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茶馆》读后感(精选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舍《茶馆》读后感(精选3篇)
老舍《茶馆》篇1
喜欢上茶馆源于《茶馆》。

现在,在我们眼皮底下,关于青春的文字早已泛滥成灾。

青春是一种奢侈品,所以过于浮华。

我们的心灵就在这样的喧嚣中慢慢老去,以背离我们理想中的方式老去。

过去,我总以为如鲁迅、朱自清、老舍这样的大文豪,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一种腐老的气息,就像雨天的潮湿感一样很容易让人产生淡淡的惆怅。

所以一直以来,自己都是在拜读那些浮华的青春文字。

这应该是一种错误。

因为老舍先生的《茶馆》正如一面斑驳的墙,凄凉中旧旧的却都是温暖。

它让人或喜或悲,让人大彻大悟。

《茶馆》是在写一个明明白白死去的过程。

“掌柜的”王利发是悲惨的,因为他是那个悲惨时代的牺牲品。

他像一只玩偶,他活在苍穹之下,活在对别人的恭维中,但他却一刻也没有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结局是他死得好,我想的确是这样。

一个诗人说,死是世界上唯一的黑影。

王利发的死,正是结束了他作为一只玩偶的命运,结束了那个时代赋予他的无尽的比死更可怕的黑暗。

当然,喜欢《茶馆》不仅仅是由于它伟大的艺术成就,我还倾心于老舍先生为我们营造的茶馆的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的市井气息。

大抵茶馆的存在无形之中就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使人们回归到最原始的生活状态中。

晨练之后的老人,久违的朋友,远道而来的客商以及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当他们步入古朴别致的茶馆中,或悠闲,或恬静,或安然,或淡定的生活状态都萌发在喧嚣之上。

功名利禄这时候也只是一副华而不实的装饰品,索然无味。

常四爷,松二爷,社会中的三教九流,在茶馆中寻找的不正是一种洒脱和理想吗?缕缕茶香净化了人们的心灵。

梦想中自己可以拣一个干净的萧瑟感浓郁的秋日去一家古朴雅致的茶馆,手捧一本喜欢的书,点一杯哪怕平淡的茶水坐在木椅上看自己已经很是最后的青春缓缓流逝。

我想,在这时候,生活中的纷扰定
会如春风化雨。

茶馆的安详如春日温暖的风。

而遭遇《茶馆》是一场旷世难度的劫。

老舍《茶馆》读后感篇2
“全方位地进入老舍的沉痛叙事和世态,讽刺视野的,只是传统市民社会的新老市民,其中又以老市民的形象最成功。

”回忆《茶馆》,裕泰茶馆里面的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但骨子里顽劣的性子是一样的。

一开始,各种各样的茶客聚集在裕泰茶馆喝茶歇息,有遛鸟的常四爷和松二爷,有做买卖姑娘生意的刘麻子,有衙门办事的宋恩子和吴祥子。

阿谀奉承的秦仲义,看到有权有势的,便趁机接近,用尽好话讨得他们开心;怕事软弱的王利发,看到贫苦寻求帮助的乡妇和孩子,只一味服从了上层人物的命令,将人赶出去;封建保守的庞太监,“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死活要脸的常四爷,喝茶必要自己带茶叶,想省钱却又想天天去茶馆显摆。

在我眼中,老舍对这些人物是同情的,有的人物会走得很成功,但更多的是被乱世拖住了手脚,只能屈服于现实,挣扎只为能生存,所以才会是这样的性子。

《茶馆》的时间维度从维新运动失败到袁世凯去世后军阀割据到抗日战争胜利,这是一个混乱的时代,这是一个政权更迭的时代,裕泰茶馆也在混乱之中逐渐没落。

“莫谈国事”的纸条越发凸显,“茶钱先付”跟着出现,一步步点明茶馆的处境不好。

老板王利发更是随着裕泰茶馆而改变,成为那个时候下层市民艰苦生存的缩影。

为了接手父亲留下来的遗产,王利发奉承有财的秦仲义,有势的庞太监,让茶馆经营得更好;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避免被淘汰,王利发另开了公寓,将茶馆用时装美人装饰一番,并成为了硕果仅存的一家大茶馆,但这一切最终也都随着王利发“上了吊,吊死啦”消去了。

我心疼王利发的“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法子不过是为了活下去。

”,王利发确实为了生存改变了,但也知道乱世中这种力量太弱小了,失败是必然的。

认真想想,茶馆的结局又是必然的,在第一幕最后埋下了伏笔。

茶客说的一句话:将!你完啦!表面上指下棋的输赢,深层上是指维新运
动的失败,贯穿全文去理解,这个又是暗示了茶馆不管怎么进步,都逃不过最后改革变形的结局,因为帝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改变了社会风气,冲击了传统,让封建时代的人们像赶鸭子上架一样去适应资本主义,让不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茶馆无法生存。

我想到了一句话:生命只是妥协,敷衍,和理想完全相反的鬼混。

从中学上了大学,有一些教学方法,学习内容改变,原以为能和以前不一样了,不用被老师每天赶着作业,却发现其实和以前一样啊,只是除了作业之外,还有讲座什么的,我们依旧是被赶着去做。

和我理想中自主自强的大学有点差异,想到了王利发,感觉自己有一秒像变成了他,为了完成任务我开始忙碌,却不知道为何,只是单纯地去屈服,突然好想知道他理想中自己接手老爸的茶馆是如何的呢?
是啊,世事变迁,每时每刻都在改变,人最难得就是学会追上时代的脚步,主动选择变革学习,而不是被生活所逼迫着改变,才能不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里迷失自己。

我们不是老舍笔下的王利发,趁着我们这个还是和平的时代,努力抓住自己的命运,解决掉眼前的苟且之余,还能享受诗和远方。

老舍《茶馆》读后感篇3
《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也是老舍的成功之作。

《茶馆》的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茶馆里。

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各色人物,三教九流。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老舍抓住了这个场景的特点,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六七十个主,人物高度浓缩在茶馆中,展现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

概括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几种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的中国的历史命运。

这就是《茶馆》投影出的中国!
裕泰茶馆在大时代中生存了下来,必然有他的生存之道。

先从茶馆的内部装饰开始说起。

从茶馆中桌凳的变化就侧面反映了这里生意的好坏。

第一幕中店里放的是长桌,方桌,方凳,长凳,小凳。

这样客人的容量还是挺大的。

当时天泰,广泰,德泰都已经关门了。

市场竞争的压力不大了,
勉勉强强的混口饭吃。

第二幕中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铺着浅绿色桌布。

墙上用的是时装美人,可见王利发紧跟时代潮流。

第三幕中都换成了小凳和条凳,家具也黯淡了,门庭也不光线了,岁月让裕泰失去了生气。

体面也不是这里的形容词了。

除了这明显的外部装饰,还有那些个字条。

“莫谈国事”这条子陪着裕泰一起经历了半个世纪。

第一幕中茶馆各处都贴着这条子“莫谈国事”。

第二幕中的“莫谈国事”更大了,更醒目了,功能依旧。

第三幕中“莫谈国事”有了一个伙伴“茶钱先付”。

“莫谈国事”更大,更多!这是一张神奇的条子。

“莫谈国事”将封建无限的放大,也无限的反应了社会的落后。

“茶钱先付”反映了裕泰的生意已经岌岌可危了。

在茶馆中不仅仅有陈设的条子,还有人。

《茶馆》中人物繁杂但每一个都有鲜明的个性。

其中在全文的结尾的时候有一个沈处长。

他一共只有一点点的台词,是七个“好”字和一个“传”字。

语言极其凝练,但同时把这个人表现的淋漓尽致。

沈处长的出场穿着军便装,高靴,带马刺,手持小鞭,后面还跟着两个宪兵。

他明显是一个很霸气的人,但少言寡语。

不说话,用眼神示意也许就是这些长官的特征之一。

沈处长不过是这戏中的跑龙套,而王利发梳穿整部戏的灵魂人物之一。

王利发是一个小小茶馆的老板,为了生存,他阿谀奉承,逆来顺受。

这不仅仅是他的茶馆,也是他父亲的。

所以茶馆不仅是一个赚钱工具,更是他父亲的馈赠和希望。

一个不卑不亢的人,但不是一个苟活之人,他很坚定的保护家人,自己坚守茶馆,最后用上吊来结束生命。

《茶馆》是我读的第一本戏剧。

人物繁多,我每每读过都不时的翻到前面去看人物表。

虽然人物多很繁杂,但老舍能清晰地写下这么多,可见他能力的强大。

一张张丑恶的嘴脸,一张张善良的脸庞,都在老舍笔下栩栩如生。

我读出了世道沦落,读出了人间正道是沧桑……
《茶馆》很经典,人物很传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