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应用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摘要】:学生作为学校中的个体,会受到诸多方面的教育,而任何教育形式都要从心理教育出发。

本文在简要介绍积极心理学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以消极心理学为主,而忽视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挖掘学生自身潜能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别从施教者、课程、校园环境这三个方面提出应用对策。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问题;应用
【中图分类号】g44
一、积极心理学内涵
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谢尔顿(knnonm. sheldon)和劳拉·金(lawraking)的倡导和引领下,西方心理学界兴起了一股新的研究思潮,这就是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

积极心理学将矛头直指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幸福的生活。

就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来看,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研究。

积极心理学特别强调积极情绪体验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提出了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认为个体看起来相对离散的积极情绪有利于增强在某一时刻的思想和行为能
力,并对个体长久地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个人资源有重大影响。

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如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都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新热点。

二是积极人格特质研究。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

积极的人格特质一方面是指接受自我,有生活目标,能够把握环境因素以及挑战,另一方面是指与他人的积极关系。

乐观是在积极的人格特质研究中引起关注较多的概念。

三是积极组织系统研究,个体积极品质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组织环境。

积极心理学把积极的组织系统分为积极的社会大系统,如建立使公民有责任感、有职业道德的国家法律法规;积极的小系统,如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等。

二、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以纠正或消除心理问题为己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带来了教育发展的困境,难以更好地发挥本应有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消极心理学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以学生心理问题为焦点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走进了一系列的误区。

在实践中,更多的高校注重心理问题的防治,而忽视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高校心理教育机构更多的时候被视为“救火队”,习惯用消极的价值取向,以心理问题和障碍为中心,重点在心理问题的解决上,从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价值取向的引领,缺少从根本的角度考虑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实质上近70%~80%的学
生心理是健康的、阳光的,他们更加需要提高自己积极的心理品质,而不仅仅是知道被动预防心理问题的方法。

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状态的关注视角却极大的改变了这一取向,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三、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
(一)教育工作者要具备运用积极心理学的主观意识。

由于传统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人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认为没有心理的疾病的人就是健康的人,心理学的任务似乎只在于治病和防病。

所以很有必要在教育工作者中重申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及意义,打破他们固有的观念,强调运用积极的方式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有教育工作者充分理解并接纳了积极心理学,才能更好的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二)拓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渠道和方法。

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不能只关注负面因素,可以更多地拓展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提供积极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6大积极品质,引导学生关注和培养自身的主观幸福感、福乐体验、自我决定性、乐观、自尊、自信、宽容、同情、慷慨、责任、希望等积极的人格品质,构建积极的自我概念。

一直以来,个别咨询变成为了一种主要高校心理教育方式,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不能促进广大学生的积极发展,而只是一种临时的应对策略。

为此,高校应改变目前的心里教育方式,专门开设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座和各种媒介的宣传等,对学生开展积极的心理教育。

(三)营造积极和谐的校园氛围。

积极心理学强调群体和社会心理的重要作用,摆脱了传统心理学过分偏重个体层面的缺陷。

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社会背景下的人及其体验,因此在校园中,个人的健康成长与校园的积极文化氛围密切相关。

学校应通过提升教育理念、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树立严谨的学风等措施,形成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让学生们在校园中受到良好的人文熏陶。

同时,多开设一些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讲座和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校园文体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和意志的磨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任俊,叶浩生.积极心理学:实现心理学价值回归的新视野[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4-11-30
[2]魏艳丽,吴荣先.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5): 177-179
[3]任俊,叶浩生.当代积极心理学运动存在的几个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6,(5): 787-794
[4]王福建.积极心理学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2-46
[5]周嵌,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 129-132
[6]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心理科学,2005,28(2):402-405
[7]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m].沈阳: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万卷出版公司,2010:19-1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