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新教材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规范练37湘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规范练37
(2024安徽高考联盟调研)研学旅行是指以中小学生为主体,以学习学问、增长阅历为目的的旅游教化。
研学旅行基地是研学旅行过程中学习与生活的场所,其分布深受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影响。
下图为2024年年底我国长江经济带国家级研学旅行基地冷热点分布及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资料图。
据此完成1~2题。
注:冷热点分布反映省级行政区间研学旅行冷热度对比状况,国家级研学旅行基地个数是重要指标。
1.影响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国家级研学旅行基地冷热点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①人口密度②人口结构③自然资源④经济水平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为推动长江经济带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下列区域差异化建设措施合理的是( )
①浙江—基于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产业发展案例②江苏—基于水能资源开发的能源平安案例③贵州—基于喀斯特岩溶地貌的地质考察案例④云南—基于小桥流水村落的水乡文化案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1.D 2.A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研学旅行基地的热点区域在东部,冷热程度主要体现为东西差异,推想其影响因素包含地区之间人口密度差异和经济水平差异,①④对。
自然资源的概念范畴很广,故无法进行衡量对比,③错。
研学旅行是一种新式的旅游教化,与人口结构(包括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关系不大,②错。
D正确。
第2题,江苏地处沿海平原,水能缺乏,②错误。
小桥流水村落体现江南水乡风情,而云南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多数地区地形坎坷,地表水比较匮乏,④错。
浙江义乌小商品产业较发达,贵州多喀斯特岩溶地貌,①③对,A正确。
(2024江苏南通期中)废钢铁资源的快速增长将对钢铁工业的流程结构、企业布局、资源和能源消耗、碳排放产生重要影响,废钢铁资源的综合利用有利于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下图示意我国钢铁生产—消费基本流程。
据此完成3~4题。
3.考虑电力成本,长江经济带中最适合废钢处理企业布局的省级行政区是( )
A.安徽省
B.上海市
C.江苏省
D.湖北省
4.与传统钢铁生产相比,废钢铁资源综合利用过程( )
A.“三废”排放增多
B.生产工序困难
C.原料来源广泛
D.运输成本提高
答案 3.D 4.C
解析第3题,长江经济带主要的清洁能源是水能资源。
安徽省、上海市、江苏省地势起伏小,水能资源缺乏;湖北省位于我国地势其次、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势落差大,且长江水量较大,水能资源丰富,可为废钢处理企业供应丰富的电力,D正确。
第4题,图示废弃的钢铁再次铸造利用,削减了固体废弃物的堆放,节约了部分运输成本,A、D错误;而资源综合利用只须要将废弃的钢材回收铸造即可,不须要炼铁等阶段,工序简洁,B错误;读图可知,废钢铁资源来源于铸造加工阶段和运用消费阶段,涉及行业较多,原料来源广泛,C正确。
(2024山东肥城模拟)2003年以来,三峡水库运行及湖区采砂对鄱阳湖泥沙收支状况产生影响。
鄱阳湖入湖泥沙主要来自周边河流,出湖泥沙从湖口输入长江。
下图为鄱阳湖出湖泥沙的时间改变示意图。
据此完成5~7题。
5.鄱阳湖1955—1970年出湖沙量与出湖径流量的改变在时间上不同步的主要缘由是( )
A.水库的调整作用较弱
B.流域植被覆盖率较高
C.降水量的季节差异大
D.湿地蓄洪补枯实力弱
6.2000年以来,鄱阳湖采砂活动兴起,湖水浑浊度增加,进而会造成( )
A.出湖泥沙显著削减
B.出湖泥沙显著增加
C.入湖泥沙显著削减
D.入湖泥沙显著增加
7.泥沙淤积对鄱阳湖产生的影响主要有( )
A.增加湖泊调蓄实力
B.滨湖风沙危害加大
C.洪水受灾面积缩小
D.改善航运交通条件
答案 5.C 6.B 7.B
解析第5题,2—4月,长江水位低,鄱阳湖水位高,鄱阳湖水补给长江,出湖径流量大,输沙量大;5—7月长江进入汛期,水位较高,长江水补给鄱阳湖,长江水携泥沙入湖,出湖输沙量小,7—9月出湖净输沙量小于0。
所以影响出湖沙量与出湖径流量的改变在时间上不同步的主要缘由是降水量的季节改变,C正确。
第6题,鄱阳湖采砂过程中通过挖沙、洗沙使砂场旁边的水体含沙量增加,湖口出湖平均泥沙含量快速增大,并超过河流入湖平均泥沙含量,B正确,A错误;采砂活动对于入湖泥沙的量几乎没有影响,C、D错误。
第7题,泥沙淤积可以使得湖泊面积减小,降低湖泊调蓄实力,A错误;泥沙淤积,会使得枯水期袒露沙地面积增加,滨湖风沙危害加大,B正确;洪水受灾面积不会缩小,C错误;通航实力降低,D错误。
(2024安徽皖南八校联考)三峡工程是全球最大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其运行后水沙和河床形态改变备受科研人员关注。
三峡水库2003年起先运行,采纳蓄清排浑调度方式。
下图示意三峡水库运行后入库和出库泥沙的改变。
据此完成8~10题。
8.三峡水库运行后,三峡水库库区总体( )
A.以侵蚀为主,河床变深
B.以积累为主,河床变深
C.以侵蚀为主,河床变浅
D.以积累为主,河床变浅
9.与三峡水库运行前相比,三峡水库运行后水库下游河段( )
①洪水期流量削减②洪水期流量增加③枯水期含沙量增加④枯水期含沙量削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三峡水库运行后,三峡水库下游河床的总体改变趋势是( )
A.拓宽变深
B.拓宽变浅
C.缩窄变深
D.缩窄变浅
答案8.D 9.D 10.A
解析第8题,读图可知,三峡水库运行后入库沙量始终大于出库沙量,库区泥沙不断增加,以积累为主,河床变浅,D正确。
第9题,三峡水库调度方式为蓄清排浑,枯水期(11月至次年4月)蓄清,洪水期(7—9月)排浑。
洪水期排浑,造成下游流量增加;枯水期蓄水,造成下游流量削减,水库拦截泥沙,造成下游含沙量削减,①③错,②④对。
D正确。
第10题,三峡水库蓄清排浑,洪水期排浑,下游水量增大,水位上升,河水侧蚀作用加强,河床拓宽,枯水期蓄清,水库拦截泥沙,造成下游含沙量削减,河水含沙量削减,河水下蚀作用增加,河床加深。
A正确。
(2024黑龙江哈师大附中质检)因长江三峡工程蓄水和放水,库区水位会周期性大幅度涨落,形成了周期性出露水面的消落带(如下图)。
消落带的生态治理是世界级难题。
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专家们发觉中山杉能持续反抗干旱,也能承受较长时间水中浸泡,存活率可达80%以上,是库区消落带生物治理中较好的树种。
目前,三峡库区万州大周段中山杉林形成的“水中彩林”已成为旅游景点。
据此完成11~12题。
11.三峡库区消落带面临的生态问题主要是( )
A.土地盐碱化
B.土地沙化
C.水土流失
D.滑坡
12.种植中山杉对当地的主要意义有( )
①净化水质②供应木材③降低河流含沙量④改善航运条件⑤丰富沿岸景观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⑤
答案11.C 12.B
解析第11题,三峡库区消落带由于水位周期性地大幅度涨落,带内植被生长条件差,当降水量较大的时候简洁造成水土流失,另外土体在吸水之后重力大,简洁坍塌,造成滑坡,题中问的是生态问题,滑坡属于地质灾难,水土流失为生态问题,C正确,D错误;土地盐碱化和土地沙化的气候条件都是降水少,A、B错误。
第12题,中山杉能持续反抗干旱,也能承受较长时间水中浸泡,适合在水库消落带种植,种植之后能够提高消落带的植被覆盖率,供应木材,稳定土体和坡体,净化水质,保持水土,降
低河流的含沙量,同时“水中彩林”景点也能丰富两岸的景观,但不能改善航运条件,B正确。
(2024重庆巴蜀中学月考)长江穿南京城而过,南京市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长江上建桥前,南京城市发展集中于长江南部,轮渡是江岸南北联系的唯一方式,此为划江而治阶段;随着1968年南京长
江大桥贯穿,南京市随后共建设多座跨江大桥,江北人口密度快速增加,此为跨江发展阶段;2007年,南京市提出进入拥江发展阶段,将长江作为城市区域的一部分整体规划建设。
据此完成13~15题。
13.早期,轮渡是南京江岸南北联系的唯一方式,主要因为( )
A.长江南北两岸距离近
B.河道纵横,水运便利
C.经济落后,出行需求少
D.资金短缺,建材匮乏
14.南京城市发展阶段由划江而治到拥江发展,表明长江( )
A.供水功能日趋重要
B.两岸联系更加便捷
C.交通价值渐渐降低
D.不再成为两岸阻隔
15.在河运发达的今日,原南京长江大桥已成为长江“黄金水道”上的交通阻碍,其主要缘由是( )
①长江大桥跨度较大②长江大桥桥下净空较小③船舶大型化的发展④长江大桥年久失修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13.C 14.B 15.B
解析第13题,长江南北两岸距离大,A错误。
南京江岸南北之间只有长江水道,并不是河道纵横,B
错误。
当时经济较落后,其他交通工具少,对出行需求量少,轮渡已经能满意需求,C正确。
资金短缺,
建材匮乏对桥梁建设有肯定的制约,但当时轮渡已基本满意交通出行需求,桥梁建设并不是刚性需求,D错误。
第14题,南京的发展,说明长江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随着桥梁的数量增多,两岸联系更加便利,城市有更大的拓展空间,B正确。
第15题,由于南京长江大桥建成年头较早,当时的技术相对落后,桥梁离水面的高度较低,影响大型船舶的通行,随着船舶大型化的发展,桥梁的桥下净空较小,已经严峻影响河流的通行实力,②③对,B正确。
16.(2024湖南百校大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连续十几年面积渐渐减小,南纳湘、资、沅、澧四水,北与长江相连,为长江重要的调蓄湖泊,冬季水位较低,是候鸟南迁的重要栖息地。
每年冬季,有上千万只候鸟在这里越冬。
2015年洞庭湖出现罕见的冬汛,水位比上一年同期高出了3米多,一些浅水区成了深水区,一些洲滩也被水沉没,对候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材料二下表为洞庭湖年输沙量统计表。
注:四水指流入洞庭湖的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条河流。
材料三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调整径流、蓄洪防旱、调整气候、净化水体、爱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
(1)结合材料,说明洞庭湖年输沙量的特征。
(2)简述洞庭湖面积减小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3)简述洞庭湖冬季成为候鸟天堂的自然条件。
答案(1)入湖泥沙总量大于出湖泥沙总量;入湖泥沙主要来自长江。
(2)湖泊对长江径流量调整实力减弱,旱涝灾难频繁;调整局地气候实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削减。
(3)(冬季)气候暖和;冬季水位低,多浅滩湿地;生物类型多样,数量大,食物丰富。
解析第(1)题,从洞庭湖年输沙量统计表中可知,长江来沙占入湖总沙量的82%,占入洞庭湖沙量的绝大部分;洞庭湖出湖总沙量仅占入湖总沙量的26.3%,说明绝大部分的沙留在了湖内,入湖泥沙总量大于出湖泥沙总量。
第(2)题,河流沿岸湖泊对河流径流起着调蓄作用。
洞庭湖面积减小会导致对长江径流量调整实力减弱,使得旱涝灾难频繁。
湖泊还可以调整局地气候,使湖边湿气增加,温差变小。
洞庭湖面积减小会导致调整局地气候实力下降,使生物多样性削减。
第(3)题,可从候鸟的生存环境和食物来源等角度分析。
洞庭湖纬度较低,冬季气温高,温度相宜,有利于候鸟生存。
据材料
得知,洞庭湖冬季水位较低,多浅滩湿地露出,为候鸟供应生存空间。
此地湿地广布,生物类型多样,数量大,为候鸟供应丰富的食物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