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卷带解析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卷带解析1
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霁雪
戎昱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1)诗歌第三四两句中体现雪之残存不多的词语是哪两个?
(2)“江烟洗尽柳条轻”这句诗中的“洗”字和“轻”字,用得极为准确,请你加以分析。
2.诗歌鉴赏。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
(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南溪早春①
杨万里
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注】①本诗是作者晚退职家居期间所作。
(1)诗人通过写柳树和桃树的什么特点来表现南溪早春的?
(2)这首诗歌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两题。
漫成一首①
杜甫
江月②去人只数尺,风灯③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④静,船尾跳鱼拨剌鸣⑤。
【注】①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
②江月:江面上空的月亮。
③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照夜的灯,有纸罩避风。
④拳:屈曲。
一说“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
⑤拨剌:鱼在水里跳动所发出的声音。
拨:一作“跋”,一作“泼”。
(1)“江月去人只数尺”中的“去人只数尺”抓住江上夜景的特点进行描绘,请作具体描述。
(2)诗的最后两句分写静睡的鸟和跳跃的鱼,一静一动,富于诗意。
请作简要赏析。
5.诗歌鉴赏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诗歌前两句中“送”、“动”字用得很巧妙,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
(2)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与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有什么联系?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请解释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在该诗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7.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②度深松。
青山霁③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①精舍:寺庙,这里指柏林寺。
②微径:指小路。
③霁:雨停天晴。
(1)发挥想象,描绘“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的优美意境。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内容分析。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逢康元龙
(明)谢肇淛
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1)请赏析首句中“暗”字的表达效果。
(2)岑参的《逢入京使》中也写到“马上相逢”,与本诗的“马上相逢”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有何不同?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霁雪
戎昱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1)诗歌第三四两句中体现雪之残存不多的词语是哪两个?
(2)“江烟洗尽柳条轻”这句诗中的“洗”字和“轻”字,用得极为准确,请你加以分析。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这首诗首句描写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展现了一幅________的画面。
(2)请简析“烟笼寒水月笼沙”中两个“笼”字的妙处。
1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题春晚
(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描绘柴门滑落、乌鸦归林等画面,静谧而富有生气,表现诗人内心的兴奋。
B.诗歌朗读的节奏可以按照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如,昏鸦/数点/傍林飞。
C.本文写景的三句诗,句句紧扣“晚”字,既是春之晚,又是天之暮。
D.樵夫渔人,担柴捕鱼,一路归来,从“遥见”可知,作者的视角是远望。
(2)请你展开想象,描绘出“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所表现的画面。
1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晚春
韩愈
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13.课外古诗词诵读。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花草树木像是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争芳斗艳。
杨花榆荚不像别的花那样“百般红紫”,如同人之“无才思”,只知道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在天空中尽情飞舞。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
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
【主题思想】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1)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晚春景色?
(2)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
(3)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1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船只)夜晚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对岸酒楼里还在唱着《玉树后庭花》。
【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主题思想】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切和深深忧虑的情怀。
(1)诗中用一个“________”字写出迷蒙冷清的特点,以“________”三字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
(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小题。
客怀
宋·何应龙
客怀处处不宜秋,秋到梧桐动客愁。
想得故人无字到,雁声远过夕阳楼。
(1)诗中“客怀处处不宜秋”中的“不宜秋”的原因是。
(从诗中找句子回答)
(2)诗的最后一句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赏析。
1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泛舟后溪
(唐)羊士谔①
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容,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羊士谔(e):唐朝人。
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后溪、的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如梦令·春思①
(北宋)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②,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③,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
②百舌儿:鸟名。
③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是作者的自成。
(1)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
(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
1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清溪行①
(唐)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②,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后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所作。
②新安江: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以清澈闻名。
(1)本诗主要表现了清溪的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特点的?
(2)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描述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呈现的画面。
(2)品味颔联中“钟”或“割”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1)“数片”和“一夜明”。
(2)“洗”字表现大风将江面上的云烟雾气一扫而空,江面纤尘不染的景象。
“轻”字表现大风吹落了柳枝上的积雪,使柳枝的摆动显得特别轻盈的情景。
2.(1)春风、柳条、藤蔓、黄莺
(2)“久住”、“相识”、“欲别”,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黄莺人格化,移情于景
【解析】【分析】本题考察课外的诗歌鉴赏,考了诗词提炼、诗句赏析;但诗人思想感情这一考点并未覆盖到,题目设置较为一般。
本题难度适中。
故答案为:⑴春风、柳条、藤蔓、黄莺
⑵ “久住”、“相识”、“欲别”,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黄莺人格化,移情于景。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中的景物。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找出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即可。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词名句。
赏析句子时,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
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3.(1)柳:垂处绿;桃:末梢红。
(2)①写春天桃红柳绿,诗人静居亭馆、步游溪山,表现对家乡、对早春的热爱。
②通过春容的鲜妍与病翁的衰老的对照,表现诗人叹老却不服老的情绪。
③面对充足的新雨,诗人今年肯定诗歌比去年还好的丰收年景,表现对民生的关切。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颔联写柳绿桃红的早春景色,早春柳枝返绿时,总是首先从下垂的枝条末梢部分开始,故说“垂处绿”;而小桃花初绽时,也总是首先从上伸的枝条末端开始,故说“末梢红”。
下来,上去,分写柳条桃枝的特点;“垂处绿”,“末梢红”,则正是他们在春天到来时的显著变化。
这两句观察细致,造语新颖,紧扣题目“早春”写出“动人春色不须多”的特点。
(2)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把握。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一老翁的身份去写早春,表现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热爱和对民生的关切。
故答案为:(1)柳:垂处绿;桃:末梢红。
(2)①写春天桃红柳绿,诗人静居亭馆、步游溪山,表现对家乡、对早春的热爱。
②通过春容的鲜妍与病翁的衰老的对照,表现诗人叹老却不服老的情绪。
③面对充足的新雨,诗人今年肯定诗歌比去年还好的丰收年景,表现对民生的关切。
【点评】(1)本题是对诗歌内容理解,也是分析关键字词的作用。
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和柳有关:垂处绿;修饰限制桃:末梢红。
(2)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就是作者在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
题干要求: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
所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赏析,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4.(1)月影倒映水中,离船很近。
写出江水之清明,境界之宁静安谧。
(2)诗的末两句用衬托手法,用鱼拨剌鸣来衬托鸟的静,愈见其静,一动一静,相反相成,抓住了江上月夜幽静、空灵的特点,写得逼真、亲切而又传神,富于诗意。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描写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注意不能只是解释诗句。
描绘,还要结合上下句去联想想象,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一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二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结合诗句的意思“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风灯照着夜空”进行描写即可。
(2)本题考查赏析诗词名句。
赏析句子时,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精彩巧妙之处。
诗的末两句用衬托手法,用鱼拨剌鸣来衬托鸟的静,愈见其静,一动一静,相反相成,抓住了江上月夜幽静、空灵的特点,写得逼真、亲切而又传神。
故答案为:(1)月影倒映水中,离船很近。
写出江水之清明,境界之宁静安谧。
(2)诗的末两句用衬托手法,用鱼拨剌鸣来衬托鸟的静,愈见其静,一动一静,相反相成,抓住了江上月夜幽静、空灵的特点,写得逼真、亲切而又传神,富于诗意。
【点评】此题考查古诗文鉴赏。
(1)此题考查诗意境的描述。
做此类题,不仅要理解诗的含义,而且要结合诗的意境去想象,把诗句的含义进行扩充,本题诗的意境静谧宁静,从
诗句“沙头宿鹭联拳④静,船尾跳鱼拨剌鸣⑤。
”中可以看出。
(2)此题考查赏析诗句。
赏析句子可以从写作技法,写作意境和表情达意封面去分析,还可以抓住精妙的词语来分析,本题运用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表现了夜晚的静谧。
5.(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萧萧梧叶”“秋风”本没有情,寒冷也没有声音,但巧用了“送”“动”就化无声为有声,使客观事物也带上了情感。
(2)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表现了儿童欢快的情趣,这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凄苦心情。
【解析】【分析】(1)考查诗词炼字效果。
回答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
此处用到的是拟人的修辞。
“萧萧梧叶”“秋风”巧用了“送”“动”就使客观事物也带上了情感。
“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2)考查诗歌情感表达。
回答时要把诗句内容和蕴含的情感分析出来,同时注意表现手法的使用。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是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凄苦心情。
故答案为: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萧萧梧叶”“秋风”本没有情,寒冷也没有声音,但巧用了“送”“动”就化无声为有声,使客观事物也带上了情感。
⑵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表现了儿童欢快的情趣,这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凄苦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炼字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理解。
6.原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衍生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解析】【分析】“在该诗中的意思”就是诗句的本义,即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后来衍生的意义”就是此句比喻义,即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告诉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故答案为:原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衍生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点评】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7.(1)持续多日的大雨停了,天空迅速放晴,青山上还浮着轻云,云下的四五座山峰就像画出来的那样美丽。
(2)这首诗中,作者寻钟声穷尽“深松”,到达柏林寺,眼前豁然开朗,并见到了雨后美不
胜收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无比惊奇、愉悦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发挥想象具体描绘诗境。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的意思是:雨后初晴,山色青翠,白云悠悠飘荡;眺望西南,四五青峰,更加郁郁葱葱,犹若刚刚画成。
描绘诗境时要抓住雨后景物的特点,明确写了雨后的山、烟雾笼罩的山。
(2)从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和诗人的行踪可以看出“望者”内心的愉悦,“雨后初霁”可谓“惊喜”。
故答案为:⑴持续多日的大雨停了,天空迅速放晴,青山上还浮着轻云,云下的四五座山峰就像画出来的那样美丽;
⑵这首诗中,作者寻钟声穷尽“深松”,到达柏林寺,眼前豁然开朗,并见到了雨后美不胜收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无比惊奇、愉悦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⑵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
具体要做到:通读全诗,把握大意,理解情感。
8.(1)“暗”字形象地描绘出了黄梅时节,钱塘细雨纷飞,凄迷暗淡的景象,衬托出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感伤情绪。
(2)本诗的“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
岑诗的“马上相逢”写诗人在奔赴边塞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他的思乡之情,也暗含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
【解析】【分析】(1)“黄梅细雨暗江关”的意思是“阴暗底晦的连阴雨天,让整个杭州城像黑夜一样暗淡”。
用“暗”字,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
(2)结合两诗的情感写出不同。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的意思“马上就要相逢了我们要尽情的大醉一场,明天早上各奔东西,又不知要分离多远何日才能见面”。
“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
岑参与友人于马上相逢,行色匆匆,只有就几句话时间罢了,就是这一点的时间,作者就托他捎个口信回家,这种行为真切的表现了作者的思念家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暗”字形象地描绘出了黄梅时节,钱塘细雨纷飞,凄迷暗淡的景象,衬托出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感伤情绪。
⑵本诗的“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
岑诗的“马上相逢”写诗人在奔赴边塞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他的思乡之情,也暗含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解答时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诗句的内容和诗歌展示的背景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诗人情感的理解。
考生要结合诗歌的内容、写作的背景、诗人的人生经历等进
行综合的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
9.(1)“数片”和“一夜明”。
(2)“洗”字表现大风将江面上的云烟雾气一扫而空,江面纤尘不染的景象。
“轻”字表现大风吹落了柳枝上的积雪,使柳枝的摆动显得特别轻盈的情景。
【解析】【分析】(1)考查对文章所表现的重要内容的词语的提取能力。
可从“檐前数片无人扫”中提取“数片”,从“又得书窗一夜明”中提取“一夜明”作为答案。
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考查赏析炼字功夫。
“风卷残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洗”字,“轻”字,用得极为准确。
原来江面上霰雪纷纷,白雾蒸腾;现在一下廓清,纤尘不染,仿佛洗过的一般。
原来柳枝低垂,没精打彩,不胜积雪之重压;如今一旦卸下重负,感到特别轻松,显得特别轻盈。
如此一来,雪的世界当然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些残余的踪迹了。
这么纷繁的意象,仅用了七个字,真是精炼至极。
故答案为:(1)“数片”和“一夜明”。
(2)“洗”字表现大风将江面上的云烟雾气一扫而空,江面纤尘不染的景象。
“轻”字表现大风吹落了柳枝上的积雪,使柳枝的摆动显得特别轻盈的情景。
【点评】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10.(1)凄冷、迷蒙
(2)“笼”是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勒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造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解析】【分析】(1)这首诗描写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展现了一幅一幅朦胧而又清亮凄冷的水乡月夜图画。
“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烟笼”“月笼沙”是说迷蒙。
“寒水”是说凄冷。
(2)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
读诗的我们感觉到一种冷清愁寂的气氛,这也是此时诗人心情的写照。
故答案为:⑴凄冷、迷蒙;
⑵“笼”是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勒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造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中景物所展现的画面,作答时要理解诗意;
⑵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11.A
解析:(1)A
(2)柴门外落花纷飞,宛如一帘花幕将夕阳余晖遮掩,花幕外几只黄昏归巢的乌鸦紧挨着树林低飞,像数点墨迹泼洒在天边,宁静而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