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郡望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时,以官迁居绛州(今山西新绛)。

初以门荫得补衡水主簿,被诬去官,优游山水。

至晚年,复补莫州文安(今属河北)尉,为官以清正著名。

为人倜傥,曾游边塞,善写边塞诗,广为流传。

王之涣为著名边塞诗人,薛用弱《集异记》卷二载其与王昌龄、高适“旗亭画壁”故事,可见名噪当时。

《全唐诗》仅存诗六首。

【原文】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1]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2] ,更上一层楼 [3] 。

【注释】
[1]白日:太阳。

宋玉《神女赋序》:“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

”依山尽:太阳落山。

[2]千里目:形容放眼而望,远达千里。

[3]更:再。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解读】
鹳(ɡuàn)雀楼:又名鹳鹊楼,在河中府蒲州(今山西永济西)西南,因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黄河)。

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

”但唐人芮挺章《国秀集》卷下作“处士朱斌”诗,题为《登楼》,
“一层楼”作“一重楼”,只异一字,余均同。

而卷下又收王之涣诗三首,不及此诗。

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二十二引唐人所著《翰林盛事》则云:“朱佐日,(吴)郡人。

两登制科,三为御史。

……天后(武则天)尝吟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问是谁作?李峤对曰:‘御史朱佐日诗也。

’赐彩百匹,转侍御史。

”朱斌与朱佐日当为一人,或斌字佐日。

但佐日武后时已官侍御史,何至天宝时芮挺章反称“处士”耶?是否一人,尚俟详考。

芮挺章为玄宗时人,《翰林盛事》作者张著为德宗时人,都不云此诗为王之涣作。

此诗著作权不属王之涣,似可确定。

但沿袭日久,姑附于此。

诗一、二句写鹳雀楼地势:前有中条山,下为黄河,登楼见白日西沉,黄河东流,是实写地势之高,所见之远;三、四句则转为虚笔,原来前之所见,并非最高处所见,暗中将楼之高更推进一步,更上层楼的景致,则留待读诗人自家想象。

整首诗写得气势阔大,无怪吴烶说:“有天空海阔之怀,方能道此旷达之句,李益、畅当皆不及。

”(《唐诗直解》)俞陛云曰:“凡登高能赋者,贵有包举一切之概。

前二句,写山河胜概,雄伟阔远,兼而有之。

……后二句,复余劲穿札。

二十字中,有尺幅千里之势。

”(《诗境浅说•续编》)而后二句以其蕴含哲理,成为千载广为流传的名句,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