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舞剧《大梦敦煌》舞蹈动作的艺术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舞剧《大梦敦煌》舞蹈动作的艺术特征
摘要
舞剧《大梦敦煌》是当代中国舞剧领域的优秀代表,故事主要讲述了青年画家莫高与将军之女月牙从相知、相恋到相守的恋爱历程。
舞剧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舞蹈动作特色鲜明,具有典型的艺术特征。
本文基于舞剧《大梦敦煌》的剧情演绎,深入分析其双人舞中的舞蹈动作,探讨了舞剧中人物的动作特点,对舞剧中舞蹈动作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总结,希望对热爱舞剧《大梦敦煌》的学者有所帮助。
引言
《大梦敦煌》以精彩的双人舞肢体语言为媒介,演绎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千古绝唱。
在舞台之上,舞蹈动作借助舞者的肢体演绎,诠释出这部舞剧作品深刻的情感内涵。
在舞蹈演绎中,舞者将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融入到每个舞蹈动作之中,以情带舞、以舞传情,使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舞剧戏剧性的发展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敦煌舞及舞剧《大梦敦煌》
(一)敦煌舞
敦煌舞蹈源于敦煌壁画中传统舞蹈的优美舞姿,后经不断的演化逐渐成为一种舞蹈表演艺术形式,可以说在不断发展的历史中也形成了独具风格特点的一种艺术形式。
从敦煌舞历史演变的轨迹可以发现,西域舞蹈的特色被敦煌舞蹈吸收。
敦煌壁画的舞蹈更多的是吸收了西
域的风格如紧身袒露的服饰,佩戴的璎珞,丰富的手势,S型的体态等等这些特点在至今的敦煌舞蹈中依然大量存在。
另外,因敦煌莫高窟是佛教圣地,所以更多的舞蹈都体现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也更多的是展现出了佛教文化特色。
不仅如此,从敦煌舞蹈的热情、奔放的表现手法更能展现出盛唐的时代特色。
虽然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但是那种盛唐的傲世雄风依旧在舞蹈中隐约可见。
(二)舞剧《大梦敦煌》的创作背景
《大梦敦煌》是一部以敦煌为题材、以敦煌艺术宝库的千百年创造历史为背景的大型舞剧,该剧的每个情节都是借助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创作完成的。
在敦煌藏经洞发现暨敦煌学创立百年庆典之际,它被作为西部大开发中文化开发的成果。
舞剧经过合理地剪裁材料,以敦煌青年画师莫高与巾帼女子月牙(西域将军骄女)的感情历程为线索,浓墨重彩地刻画了青年画工莫高不断追求艺术至高境界的坚韧形象,歌颂了忠贞不渝、纯洁炽热的爱情,准确地呈现、把握了敦煌文化的精髓。
它是在具有典型西部特色的多维空间中追求人性和艺术的光辉,以悲剧美的力量来震撼观众的心灵、触击人们的内心深处,如一首“人性至爱”的颂歌。
二、舞剧《大梦敦煌》中舞蹈动作的艺术特征
此处可增加一段话。
承上启下。
(一)舞蹈动作与文化元素的融合
1.对多元舞蹈文化的融合
舞剧《大梦敦煌》的编剧在编导舞蹈动作时除了敦煌舞之外,也
结合了其它多种舞蹈,这些舞蹈包括曼妙委婉的古典舞、时尚多变的现代舞、风格迥异的民间舞以及从西方借鉴过来的芭蕾舞等等。
虽然在舞剧《大梦敦煌》中舞蹈的形式非常丰富,但是这些舞蹈在舞台上演绎并没有相互抵触,反而相互配合的非常好,使整个舞剧的舞蹈动作衔接过渡非常融洽,表现出编导强大的艺术思维。
通过多种舞蹈的结合,不但使整部舞剧显得异常生动,还使人物的情感显得真挚感人。
比如现代舞的创新应用。
在舞剧第二幕描述敦煌热闹欢腾的民俗描绘景象之后,编导舞风一转,描绘的是男主角莫高一个人在寂静的石窟中,潜心研究创作,并通过舞蹈表现内心的幻想。
在这段男主角的经典独舞中,这些动作非常注重与呼吸、身体的表现力与动作、造型的结合,尤其在做腾、挪、翻、转时动静结合、形成一种灵动华美的境界,而这种创新的现代舞非常贴近莫高创作时进入“冥想”的境界。
而且,在莫高的这段舞蹈中,体现的是敦煌舞的古典韵味和现代舞的刚性时尚,是写意和时代的结合。
2.对西域等少数民族舞蹈的运用
敦煌舞的文化来源之一即西域各国的民族舞蹈,在舞剧《大梦敦煌》中也表现出各种异彩纷呈的民族舞蹈特色。
在这其中,尤其是胡腾舞和胡旋舞应用的最多。
胡腾舞和胡旋舞都是唐代时从西域流入敦煌来的少数民族舞蹈。
比如胡腾舞主要强调舞者腿部的爆发力,以刚劲有力的腾、挪、跳、勾、绷、踢、踏、翻滚为动作特征,表现少数民族豪放热情的性格特征,代表着少数民族人们坚忍不拔的意志。
在敦煌莫高窟第 220 窟“东方药师净土变”壁画中,画师们就展现出
少数民族的姑娘们胡腾舞技。
而在舞剧《大梦敦煌》中,舞者跳“活”了敦煌壁画上的舞蹈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大大的复原了胡腾舞的气质和舞姿。
在该舞剧第二幕中,在敦煌民俗会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就有一些匠人和围观的人群跳着胡腾舞。
(二)舞蹈动作对情感元素的深化
《大梦敦煌》整部舞剧中,优美的舞蹈动作展现了人物细致的心理变化,以及两人感情发展由点到面层层递进,深化了整个故事的情感内涵,极具艺术特征。
1.相识的好奇与好感
莫高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生命垂危之际,月牙发现莫高并被他的不凡气度所打动,于是送他自己最心爱的羊皮水囊,从而救了他。
月牙初见莫高,在莫高面前显露出她少将军高高在上的霸气,并且对眼前的这个人产生了兴趣。
此时月牙的动作从昂首挺胸要扬鞭打他,到后来慢慢把鞭子放下、用鞭子将他的下巴慢慢托起,从这些动作中可以看出月牙对在沙漠中垂死的莫高充满好感。
从月牙抢夺他视若生命的画以及送他自己最心爱的羊皮水囊,也可以看出月牙对莫高的倾心。
而此时莫高的动作展现的是低头、步伐踉跄、身体颤抖、佝偻后背,显露出他内心的胆怯。
从动作上,莫高对月牙没有显露出有半点的儿女私情。
2.相恋的羞涩与柔情
第二幕莫高与月牙洞中相遇,由于对艺术的共同痴迷而萌生爱意。
在石洞中,月牙把画还给莫高,被莫高的艺术才华打动芳心,通过“拍”、
“拉”、“抱”三个动作体现出月牙对莫高的情感越来越强烈。
之后在月牙与莫高的双人舞动作中月牙与莫高相拥在一起,展现出他们相恋相知的甜蜜及对艺术的共同追求。
相知双人舞成为舞剧中最经典的段落,运用了撞击法、双人相距的技法、缠绕与脱离、流动线条法等双人舞编导技法,结合中国舞韵的基本审美,依照人物的内心情感去驾驭动作的发展趋向。
在舞蹈动作上,还运用了“提”、“沉”的中国古典舞身韵元素,以腰为轴“划圆”以及“欲左先右、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展现出莫高与月牙恋爱的柔情与甜蜜,也促使两人的感情越来越浓烈,对二人感情的渲染起到深化作用。
3.相守的磨难与永恒
爱情是甜蜜的、美好的,但同时也是曲折的、磨难的。
由于月牙的父亲看不起寒酸的莫高,阻碍他们在一起,并为月牙安排相亲,月牙心里惆怅,莫高心里难过。
在舞会中,莫高化装成舞会中相亲的人出现并被月牙认出,之后的双人舞中莫高“走”、月牙“拉”的动作表现出两人的相爱与无奈。
月牙从父亲处逃离,再次见到莫高后的双人舞表现了两人的难分难舍,双人舞中“抱”的动作特别多,这些缠绵的拥抱在中国古典舞律动的前提下,将两个人的情感发挥到了极致。
月牙死去化作月牙泉,莫高则在月牙的陪伴下,在巨大的悲怆中创造了艺术的奇迹。
从此莫高窟千年不朽,月牙泉万年不枯,艺术、爱情,永远相伴、相守。
(三)舞蹈动作对音乐舞美的衬托
为了达到震撼的视觉效果,编导在这里为表演军队的舞者配置了
铠甲、长矛、盾牌等等,尽管这些道具对于舞者的动作表演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但是在这段群舞中表演军队的舞者上肢动作似长矛般锋利、干练并高低起伏,下肢动作则配合脚法进行,这种大规模的群舞队形变换,再加上舞台灯光的效果,很明显的达到了表现军队军容、军纪的效果,也衬托出了将军之女月牙勇猛、飒爽的性格。
而在第四幕中,当月牙死后莫高在思念爱人的情绪下创作敦煌壁画。
这个时候,舞台上的灯光怪陆离,表现敦煌壁画宏大之姿的群舞登场,这不仅衬托了敦煌石窟艺术的绝美和华丽,也为莫高和月牙悲壮的爱情故事增添了几分流光溢彩。
三、舞剧《大梦敦煌》中的舞蹈动作特点
舞蹈的表现途径是“运动”,媒介是“人体本身”,舞蹈的灵魂则是“情感”。
所以说舞蹈就是人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来的情感,以舞传情,才能与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创作出真正的舞蹈艺术。
在《大梦敦煌》中,舞蹈动作特点涵盖了刚与柔、圆与曲、韵与律、形与神四类敦煌舞美学特征,具体如下:
(一)力量的刚与柔
“刚柔并济”主要是指舞蹈的整体风格。
“刚”代表一种气势和刚劲感,在敦煌壁画中的力士、护法等就是“刚”的象征。
而“柔”相对于“刚”来说表现的是菩萨、佛陀那种安详、超脱、温顺的感觉。
在“刚”的反衬下,敦煌舞也会整体呈现出一种温和、抒情的缠绵情调。
此外,在敦煌舞中,“刚”与“柔”还经常表现为男性和女性之间刚强与柔美的力量对比,这种力量对比给观众带来不同的审美感觉,
最终形成舞蹈“合”的状态。
如舞剧中刻画月牙霸道的动作特点,就极具“刚”的一面。
比如在第一幕中,一身戎装出场的月牙和父亲大将军从军队中走出来,她盛气凌人。
在沙漠中遇到莫高,她对莫高“扔”水壶的动作以及在面对莫高时她手拿长鞭、昂首挺胸的姿态,对莫高用鞭子“抽”、“指”,还有“夺”画时的动作都表现出月牙作为将门之女的霸气、不可一世的性格。
而在舞剧第二幕,月牙换成女儿装后,通过“轻拍”莫高、“轻拉”莫高、“拥抱”莫高三次示爱,把月牙“柔”的一面刻画得淋漓尽致。
月牙对莫高的态度由霸气转化为柔情,动作上月牙通过将中国古典舞中的身韵动律与回头、走路等动作巧妙结合,呈现出作为一个女儿身应有的柔情。
(二)肢体的圆与曲
“圆”与“曲”体现了舞蹈美学的一种状态。
在敦煌舞蹈中,“圆”主要表现一种姿态的圆满。
“曲”代表一种弯曲或曲线,比如在敦煌舞“曲线”练习中常见的“S”形大曲线、五道弯曲线。
总之,敦煌舞的“圆”与“曲”既体现在舞姿的外部形态上,也表现在舞蹈的动律和风格之中,体现了一种协调、天人合一的审美感。
“S”型的曲线舞姿是敦煌舞的标志之一。
在《大梦敦煌》舞剧中表现的动作“反弹琵琶”,可以看出敦煌舞蹈的一种曲线美感。
“反弹琵琶”的舞姿来源于敦煌莫高窟第 112窟中飞天伎乐的造型。
而在《大梦敦煌》中,舞者上身稍微前倾,左手拿着琵琶从颈后部绕过,
右手臂微曲做弹奏琵琶的动作。
右腿稍微抬起,左腿绷紧站直,胯部微向斜后方扭,是整个身姿呈现出“S”型,舞姿优雅而充满敦煌风情。
除了“S”体态之外,舞剧中动作“圆”的运用也同样是敦煌文化的代表。
如舞剧中出现的“千手观音”舞姿,千手千脚观世音菩萨把自己的手臂展开,从头到脚,整个身躯都包容在一个“圆”当中,代表着菩萨对万事万物的普渡和慈爱之心,这也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圆满、和谐、大自在之美。
(三)神态的韵与律
舞蹈中“韵”产生的甚础在于呼吸,也就是“气”的运用。
身体根据不同“气”的推动,形成不同的律动及舞姿,因而产生风格“气韵”,它是人体自然呼吸的艺术表现,是构成舞蹈神态风格的主要核心。
自古“韵”与“律”不分家,舞蹈之“律”是指舞蹈中的律动,是掌握“韵”的内在节奏。
在舞剧第四幕中,是凸显舞者神态韵与律最为深刻的部分。
莫高站在飞天壁画前,哀叹着有情人相爱却不能相守。
此时,舞者的神态凝重与哀伤,气息节奏平缓沉重,跟随着音乐的节奏舞者动作律动柔曼、优美。
在整体“韵”的引领下,引领剧情的走向。
接着,逃出家门的月牙这个时候来到莫高身前,两个人相拥发誓一辈子厮守。
此时,大将军随后追到恼羞成怒,举起手中的剑刺向莫高却被女儿月牙挡住。
此时演绎莫高的舞者呼吸开始急促,预示故事情节开始进入高潮。
月牙为了坚守这份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此时莫高的动作是跪在地上“抱”着死去的月牙“仰头”发狂、身体颤抖,展现了莫高内心的痛
苦,情感也达到了舞剧的最高潮。
月牙在生命的最后鼓励莫高继续画“飞天”。
莫高同意了。
最后,莫高把第一次月牙送给他的水囊中的水倒到月牙身上,瞬间月牙化为清泉。
而此后,莫高一辈子都以泉水润笔,以毕生精力绘画“飞天”。
此时的莫高,气息减弱,律动的节奏由快变慢,在虚无的空间中,舞者用“顿挫”、“深沉”的呼吸联结自然,使这种节奏统一在“韵”、“律”之中。
(四)造型的形与神
在舞蹈美学中,“形”主要指舞蹈的外部造型,包括舞蹈动作、舞蹈力量、造型以及姿态等,这些外部形象都可以通过身体的曲线、头颈、手腿等动作呈现。
“形”是实现舞蹈动作的基础,也是人眼可以感知的第一要素。
“神”则是舞蹈生命的所在,舞蹈的表演最终是要通过“形”达到“神”的通旨。
而在敦煌舞蹈中,眼神的传达非常重要,舞者必须通过眼神的平视、上斜视、下视等表达出壁画中佛陀的安宁、温和,力士和护法的威严和刚健。
通过这种“形”与“神”的融合,使敦煌舞蹈不仅具有了视觉上的美好形态,也使敦煌舞蹈多了几分“神”的魂显。
在舞剧刚开始,莫高在面对月牙的强势时感到害怕、后退,但是当月牙抢走他的画时,他不顾一切地夺了回来,此时莫高的舞蹈动作由犹豫变得直接,毫不犹豫,舞蹈力量由柔弱变得倔强,通过对形的刻画凸显出对舞者神的诠释。
在另一幕中,面对突如其来的爱情,心中只有艺术的莫高在形的表现上体现为木讷、羞涩、不知所措。
在石窟洞中莫高开始对月牙的
示爱无动于衷,心中只有失而复得的画。
月牙拉莫高的手时,莫高傻傻愣住了。
莫高一开始想伸手“抱”却又缩了回来,最终在月牙的一步步引导下才明白了月牙的爱,这一系列对人物造型由形到神的递进,体现了他对爱情的木讷、羞涩。
结语
《大梦敦煌》中的双人舞动作设计为中国舞剧创编开启了一个新的思维视角。
编导借现代舞技法将既成的身韵身法打散、重构,设定主题动作,并通过不断的重复、再现为人物的情节、情感行为开发了无限宽广的肢体语言空间。
通过这部作品可以看到,中国舞剧的创作已经开始逐渐走出一味向西方芭蕾模仿的藩篱。
如何将“中国舞蹈语言”与现代编舞技法巧妙结合,跟上时代的节拍,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