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思维导图推进整本书阅读—浅析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中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借思维导图推进整本书阅读—
浅析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
中的运用
摘要:把思维导图运用到小学高年级学生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人物形象图、主题提炼图等,不仅提高了品鉴和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而且也提升了整本书的阅读思维。
小学高年级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将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进步,符合教育部所制定的课程规范要求,便于学生巧妙应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要求,本文将对此加以探讨。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阅读;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
引言: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教学思路,从单篇阅读走向整本书阅读,提倡从整本书阅读的角度加强语文教学课程化的教学思路,使得阅读理解和阅读素养更加行之有效。
教师认为,若能将生活作为教育教学指导的中心,结合文字中心内容,把书读活,把学习思路变得更丰富,就能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并能提取关键信息,帮助学生实现阅读表达的感受。
一、借助思维导图,实现信息梳理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知识进行可视化处理的工具,能将隐性知识显性化,语言信息图像化,因此,特别有助于帮助小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获得新的体会,形成对整本书阅读感知的新教育。
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行信息梳理,比如以画圈的形式表示整本书中所体现的生物,以树状图的形式进行知识层次和脉络的梳理,并且将整本书阅读中的人物关系等进行分类,以流程图的形式来表达事件发展的顺序。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走进外国名著”的相关内容中,《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世界名著中比较重要的儿童阅读文章,其中所体现出
来的冒险精神和文章本身的关于对纯真善良人性的描写,阅读起来令人很感兴趣。
由于文章篇幅较长,老师可以先给学生交代小说的故事背景,然后加入一些当地
的社会习俗、宗教仪式、人的生活习惯等等内容,再请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
进行琐碎信息的梳理,从而能够很快明白他们说要在那样的环境下生活,可能会
有什么样的心态变化。
教师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不但可以引导学生梳理和探索
相对比较简单的知识内容,又能把不同知识之间的那种并列关系、因果关系、顺
承关系等,作为进一步学习的入手点,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提升。
而且,老
师可借机指导学生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借助思维导图助力整本书的
阅读,使学生对汤姆索亚历险的经历更加感兴趣。
思维导图串联了整本书的线索,不仅能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清晰,更重要的是也能让学生对这种国外的经典名
著产生一定的阅读积极性,这样的结果是教师乐见其成的。
二、完成逻辑整合,促进核心素养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语文阅读常识,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就目前的语文
核心素养加以探讨,从而能实现对知识的进一步完善,改善阅读不精或理解不够
深入等问题。
因此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结合多媒体教育课件的展示,教师可帮
助学生实现对文本的进一步反思,从而能处理好思维导图中线条和颜色与文本意
义和逻辑之间的关系。
如利用气泡图解决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实现分析人物和解
决中心问题的主题探讨;或利用因果图来表达文章中的因果关系,让学生能够实
现对整体书籍内容的逻辑梳理,提高阅读理解的核心思维,把控思维导图的全新
脉络。
例如,教师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整合书中的人物关系,采用气泡图圈出人物
和主题事件,然后用利用因果图来推论整篇文章的思考内容,使得学生对书中的
各种关系掌握得更为透彻,让思维导图发挥典型的教育收效。
例如,在学习六年
级上册”快乐读书吧”第四单元《笑与泪经历与成长》环节中,为了让学生能够
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体会生活中爱的真谛、体会人生快乐与
成长、微笑与眼泪,教师可以首先尝试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整合“快乐读书吧”
中的逻辑内容,主要采用“因果图”来表达文章中的因果关系,让思维导图呈现
出不同层次的因果关系——由于勤奋和付出获得了微笑,由于懒惰和马虎得到了
眼泪。
这样分析生活中的因与果,并让学生热烈讨论、激情分享,一言一语,方
寸之间,用思维导图的直观比较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到了:人生中的微笑对应着
成功和喜悦,眼泪对应着磨难和痛苦,这些或甜或苦的成长经历,则会进一步指
导学生努力向前、勇敢面对未来。
三、促进审辩思维,细化阅读素养
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提高学生的审视和问答意志,面对一个又一个的文本
问题,恰当运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探索兴趣,而
且还可以让学生学会一些看似比较困难,但实际却可用思维导图进行细化的知识点。
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审视和审辩的思维,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日常
学习和分析的过程中把握整体知识的发展脉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
具有更好的思辨意识,从而能在思维成长的方面变得更加容易,进而能够举一反三。
例如教师绘制特殊的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对书中的人物关系进行有效的梳理。
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快乐读书吧——《从前有座山》这节课时,其
中所体现出的劳动人民传播的具有虚拟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其中以趣味性
的情节内部重复和看似固定的故事情节,却展现出了主人公不同的结局。
同样的,与之相关联的中国经典民间故事有:《田螺姑娘》《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幅壮锦》等,将这些内容以关联的形式连接在一起,并借助审辩式思维导图,让学生
通过思维导图内的框架,对比了解寓言故事所展现出的人生哲理。
思维导图使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这个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色彩,并能够让学生通过这一故事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朴素的价值观,以及阅读民间
故事的快乐。
当教师的教学进程与学生内心的审视方法结合度更加紧密。
就是为了能调动
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新学习的文本相联合,可以采用对比和参考的学习方式,选
择寻找证据,形成新的认知,采用简练的用词来概括现有的学习内容,联系文本、对比选择、寻找证据,形成新的认知。
专业的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了解到自己在
学习过程中到底需要什么,打破了传统阅读的局限性,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使得思维发展不再固化,整本书阅读也能够有新的天地。
当学生的思维有了
进一步的发展,教师的意见就更容易被理解,学生可以采用坐标轴来表现具有个性化的阅读内容,融入学生的情感和切身体会,超越阅读表面化的思维内容,使得思考过程更加细化,不断完善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思考进程。
当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教师还可以就现有的一些学习问题给予更好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实现不同学习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帮助学生展开学习探讨的新思路。
结论:综上所述,在新的历史时期,思维导图与整本书阅读之间的联系,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教学内容。
思维导图逐渐成为学生与书籍之间联系的纽带,突出了个性化的思维导图凝练的教育目标,使学生能开创更多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陈倩荣.学习任务群视域下整本书深度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以核心素养引领下小学语文新课程实践活动为例[J].教育界,2021(49):94-96.
[2]温金园.基于整本书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天津教
育,2021(36):73-74.
[3]张锦斌.贯通阅读新体验——小学语文“快乐读书吧”整本书阅读策略[J].语文新读写,2021(20):29-31.
[4]赵振宇,张方伟.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C]//.课程教学与管理研究论文集(五).,2021:220-
225.DOI:10.26914/kihy.2021.050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