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导学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学
案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空前繁荣的原因,农业发展的特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唐代制瓷业的发展;商业繁荣的表现;城市的兴旺,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城市的特点;隋唐的服饰、饮食等生活习俗。
2.能力培养目标
①通过对隋唐时期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认识。
②引导学生归纳隋唐农业、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和特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③启发学生运用唐代诗歌佐证教材内容,提高学生文史综合能力。
④引导学生欣赏唐代工艺品、服饰、家具,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认识到经济繁荣与社会生活丰富之间的辩证关系。
3.思想教育目标
①通过对隋唐经济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经济的繁荣才能使社会出现国泰民安的景象,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当今中国的国情与国策,坚定振兴中华的信念与决心。
②通过对隋唐社会生活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盛唐气韵”的风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③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超过了前代,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成为唐朝前期繁荣的物质基础。
这是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也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④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商业大都会,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的大城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产生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隋唐农业、手工业的特点;商业繁荣和城市的兴旺。
难点:农业、手工业的特点。
商业繁荣与城市兴旺之间的关系。
【预习学案】
1、原因
(1)国家统一、强盛,陆路和海路比较畅通。
(2)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
(3)国内各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
(4)统治者推行开放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
2、表现
(1)农业的发展
①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安史之乱后,经济重
心。
②农田灌溉发展和农具改进(和)。
③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唐中期政府开始征
收税。
(2)手工业的发达
①产地分布广(丝麻织品、瓷窑、铁矿)。
②生产规模大,产量多(造船业)。
③分工细,品种多,有不少新产品(丝织品、陶瓷业)。
④技术水平高,且融入外来风格(冶铸业、造船业)。
(3)商业的繁荣
①商人的足迹遍及全国,交通要道上还有接待客商的店肆。
②隋用钱,唐时发行“通宝”,成为唐朝通用货币。
③市场发达。
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政府设官员管理物价与税收;有兼营旅店及货栈与交易场所的;有最早的银行雏形——;唐后期一些大城市有;农村有定期举行的。
◎拓展:从唐朝城市的市坊分开中可以看出唐政府即重视又严加管理。
(4)城市的兴旺
①和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全国商业中心和。
②长江流域以、为东西的两个商业中心;唐后期,成为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
(5)社会生活的变化
①特点:兼容并蓄、多姿多彩、较为开放
②表现:服饰(胡服)、饮食(胡饼)、住宅(园林)、家具(高型家具)、交通(肩舆)、文娱(马球)
【要点透析】
1.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①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强盛,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到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到达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国。
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可到达马来半岛、印度和波斯湾。
此外还有著名的南北大动脉──京杭大运河。
②政府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比如租庸调制和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了土地和生产时间,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民族交往频繁。
隋唐时各民族进一步融合,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密切。
④政府采取对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
唐代与日本、朝鲜、印度、中亚、西亚各国的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政府还曾在广州设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
(2)特点:隋朝统一后,在短期内实现繁荣,这是隋朝经济的特点。
唐朝经济特点表现为前期繁荣,后期遭破坏。
⑴农业有较快发展,其特点:①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②农田灌溉发展和农具改进;③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⑵手工业发展特点:①生产规模大,产量多;②分工细、品种繁多,有不少新产品技艺水平高,且融入了外来风格。
⑶商业较前代更繁荣,交通便利,有统一货币和固定的交易市场——市。
出现长安、洛阳商业大都会和扬州、益州、广州、汴州等商业都市。
2.江南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江南是指我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在我国历史上,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开发最早的地区,这里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是我国古代的经济中心。
但自东汉以后,
由于黄河流域战乱频仍,在我国便形成了人口由北向南流动和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趋势。
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得到开发;东晋至南朝,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方几无差距;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宋至元朝,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完全超过北方;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促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主要有:①北方战祸多,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技术和劳动力。
③南方政权统治者大多比较重视经济发展。
④都城南迁,政治重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⑤南方自然环境、海外贸易优于北方。
3.分析商业繁荣的原因?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交通的发达与便利
●国家商业的政策(统一货币允许外人经商)
●友好密切的民族关系与频繁对外交往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09北京市101中学高三统练二)唐人记载:“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
”对这段材料中的现象的阐释和评价,不正确的
是
A.人口增长逐渐导致耕地不足B.反映了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C.唐朝工具落后生产效率很低D.过度开垦对生态环境有不利影响
2.(09安徽省安庆高士中学高三二次月考)瓷器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发明,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商和西周时期就已出现了原始瓷器②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创制出白瓷,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③唐三彩为后世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④最早纠正秘色瓷产生于五代传统说法的惊天考古发现是在北京法源寺
A.①②
B.②
④C.②
③D.①③
3.(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一次月考)“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在扬州”,这句诗突出反映了唐朝扬州的繁荣。
下列有关唐朝扬州的描述不正确的
是
A.江南的物产大多都在扬州集散B.繁华的夜市是扬州的一大特点
C.大食、波斯等国商人在此云集D.扬州是全国最繁华的政治中心
4.(08东北师大附中模拟)史学家白寿彝指出:“隋炀帝开运河,适应了新形
势的需要。
固然隋炀帝的初意是在游玩享乐,但时代的需要,纵无隋炀帝,也要有人开辟出一条能沟通南北的河道的。
”这句话中的“新形势”主要是指
A.江南经济得到开
发 B.农民起义不断
C.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
方 D.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5.(08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有人在网上高价出售一枚古钱币(见
下图),并声称它是中国历代钱币制造的范式。
这枚钱币应
是
A B C D
6.(08河南实验中学质检)唐朝的国家财政收入形成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这种局面是在
A.贞观之时
B.武则天之
时 C.开元盛世之时 D.唐朝中后期
7.张籍的《贾客乐》:“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
……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姚合《庄居野行》:“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唐人的这些诗句,反映
了
A.唐朝出现盛世局
面 B.唐朝的商业繁荣与发展
C.政府鼓励商业的发
展 D.金钱至上的社会道德风尚
8.唐朝诗人王勃赞誉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下列能说明这一结论的唐朝史实是
A.唐朝景德镇是制瓷中
心 B.唐朝洪
州是造船中心
C.唐朝益州是丝织中
心 D.唐
朝王安石是著名文学家
9.唐诗“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和“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反映
了
①开垦山地的现象很多②围湖造田普遍③自然环境遭到破坏④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A.①③④
B.①②
③ C.②③④ D.
①②④
10.某一历史名城位于今天的经济开放区内,它曾是隋朝大运河的枢纽、唐朝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和太平军北伐的出征地,这一城市是下图中所示
的
A.①
B.
② C.
③ D.④
11.(09河北省唐山市高三摸底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安志》卷七:“(唐代长安)万年(县)领(朱雀门)街东五十四坊及东市;长安(县)领(朱雀门)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
《唐会要》:“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京都诸市令,掌百族交易之事,丞为之贰,”
材料二张泽成《唐代工商业》:江淮以南,东晋南朝时已出现了草市,唐代草市为数众多。
例如青弋江有“村边草市”,茶山下有“水口草市”。
在钟山附近,“野市鱼盐隘,江村竹苇深。
”淮阴附近,“鱼盐桥上市,灯火雨中船”。
……(唐代)楚州“千竹夜市喧”,苏州“夜市卖菱藕”,广州“蛮声喧夜市”。
(1)何谓“市”?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市”的基本特点。
(2)材料二中的“草市”、“夜市”的出现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
BBDA C DBBAB
11.答案(1)定义:唐朝政府在城市特定区域设置的,用于货物聚集、商品交换的场所。
特点:限制时间地点;管理严格。
(2)意义:冲破了市场的限制;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