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造林树种耗水特性及抗旱造林技术分析韩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造林树种耗水特性及抗旱造林技术分析韩平
发布时间:2021-07-30T09:40:17.771Z 来源:《防护工程》2021年10期作者:韩平崔雪晶李娟[导读] 在干旱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各种植被的生长发育也受到制约。

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普遍存在的,需要进一步改善。

农安县农安镇林业站
摘要:我国北方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少等。

为了促进造林业的发展,必须加强造林树种和抗旱造林技术的研究。

只有这样,才能在提高生态效益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进一步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符合国家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

关键词: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解决
1北方地区主要造林树种耗水特征
在干旱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各种植被的生长发育也受到制约。

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普遍存在的,需要进一步改善。

另外,北方一些树木耗水量很大,特别是乔木和灌木,一般占同期降水量的60%以上,不适合水资源较少的地区。

一般来说,分析不同树种的耗水量和耐旱性应考虑以下几点:树种类型、树种生长环境要求、树种种植时间。

只有全面掌握这些信息,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另外,为了进一步计算各树种的耗水量,可在苗圃内进行树种盆栽试验,然后根据北方造林区的自然环境因素,选择最适宜的树种。

但需要注意的是,技术人员应严格控制各环节的试验数据和具体参数,确保计算出的用水量与实际情况不存在差异,为科学造林规划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选择成活率高、生长能力强的树种。

2.林业抗旱造林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树种选择不当
在林业抗旱造林技术的实际应用中,要选择与当地土地环境相匹配、能充分体现抗旱优势的树种。

根据目前的实践调查结果,所选树种没有充分结合各地区不同的气候生态特征,导致树种抗旱性能较差,进一步影响林业工程质量。

2.2实际操作不到位
随着环保理念的深入,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但总体运行效率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一方面,由于抗旱造林技术专业应用不到位,不仅与当地环境特点结合不紧密,而且运行流程不到位,影响树种的生长速度;另一方面,由于当地对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的实际应用认识不高,不能从长远的角度看待应用效果,从而导致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在实际运行中产生不利阻力。

2.3水资源不足
在林业工程中,水资源占有主要地位。

苗木生长和森林建设离不开水资源。

但目前我国水资源相对匮乏,一些地区不能为树木正常生长提供充足的水资源,从而影响苗木成活率。

此外,由于南北气候条件的差异,降水量往往不尽相同,特别是在干旱荒漠地区,由于不能及时取水,苗木往往大面积死亡,不利于林业工程的顺利开展。

3.落实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3.1抗旱造林树种的科学选择
在干旱地区应用抗旱造林技术,既要注意树种选择的合理性,又要结合当地的环境特点。

并非所有抗旱树种都适合在干旱地区种植。

干旱地区种植的一些抗旱树种不能体现其抗旱优势,反而浪费了土地资源。

因此,在应用抗旱造林技术时,要科学选择抗旱造林树种,既保证林业工程的美观,又有利于森林病虫害的合理防治。

为了达到最佳的种植效果,应根据当地林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抗旱树种。

例如,北方地区适宜种植针叶树种,如樟树、柏树等;适宜在南方地区种植阔叶树种,如榆树、香椿、花椒等,能反映树种的抗旱特性。

特别是在西部干旱少雨地区,可适当增加适宜树种的种植面积,丰富当地林业资源,使林业工程取得良好的造林效果。

对于干旱严重的荒漠地区,可增加山杏、蜡梅、白刺等灌木树种的种植面积,发挥抗旱防沙的作用。

3.2做好造林整地工作
植树前,应准备好土壤,为树种的正常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首先,改善土壤质量,加快催熟速度,使土壤内部肥力能够满足树种正常生长的需要。

其次,合理选择整地时间。

一般情况下,可在植树前5-6个月改善土壤质量,或在雨季增加土壤有机成分含量。

如果在干燥天气下进行整地,应遵循“蓄水保土”的原则,优化土壤结构。

此外,设置树坑时最好选择60cm× 40厘米× 40厘米的中型鱼鳞坑可以帮助树种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养分。

最后是虫害防治。

在炎热的天气下,将暴露土壤,减少种植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确保林业工程的良好施工效果,为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3.3林业项目管理模式创新
目前,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经验大多来自西方国家,与我国土壤的实际结构不相适应。

因此,要根据国情、土质和质量,积极创新管理模式,确保在良好的管理和监督下,提高森林建设水平。

其中,最重要的是提供林业基础设施(1)从经济、温湿度、抗旱等方面,选择适合我国气候和环境的抗旱树种(2)充分考虑树种运输的便利性,避免树种资源异地转移的现象,容易造成树种适应性不强,影响种植效果(3)在抗旱造林技术应用过程中,要选派专业人员对作业过程进行监督和严格管理,准确调整操作步骤,确保抗旱树种健康生长。

(4)根据树种类型,选择合适的补植工具和交通设施,防止树种在种植过程中受到伤害,缩短树种的生长年限。

3.4有效提高苗木成活率
3.4.1苗木抚育
只有成活率较高的苗木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森林建设的目标。

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要求科学选择育苗方法,实时补充森林资源。

其中,苗木抚育是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应用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

移栽苗木时,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保护,使苗木形成较强的适应性,最后长成参天大树。

一般来说,苗木在生长期对环境要求较高,应根据苗木的特点调整种植方案。

特别是水资源的供给,避免苗木处于缺水状态,不仅会影响苗木的生长,还会严重影响其成活率。

要根据周围土壤环境安装供水系统,保证苗木有足够的水分。

3.4.2容器育苗
在土壤贫瘠地区种植特殊树种时,应采用容器育苗,如侧柏、樟子松等,在实际应用中,应在苗木进入容器后,在坑内覆盖一层薄薄的土壤,使苗木根系发育良好。

另外,营养液可以放在容器内,苗木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可以离开容器,回归自然生长环境,防止苗木在生长阶段萎蔫。

3.4.3覆膜造林
覆膜造林是指在造林土壤的顶部覆盖一层地膜,以增强土壤蓄水和固土能力,使苗木获得足够的水分供应,使苗木更容易成活。

特别是在干旱地区,水资源极其匮乏,蓄水设施难以安装。

此时,为缓解水资源压力,可利用当地基础设施制作蓄水设备,抽取周围水分,再采用覆膜造林的方法减少水分蒸发,使苗木获得足够的水分,提高成活率。

因此,在林业工程建设中应用抗旱造林技术,需要从长远利益出发,注重造林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造林工作过程中,要综合分析树种的耐旱性,明确其耗水特性和生长规律,通过对各种树种的比较,选择最适合干旱地区生长的树种。

在降水少、土壤干燥的地区,对树种抗旱性有严格要求,需要造林技术人员认真对待。

树种耗水量是我国北方生态建设的重要研究环节,也是树种空间分布的重要参考依据。

这有利于促进水分的充分利用,延长水分的滞留时间,提高树种成活率,增加森林覆盖率。

在此基础上,积极运用科学技术,利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和原材料,提高造林的效率和质量,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云民.毛乌素沙地主要树种水分特征及植被恢复模式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
??[2]柴金玉.我国北方主要造林树种抗旱造林技术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20(13):128-129.
??[3]黄生红.大通县樟子松容器苗抗旱造林技术研究[J].绿色科技,2020(03):96-97.
??[4]郭玉红. 吴威泰.干旱浅山抗旱造林综合技术推广与应用探析[J].经济师,2020(04):290-2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