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上片描写一幅暮春三月的美景图:雨后新绿、映日残霞、碧水蓝天、茂 密芦苇、翩翩彩蝶。分四层写,动静结合极为鲜明,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 景图。从“过波”“啼鸟”等词语可以看出。体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感情和欲 排解愁闷的情怀。
2、下片写怎样一个画面?情感怎样变化的?下片分几层?从哪些词语可以看 出来?答案:下片描绘了一幅故乡的画卷:风和日暖、杨柳依依、行云悠悠、 青山一片。情感由喜而悲,由恬而怨,跌宕起伏变化很大。下片分两层,从 “杨柳”
《苏幕遮》学案及答案
1、你了解的周邦彦:小组交流 收集的资料。
2、知人论世: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末期词学大家。 他的词多写艳情,不少词笔触细腻,变化多端,技巧圆熟,语言精纯,词中又 常夹用叠字、联绵字,收放自如,跳动着内在
的节律,这些均与李清照词风神似,所以有人认为他得李之真传。
(5)分析五首诗的不同主题,以及这五首诗与作者生活背景之间的关系。
3、结构分析
《虞美人》的结构非常紧凑。上片开头就直抒胸臆,用一连串比喻句排比铺叙 了内心的哀愁;下片则将个人感慨、家国沦陷以及生活惨境融入其中,笔意悲 凉凄婉,词人通过上下片之间的对比和呼应,将个人的悲情与国家的命运紧密 地在一起。
意味深长。⑩意境上幽美、清新的山水之境和柔媚、迷人的风情之境交织成篇 耐人寻味。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当堂背诵。教师小结:周邦彦的词深婉曲折、明 丽精巧,“前人有言‘清真词敲金戛玉中极流利者’(见陈洵《海绡说词》), 指的就是这一类。”这首词是作者在京任职期间为感爱人之离而作,为登高有 感而作,为情到深处而作,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苏幕遮》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思想,了解作者范仲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02
分析《苏幕遮》的意境和意象
学生应能分析《苏幕遮》中的意境和意象,理解词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
人物情感,以及作者如何通过这些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03
掌握《苏幕遮》的艺术手法
学生应能掌握《苏幕遮》的艺术手法,包括修辞、表现手法等,了解这
些手法在词中的作用和意义。
重点难点解析
重点
理解《苏幕遮》的主题思想和作 者的情感表达,掌握词中的意境 和意象分析方法。
难点
深入理解《苏幕遮》的艺术手法 和修辞运用,以及作者如何通过 这些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 考。
学习建议
建议学生在课后复习本节课所学 内容,加深对《苏幕遮》的理解
和认识。
鼓励学生在平时多阅读古典诗词 ,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能够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词创
作。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 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习
效果。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 养,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热爱。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 人生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 态度。
作者二
了解作者在文学史上的地 位和影响
作者三
了解作者的代表作品和特 点
背景介绍
背景一
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时 代背景
背景二
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 涵
背景三
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表 现手法
02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苏幕遮》的词 牌知识。
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 平和文学成就。
理解《苏幕遮》的创 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专题8《苏幕遮》(碧云天)导学设计(含答案)
苏幕遮(碧云天)一、词人名片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范仲淹为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朱熹称他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生二岁而孤,母更适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东)朱氏,从其姓,名说。
考取进士做官后复姓范。
后历任大理寺丞、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曾出任陕西宣抚史、陕西四路安抚史,战功显赫,又曾做过多方地方官。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1052年(皇祐四年)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
范仲淹文、赋、诗、词均粲然可观。
作词能开拓词的意境,风格兼有婉约、豪放。
词传世五首。
二、诗词故事仲淹苦学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勤奋读书,五年不曾脱下衣服好好睡过一觉,看书看得头昏了,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读书的条件也很艰苦,稠粥也舍不得吃,要到太阳偏西才吃。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给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三、文题背景此词写于范仲淹新政被挫罢职外放时,是思念家室的作品。
“苏幕遮”,原为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词。
提示此词以低回婉转、沉雄的笔触,抒写了羁旅乡思的情怀。
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下片直抒思乡情怀。
二、悟读,诗情画境一个秋天的日子,你挥动如椽的大笔,着意描绘一幅深秋思乡图。
天,一碧如洗,似乎没有尽头;地,满世界的枫叶都似乎在簌簌飘落。
极目远眺,笼罩着暮霭的河流蜿蜒流向远处寂寞的寒山。
《苏幕遮》教学学案
《苏幕遮》教学学案《苏幕遮》教学学案《苏幕遮》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一首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提供的《苏幕遮》教学学案,大家可以参考阅读,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考生网。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苏幕遮》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一首诗,本单元的重点为“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因此诵读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学生可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词的内容,把握词人的情感。
这首词本身不难理解,上片写景,下片因触景而生发的思乡之情,所以我打算把重难点放在词的手法的鉴赏上:因为景情关系在高考中多次出现,“五月渔郎相忆否?”这一句对面落笔的手法出现在学生面前,他们几乎不知道这个概念。
最后通过“拓展延伸”,补充景情关系和对面落笔的知识,通过当堂检测检查学生对手法的掌握情况,通过规律总结强化答题思路。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家相关情况,理解本词内容,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合作探究,赏析本词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词人的思乡之情。
【学习重难点】赏析本词的表现手法。
【学习课时】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通过荷花的图片配乐将学生带入情境之后,与学生对话交流,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检测。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词人。
周词讲究音律、句法、章法,在艺术表现上精雕细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词境。
周邦彦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羁旅愁思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新月、春雨、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
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
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
著有《片玉集》,也称《清真集》。
三、初读感知(在诵读中感知诗歌的美,生读,教师范读。
)诵读全词,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情。
四、概括这首词上下片的内容。
2019《苏幕遮》导学案1精品教育.doc
《苏幕遮》导学案1《苏幕遮》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词坛成就2、把握词中自然清幽的意境,了解用词格律严谨、语言清新自然的特点3、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词的音韵美【学习难点】1、美读全词,吟咏情韵2、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把握诗人的感情【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词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宋徽宗时曾任大晟乐府提举官,进一步完善了词的体制形式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佑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与杜甫的《月夜》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王国维因此称赞周邦彦:“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学习过程】整体感知一、诵读全诗1、读准字音、辨析字形燎()溽()楫()浦()2、结合注释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梦入芙蓉浦()3、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看看谁是小组里的“诵读明星”诵读提示:体格调活泼,诵读时候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呼”,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窥”,写出小鸟东张西望的神态作者的心情从“燎沉香,消溽暑”的郁闷,转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的欢快下阕朗读时放慢,末两句,充满深情、梦幻的感觉诵读明星:推选的理由是:二、局部探究1、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王国维认为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3、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是哪个意象?4、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当堂检测】当堂背诵并默写全诗【我的反思与感悟】悠悠荷花情三十年多前,我作为一名下乡知青落户孟津会盟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了荷花,第一次被她的娇艳所倾倒,被她的清纯所感动这种美丽的花,陪伴我度过了那段艰辛枯燥的日子,让我感知着生活的美好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大江南北时,我踌躇满志地告别了日夜相伴的荷塘,走进了大学的课堂这些年来,多少次梦回故土,多少次想再看一看为之抛洒青春的村庄,闻一闻当年植下的荷花今天的芬芳……我心中的荷花梦一做就是三十年今年七月,一张“洛阳会盟荷花节”的邀请函,打开了我思乡的闸门,触动了我深藏在心中三十年的荷花情结激情如火,归心似箭,穿越一座座城市,一片片田野,我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情悠悠,思悠悠,情思满怀故乡游徜徉黄河岸边,漫步北邙山下,流连会盟台旁,我努力搜寻着记忆中故乡的模样但是,已经看不到往昔的窑洞和土坯房,映入眼帘的是连栋而起、整齐划一的新村庄,乡亲们的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兴奋地告诉我:就在你当年劳动的滩涂地上,如今已经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万亩荷塘,现在正是看花的好时候荷花,凝结着我昔日依稀的青春梦,荷花,牵动着我今天厚重的故乡情畅游十里荷塘,这一望无际的绿荷呀,浸一身水乡的清灵,铺一池蓊郁的碧秀:圆阔如伞的荷叶,或轻浮于湖面,如片片碧玉;或挺立于青波,似层层绿浪满眼的绿色,蓬勃茁壮,青翠欲滴,蕴涵着无限的清新和生机感受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淡雅,品味着烟雨绿荷染蓑笠的田园意趣,引人浮想联翩,让人回味无穷畅游十里荷塘,这千姿百态的荷花呀,仿佛一个个云髻高耸的仕女,端庄典雅,洁身自爱的娉婷在水中央;又象是一群纤尘不染的仙女,身披轻纱,含笑伫立这里的荷花以白荷居多,雪团似的晶莹花瓣,如白玉般玲珑润泽,凝珠嫩蕊中捧出一抹娇艳的黄,辉映出静如处子的庄重,把阵阵淡远的清香,送入游人的心脾让人不由得想起“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的绝妙比喻粉色的荷花远远近近地,这里半池,那里一片,更增添了荷塘别样的韵致那花朵粉中透红,酥胸微露,散发出脂粉般的香气和少女般的妩媚,在绿叶的映衬下,在清风的微拂中,飘逸着袅袅娜娜的绰约风姿更有那尖角才露的小荷和含苞待放的花蕾,亭亭玉立,恬静淡雅,却掩不住那百般柔情、千种娇羞置身一望无际的荷花之中,顿觉满眼生碧波,天地染荷香,禁不住想吟咏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千古诗句畅游十里荷塘,这美不胜收的景色呀,引得游人们驻足于亭前桥上,忘情于柳荫荷旁乘一叶扁舟,载一船清香,荡过清水绿波,推开层层涟漪,分开过头的荷叶,轻抚白荷红莲,便有了荷塘铺画卷,人在画中游之感流连忘返的游客,情不自禁地想与荷叶亲近,与荷花对话,与荷塘为伴伸手摘一朵莲蓬,品尝那略显苦涩的淡淡清香,任思绪在清风流水中会晤历史风云,依稀可见龙马负图,凌浩渺烟波;伏羲画卦,演一画开天;武王伐纣,会八百诸侯;盟约誓旗,迎猎猎长风;唐诗宋词吟盛世韵律,王铎神笔写俊秀飘逸走进荷塘旁边的农家野趣餐厅,品茗着颇具特色的荷叶茶,品尝着风味独特的荷叶饺,品味着集农业生产、旅游观光、田园风情体验为一体的生态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观,在我的脑海里被定格成永恒的瞬间!乡亲们自豪地说:俺们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洛阳会盟荷花节”,接待游客十几万,实现经济效益两千多万元告别荷塘时,我再次流连于无边的荷花丛中,深情地俯下身去,赏她那玉洁冰清的倩影,嗅她那清新隽永的芬芳……我还会回来的,回来看故乡的荷花!关于荷花的名句:1、泉眼无声细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宋&8226;杨万里《小池》2、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唐&8226;王昌龄《采莲曲》3、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8226;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4、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昌龄《采莲曲》5、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江南》6、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宋.周敦颐7、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舟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采莲曲》白居易8、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西洲曲》9、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北宋.李清照【一剪梅】10、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郑板桥《芙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苏幕遮》导学
案有答案
《苏幕遮》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风格。
2、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背诵本词,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3、品味语言,把握词中情与景的关系。
学习重点
1、赏析名句
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
一、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等职。
他精通音律、善作词,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推崇,旧时词家称他为“词家之冠”。
他的词在语言的运用和层次的布局上独具匠心,被誉为“词中老杜”。
他的作品多写闺情、羁旅,少有咏物之作。
漂泊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
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如《苏幕遮》。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二、自主学习
1、初读,注音:
燎.沉香消溽.暑窥檐
..雨
..语干宿
小楫.轻舟芙蓉浦.
2、二读,解释加点字:
燎.沉香消溽暑
...
..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梦入芙蓉浦.
3、三读,找出本诗的韵脚(押韵的字):
4、朗读、背诵(要求:紧扣情感的表达去揣摩朗读的语调和语速)
诵读提示:
本词上片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
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绪的变化。
下片抒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诵读时要充满深情,读出梦幻的感觉。
5、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描绘上片所展现的画面。
(不是简单的翻译。
以原句为基础,充分想象和联想,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可以用第一和第二人称的口吻描述。
)
6、词上片写眼前美景,下片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三、合作探究
1、词的上片写景,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赏析“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中的“呼”和“语”。
3、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是哪个意象?为什么?
4、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认为这两句好在哪里,为什么?(提示:可从两句构成的画面和炼字的角度去分析)
四、巩固检测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词通过回忆、想象、联想,以荷花贯穿,既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又颇有诗意地表现思乡之情。
B、全词语言自然明丽,淡雅素洁,别具一格,词境清新而爽朗。
词人的乡愁很深,可语出淡然,这愁绪便如薄雾轻烟。
C、细玩此词,我们从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中,从对小楫轻舟泛游芙蓉浦的自在生活充满深情的向往中,也能依稀地感觉到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回归自然的宁静生活的向往。
D、“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朗读时声音要低沉,语速稍慢。
朗读“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四句时语速要稍快,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
2、课外欣赏
朗读教材P51页《甘草子》回答下列问题
(1)“乱洒衰荷”中的“乱”字有何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2)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又是什么?
六、小结与反思:
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本节课我的学习效率如何?本节课我还有哪些没学懂?
五、作业
1.写出古代描写荷花的部分诗句。
2.当堂背诵并默写全诗
《苏幕遮》导学案答案
6词的下片抒情,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
思乡之情(作者久居京华的羁旅思乡之情)
三、(见教参)
1、明确: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五月盛夏的汴京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嗅觉)。
昨夜刚下完雨,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吱吱喳喳,异常可爱(听觉)。
初升的太阳照着屋外茂盛的荷花,荷叶上的雨珠渐蒸干。
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花在风中摇摆(视觉)。
2、明确:A.拟人:“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
“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B.反衬:“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以闹写静写法,
3、风荷
4、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
“风”字动态美,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妩媚、娇羞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
“举”字写出了荷婷婷玉立的姿态,把荷茎修长挺立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宿雨初收晓风吹过水面,在红艳的初日照耀下,圆润的荷叶,绿净如拭;清新的绿荷叶面上昨夜雨后水珠仍在;亭亭玉立的荷花,随风一一颤动起来。
这寥寥数语就描绘出
荷花的风姿。
特别是“举”字,刻画了亭亭玉立的荷花在夏风吹拂下微微颤动的袅娜姿态,写出了荷叶雨后挺立水面的勃勃生机,动景如生,仿佛使我们看到风荷亭亭出水的风姿,令绵绵的上片有了风骨,而又不失风韵。
王国维称之为“最能得荷之神理者”是极其恰当的评价。
)
四、1、A
2\(1)“乱洒衰荷”中的“乱”字有何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4分)
“乱”字既生动地写出了雨溅衰荷历乱惊心的声响,又画出跳珠乱溅的景象,还暗示了主人公凭阑凝神、寂寞无聊的纷乱心绪。
(2)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又是什么?
景象:秋暮、衰荷、乱雨、冷月
原因:“无侣”(或“单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