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用法小结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用法小结整理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用法整理(一)而
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二)何
1.疑问代词:
(1)“什么、哪里”。

例:大王来何操?
(2)“为什么”。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
2.副词:
程度副词,“多么”。

例:开国何茫然?
(三)乃
1.副词:
(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3)表限制,“仅、只”。

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表判断,“是、就是”。

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代词:
(1)第二人称代词,常作定语,“你的”;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四)以
1.介词
(1)表工具,“拿,用”。

例:愿以十五城请易壁。

(2)表所处置的对象,“把”。

例:秦亦不以城予赵。

(3)表凭借,“凭,靠”。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4)表原因,“因为、由于”。

例: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5)表时间或处所,“于、在、从”。

例: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6)表凭借,“按照、依照、根据”。

例:余船以次俱进。

2.连词(用法与“而”基本相同,但不表转折)
(1)表并列或递进,“而、又、而且、并且”。

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目的关系,“而、用来、来”。

例: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3)表因果关系,“因为”。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表修饰关系,译为“而”或不译。

例:拥火以入。

3.动词,“任用、认为”。

例:皆以(之)美于徐公。

(五)且
1.连词
(1)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况且、再说”。

例:a.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而且)b.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况且)(2)让步关系,译为“尚且、还”。

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并列关系,译为“并且”。

例:“河水清且浅。

”译为“又清又浅。


2.副词。

(1)表动作行为的暂时,译为“暂且、姑且”。

例:且放白鹿青崖间。

(2)表动作行动或情况在不久以后,译为“将要、将”。

例:不出,火且尽。

(3)表示数目接近,译为“将近、几近”。

例: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六)若
1.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2.连词
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

例: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3.动词
(1)译为“像、好像”。

例:天涯若比邻。

(2)译为“及、比”。

例:徐公无若君之美也。

(七)所
1.助词
(1)【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译为“……的人/事/地方”。

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的地方)
(2)与“为”连用,构成“为……所”的格式,表被动。

例:若属为所虏。

4.固定结构“所以”
(1)“用来……的”。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表原因,“……的原因”。

例:所以遣将守关者。

(八)【为】读wéi
1.动词
(1)根据上下文翻译为各种动词。

可译为“做、担任、成为、认为、创作、写……”例:因为长句。

——于是创作了这首长诗。

(2)作判断动词,译为“是”。

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2.介词:表被动,译为“被”。

例:吾属今为之虏矣。

3.语气助词:放在疑问句的末尾,表反诘语气,译为“呢、吗”
例:何辞为?
【为】读wèi,只作【介词】
(1)表动作、受益的对象。

译为“给、替”。

(2)表动作、行为的对象。

译为“向、对、同、跟”。

例:为公子泣。

(3)表动作、行为的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九)之
1.代词
(1)人称代词,译为“他、她、他们、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二人称。

例: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我)
择师而教之(他)
(2)指示代词,译为“这、这些”。

【之+名词】
例: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郯子这类人)
2.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

例:古之学者必有师。

(2)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3)宾语前置标志。

不译。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译为:不懂得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何陋之有?(译为有何陋?)
(4)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意,不译。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牙齿,强壮的筋骨)
(5)音节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例:顷之,烟炎张天。

3.动词:译为“到……去”。

例:杳不知其所之也。

(十)焉
1.代词
(1)作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之”,译为“他、他们、它们”。

例:犹且从师而问焉。

(2)疑问代词,译为“哪里、怎么”。

例:且焉置土石。

2.语气助词
(1)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疑问、反诘、感叹语气,译为“了、
啊、呢”。

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3)作句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

例:盘盘焉,囷囷焉。

3.兼词:等同于“于之、于此、于彼、于是”(在其中、从这里、在那里、从这里)例:风雨兴焉 = 风雨兴于此(风雨从那里兴起)(十一)其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a.译为“他的、它的、他们的”。

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译为“他、他们”。

例: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他)
(2)第一人称代词,译为“我(的)、自己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自己)
(3)指示代词
a.译为“那、那些”。

例:则或咎其欲出者。

b.译为“其中的、其中、这些”。

例:与乱石中择其一二扣之。

(其中的)
2.语气副词
(1)反问语气,译为“难道”。

例:其孰能讥之乎?
(2)猜测语气,译为“大概”。

例:其皆出于此乎?
(3)祈使语气,译为“一定(要)”。

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译为: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


3.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十二)乎
1.句末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例:壮士,能复饮乎?
(2)反问语气,译为“吗、呢”。

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猜测语气,译为“吧”。

例:其皆出于此乎?
(4)感叹语气,译为“啊、呀”。

例:嗟乎!
(5)作词尾,译为“……的样子”。

例: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2.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比、对、对于、于”。

例:生乎(在)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比)吾。

(十三)因
1.介词,可根据语境译为“依照,根据;依靠,凭借;趁着;通过,经由;因为,由于”。

例:因击沛公于坐。

(趁机)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2.连词
(1)表承接,译为“于是、就、便”。

例:秦军解(通“懈”),因大破之。

(2)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例:因造玉清宫,伐木取材,方有人见之。

3.动词,译为“沿袭”。

【因+名词,构成动宾关系】
例:蒙故业,因遗策。

(此处的“蒙”和“因”都译为“沿袭”)(十四)则
1.连词
(1)承接关系,译为“就”
例:金就砺则利。

(就)
(2)转折关系,译为“可是、却、但是”。

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3)选择关系,译为“不是……,就是……”。

例:非死则徙尔。

2.副词:表判断,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十五)与
1.介词
(1)译为“和、跟、同”。

例:未得与项羽相见。

(2)译为“给、为、替”。

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2.连词,译为“和、同、跟”。

例:然谋士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十六)者
1.助词
(1)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
例: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

(2)【数词+者】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例:或异于二者为之。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例:言之,貌若甚戚者。

(4)放在后置定语的后面,相当于“的”。

例:求人可使报秦者。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译。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例: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十七)也
1.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3)表示肯定或感叹的语气,有时也用在句中。

例:古之人不欺余也。

(4)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例: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表示祈使语气。

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此处“其、也”均表祈使语气)2.句中语气词:用于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例: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十八)于
(1)译为“在,从,到”。

例:乃设九宾礼于庭。

(2)译为“在……方面;从……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译为“向,对,对于”。

例: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4)译为“被”。

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译为“比”。

【表比较:形容词+于】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