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华师大版精品教案《十二 南州六月荔枝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州六月荔枝丹
研讨主题——说明文文本的核心价值
时间:2021年5月17日班级:高二(1)班
执教:上海市嘉定区南翔中学张丽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品读科学小品文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掌握说明文阅读要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科学知识,培养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寻美的人文精神,激发对自然的文化认同。
【教学重点】
认识科学小品文的一般特点,分析多种说明方法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文学性,获得理性与感性兼具的阅读体验。
【教学资源】多媒体、磁贴教具
【教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生互动交流:文体——说明文。
生物实验室的语文课,或许这并不是一篇普通的说明文,(道具:放大镜)一起
二、整体把握,抓住主干
主问题——
①自然知识(荔枝)科学
②审美享受(“丹”,抓住)文学
③人文精神(题目中何处看出?存疑)文化、情操
三、分块提问,品议语言
问题一——读说明文,手里要掌握什么“工具”?(知识)
说明对象:荔枝(已明确)
顺序:(易解决)
方法:(决定说明的效果)☆
问题二——说明文(本文)如何体现严谨性,保持科学本色?
1、【贴图理出顺序】结构图(见板书)
2、【明确】——说明顺序合理☆
由主到次,由外到内,由一般到特殊
突出重点,条理清晰,内容全面
——语言使用规范
举例讨论:(从略)“准确”的用词
问题三——去掉古诗文或故事可否?(否)文学性语言能否盖过或代替科学性?作者怎么做的?
例文:为什么以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开头?(过渡提问)
老师讲授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
【明确】连用四个比喻,写出荔枝外壳色彩的红艳,内膜质地的轻柔,瓤肉的洁白,浆液的香甜。
对荔枝作的形态作总的说明,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印象鲜明。
按照荔枝的形态特点和人们认识事物先外后内的顺序,将鲜荔枝和荔枝干进行对比,既是激趣,又是存疑;总挈全文,下文按照壳——膜——瓤——液的顺序展开说明,也是全文的纲。
1、巩固复习:9大(《学科要求》上是7种)说明方法
【练一练】以下句子鲜明地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①举例子: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
②列数字: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③列图表:见插图
④做比较: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
⑤下定义: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象龟甲,特称龟裂片。
⑥分类别:(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随品种而不同。
)广东有双季荔枝,一年
开花两次。
又有四季荔枝,一年开花四次之多。
⑦打比方: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
很逼真。
归纳口诀——“一例两列三比较,定义分类打比方”(补充摹状貌、作引用)
**主讲本文最突出的两种方法——“作引用”和“打比方”(融合讲)
2、拓展知识:
【想一想】还有哪些你无法判断的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理一理】(见讲义)(可能是多处有引用的句子:举例子?引用?还是打比方?)
描写比喻性(优美)
作引用3类对比议论性(人文)?
举例考据性(严谨)
【议一议】分析不同引用的表达效果,总结规律。
选例分析
例:(段8 杜牧诗)说明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增强文学趣味性,丰富文章内容,说明荔枝在古代只是少数人可享用的奢侈品。
例:(段13 宋徽宗/文征明诗)说明古人对荔枝的北移迁植,几乎没有成功,证实上文荔枝性喜温暖的特性。
也预示科技发展能给荔枝的北移带来可能,生产地域的扩大将使荔枝不再是奢侈品。
表达了作者对丰富百姓生活的期待,使科学的力量中更富有人文精神。
(苏轼诗同)
例:(段6 徐楰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荔枝膜的轻薄和色彩艳丽,给人以绚丽的想象空间,使文章典雅生动;但又指出古人对荔枝果实认识的误区,不乏科学明辨的严谨性。
总述文中引用史料和诗词的作用:
❖充实文章内容,丰富读者知识;
❖使文字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引起读者兴趣;
❖寓科技知识(人文精神)于文学描写,使读者可由文学欣赏获得科学知识。
**(可补充)
3
四、延伸思考,领会主旨
问题四:说明文已经有了科学和文学的互补,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互补,为什么还要加入议论?(作者主观的情绪要不要?这又是什么思维?)
【明确】发散性思维——思想性语言——人文关怀
关怀体恤百姓,“南州”地理偏远,“六月”
再读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色美、味美
先民文化,心血凝聚)
五、写作准备,拓展实践
以一种水果(或自然物)为写作对象,学习拟题,整理思路框架
(结合写作课,机动进行)
六、作业布置
1、梳理其他说明方法的好处(表格举例)
2、确定写作对象,查找文学含量的例子、引用
3、(选做)观看“舌尖”文化片,记录自己的启示。
结语:(自然)生态文明,生物中的文化价值,不论时代如何发展,文学性和科学性在我们的思考中交相辉映,一花一世界,万物皆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