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态道德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态道德教育
摘要: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生态教育活动,要求人们以道德理念来保
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本文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态道
德教育。
关键词:生态道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经济的迅猛发展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环境问题,困扰着人们的生活。
我国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从小在树立孩子的环保意识。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期,具有向师性和可塑性,引导其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观念,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意义重大。
一、生态道德教育与小学教学的联系
学校教育是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课堂是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对学
生的生态道德教育也主要是在课堂内进行。
小学教学中,多种教学资源都能对学生进行生
态道德教育,在日常教学中便可实现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
笔者注重在潜移默
化的氛围中,让学生受到生态道德教育,这对他们的生态意识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态道德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渗透
小学生主要获取知识的途径是通过课堂。
下面笔者就语文课堂上如何渗透生态道德
教育谈谈自己的做法。
语文学科,因其教学资源与生态道德教育的契合性,成为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沃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根据语文学
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小学语
文教材中有很多的文章都是描写、赞美大自然美好以及保护环境主题的,如低段的《小小
竹排画中游》、《小熊住山洞》,中段的《桂林山水》《自然之道》《大自然的启示》等,不仅描绘了美好的自然风光,还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保护环境。
在教学时,便可相机对
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渗透,发展学生注重生态保护的品质。
语文教学中如何来渗透生
态道德教育呢?低段教师可以课文学习时穿插与之相关的趣味性和故事性较强的环保事件,让他们记住这些有趣的故事,知道哪些做法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
可以具体从以下方面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渗透。
1.渗透生态道德教育于识字。
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贯穿义务教育阶
段整个教学。
作为学生学习文化的开始,现代识字教学已不再是仅仅做到激发学生识字、
写字的兴趣,还要通过识字明理,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感和品质。
例如在儿歌识字中,可
以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低段是识字教学的关键期,鉴于小学生的年龄小、注意力难以维持的特点,笔者在
识字教学中常常利用儿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生态道德教育
潜移默化中发挥功效。
如:一年级上册入学教育里《轻轻地》:“小兔小兔轻轻跳……要
是踩疼了小草,我就不跟你们好。
”在这朗朗上口的儿歌中,学生不仅学会本课生字“大”、“米”、“土”等,无形之中还受到了保护环境,爱护小草的教育。
此外,生活
识字也是识字教学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应注意课内外、校内外的联系,从学生
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情景中识字,陶冶学生生态道德情操。
街道里、校园内、超市中都是识字的好场所。
如果学生去超市买东西,就会认识许多商品的名称。
校园里有很多指示牌,学生能够从中认识很多植物的名称,认识许多的汉字。
再比如一年
级下册第一单元是关于春天的介绍,学习这个单元时,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校园寻找春天,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从而激发他们爱护花草、保护环境的意识。
总之,教师要善于把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当做教育资源,在生活中找教育,提升他们的生态道德意识。
2.渗透生态道德教育于阅读。
阅读教学这里是指课内阅读教学,是立足教材文本的
阅读。
在阅读层面贯穿生态道德教育较为有效,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各种生态道德教育资源,主要有动植物类、自然风光类等。
教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本的特点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的渗透。
例如,一年级下册课文《松鼠和松果》,这篇童话正是以一只可爱的小松鼠的行
为告诉孩子们植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在学完课文后,教师可联系实际,介绍
了一些关于生态平衡的知识,让孩子们进一步地体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让孩子自己发
表感受。
课的最后,孩子们有了共同的认识——从小事做起,爱护身边的环境。
二年级上
册第七单元是以环保为主题展开,单元导语为“蓝天、白云、高山、河流,大自然就像一
幅幅美丽的图画。
我们会用自己的双手,把图画画得更美!”《识字7》更是以拍手歌的
形式引导学生保护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你拍一,我拍一,保护动物要牢记。
你拍二,我拍二……”课文以拍手歌的形式呈现,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在有感情朗读中领略
到动物间的快乐与和谐,激发热爱大自然、爱护小动物的美好情感。
小学课本中有不少侧重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观念的课文,文中大多描绘自然风光
和描写动植物来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如:《春雨的色彩》、《爷爷和小树》等描绘了大
自然的美好景象,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这样的课文,教师应通过教学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3.渗透生态道德教育于口语交际、习作。
口语交际能力是現代人必备的能力之一。
教师在指导口语交际教学的实际情境中,要注重完成与生态道德有关的口语交际材料的收
集与整理,为学生有效开展生态道德主题的口语交际提供保障。
正确指导学生有效联系
生活中的事件,用演一演、说一说、议一议等方法实现教学目的,促使学生自觉投身环保。
写作练习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教学过程。
文为心声,写作可以反映一个孩子的
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中,笔者注重引导孩子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的同时,还要引
导孩子展望未来的生态图景,强化生态道德信念,培养保护自然的观念,养成生态道德的
好习惯。
“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
小学阶段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关键期”,为加强小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的养成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夏青.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新课程(小学).2015(06).
[3]刘友杰.生态道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课程教育研究.2015(03).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