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二高中政治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高二高中政治月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和
D.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哲学
2.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要有所成就,需要哲学思维。
这说明
A.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发展
B.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哲学能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D.哲学是科学的科学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
B.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世界观体现方法论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D.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源问题B.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D.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5.王夫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
下列与他哲学思想有相同之处的观点是:
A.朱熹:“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B.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C.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D.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6.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
A.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B.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C.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D.物质与意识是两个独立的本原
7.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8.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C.所有有形的物体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9.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可知性B.主观性C.规律性D.物质性
10.“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
万里霜。
”这是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中的诗句。
据此回答题。
【1】作者感到“战地黄花分外香”和“不似春光”却“胜似春光”,这表明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
B.正确的认识来源于人脑
C.错误的思想意识也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D.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促进作用
【2】“人生易老天难老”和“一年一度秋风劲”的哲学寓意是
A.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固定的模式
B.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自然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D.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11.“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这说明()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C.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D.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12.辩论家欧布里德对前来讨债的朋友说:“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
去讨吧!”在这里,欧布里德
A.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B.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
C.否认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3.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我国北方农民总结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农谚。
这说明
A.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B.人可以创造规律
C.规律具有条件性D.规律具有主观性
14.第六届东亚运动会于2013年10月6到15号在天津举行。
本届运动会的吉祥物(右图)借鉴了享誉中外的天
津杨柳青木板年画的人物形象和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浓郁的天津地域文化风格与特色。
吉祥物的创作设计说明A.艺术创作来源于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
B.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突破规律的束缚
C.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15.我国科学家已破译水稻遗传密码,完成水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并将公布数据,供全球无偿共享,这一研究必将推动我国农田生产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材料说明
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反作用
C.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作用D.意识可以直接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16.漫画启示我们要
A.坚持实事求是B.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C.要使客观符合主观D.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7.从苏东坡的“把酒问月”到今天的“嫦娥探月”,以及未来中国的“载人登月”。
千年之前,人们只能望月惆怅,今天
千年梦想成为现实,这主要说明实践具有
A.客观物质性B.主观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D.目的性计划性
18.2013年“两会”召开之前,各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深入基层,广泛了解民意,听取群众呼声,积极酝酿建议、提案。
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D.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9.真理往前再跨一步就会成为谬误,这主要说明
A.凡是真理都会变成谬误B.谬误的出现是真理造成的
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真理与谬误是难以区分开的
20.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通过新的行星定义,不再将传统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视为行星,而将其列入“矮行星”。
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B.真理是由权威决定的
C.客观世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D.人的意志是可以改变真理的
21.城市,是让人居住的。
今天,人们在选择宜居城市时,会综合考虑经济、气候、生活、环境等因素。
这是因为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C.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必然的D.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无条件的
22.计算机网络使全球“网民”的联系更加密切、迅速和便捷,偌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
这表明()A.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B.联系是客观的,所以人对事物的联系也是无能为力的
C.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D.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23.“只要你对着飞弛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够实现。
”这种说法
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B.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
24.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对生态功能、生态系统、自然资源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的总
体框架。
从辩证法角度看,这一要求的理论依据主要是
A.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B.树立全局观念,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C.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D.关键部分的功能有时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的前进和上升B.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C.事物的对立统一D.事物的质变
26.回顾中国入世以来的历程,我国为加入世贸组织付出了昂贵的门票,也经历了成长的烦恼。
这体现的哲理是A.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B.联系具有多样性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发展具有普遍性
27.“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A.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上升的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
C.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D.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28.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
A.联系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29.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普通的工作做好就是不普通。
这其中蕴含的哲理
是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和对立的B.矛盾双方存在相互分离的倾向
C.矛盾双方是相互包含和转化的D.矛盾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30.在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长河中,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总是相伴而行、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下列对
哲学与文化和经济、政治关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 )
①哲学属于思想文化,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②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
③一定形态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
④哲学是对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正确反映,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3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现了三个统一,其实现的基础和关键是
A.阶级性B.革命性C.实践性D.科学性
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
①毛泽东思想②邓小平理论③三个代表思想④科学发展观
A.①B.②③④C.④D.①②③④
二、综合题
1.材料一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事物是由人的各种感觉构成的。
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
的“外化”和产物。
材料二我国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
他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
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而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
(1)材料一两位哲学家的说法分别属于什么观点?二者有什么共同点?(4分)
(2)材料二集中体现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有何局限性?(4分)
(3)在世界本原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解释的?(4分)
2.材料一 2013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
在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人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在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理论,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阅读材料一从认识论的角度谈谈你有何感悟?(6分)
材料二回顾九十二年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争
取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在92年的风雨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经历
了艰难困苦的洗礼,已经成为伟大的党、光荣的党、成熟的党。
(2)材料二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6分)
3.2013年4月22日是第44个世界地球日,今年世界地球日,活动主题确定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
促进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
呼吁社会公众及产业界共同承担绿色责任,用共同的绿色行动,向世界展示正在绿色发展的中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人口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危害到人类的
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在此背景下,人们提出了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的低碳经济模式。
(所谓低碳
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减少煤炭
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方向,如今,低碳经济早就成为了人们口中的流行词汇,但真正能理解低
碳含义和意义的人并不多,很多人甚至是一些地方官员对低碳有着错误的理解,很多“伪低碳”的行为发生并仍在
发生,目前很多低碳的方式也并不科学,加上复杂的本国国情,实现我国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更多的耐心。
中国低碳经济问题不少任重道远。
(1)结合材料,请运用发展观相关的知识,分析说明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景(6分)
材料二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之下,多数公众已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发展绿色
经济不是未来需要做的事情,而是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也有少数人认为,中国是一个有13亿
多人中的大国,发展低碳经济推动绿色发展“不差我一个”。
(2)发展低碳经济,我们中学生也责无旁贷。
结合材料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知识,探讨我们青少年能为绿色
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做些什么?(6分)
4.材料一党的十八大的亮点之一是提出“五位一体”的理念,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说,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
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
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一理念为中国前进指明了发展方向。
材料二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同自然界是紧密相连的,自然界环境的好坏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重大的影响。
实践证明:"黄"化:荒漠化-----生产资源枯竭——贫困化是一种循环,"绿"化:环境美化——生态资源富足----——小康化也
是一种循环。
阅读材料,结合《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说明材料一中所蕴涵的唯物论哲学道理。
(6分)
(2)用联系观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两种不同循环。
(6分)
(3)从唯物论角度分析上述两则材料,对我们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何哲学启示?(6分)
江苏高二高中政治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和
D.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哲学
【答案】B
【解析】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D说法错误;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B正确;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但哲学不一定是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A说
法错误;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总和”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要有所成就,需要哲学思维。
这说明
A.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发展
B.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哲学能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D.哲学是科学的科学
【答案】C
【解析】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但哲学不一定都是科学的、正确的,故D说法错误,首先排除;科学家
在从事科学研究时需要哲学思维,体现了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C正确;AB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
B.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世界观体现方法论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D.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答案】C
【解析】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C正确;ABD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源问题B.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D.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答案】D
【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D说法正确;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一个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A说法错误;BC说法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
5.王夫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
下列与他哲学思想有相同之处的观点是:
A.朱熹:“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B.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C.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D.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答案】C
【解析】“气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金、木、水、火、土、气是世界的本原,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做世界的本原。
C认为阴阳二气是世界的本原,与题干所属派别一致;ABD是唯心主义观点。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6.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
A.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B.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
C.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D.物质与意识是两个独立的本原
【答案】A
【解析】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A正确;B是唯心主义根本观点,与题意不符;CD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7.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答案】A
【解析】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A正确;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具有从属性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D与题意不符;B是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与题意不符;C是根据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划分的,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派别。
8.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答案】D
【解析】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D正确;ABC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9.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可知性B.主观性C.规律性D.物质性
【答案】D
【解析】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D正确;ABC 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是物质的。
10.“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是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中的诗句。
据此回答题。
【1】作者感到“战地黄花分外香”和“不似春光”却“胜似春光”,这表明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
B.正确的认识来源于人脑
C.错误的思想意识也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D.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促进作用
【答案】A
【解析】材料中作者的感悟、感觉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人的意识,对同一事物的意识可能会不同,但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故A正确;C说法与题意不符;B说法错误,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都来源于客观存在;D强调的是意识的反作用,与题意不符。
【2】“人生易老天难老”和“一年一度秋风劲”的哲学寓意是
A.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固定的模式
B.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自然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D.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答案】B
【解析】四季轮回、生老病死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正确;A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但“固定的模式”说法错误;C说法错误;D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规律是客观的。
11.“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这说明()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C.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D.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答案】B
【解析】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这句话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的,B正确;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A说法错误;CD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2.辩论家欧布里德对前来讨债的朋友说:“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去讨吧!”在这里,欧布里德
A.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B.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
C.否认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答案】B
【解析】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
静止的统一。
欧布里德的观点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B正确;ACD与题
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13.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我国北方农民总结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农谚。
这说明
A.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B.人可以创造规律
C.规律具有条件性D.规律具有主观性
【答案】A
【解析】自然界和农作物的生长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农民总结农谚,根据这些规律种植农作物就体现了这点。
A
正确;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B说法错误;规律是客观的,D说法
错误;C与题意无关。
【考点】本题考查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14.第六届东亚运动会于2013年10月6到15号在天津举行。
本届运动会的吉祥物(右图)借鉴了享誉中外的天
津杨柳青木板年画的人物形象和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浓郁的天津地域文化风格与特色。
吉祥物的创作设计说明A.艺术创作来源于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
B.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突破规律的束缚
C.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答案】C
【解析】艺术创作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来源于客观存在,A说法错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B说法错误;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但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反映,故D说法错误;吉祥物的创作设计
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C说法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15.我国科学家已破译水稻遗传密码,完成水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并将公布数据,供全球无偿共享,这一研究必将推动我国农田生产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材料说明
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反作用
C.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作用D.意识可以直接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我国科学家已破译水稻遗传密码,完成水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这是我国科研工作者意识的
产物,这一研究必将推动我国农田生产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体现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对物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B正确;A与题意不符;C说法错误;只有经过实践才能将头脑中的东西转变为现实的存在,故D“直接”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