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作曲作词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曲作曲作词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歌曲的基本结构,包括曲式、节奏、和声等;
2. 学生能了解并运用不同的音乐创作手法,如动机发展、旋律变奏等;
3. 学生能掌握歌词创作的基本技巧,如押韵、字数控制等。

技能目标:
1. 学生能独立完成一首原创歌曲的作曲和作词;
2. 学生能在团队协作中,与他人共同创作歌曲,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修改,提高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学生培养对音乐的热爱,激发创作热情,提高自信心;
2. 学生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学生尊重他人的创作,学会倾听、欣赏和评价,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音乐创作类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作曲和作词的基本技巧。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生,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好奇心强,喜欢尝试新鲜事物。

教学要求:教师应以引导为主,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二、教学内容
1. 歌曲结构分析:讲解歌曲的基本组成部分,如前奏、间奏、尾奏等,分析经典歌曲的曲式结构,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歌曲的框架。

2. 音乐创作手法:介绍动机发展、旋律变奏等创作手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创作。

3. 歌词创作技巧:讲解押韵、字数控制等歌词创作技巧,分析优秀歌词作品,使学生能够创作出富有诗意的歌词。

4. 和声与配器:介绍和声基础知识,如和弦进行、和声功能等,引导学生运用合适的和声为歌曲增色;同时讲解配器原则,使学生了解乐器搭配的基本方法。

5. 创作实践:安排学生进行原创歌曲创作,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挥个性,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

6. 团队协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歌曲创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
第一周:歌曲结构分析,了解歌曲的基本组成部分;
第二周:音乐创作手法,学习动机发展和旋律变奏等技巧;
第三周:歌词创作技巧,掌握押韵、字数控制等方法;
第四周:和声与配器,学习基本和声知识和配器原则;
第五周:创作实践,独立完成一首原创歌曲;
第六周:团队协作,分组创作歌曲,展示和评价。

教材章节关联:《音乐》教材第七章《歌曲创作》相关内容,包括歌曲结构、创
作手法、歌词技巧、和声与配器等。

通过本章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歌曲作曲作词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讲解歌曲创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如歌曲结构、创作手法等,为学生创作实践奠定基础。

2. 案例分析法:挑选经典歌曲作品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实际作品中学习作曲和作词技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某一创作主题或技巧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

4. 实验法: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创作中,通过不断尝试和修改,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5. 互动教学: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6.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7. 展示与评价:定期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邀请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具体教学方法应用如下:
1. 在歌曲结构分析环节,采用讲授法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歌曲的基本结构。

2. 在音乐创作手法和歌词创作技巧环节,运用讲授法、案例分析和讨论法,引
导学生学习并运用各种创作技巧。

3. 在和声与配器环节,采用讲授法和实验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和声知识和配器原则。

4. 在创作实践和团队协作环节,以实验法和小组合作为主,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发挥团队协作的优势。

5. 在展示与评价环节,采用互动教学和讨论法,让学生在展示作品的过程中,接受他人的评价和建议,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四、教学评估
为确保教学评估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全面性,本课程采用以下评估方式:
1. 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互动能力。

占比:20%
2. 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如分析经典歌曲、创作练习等,评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占比:30%
3. 创作实践:评估学生独立完成的原创歌曲作品,包括作曲、作词、和声、配器等方面,考察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

占比:30%
4. 考试:期末进行闭卷考试,测试学生对歌曲创作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占比:20%
具体评估内容如下:
1. 平时表现:
-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互动等情况;
-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贡献和协作能力。

2. 作业:
- 分析作业:评估学生对经典歌曲分析报告的深度和准确性;
- 创作练习:评价学生在创作练习中运用所学知识的情况。

3. 创作实践:
- 歌曲创作:评价学生的原创歌曲作品,包括作曲、作词、和声、配器等方面;
- 展示与评价:组织学生展示作品,邀请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收集反馈意见。

4. 考试:
- 闭卷考试:包括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全面测试学生对歌曲创作理论知识的掌握。

教学评估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

通过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同时,教师应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估结果,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安排
为确保教学进度合理、紧凑,同时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如下:
1. 教学进度:
- 第一周:歌曲结构分析,基本理论知识学习;
- 第二周:音乐创作手法,技巧学习与应用;
- 第三周:歌词创作技巧,创作实践;
- 第四周:和声与配器,知识学习与实验;
- 第五周:创作实践,独立完成原创歌曲;
- 第六周:团队协作,分组创作歌曲及展示评价。

2. 教学时间:
- 每周2课时,共计12课时;
- 每课时45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
- 课堂时间为学生作息时间内的空闲时段,避免与学生的其他课程冲突。

3. 教学地点:
- 音乐教室:配备钢琴、吉他等乐器,方便学生进行创作实践;
- 课堂讨论区:便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

4. 教学安排考虑因素:
- 学生的作息时间:确保课堂时间安排在学生精力充沛的时段;
- 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学生的兴趣,安排相应的创作主题和案例;
- 学生需求: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提供个性化指导。

5. 教学资源:
- 利用课本《音乐》第七章《歌曲创作》相关内容,结合网络资源、音频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
- 邀请音乐专业人士进行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