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生态实习报告四篇(模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生态实习报告四篇
生态实习报告篇1
人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不仅使用,而且美观的环境空间。
城市所意味的,不仅仅是建筑、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构物的堆积,而蕴涵着在诸多功能性设施及硬质景观相伴下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
从外在的视觉影像来看,城市是由其平面结构、天际轮廓、各色建筑、街市设施、区域地标、开放的空间、植栽园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构成,然而这些都是城市人在选择和被选择的行为方式下形成的物质
形态,其间蕴涵着深厚的自然法则、社会心理、人文情感及历史沧桑。
20世纪著名的城市学和建筑学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其代表性著作《城市发展史》中指出:“如果城市所实现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种褒奖,那么为城市的发展形成而付出的全部牺牲就将毫无代价。
无论扩大的权力还是有限的物质财富,都不能抵偿哪怕是一天丧失了的美、欢乐和亲情的享受,实习报告《实习报告(四)》。
”
生态实习报告篇2
1. 序言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Simpson指数
Shannon-Wiener指数
物种多样性是环境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反映群落或生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化程度和均匀度,也反映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与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
物种多样性可以用来定量表征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特征,包括直接和间接地体现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类型、组织水平、
【2】发展阶段、稳定程度、环境差异等。
因此,物种多样性在森林资源的合理经营、开发利用
和资源评价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广泛的应用。
松山森林植物群落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占北京地区同类植物总数的49.8%。
松山森林植物群落分布环境特殊,经过多年环境变迁保存下来,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有可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松山森林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就有这不可忽视的作用。
2. 实习地点的自然地理概况【1】
2.1 地理位置
松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北京市延庆县西北部,燕山山脉深处的军都山中,距市区90余公里。
地理坐标为东经115°44′-116°34′,北纬40°16′-40°47′。
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自
然保护区。
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总面积4 660hm2。
其中核心区面积1 819hm2,缓冲区面积1 263hm2,实验区面积为1 578hm2。
区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植被茂密,有脊椎动物180多种,有维管束植物700余种。
保存比较完好的天然油松林50多公顷。
2.2 气候
松山自然保护区处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地形条件的影响,与延庆盆地相比,气温偏低,湿度偏高,形成典型的山地气候,是北京地区的低温区之一。
气候的垂直分带性比较明显,从上到下可分为:海拔700-1000m的低山温暖气候带,海拔1000-1300m的中山下部温湿气候带;海拔1300-1800m的中山上部冷湿气候带;海拔1800m以上的山顶高寒半湿润气候带。
保护区内小气候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是地形差异性造成的。
由于山谷的走向、宽窄不同,使气温、降水有明显的差别。
西北部大庄科一带多东西宽谷,因四面环山,夏季东南气流下沉变干,形成干型谷地;在东南部的塘子沟,为南北狭谷,向南有一个开口,东南气流在此受约而沿迎风坡上升,形成地形雨,为湿润型谷地。
2.3 土壤
土壤的形成和变化是在成土母质、气候、地形、生物及时间几个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生的。
因此,土壤的种类、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松山地区的土壤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可分为3种类型:
(1)山地褐色土:为低山带的主要土壤。
阴坡分布于海拔900m以下,阳坡分布海拔1200m以下。
土壤特点集中反映在腐殖质含量减低。
结构变坏,碳酸盐受到淋洗,质地粘重。
可分为3个亚类:①淋溶褐土分布于山地中段;②典型褐色土分布于山麓地带;③石灰性褐土分布于切割沟较多的深山沟谷。
(2)棕色森林土:在中山带海拔900m以上的阴坡和1200-1800m阳坡。
在1800m的林缘草甸植被下发育了生草棕壤。
(3)山地草甸土:分布在海拔1800m以上地形平坦的山顶部。
这里山高风大,主要为草草甸。
因草本植物生长繁茂,土壤经常处于湿润状态,有机质分解缓慢慢,腐殖质含量较高,表层达成15%以上。
生草作用较强,在表土形成密积草根层。
pH6-6.8。
土层深厚,可达80m以上。
腐殖质层呈黑褐色,厚达30-50cm。
2.4 植被
松山地处华北平原西北部深山区,具有华北地区暖温带的自然景观,在海拔1000m以上的中山地段,保存下来部分天然次生
林,属于地带性的自然植被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森林植被基本保持自然状态,野生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
松山保护区植物区系中有一定比例的热带成份,多为单种属,第三纪地域植物。
地中海中亚成分地属很少,表明亚洲干旱中心分布的成分在该区有所渗透。
松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分为5个植被型组,有6个群系组,17个群系,约25个群丛。
3. 调查方法
3.l 调查方法
3.1.1种—面积曲线法
种—面积曲线法是根据植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确定群落最小面积。
在拟研究群落中选择植物生长比较均匀的地方,用绳子圈定一块小的面积。
对于草本群落,最初的面积为10cm×10cm,对于森林群落则至少为5m×5m。
登记这一面积中所有植物的种类。
然后,按照一定顺序成倍扩大,逐次登记新增加的植物种类。
开始,植物种类数随着面积扩大而迅速增加,尔后随面积增加的种类数目降低,直至面积扩大时植物种类很少增加或不再增加。
以样方面积为横坐标、种类数目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绘制种—面积曲线。
此曲线开始陡峭上升,而后水平延伸,有时会再上升。
曲线开始平伸的一点即群落最小面积,它可以作为样方大小的初步标准。
3.1.2点-四分法
无样地法有许多具体的方法,其中以点-四分法(或称中点四分法、中点象限法)应用最广。
点-四分法是植物生态野外调查的无样地调查方法。
这类方法(距离测定法)的特点是在被研究的群落地段上随机地选择若干点,测定点与植株间的距离,以此为根据,推算出种在群落中的数量特征。
由于无需设置固定面积的样地,所以这类方法又称为无样地取样法。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距离测定法都是针对森林群落林木层的调查。
但就群落学的调查来说,对于森林群落不仅要调查它的林木层,也要调查它的灌木层、草本层以及藤本植物。
因而可随机或系统地设置若干小样方以记载灌木层和草本层等。
仪器工具:测绳、皮尺、罗盘、围尺、测高器及木杆。
外业工作方法:在所要调查的群落中,设几条定距垂直线(借助罗盘用测绳拉好),在垂直线上定距(如5m或10m)设点。
通过各点再用木杆作一与样线垂直的引线,即可分成四个象限。
在每个象限内找与中心点最近的一棵树,记录树种名称,测定点树距离、胸径、树
高及冠幅,共计测定30个点,每个中心点都要做四个象限。
3.1.3样方法
样方,即方形样地,是面积取样中最常用的形式,也是植被调查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取样技术。
当然,其他形状的样地也同样有效,而且有时效率更高,例如样圆和长方形样地。
样方的大小、形状和数目,主要取决于所研究群落的性质和所预期的数据种类。
因工作性质不同,样方的种类很多,可分为以下几种:①记名样方—主要用来计算一定面积中植物的多度和个体数等。
比较一定面积中各种植物的多少,就是精确地计算多度。
②面积样方—主要是测定群落所占生境面积的大小,或者各种植物所占整个群落面积的大小。
这主要用在比较稀疏的群落中。
③重量样方—主要是测定一定面积样方内群落的生物量。
④永久样方—为了进行追踪研究,可以将样方外围明显的标记进行固定,以便于以后再在该样方中进行调查。
对于灌木层和草本地被层的调查,可在调查林木层的大样方内,机械地设置若干个更小的样方,对每个种的多度和盖度进行点数或估测。
调查工具:测绳、皮尺、钢卷尺、罗盘及2m杆两根。
外业工作方法:⑴方法一:用测绳或皮尺在群落中设置若干条平行线,在线上间隔3~5m等距设置25个样方,调查灌木样方面积为2 m×2m、草木样方面积1m×1m。
记载每种植物的名称(不能确定名称的采集标本)、株数、平均高度、生长状况及分布状况等并记录。
⑵方法二:用测绳在群落中围出一个20 m
×20m的样方,用皮尺拉出样方内的两条对角线。
在这两条对角线上分别均匀地设置5个1m×1m、3个2 m×2m的小样方,共计1m×1m的小样方9个、2 m×2m的小样方5个。
在1m×1m的小样方中调查草本植物,在2 m×2m的小样方中调查灌木、幼树及藤本植物。
3.2 数据处理方法
3.2.1内业计算及数据整理
⑴平均株间距离=平均点树距离×2
⑵所有种的总密度(株/公顷)=100001000022(平均株间距离)2(平均点树距离)⑶一个种的相对密度(%)=一个种的个体数×100 所有种的总个体数
⑷一个种的密度(株/公顷)=所有种的总密度×一个种的相对密度
⑸相对显著度(%)=某一树种的胸高断面积和×100 所有树种的总胸高断面积
⑹频度(%)=一个种出现的点数×100 样点总数
一个种的频度值×100 所有种的频度值和⑺相对频度(%)=
⑻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显著度相对频度 3
⑼调查面积(m)=(平均株间距离)×4×调查点数
⑽胸高断面积(m)=22 2全部胸高断面积和×10000 调查面积
⑾胸高直径(cm)=
3.2.2重要值计算
⑴株数j=4全部胸高断面积和调查点数4n
i125ij
⑵样方面积和=4×25=100
⑶密度j=株数j/样方面积和×10000
⑷相对密度j=密度j
密度
j1m×100 j
⑸盖度和j=盖度
i1
m25ij×nij ⑹相对盖度j=盖度和j×100
j盖度和
j1
⑺频度j=出现样方数j×100 25
⑻相对频度j=频度j
频度
j1m×100 j
⑼重要值j=相对密度j相对盖度j相对频度j 3
3.2.3种的多样性计算
分别计算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并利用三个组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在调查资料中分别植物种统计株数、重要值,计算每个种出现的株数概率和重要值概率并记录。
⑴辛普森多样性指数(Simpson’s diversity index)
多样性指数 Ds1p
i1
ss2i
最大多样性指数 Dmax1121()1Si1S
生态实习报告篇3
实习概况
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干扰对环境与资源造成极大的压力,人类迫切需要掌握生态学理论来调整人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的关系,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
环境生态学正是随着全球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寻求调节人类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途径而产生的`。
通过一学期的《环境生态学》学习,我们已初步掌握了环境生态学的一些理论知识,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发展趋势和方法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为加我们的实践认识,老师精心组织安排了这次教学实习,我们也最终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此次教学实习的安排与目的。
20__-11-3,晴。
我们在实习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早上八点乘坐学校班车,从学校出发经过两个小时到达目的地——青岛__国家森林公园,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此次教学实习的安排与目的,于下午四点多返回学校。
这次实习中我们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受益匪浅。
实习内容
1、__国家森林公园概况
__脉系巍然而深秀,融奇、险、清、幽于一身,有望夫山,石老山,大庵山,釜台筒,大黑涧,扎营山等四十座大小山峰环
列周围,小__群峰迭翠,怪石嶙峋,常年云雾缭绕,瞬息万变,忽隐忽现,或浓或淡,胜似梦境之迷离,素有“东崂西珠,双珠嵌云”之说。
小__地处海滨,景物独特,层峦叠嶂,奇峰陡峭,曾被前人列为胶州八景中的第一胜景。
2、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功能
森林在人类的生存,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
(1)森林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作用: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完善的物种基因库。
多种多样的森林生态系统为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森林中蕴藏的丰富动植物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使人类宝贵的财富。
(2)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能承接雨水,减少落地降水量,使地表径流变为地下径流,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3)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森林的蒸腾作用对调节自然界的水分循环和改善气候有重要作用。
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森林上空的水蒸气含量大,并且蒸腾还可以吸收热量,使空气湿润,气温较低,容易形成降雨,增加地域性的降水量。
(4)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净化空气、防止污染的作用:森林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并且森林对眼成和粉尘有明显的过滤、组织和吸附作用,净化了空气;通过对大气中某些有害气体的不同程度的吸收作用可以防止污染
(5)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其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功能可为农业生产提供生态屏障,在防护林和林带保护下的农田,风灾、旱
涝灾还可以得到防止或减轻。
(6)除此之外,森林还可利用其固定的太阳能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人类木材产品和林副产品。
木材产品主要包括原木、锯材、纸浆材、人造板材等;林副产品主要包括森林植物的叶、花、果、茎、树皮、树脂、树胶、树液等和经济林、以及森林动物与微生物提供的各种产品。
3、森林生态系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的作用规律
森林是自然界多种环境中的一种类型,而森林不是单独的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它同样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两者会构成相互平衡的统一整体。
它们之间的作用规律有:(1)林通过自身的生态功能和作用可以起到净化和维持环境质量的作用,比如防止污染、净化空气等的作用。
(2)森林通过涵养水源的作用可以影响局部的气候条件,从而影响周围境的气候状况,使干燥的气候变得湿润,更有利于自身植被的生长。
(3)森林有时还影响环境的水文状况,降雨量等。
(4)森林对环境的影响无处不在,反过来,环境对森林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环境的气候状况会影响森林植被的生长,决定植被覆盖率,植被的状况决定着森林的很多作用和功能,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5)环境中的生物可能进入森林生态系统,对森林中原有的物种的生存构成威胁,从而影响原有物种的生存,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
(6)人类的作用对环境的破坏,使环境恶化,进而限制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发展。
4、生态环境调查研究方法
主要的调查方法有:
(1)收集现有资料。
从农、林、牧、副、渔业资源管理部门、专业研
究机构收集生态和资源方面的资料,包括生物物种清单和动物群落,植物区系及土壤类型地图等形式的资料。
(2)收集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有关自然资源、自然保护区、保护规划及
国内国际确认的有特殊意义的栖息地和珍稀物种等资料。
珍稀和濒临物种保护的规定、环境濒临物种等资料,并收集国际有关规定等资料。
(3)现场调查。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对环境评价区进行现场调查,
取得实际的资料和数据。
评价区生态资源、生态系统结构的条查可采用现场勘察和络定位采样分析的传统自然资源调查方法。
5、__国家森林公园实习成果
通过实习老师的指导,在我们进行完野外调查后,对小__所了解的概况如下:
平均日照率57%。
(2)地质:小__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新华夏第二隆起次级构造单元。
胶南隆起区东北缘和胶莱凹陷区中南部。
岩石以青山组火山类层十分发育,在小__地区出岩极为广泛,岩浆岩以元古代胶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状花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火山式花岗闪长岩和崂山式花岗为主。
(3)土壤:花岗岩和片麻岩风化物为主的成土母质上发育或形成的棕壤占的比重量大,所处的地形部位较高,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不高,较为贫瘠。
(4)植物:由于此次实习时间在十月底已是秋季加上连续几个月的干旱使许多山上多数植物特别是低等植物已干旱枯死不能分辨其类型。
小__山脚至半山有少量土覆盖,植物多分布在有土覆盖的地方。
主要植物为:美国黑皮松(系飞机播种所形成的,占小__植物面积的绝大部分主要分布在小__山脚至半山)、刺槐、榆树、芦苇、茅草、野梨树、野山楂树等零星分布其中。
山顶岩石上生长着少量低等的植物如苔藓、卷柏。
由于小__海拔仅724.9米,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不超过6摄氏度因此植被随海拔的增高变化不明显。
小__森林植物中多为人工种植。
其树木均处在幼年期,森林结构简单而清晰,分为乔木层(美国黑皮松和落叶乔木)、灌木层(藤本植物、铁线蕨)、草本植物。
实习心得
此次教学实习我们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教学实习的安排,达到了实习的目地和要求。
为我们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通过着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这次野外实习我们不但欣赏了小__
秀美的自然景色,调查了解__生态系统的类型和垂直变化,而且学习并掌握了环境生态的一些调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们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
在野外实习的过程中,虽然非常的劳累,但看到如此的美丽的自然景色,实习后的成果心里还是非常愉悦。
这次教学实习让我们受益匪浅。
但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__旅游开发一些不合理现象,存在着不少问题。
例如北部的大泽山,南部的小__、大__、铁橛山, ,由于长期垦殖,过度放牧及人类经济活动综合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干旱贫瘠,岩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坏殆尽,只有
赤松、栎类稀疏分布,河流及山沟两侧有零星枫杨、毛白杨等等。
因此如何充分利用__天然的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大丰收是开发者应慎重考虑的。
目前__的旅游开发刚刚拉开了序幕,我们相信开发者会充分合理利用__的天然自然资源和人类的智慧,让__国家森林公园焕发出新的乐章,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和谐发展,造福人类。
生态实习报告篇4
一、实习概况
1.实习目的: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同当地居民或公园游客的交流,增进我们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以及了解人们对于环境的真正需求。
2.实习路线及内容:20__年4月5日,早八点,在北大逸夫二楼前集合出发,经图书馆至燕南园,停留进行观察调查;经静园至翻尾石鱼;从北大西门出至蔚秀园及承泽园,解散进行调查;在海淀公园调查后,经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从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沿昆明湖南岸、颐和园北岸、万寿山北坡一路观察,听取老师讲解;约14:30实习结束。
3.实习达到的目标: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观察,将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发现原来我们身边有许多细节都被我们忽略了,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还有大__。
通过实习,也认识了一些动植物,增加了知识。
二、实习记录
1.逸夫二楼经图书馆至燕南园途中:
在图书馆前回望,通往东门的那条路,左边是繁忙的建筑工地,右边是教学楼,仅有的那片可怜的草坪是看不到的。
虽还是春天的早上,但还是给人一种热的感觉。
也许因为是新建不久的,路两旁几乎没有一棵树。
北京春季多风,有时还会夹杂着工地上的土,形成一个小型“沙尘暴”,令这条路有些让人望而却步,
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要低头疾走,当然这种情况在出了东门以后也没有得到缓解。
缺乏绿色,也使这条路让人感到很暗淡,有些过于严肃。
不能说这条路上完全没有绿色,还有一片草坪。
关于它我问了问周围的同学,有的说没什么感觉,有的说它晚上还不错,还有的说刚来的时候觉得绿油油的挺好,后来就没注意了。
我觉得这和人的心情有关,刚入学当然觉得什么都好,后来也就没心情注意了,还是“低头疾走”要紧。
晚上其实是草坪里的灯好看。
这么说来它存在的意义似乎不大,不如种些树,因为在地学楼前,我觉得弄成一个小型的实习场地,大家可以分辨分辨岩石,认识认识植物,比在屋子里印象要深刻。
老师还提到如何设计这条路以配合图书馆及周围景物的问题。
2.“世外桃源”——燕南园:
(1)老师在园内一片草地中讲解:
了解并认识了一些植物,如耐践踏的车前草,开着紫色小花的二月兰,堇菜和蒲公英等。
这些野生的植物不需要人们特殊的照顾,自生自灭,但是生生不息,二月兰谢了,三月兰花开,种类更加丰富。
(2)自己在园中的观察:
与园外相比,园中的人工雕琢很少。
墙角,路边都长着野花。
注意到园中很少有铁栅栏,草地的边界都是由一种植物,再在上面简单的架一根竹竿组成的。
植物都是活的,长叶开花后应该很漂亮。
我想这个效果是铁栅栏无法拥有的。
在里面还看到三只野猫,两白一黄。
(3)同园内居民的交流:
有一位40多岁的叔叔在自家门前的地里给玉簪花分株,访问中他说这一小片地里的植物都是他种的。
问他住在这里同住在楼房哪个好,他说当然是这里好,因为这里人的密度小,活动空间大,还可以种花草。
在询问一位住在园中30多年的老大爷时,他指着园中的一个花坛说,那里以前是一个游乐场,现在修了反而少了个娱乐的地方。
在问及住在此处还有什么不如意的时候,被访的人一致对园内的公厕表示不满,说不仅环境差了,而且人也杂了。
有一位50年代就居住在这里的老奶奶说这里的植被乱七八糟的,自己想种点花,又会被人折走。
3.静园:
据老师介绍,这里以前是一片苹果树林,但为修草坪被砍掉了。
静园的草坪可以任人践踏,目前黄绿相间,野草为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