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高三复习第六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晚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的流动性大大加强;同时,坊市界限被打破,城市的经济功能得到加 强,吸纳大量人口流向城市,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江南经济发展迅速, 苏州、湖州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发达的农耕经济可以为人口的增 长和阶层间的流动提供物质保障。(8分。每点3分,3点8分) 答案示例2: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市化率迅速提高。 改革开放初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迅速发展起来, 创造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增加;改革开放逐步破 除了户籍、劳动用工等制度性因素对人口流动的限制,消除了人口自由 流动迁移的阻力。
国别 日本 美国 英国
1921年 30.00 2.70 1.48
1922年 39.07 5.59 2.45
1931年 40.50 14.55 8.52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下图是1910年至1920年日本棉纱对华出口情况示意图。
——据森时彦《1910年代的中国市场 与日本棉纺织工业》 材料二 下表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胶州海关洋货直接进口情况简表。 (单位:百万海关两) ——据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本棉纱对华出口变化的基本趋势,并指出1915—1920年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数据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8分)
两则史料相互补充,有助于了解明朝时期对外交往 的全貌。(1分)
17. (10分)表2是中国城市化率统计表(-300左右—20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表2
——据《中国统计年鉴》和赵冈 《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整理 从中提取一个或一段时间的数据 信息,并分析其产生或变化的原 因。(10分)
(10分)答案示例1:南宋时期的城市化率在中国古代较高。(2分) 南宋时期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人
材料一 下图是出土文物商鞅铜方升。
战国中期青铜量器,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左壁刻有铭文:“十八年……冬 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 材料二 “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治国能抟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则富。” ——摘自《商君书》 材料三 用商鞅之法……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 古……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 刑戮妄加。 ——班固《汉书•食货志》 (1)比较三则材料,说明各自在研究“商鞅经济改革”中的史料价值。(9 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的经济改革。(6分)
——南京博物院馆藏明万历宫廷彩色摹绘本 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星查胜览》和《坤舆万国全图》的史料价值。(12分)
16.(12分)二者均属于一手史料,有较高的史学研究 价值。(2分)
丰富了明朝时期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有利于了解明 朝时中西方之间经济、文化、物种交流的概况;丰富 了明朝时期中外航海技术和远洋航线的相关信息;有 利于了解亚非地区的历史地理风貌。(9分。每点3分,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本题以20世纪初列强对华贸易为切入 点,考查考生对当时中国时代特征的认知情况, 且带有山东地方特色。第(1)问,分析示意图 中折线的走向即可;第(2)问,解答解释类非 选择题的基本思路是“是什么”“为什 么”“怎么样”,具体步骤是先提炼材料所揭 示的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据此对 材料进行分析并说明即可。
16.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费信曾随郑和四下西洋,将沿途所见所闻写成《星槎胜览》一书。) 凡在公余之暇,采辑诸番风俗、人物、土产之异,集成事序, 咏其诗篇。 花面国,其处与苏门答刺国接境。远迤山地,田足稻禾。气候不常,风俗尚厚。 男女大小皆以黑汁刺面,为花兽之状…… 锡兰山国,其国地广人稠,货物各聚,亚于爪哇。海边有一盘石,上印足迹, 长三尺许,常有水不干,称为先世释迦佛从翠蓝屿来登此岸, 足蹑其迹,至今为圣迹也。山下有寺,称为释迩佛涅盘真身,在寺侧卧尚存,亦有舍利子在其寝处…… 琉球国,其酋长尊礼,不科民下,人皆效法。酿甘蔗为酒,煮海为盐。能习读中国书,好古画、铜器,作诗效唐体。地产沙金、硫黄、黄腊。 货用珍珠、玛瑙、 磁碗之属…… ——节选自费信《星槎胜览》 材料二图3是《坤舆万国全图》,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明朝官员李之藻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概述晚清时期中 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性
质及意义。 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 “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 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 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 轻管辖他们的任务。”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 A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 B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 D对司法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仍懵懂无知
[解析] 第(1)问,分析某一史料的“史料价值”的基本思路是判断史料形 式,阐述史料的作用,据此回答问题即可。第(2)问体现了“小切口、深分 析”的设问方式,考生答题不能超越“经济改革”的范畴,可以从积极、 消极两个方面来评价商鞅经济改革。
(1) 材料一属于实物史料(或一手史料),能直接印证秦国统一度 量衡的改革举措;(3分) 材料二属于文献史料(或一手史料),能直接反映商鞅经济改 革的指导思想;(3分) 材料三属于文献史料(或二手史料),对评价商鞅经济改革具 有参考价值。(3分)
(2)从商鞅经济改革推动秦国及以后中国历史发展的角 度作答。例如,商鞅的经济改革增强了秦国的实力, 为秦统一六国奠定物质基础;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3分) 从商鞅经济改革产生了某些负面影响的角度作答。例 如,商鞅的经济改革导致人民赋役沉重,加重了人民 负担;重农抑商政策为历代统治者所继承,不利于商 品经济的发展。(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