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曾巩《李白诗集后序》(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曾巩《李白诗集后序》
(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白诗集后序
曾巩
《李白诗集》二十卷,旧七百七十六篇,今千有一篇杂著六十篇者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广也次道既已类广自诗自为序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余得其书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

盖白蜀郡人,初隐岷山,出居襄汉之间,南游江淮,至楚观云梦。

云梦许氏者,高宗时宰相圉师之家也,以女妻白,因留云梦者三年。

去,之齐鲁,居徂徕山竹溪。

入吴,至长安,明皇
..闻其名,召见以为翰林供奉。

顷之,不合去。

北抵赵、魏、燕、晋,西涉歧、邠,历商於,至洛阳,游梁最久,复之齐、鲁,南浮
淮、泗,再入吴,转徙金陵
..,上秋浦、浔阳。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明年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璘迫致之。

璘军败丹阳,白奔亡宿松,坐系浔阳狱。

宣抚大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验治白,以为罪薄宜贯贳,而若思军赴河南,遂释白囚,使谋其军事,上书肃宗,荐白材可用,不报。

是时,白年五十有七矣。

乾元元年,终以污璘事长流夜郎。

遂泛洞庭,上峡江,至巫山,以赦得释,憩岳阳、江夏,久之,复如浔阳,过金陵,徘徊于历阳、宣城二郡。

其族人李阳冰为当涂令,白过之,以病卒,年六十有四,是时宝应元年也。

其始终所更涉如此,此白之诗书所自叙可考者也。

范传正为白墓志
..,称白“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景,终年不移”。

则见于白之自叙者,盖亦其略也。

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
..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

《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

而《新书》不著其语,故录之,使览者得详焉。

(选自《曾巩文集·李白诗集后序》,有删减)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千有一篇/杂著六十篇者/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广也/次道既已类广白诗/自为序/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余得其书/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 B.今千有一篇杂著/六十篇者/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广也/次道既已类广白诗/自为序/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余得其书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 C.今千有一篇杂著六十篇者/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广也/次道既已类广白诗/自为序/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余得其书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 D.今千有一篇杂著/六十篇者/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广也/次道既已类广白诗/自为序/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余得其书/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皇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的简称,是玄宗李隆基的谥号,玄宗为他的庙号。

B.金陵,南京古称,因楚威王于石头城筑金陵邑而得名,为我国四大古都
之一。

C.墓志,墓内或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为记述死者生平或悼念性文字。

D.骚人,本指因创作《离骚》而得名的屈原,后世也泛指诗人或春风得意的文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言简意赅,概括了李白蜀中隐居、云梦漫游娶妻、长安为官等多个时期的生活足迹,点出了诗人生平中至关重要的大事。

B.作者较为详尽地描述了安史之乱时期李白的遭遇与悲壮的晚年生活,李白因被迫加入李璘叛军而入狱,又因他人营救而出狱。

C.李白两次受人向朝廷推荐,前次做了翰林供奉,后次没得到答复,还因李璘事件被长期流放,途中遇大赦,最终病死当涂。

D.范传正在为李白所写的墓志中说李白流连山水,遇美景终年不肯离开;《旧唐书》称赞李白有才气,志向奔放,有超脱世俗之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始终所更涉如此,此白之诗书所自叙可考者也。

译文:
(2)而《新书》不著其语,故录之,使览者得详焉。

译文:
【答案解析】
答案:
10.A
11.D
12.C
13.(1)李白一生的经历大致就是这样,这是从李白的诗作、文章的自叙中可以考查的。

(2)但《新唐书》没写明这几句话,所以把它摘录出来,使观览李白诗作的人能得到更详细的了解。

解析:
1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变成一千零一篇,还有杂著六十篇的,是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所增补而成的。

宋次道已经按照类别增补了李白的诗作,自己又写了序,但还没有考辨排定李白诗作创作的先后年代。

我得到宋氏这本书,于是考辨各篇创作的先后年代,并予以编排。

“杂著”与“六十篇”构成定语后置句式,二者不能断开,据此排除掉BD;
“今千有一篇”与“杂著六十篇者”属于并列关系的两个句子,之间断开;“余得其书”主谓宾齐全,独立断开;“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中“考”是谓语,
宾语为“其先后”,之间不断开,“考”与“次第”构成承接关系,这样才最符合原文意思,据此再排除掉C。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 .“后世也泛指……春风得意的文人”错,应该是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两次受人向朝廷推荐,前次做了翰林供奉”错,文中只写了一次受人推荐,做翰林供奉,是皇帝“闻其名”召见他,不是别人的推荐。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始终”,一生;“更涉”,经历;“此白之诗书所自叙可考者也”,判断句;
(2)“著”,写;“故录”,所以写;“详”,详细了解。

【参考译文】
《李白诗集》二十卷,原为七百七十六篇,现在变成一千零一篇,还有杂著六十篇的,是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所增补而成的。

宋次道已经按照类别增补了李白的诗作,自己又写了序,但还没有考辨排定李白诗作创作的先后年代。

我得到宋氏这本书,于是考辨各篇创作的先后年代,并予以编排。

李白大概是蜀郡人,最初隐居在岷山,出蜀后居住在襄阳、汉水一带,南下游历长江、淮水一带,到楚地观览云梦泽。

在云梦县定居的许氏一家,是唐高宗时的宰相许圉师的家,许氏把孙女儿嫁给李白为妻,因此李白在云梦留住了三年。

离开云梦,他又到了齐鲁地区,居住在徂徕山的竹溪。

后来又到了吴地、京城长安等地,唐明皇听说过他诗歌的盛名,于是就召见他,任命他为翰林供奉。

不久,因与唐明皇合不来就离开了朝廷。

往北抵达赵、魏、燕、晋故地,往西到达歧地、邠地,历经商於来到洛阳,在梁地盘桓的时间最长。

后来又到齐鲁地区,向南渡过淮水、泗水,又到达吴地,转而迁往金陵,又奔向秋浦、浔阳。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举兵反叛,第二年唐明皇身在蜀地,永王李璘掌管东南兵权,当时李白隐逸在庐山,永王李璘用强力把他拉到手下。

李璘在丹阳打了败仗,李白就逃亡到宿松,获罪被关押在浔阳的监牢中。

宣抚大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审理李白一案,认为罪很轻,应当赦免,恰好赶上宋若思统领军队赶赴河南,于是就放了李白,让他为军事行动出力,并向唐肃宗献上奏章,推荐李白,认为他的才干可以任用,但没有得到答复。

这时,李白已经五十七岁了。

乾元元年,最终因为曾在李璘手下供职而获罪,被长期流放夜郞。

于是他渡过洞庭湖,穿过峡江,来到巫山,因为遇到大赦而得到释放。

他就在岳阳、江夏做了休养,过了很长时间又到了浔阳,经过金陵,在历阳、宣城之间徘徊不定。

李白的同族人李阳冰作当涂县令,李白就去投奔他,后因病辞世,享年六十四岁,这时正是宝应元年。

李白一生的经历大致就是这样,这是从李白的诗作、文章的自叙中可以考查的。

范传正为李白写墓志铭,说李白“偶尔乘坐小船,一日疾驶上千里;有时遇到好的景致,整年也不离去”。

这在李白诗歌的自述中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差不多就是这种大致的情形。

李白的诗,联结同类的事物而引发出主题思想来,虽然符合诗歌规则的作品很少,但那词句博大奔放,隽永奇伟,大概是写诗的人全都赶不上的,也是近代不曾出现过的。

《旧唐书》说“李白具有奔逸的才气,志向气概宏伟奔放,飘然
有超脱世俗的心思”,这种记载,我认为是真实的记录。

但《新唐书》没写明这几句话,所以把它摘录出来,使观览李白诗作的人能得到更详细的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