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桨术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测人员培训资料
螺旋桨术语、螺旋桨制成的工序流程、各检验段把关要素
1、螺旋桨常用术语
1)基准线:也叫母线,按照阿基米德螺旋原理形成螺距面的直线,有时习惯上也叫中线,其实对于叶片讲,它并不居中。
2)螺距角:螺距面和底面的夹角。
3)导边:叶片工作时先入水的一边。
4)随边:叶片工作时,后入水的一边。
5)压力面:也称叶面,螺距面,因工作时推出水流,而呈受压状态;6)吸力面:也称叶背,工作时常呈负压状态。
7)叶根:叶片靠近桨毂的部分。
8)叶梢:叶片靠近叶尖的部分。
9)叶切面。
以螺旋桨轴心为旋转中心,以某一半径旋转形成的圆柱面和桨叶相截而得到的切面,称叶切面。
10)包角;在同一螺距截面上,叶片某一始点至终点在水平投影面上的圆心角。
11)填角料叶根与桨毂用圆弧形相连的部分。
12)夹角缝:生产实践中,描述两个相邻叶片的叶根部分和桨毂相连的部分。
2.螺旋桨图纸的表达
2.1 图面主要内容
1)主视图:
从船尾向船首看到的螺旋桨图像
2)侧视图
从主视图的侧向(一般在右向)看到的图像,表示了桨毂内外的形状和尺寸,桨毂和叶片的关系,最大厚度的截面。
最大厚度的分布,那是象征性的,最大厚度真实的位置由切面轮廓图、表表示。
通常0.25R和0.6R 的最大厚度是强度设计厚度。
3)螺距分布图
4)叶面伸张轮廓图
2.2 螺旋桨工艺要素
2.3 切面轮廓
2.4切面轮廓尺寸表
2.5各叶切面纵坐标尺寸表
3、螺旋桨主要工艺参数
3.1直径: D
根据直径大小的分类
1)根据GB12916-91共分3大类:
>3500:大型;
3500-1500:中型;
<1500:小型
2)根据ISO 484 分2类:
ISO 484/1 D>2.5m
ISO 484/2 D= 0.8-2.5m
3.2螺距:P
根据阿基米德螺旋线成形原理,旋转一周(360°)上升的高度。
3.3螺距比:P0.7r/D
3.4盘面比:
有两种表达方法,
1)伸张面比表达为:A e/A o。
其中A o为盘面积,A e为各个叶片伸张面积之总和;
2)展开面比表达为:A d/A o,A d为各个叶片展开面积之总和。
A e/A o和A d/A o两者实际数值比较接近,前者用的较多。
一般军用螺旋桨,高速艇、旅游快艇等螺旋桨不可能使用大直径,所以盘面比比较大。
当盘面比越大,接近或大于1时,螺旋桨桨叶之间的重叠就越大,就大大增加了制造难度。
3.5毂徑比:d/D ,D为螺旋桨直径,d为盘面处桨毂直径。
3.6旋向及其判别
经典法则:
左右手定则,伸出一手,大拇指从小端面指向大端面,四指在导边沿叶根到叶梢。
左手符合的为左旋,右手符合的为右旋。
经验法则:
1)面对叶面,叶梢在上,叶根在下,根据导边位置迅速确定,导边在左,为左旋,在右为右旋。
2)对FPP言,那边高,往哪旋
3.7叶数;
3.8纵斜:桨叶基准线与船舶纵向垂直的盘面上的倾斜,大多向后,所以称为后倾;但也有少数根据船尾的结构,需要前倾的。
纵斜角,相对于盘面的倾角,向后倾则为后倾角。
纵斜角的大小对螺旋桨推进性能没有实质性影响,但对于铸造会带来麻烦,大于10°的后倾角,往往在0.2-0.25R导边叶背拥积氧化渣,需加防范。
3.9侧斜;
何谓侧斜:桨叶剖面偏离螺旋桨平面,抗空泡性能好,振动水平可降低50-70%。
其定义有多种。
1)普遍认同的定义:
从桨叶旋转中心向
各截面中点的连线作出
的切线与桨叶旋转中心
和叶梢的连线的夹角,为
叶片的侧斜角。
2)国际标准的规定:
图中11所示角度为国际标准规定的侧斜度。
3)比较好执行的是美国海军标准的规定:
叶梢与辐射线夹角与2之比,为侧斜的程度,大于50%为大侧斜,Z为桨叶数目。
3.10材料:各国船级社的标准,军用标准及其他。
3.11静不平衡重量。
一般由图纸上标注,如没有,则执行螺旋桨验收标准。
3.12重量(质量)。
一般由图纸上标注,也可用实际重量。
4、螺旋桨制造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
●现代质量保证体系的灵魂是全员全过程的质量保证,自觉地执行对用户的质量承诺,不合格品决不流到下一个环节,因此表现在组织中的三检制。
质量记录和可追朔性。
●当好自己的角色,作为专职质检人员,是三检制中不可或缺的检验
人员,代表用户,代表公司,要对用户负责,对公司负责。
4 .1 质量检验的依据:
1)产品合同、图纸、技术协议书、双方认可的补充函电,以及相关的国标、船检规范。
2)生产过程中的检验:生产工艺、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
铸造工艺、机械加工工艺、打磨工艺、焊补工艺等。
4.2 主要的流程
4.3.1模型制造和管理:
桨毂、桨帽、截面板、叶梢样板、可调桨叶片模型检验、浇铸系统;注意模型的管理。
4.3.2 造型
浇铸系统、冒口系统;
●测点数据的抽查;注意几个关键的工艺点,如对整个螺旋桨影响最大的0.5R的中点高,螺距变化特别大的地方,……
●烘型炉及温度控制和时间。
(首先要有正确的烘型工艺)
4.3.3 熔炼
熔炼的特点,头绪多,琐碎,集体操作,要做到明确分工并记录:熔化前的准备工作做的如何,熔炉、浇包、熔剂、干燥剂是否烘干;试样浇注模、真空试验机、测温系统是否完好;
●出炉温度;
●吹氮前含气量,吹氮后的含气量;
●炉前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试棒浇铸的监督,试棒标记的转移,炉后分析和机械性能试验的结果。
●浇铸温度;
冲冒口铜水的温度控制。
4.3.4 毛坯检验、记录、叶片的编号。
4.4机械加工
4.4.1毛坯划线
根据0.5R处中线高(兼顾各叶螺距和厚度)确定槳轂大小端位置:
根据不同螺旋桨大小置备所需设备和工装:
●中小型桨只需划线架、平台、转盘、可调顶针、划针。
●大型的需要螺距规或别的检测装置。
4.4.2加工大小端面、中孔、油槽、键槽、钻眼,侧面的注油孔、起吊孔等。
5、打磨检测程序
5.1检测出螺旋桨的全面数据,分析全部数据。
1)确定各R中点高度;
根据0.5R中点高度,看各叶0.5R高度有无悬殊,确保轴向高度和间倾,如误差较大,先确保有一对对称的叶片基本一致,再处理最高的叶片的数据,视其毛坯厚度状况,螺距状况是否允许,利用公差加以调整。
2)计算螺距加工量。
检测工将测量结果与“叶片打磨工艺”进行比较,综合考虑螺距、厚度、纵斜间倾、轴向位置之间的相互影响,尽量不用或少用各几何参数的允差,在不影响叶面表面质量的前提下,以少加工叶面为原则,算出各螺距点轴向加工量,并将轴向加工量乘以cosα(α为螺距角)作为计算加工量。
3)检测工核对叶厚余量,并将计算加工量标注在对应的螺距点上。
●打磨中间过程的厚度测量:(此时所测厚度均为工艺厚度)
①根据工艺上标出的工艺点的厚度,该数据是由叶截面放样得出的,测量时,方法按照GB12916执行,用卡钳测量。
卡钳的一端固定在叶面螺距点的法向上,另一端则伸进叶背放在同一个同心圆柱截面上的相应位置。
这种方法速度慢,不准确,结果易产生歧义。
亟待改进。
②目前,国内普遍使用此法,国外有一些专用设备和仪器,在螺距点测其厚度。
见照片。
这是原东欧国家(民主德国、乌克兰、俄罗斯)通常使用测螺距同时测量厚度的装备,测出的为轴向厚度。
西欧国家用的较多的测厚仪
4)螺距的检测和计算方法
方法,见标准GB12916-91。
通过前阶段的授课,大家可以理解,螺距的实际值并不是直接能够测量出来的,而是通过规定点相对高差的测量结合图纸给出的部分数据(修正值)计算出来的。
实际测出的高差,在计算螺距值时都要回归到实际的螺距面上,因为它是当初设计师设计螺旋桨的依据。
分三种情况:
①机翼型截面
设:
h为i点与中点的实际测量出来的高度差,(以下简称高差);
c
h为i点在螺距线上与中点的理论高差;
L
δ为中点的理论修正值(图纸放样所得);
δ为i点理论修正值(图纸放样所得);
i
θ为i点从零度为起点的测量偏转角;
i P 为i 点实际螺距。
随边:0L c i h h δδ=-+;0
360c i i
h P δδθ
-+=⨯。
导边:0L c i h h δδ=-+;360L
i i
h P θ=
⨯。
②月牙形截面
随边:0L c i h h δδ=-+;360L
i h P θ
=
⨯。
导边:0L c i h h δδ=+-;360L
i h P α
=
⨯。
③无修正值的截面
360360
c
L
i h h P α
α
=
⨯=
⨯,
5.2 螺距面加工的几个原则
1)螺距面尽可能少加工,因为:
①螺距面尺寸基本上比较准确,因为是用螺距规测出来的。
②螺距面金属因处于底部,金属质量较好,浮渣少。
③铸造工艺习惯上,螺距面不放余量,一般都放在叶背上。
2)局部螺距与厚度有矛盾时,尽量确保厚度。
3)如果发现叶面有大面积缺陷,应充分利用厚度公差,打磨掉,尽量不焊补。
4)每次检测都应测量出螺距及轴向位置尺寸。
检测工将测量结果与“叶片打磨工艺”相比较,如测量结果中有技术参数不符合工艺要求的,则重新按照已述方法直到符合工艺要求。
当螺距面所有尺寸进入公差,打磨工对整个叶面进行整平、修顺、粗抛光,对桨壳及R圆角处也进行抛光。
检测工按“平整度、光顺度、粗糙度标样”对叶面进行检查,整理数据,向质管报检叶面。
●所有这个桨的技术、质量的问题,应在报检前全部处理完毕。
螺旋桨的大部分难题,发生在叶面上,处理完毕,以后问题就顺利了。
5.3叶梢轮廓的控制。
用叶梢样板在叶面上描出叶梢轮廊。
5.4定边、裁边、修边。
5.5叶厚放样,标点,标厚;
测厚,记录,计算余量,在叶背上标注打磨量,
翻身,钻眼,打磨。
5.6 做边缘
5.7粗校静平衡
●打磨工复测叶厚,在保证叶厚符合工艺要求的同时,铣削不平衡重量,打磨工和检测工,都要充分了解叶片上厚度的实际状况,决不能对偏薄的地方开刀,只能在叶厚处于正公差的部位磨削,同时还要兼顾叶背的平顺。
6缺陷修补
6.1 正确认识:
螺旋桨的制造是一个多工种、多环节、个体的、手工进行的复杂
劳动,劳动环境也比较差,难免会出一些问题,而造成各种缺陷。
一般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利用叶片螺距、厚度的余量和公差,将其打磨掉避免焊补。
如果实在打磨不掉,应该根据船级社规范编制焊补工艺,进行焊补。
只要认真执行这些工艺,焊后产生的应力都能彻底消除,不会出问题。
缺陷的焊补不是见不得人的丑事,不能偷偷摸摸进行,而是要认真对待,确保焊补质量,严肃执行工艺纪律,认真做好记录。
超出规范的焊补一定要按照权限执行必要的审批手续。
6.2对壳体类铸件的渗漏,除焊补外,还可以用合适的塑料涂敷或做浸渗处理。
7、静平衡
打磨工铣平焊疤,整平叶背并将桨壳抛光,复校平衡。
自检合格后向质管科过程检验员报检。
检测工验收平衡。
8终检
检测工验收叶厚、叶宽及粗糙度、平整度、光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