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扎根理论在管理学研究领域里的发展与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扎根理论在管理学研究领域里的发展与应用
作者:荣世敏
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3年第16期
【摘要】近年来扎根理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深入研究和探讨扎根理论产生的渊源,在应用中的发展和变化,其方法在研究中的合理性以及逻辑路径,基本元素和理论生成的流程对国内管理学的应用研究有着指导意义。
【关键词】扎根理论定性研究编码命题理论取样
在学术研究中,方法论的运用通常是考量其质量的重要指标。
总体上来讲,方法论分为两类;一类是定量方法,另一类是定性方法。
纵观学术研究史,定量研究方法是传统的,在学术界已达成共识的研究方法,而定性研究方法则是在一种自然的情境中进行的,对相关现象构建复杂而全面画面的过程(Creswell,1994),传统的定性研究只偏重经验的传授与技巧的训练,多年来在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
而《扎根理论的发现》一书的问世引燃了定性方法论的革命。
Charmaz(2006)称扎根理论是定性研究方法的先锋,开辟了定性方法新的里程。
因此,分析研究扎根理论在专业研究领域的发展与应用有助于加深对扎根理论的认知,拓宽其方法策略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与实践。
本文仅就扎根理论在管理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分析。
1 扎根理论产生的渊源
美国社会学家Glaser和Strauss在1967年合作的《扎根理论的发现》一书中提出了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是由两部分组成的,既“扎根”和"理论”。
“扎根”指相关研究根植于行为,信息和活动之中;“理论”则指由此而生成的连接各种事实的关系模型。
两位社会学家在对美国医院里危重病人的临终情境进行周密的观察,研究后对数据进行了清晰地分析,生成了理论。
他们主张根理论的发展要根植于数据的研究之中,而不是从已有的理论中推论可以检验的假设(Glaser and Strauss,1967)。
Charmaz(2006)则认为扎根理论的主张是对中世纪以来在学术研究上占统治地位的方法论的假设学说的一种挑战,并为定性研究的实践提供了系统策略。
扎根理论与其他定性研究的不同在于它是由“分类学”组成,不强调理论发展这一目标而将理论根植于数据本身,注重其过程(Charmaz,2006)。
就理论生成而言,扎根理论也不同于其他的定性方法,它是在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的紧密的相互作用中而产生的。
扎根理论的问世对传统的印象主义的及描述性的定性研究提出了挑战,开辟了系统分类的定性研究之路。
扎根理论的问世引起了西方学术界的关注,在实践中人们将扎根理论的特征归纳为三点:(1)拓展了现象解释的环境((Myers,1997)。
(2)广泛地探索了有关行为管理,人际关系及大众交流等问题(Locke,2001;Goulding,2000)。
(3)适合运用比较生成概念
(Goulding,2002)。
因此,扎根理论逐渐地被各领域的研究人员所认识,并被应用于他们的研究实践中。
2 扎根理论的发展和扩散
Glaser和Strauss发现了扎根理论之后(1967)又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对此方法展开了不同的侧重发展。
Glaser强调清晰系统的研究过程,同时坚持早期扎根理论方法的完整解释。
而Strauss则强调在现实中生成理论的重要性,并和他的新合作伙伴Corbin将早期的扎根理论的方法运用到了检验过程之中,由此将扎根理论更深一步发展。
这种发展注重了技术程序,而不是早期扎根理论策略中的比较方法。
Glaser则称这种扎根理论的程序会使数据和分析陷入先入为主的分类中,从而违背了扎根理论的基本原则。
尽管Glaser对Strauss and Corbin的扎根理论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满,但并未影响这一发展了的扎根理论在众多学科研究中的扩散和应用。
后来Charmaz所提出的构造扎根理论,使扎根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
Charmaz在扎根理论的基础上,强调了对过程的检查。
她认为扎根理论方法是一套原则和做法,而并非一个不可更改的软件包。
她采用了扎根理论的战略和数据收集方法,并主张将详尽的数据置于相关的环境和社会情境中去。
因此她于2000年提出了构造扎根理论的主张并于2006年发表了《构造扎根理论》一书。
对此,Glaser于2002年1提出了强烈的反对,认为Charmaz的主张背离了扎根理论原则。
为了将早期扎根理论的完整策略发扬光大,Glaser在美国创建了扎根理论学院,并在伦敦建立了分部,定期为参加培训的学员们亲自讲授‘发现’的扎根理论。
这三种不同版本的扎根理论被理论界称之为原创扎根理论(Glaser and Strauss,1967),程序扎根理论(Strauss and Corlin,1997),以及构造扎根理论说(Charmaz,2006)。
扎根理论始于社会学研究领域,后来扩散到教育,政治,文化人类学,心里学,管理学等社科研究领域。
不论什么版本的扎根理论,其精髓和指导方针是一致的,它是扎根理论发展和扩散的根基所在。
3 扎根理论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当阅读管理和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的定性研究文章时会发现扎根理论的引用率是非常高的。
在管理和组织行为学研究中,我们的许多理论都具有经验性的特征:决策和领导就属于这样的理论(Locke,2001),但他们又有相关联的地方。
经验性研究通过在实践中的运用,经过高层次地抽象和概括上升为概念,经过分类研究最终可形成正规的理论。
这一扎根理论的理念渐渐地被管理和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们所采纳。
从文献中可以看出,近二十年来在管理和组织行为学研究文章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已经运用到了实际研究中去。
在管理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扎根理论的方法适合于研究复杂的实体,它能够多方面全方位地考虑到整个情境之下的组织行为。
扎根理论中开放性的数据收集方法以及理论构建的方
法更适合研究新的经验领域并生成新的理论,同时这一研究方法还适用于已经成熟的理论领域,可以重新修改已有的理论框架。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既可以生成全新的理论,又可以采用归纳分析的方法提高现有的理论。
在管理和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中,一些研究者将扎根理论方法和案例研究紧密地联合起来,因为扎根理论依赖数据的特点,使得案例研究能够在数据的选取和收集方面得以满足扎根理论的要求,并能够在后续阶段进行扎根分析。
笔者在文献研究中发现欧美国家在管理和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运用扎根理论的案例比较多,比如(见表1)Orlikowski(1993)运用扎根理论分析研究了组织变化,她的文章被评为《管理信息体系》1993年的优秀论文。
她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详细分析研究了组织采纳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工具的过程及为组织带来的变化。
这种研究方法使她捕捉到了组织变化进程中的复杂性。
Partington(2000)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生成了一个扎根的标准模型,并用此模型来解释管理者在执行已定规划中的组织行为。
Correia和Wilson(2000)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案例研究,他们以葡萄牙的化工企业为例,运用多方位的数据收集方法,和理论构建程序阐述了化工企业如何对环境信息进行扫描的策略。
在文献研究中笔者发现我们国内的管理学研究领域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案例非常少,比较典型的是李志刚(2007)的《裂变型创业》。
他在对创业的研究中运用了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依托对三个案例企业的实地调研,对田野资料进行了归纳和提炼,最终识别了裂变型创业的主要特征并获取了成功关键因素等理论结论。
这些成功运用了扎根理论分析方法的中外案例不仅丰富了管理学领域的研究,同时还在扎根理论的介绍和推广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如表1)。
在管理学研究领域运用扎根理论的范例。
4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逻辑路径和基本元素
Pandit(2006)将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归纳总结为三个元素既“概念”,“分类”和“命题”。
其中“概念”是基本的分析单元,因为它来自数据的概念化,而不是数据本身,因为理论不可能直接从原始数据中产生。
所有的事件及潜在的现象都被冠以概念的标签,比如,当我们采访一位部门经理时,被告知他一天的活动,诸如打电话,主持会议,接待重要客户等,按照扎根理论的方法我们会将这些活动概念化,冠以“工作节奏”的标签。
然后我们再拿随后采访中的事件和这个进行比较,如果这些事件类似于同一个现象时我们都将冠以“工作节奏”的标签。
其次的元素是“分类”,按照Strauss和Corbin的程序扎根理论方法,分类要高于概念而且比概念更抽象。
它们也是通过相同的比较分析过程而产生的。
分类是发展理论的基石,可以整合成理论。
比如,我们上面提到的概念“工作节奏”,研究者可以生成“拓展业务”“组织培训”等概念。
虽然这些概念的类型不一样,但它们都代表了相同过程中的活动,可以将这些进行抽象的组合为“管理行为”。
最后一个元素是“命题”。
它归纳了分类和概念之间的关系。
命题也被Glaser和
Strauss(1967)称为“假设”。
这三个元素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扎根的理论不会先之产生,也不会向定量研究方法那样随后进行检验。
这三个元素是扎根理论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操作流程
扎根理论的研究问题主要是陈述识别的研究现象,研究的焦点和需要了解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则是扎根理论的操作过程,既编码,记备忘录,理论取样。
编码是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用较短的名称将数据进行命名分类,并概括解释每份数据,然后对分类的数据进行分析(Charmaz,2006)。
经过多渠道的数据收集,按时间前后排序之后,开始进入这一分析阶段,既编码阶段。
编码包括开放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编码。
开放编码是指对数据进行概念化和类属化。
在开放编码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数据的开放性和密集性。
经过不断的分类和命名所得出的是概念,这些概念是扎根理论构建的基石。
开放编码要运用“比较法”,既提出问题进行比较。
通过问最简单的问题,诸如,什么?多少?那里?怎样?何时?将数据打碎细分。
随后对数据进行比较,将类似的事件组合在一起给一个相同的类属。
在这一过程中要广泛地收集数据进行编码,直到所有分类出现了饱和。
同时要为随时可能冒出来的那些没有预料到的数据留有余地。
如发现了新的类属,就要进一步收集与之有关的原始数据,同时提出问题,诸如:这些数据与我的研究有那些关系?这个事件会产生什么样的类属?要及时地在数据的相关维度之内对这些进行分析和比较。
主轴编码则是指发现和建立主类属和次类属之间的联系。
在每一组概念的类属关系建立之后,研究者需要分辨其中那个是主类属,那些是次类属。
随后,通过比较的方法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连接起来,这个过程被称之为发展主类和子类的过程。
它详细表述了类属的特性和维度,将在初始编码中已经定性了的数据再重新聚集起来,与新的分析相结合(Charmaz,2006)。
在对类属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时,研究者不仅要考虑主类和次类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考虑这些类属的社会背景,存在的条件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随着对类属分析的不断深入,类属间的关系会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具体。
这些关系可以是因果关系,或结构关系等。
研究者对各种类属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之后便可建立一个理论建构的雏形。
选择编码也被称之为焦点编码,它是类属的整合过程。
在所有已发现的类属中经过系统的分析之后选择一个“核心类属”,分析不断地集中在那些与核心类属有关的编码上。
Strauss和Corbin(1990)将核心类属比喻为太阳,应在系统中与行星既那些非核心类属保持着有序的关系。
“核心类属”可以把其他的类属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网,与网的每一个眼有着意义上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又是自然的,清晰的。
在经过对各种类属的特性进行描述和比较之后,这种“核心类属”很容易生成一个具体的概念。
当发展了“核心类属”之后,理论便会渐渐浮现出来。
这一分析程序生成了初步的理论框架,在这个基础上,研究者针对整合的密度进行分析,直到取得理论的饱和和完整性为止。
如果不完整则再需要循环往复地进行分析。
备忘录则是数据收集和论文撰写之间重要的媒介,在扎根理论中记备忘录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法。
它促使研究者在开始研究过程的初期就分析数据,并为数据编码(Charmaz,2006)。
备忘录起到了研究日记的作用,研究者可以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停下来对数据进行思考,将数据进行分类分析,把随时出现的灵感火花记录下来再在田野环境中进行检验。
这样可以避免僵硬地概念和理论生成,因此能不断发展新的想法和概念,论证类属之间的关系,将数据获取,数据分析以及撰写报告串联起来。
理论取样不能在进行扎根理论研究前预先计划,而是在研究过程中发展而成(Strauss and Corbin,1990)。
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研究者从数据中初步发展成的理论将作为下一步数据选择的标准,这些理论引导下一步的数据收集和分析。
这个过程将引导研究者下一步将如何走。
研究者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就数据的内容建立假设,比较生成理论。
理论抽样的主要目的是详细阐述并不断修改构成理论的类属,通过不断地取样发展类属的属性直到没有新的属性产生为至(Charmaz,2006)。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围绕着具体问题不断地收集数据,使一些想法更加清晰并不断地建立理论直到理论饱和为止。
6 结语
总之,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拓宽了定性研究的路径,弥补了程式化研究和过于主观化研究间的隔阂,使研究者可以利用归纳,演绎的方法从现象中捕捉信息,提炼生成该领域的理论,而这些理论的概念又根植于现实的社会中。
在管理学研究领域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可以使研究者用理论性的触觉收集数据,通过归纳,演绎,比较分析,螺旋式提升概念的层次捕捉组织环境和过程中的复杂性。
其过程与实践密切相连,为调查新的领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同时也为国内尚处在比较初级阶段的管理研究((徐淑英等,2004)提供了比较充分的归纳和总结的研究工具。
参考文献:
[1]Glaser, B.G.and Strauss, A.L. 1967.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Chicago:Aldine.
[2]Locke, K. 2001. Grounded Theory in Management Research, SAGE Publications,London.
[3]Pandit,N.R. 1996. The Creation of Theory : A Recent Application of the Grounded Theory Method,The Qualitative Report, Volume 2, Number 4, December,
(http:///ssss/QR/QR2-4/pandit.html).
[4]-Parry, K.W. 1998. Grounded Theory and Social Process: a New Direction for Leadership Reseach, Leadship Quarterly, 9,85-106
[5]-Poole, P.P.1998. Words and Deeds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 10, 45-59
[6]Orlikowski, W.J. 1993. CASE Tools as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vestigating Incremental and Radical Changes in System Developmen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Quarterly, Vol. 17,No.3 .
[7] Strauss,A..L. and Corbin, J. 1998. Basic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2nd Edn. Thousand Oaks, CA:Sage.
[8]李志刚,李兴旺.2006.蒙牛公司快速成长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运用,《管理科学》2006年 03期.
[9]徐淑英,刘忠明.2004.《中国企业管理的前沿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0]阮曾媛琪,2002. 《中国就业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ISBN 7-301-0538-1.
[11]孙晓娥.2011,“扎根理论在深度访谈研究中的实例探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月第31卷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