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作文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作文训练
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是增强学生作文的兴趣,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语文作文训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语文作文训练篇一
内容
教学目的
1.了解中考作文在“内容”方面的具体要求。
2.掌握让“内容充实”的方法和技巧,并运用于写作之中。
3.引导学生分析作文“内容空洞”的原因。
4.能运用“提升要诀”提升作文水平。
教学重点
1. 掌握让“内容充实”方法和技巧,并运用于写作之中。
2. 能运用“提升要诀”提升作文水平。
教学难点
1. 掌握让“内容充实”方法和技巧,并运用于写作之中。
2.、引导学生分析作文“内容空洞”的原因。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经过“切题”和“中心”两个专题的训练,同学们的作文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从“中心”的训练来看,同学们的立意正确、新颖,但从总体来看,大话连篇,内容空洞,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训练的专题——“内容”。
内容从广义上来说,包括“切题、中心、内容、选材、感情”。
前面我们已训练了两项,今天就训练“内容”的第三项——内容。
二.引导学生明确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对“内容”的具体要求。
新课标为中学生设定的总体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具体明确”即是对作文的具体要求。
在阶段性
目标也有这样的要求:“写作要有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
这些要求体现在中考中就是作文评分标准,此项得分点所占的比例相当大,仅以安徽为例:内容30分,表达25分。
这说明“内容”极其重要,我们决不可忽视。
中考作文的评分,对“内容”大体可分为五等:内容充实、内容具体、内容比较具体、内容不具体、无内容。
实际上我们班上的绝大多数同学的作文处于“内容具体”、“内容比较具体”、“内容不具体”这三个等级。
这是我们作文训练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希望大家一定要闯过这一关。
三、学生将自己收集起来的内容不充实的习作,对照“失分会诊”,分析造成内容空洞的原因。
(这一点学生比较清楚,教师只做一下点拨就行了。
)
不同的文体,其内容的失分形式不同,这里这种分析两种文体。
记叙文(包括童话、寓言、故事新编):只是简单的叙事,没有具体的过程。
叙事没有中心,故事不完整。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没有交代清楚故事的要素。
有的同学在一篇文章中写了好几件事,但每件事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文章自然无法充实起来。
议论文(包括议论性的散文):空谈口号,说大话,没有具体的典型势力和精确的理论依据。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记忆的材料太少,肚子里没“货”,只好空谈了。
这种情况在我们同学中最为典型。
希望大家多阅读,多积累,才能使自己的材料不断丰富起来。
一、对照例文掌握使内容充实的方法。
1、小组学习。
2、教师引导。
招式一:联想、想象,丰富内容。
写作时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使自己的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片段示例:人生鼎沸的罗马广场上,教徒们举着火把,声嘶力竭地喊着:“烧死他!烧死他!”广场中心竖着一个十字架,一个青年被绑在上面,脚下是成堆的柴火,眼睛跳动着火
苗。
“说!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一个身着黑长衫的教徒朝他威胁道。
“不!太阳才是中心!”青年没有丝毫畏惧。
“点火!”那黑长衫教徒气急败坏,一声令下。
火焰顿时在青年的脚下燃起,广场上一片欢呼。
烈火中青年的目光始终是坚定的,他在烈火中永生。
他,就是布鲁诺,一个坚守真理的人,他为历史增添了一道火红的风景。
上面的文章运用了布鲁诺为真理而献身这个素材,加上自己的想象和描写之后,布鲁诺的形象生动起来了,内容显得具体而充实。
招式二:叠加同类。
这种方法适用于议论文、议论性散文的写作。
一个材料总是单薄的,所以我们不防把同类的几个材料叠加在一起,形成集团效应,内容就自然充实起来。
片段示例:君不见,李白不齿阿谀奉承之徒,抬头挺胸夺门而出,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面带微笑挺胸游于山水之间:君不见,文天祥不要高官厚禄,抬头挺胸作正气歌,引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视死如归挺胸走向刑场:君不见,司马迁受宫刑挺胸而成“无韵之离骚”,吉鸿昌面对敌人的枪口慷慨就义……
他们的骨气,他们的坚定,响彻云霄,万古长青。
上面文段,作者以学会挺胸为中心,联想到李白、文天祥、司马迁、吉鸿昌四个具有同样品质的任务。
这些同类的事例集中起来就有了巨大的说理效果,文章的内容就显得更充实。
二、结合满分作文,掌握“内容”的“提升要诀”。
1、学生自学,掌握“内容”的“提升要诀”。
写记叙文记住两点:一是写好一件事,记好一个人。
要写出时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
开端、结局尽量简洁,发展、高潮施以重墨。
二是要突出描写,用描写来充实内容。
写议论文也应记住两点:一是有充足的论据;二是学会剖析论证。
2.小组对照优秀作文,剖析成功的秘诀。
(议论文略)
考题回放
一粒种种顶开岩石,破土而出,表现的是坚韧不屈、生机勃勃的力量;一位老师投来关怀的一瞥,是激励你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力量。
力量有时是一句话,当你遇到挫折的时,它给你带来无穷的勇气;力量有时是一本书,当你困惑彷徨是,它会拨开你心灵的迷雾;力量也可以是长辈的一次批评,妈妈的一个电话,父亲的一根白发,同桌的一张卡片,邻居的一声问候……
请以“力量”为话题,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自拟题目作文。
要求:⑴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⑵600字左右。
⑶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⑷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满分例文:
家庭的温馨
家,是温馨的港湾,是我们这些扬帆出海的小船最好的归宿;家,是一把大大的伞,有风有雨为我遮为我挡;家,也是一首亘古不变的歌谣,是印在我心中最美的音符。
——题记
我的家没有万贯的资财,也没有舒适的小车和豪华的别墅。
有的知识爸爸那发自肺腑的谆谆教悔;有的只是妈妈那无休止的阵阵唠叨;有的只是我们兄妹三人爽朗的笑声和那股始终洋溢着爱的温馨。
父爱
父亲从不把他的爱表露在外,但我却从言语中感受到了那分深沉的爱。
每次打电话回家,父亲总是三言两语,之后便成了我和母亲的“畅谈”。
但正是有了父亲这几声短暂的问候,我的心中才多了些幸福和温暖,也让我懂得了更多做人的道理。
考试成绩的不如意让我坠入了痛苦的深渊,我在电话这头号啕大哭,父亲在那头耐心地安慰我,让我把痛苦和挫折化作奋进的力量。
每天放下电话,我的心情总是倍感轻松,我觉得,天更蓝了,树更绿了,阳光也更加温暖了……
母爱
母亲的爱岁不像父亲的爱那样发人深省,也不像老师的爱那样令人铭记于心,但它有着更闪光的一面。
天冷时,是她在耳边不停地嘘寒问暖;生病时,是她寸步不离地守侯在我的身旁;夜深了,是她一次又
一次地把踢落的被子重新帮我盖好……一路走来,我无时无刻不是在母亲的细心呵护下度过的。
在我远离家乡的这些日子,不知牵走了母亲多少泪水!初次出门在外,看到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彼此之间极少有沟通的语言,我畏缩了,害怕了。
这时,是母亲一句句地鼓励我,让我学会了与人交往,学会了勇敢与坚强。
母亲啊,您为儿子付出的太多太多,您的爱,要我何以为报?
儿女情
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真挚的笑脸,无疑不是儿女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父母将所有的憧憬与希望都寄托在儿女的身上,我绝不能让父母失望,我一定要以优异的成绩老报答父母的爱,让最美丽的笑容在他们脸上绽放。
是这些爱,将父母和我紧紧地连在一起;是这温馨,让家成了游子心中的天堂。
这里,父母用温暖的手为儿女撑起一方晴空;儿女为他们的行动给父母带来一丝慰藉。
这一首首的爱的乐章奏出了家庭的温馨,你感受到了吗?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满分秘诀。
满分点:本文内容充实,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中心。
采用来题记和小标题的形式,这些小亮点在考场作文中具有引人注目的作用。
三个小标题各自独立,但又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很好地表现了“家庭的温馨”这个主题。
素材选择“以小见大”,文章、看似平淡,无大是大非,无曲折的故事情节,都是小作者对真实生活的深入挖掘,能反映生活的本质,具有独特性。
七、指导学生写作。
家庭的温馨
文题: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记忆,没有重量。
它却可以压得人匍匐在地,又可以鼓舞人在理想的空间飞翔,记忆没有体积。
它却既可以让人敞开襟怀去拥抱整个世界,又可以使人的心眼狭隘得并蒂难容。
记忆没有色彩。
它却既可以使人的心灵苍白,幽暗,又可以让人的内心世界绚丽、辉煌。
记忆没有标价。
它却既可以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又可以使另一个人的灵魂贬值到零点以下。
请以“记忆”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八、自改,然后教师点评。
九、总结:经过本次训练,同学们的作文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是原来不善于运用想象和描写的同学,这次能运用各种描写的方法将文章写地具体生动。
但有的同学语言还比较贫乏,希望大家多阅读,多积累,更上一层楼。
七年级语文作文训练篇二
选材
教学目的
1.了解中考作文在“选材”方面的具体要求。
2.引导学生分析作文“选材失误”的原因。
3.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并运用于写作之中。
4.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
教学重点
1.分析作文“选材失误”的原因,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
2. 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并运用于写作之中。
教学难点
分析作文“选材失误”的原因,指导学生选材,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段时间,我们训练了以“窗外”为话题的作文,有一个同学的拟题、立意和内容表达都很好,但却让人一眼就看出是虚构的材料:一个老大娘在雨中摸针,能让人相信这是真的吗?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训练的专题——选材。
二、学生结合自己选材的实际,分析选材失误的原因,然后同桌交流,最后请学生小结。
选材失误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司空见惯的“大路货”。
表现在材料陈旧,无法吸引读者。
二是毫无新意的“陈旧货”。
有的材
料用的人多了,也失去了原有的光彩。
三是简单模仿的“舶来货”。
一味的模仿三、引导学生掌握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对“选材”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对选材引起高度重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材料去体现,也是镜中月,水中花,是虚的。
课标指出:写作时要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
这是课标对选材提出的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
2005年各地的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在材料方面要求很高。
如重庆“选材新颖,最高可多加5分”;湖北黄岗“选材新颖,有个性可多加1—3分”。
材料之与作文评分,显性比重通常占到10%,但其隐性分值远远不止于此。
希望大家引起高度重视。
四、对照优秀例文,掌握选材的方法和技巧。
1、小组学习,对照例文,分析选材的方法和技巧。
考题回放
请以“走进-------”为题,写一篇文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要求:⑴有真情实感;⑵文体不限;⑶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走进那张“牛皮癣”
大雪放肆地在天空中飘荡,整个世界突然变得一声不吭。
那雪白雪白的花朵,纷纷扬扬地落到马路上,落到屋顶上,落到停靠在路旁的汽车上,所有的一切,在一瞬间都沉浸在了一片雪白的世界里。
不知从哪儿吹来一股风,说是为了维护市容,保证城市的卫生,要清理街头巷尾张贴的广告。
天还没亮,雪还飘。
一位清洁工正在清理着一面墙。
他四五十岁的光景,穿一件军大衣。
衣袖上带着袖套,却遮盖不了衣袖的补丁,皮肤在雪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黝黑。
他用力地撕着墙上贴得很紧的纸张,手冻得通红通红的,像火焰一样,似乎能将这雪融化似的。
麻烦的是,这些纸张仿佛在墙上生了根,他只好用冰冷的书一遍一遍地擦洗着墙。
天渐渐亮了,墙上的纸只剩下了最后一张。
清洁工抬起右手正准备撕去,可手突然僵在了半空中,像是被冻住了。
最后,他摇了摇头,收拾好工具,走开了。
参加晨练的老爷爷准时来到这里。
一路上的景色令他惊叹不已,不是因为那漫天的大雪——在这北方城市雪算不了什么,令人惊叹的是这座城市的工作效率。
一夜之间,每一面墙都被清洗得干干净净。
在清洁工刚清理过的那面墙前,他停住了。
他被那张纸吸引住了,“是哪个粗心的清洁工把它忘了。
”他一边念着一边伸出手,去撕那最后一张纸,可刚撕下一角就停住了。
他也摇了摇头,走了。
天已经亮了,一个小学生摸样的女孩,一蹦一跳地去上学,嘴里还哼着从老师那儿学到的儿歌,背上背着浅蓝色的书包,她同样被那张纸吸引住了。
他细细看了一会儿,就打开书包,拿出胶带,把刚才被撕下的那个角粘了回去,然后开开心心地哼着儿歌,朝学校跑去。
雪似乎没有想停的意思,那鲜亮的白色在晨光下显得格外宁静而柔软。
一束晨光照到了那张纸上,上面写着四个醒目的大字:“寻母启示”。
满分解密
满分点:本文选取的材料可谓出人意料,美不胜收:一是材料的情节美。
在爱护环境的整治活动中。
三位不同年龄的人物对一张“牛皮癣”表现出相同的态度,不由让人惑由心生。
作者层层设悬,至结尾才一笔带出原因,情感似喷井突然爆发。
像清洁工的“摇头”,老人的一“撕”一“停”,小女孩的“粘”,无不让人的精神风貌跃然纸上。
二是材料的情感美。
三位人物因为关注城市卫生才去关注这张小小的纸,这是一种公德美;三位人物又因为被这张纸感动而停下自己的行动,这是一种关爱他人的人性美。
当然,纸背后的那位儿子寻母的举动,更是值得弘扬的亲情美。
借鉴点:开篇结尾的景物描写,三个人物关注“牛皮癣”的细节描写,均显示了作者不同凡响的写作功底。
透过这篇满分作文,我们感受到了描写在考场作文中的魅力。
2、教师引导学生掌握选材的方法和技巧。
⑴选鲜活新颖的材料。
材料鲜活有下笔引人之效。
可以从熟悉的人物中找到新颖的切入点:写老师“笑里藏刀”,不过,“刀子”里藏着无言的激励;写同学“冷若冰霜”,不过“冰霜”后难掩的是深切的关爱;写朋友“疯疯颠颠”,不过“疯颠”里蕴藏的是健康的心理。
如《快乐存折》、《一滴泪水的体验》、《走进桃花园》等中考满分作文,透过这些题目便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所选材料的非凡活力。
⑵选感情充沛的材料。
“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情动”,才能“辞发”。
选材以情动人须做到:或对生活、对客观对象充满热情,或用传神的肖像绘出人物的神韵,或用生动的语言展示生活真情,或用形象的景物衬托人物的感受,力求做到材料小巧合理,真实动人。
⑶选底蕴深厚的材料。
在写作中如能恰当引用名言警句或诗词典故,必能收到“画龙点睛”、“文才飞扬”。
如果你有丰富的诗词积累,还可以从诗词方面选材。
这类材料的特点是写人未所知,以知出新。
五、结合优秀作文,掌握“选材”的“提升要诀”。
1、学生自学,分析满分秘诀。
考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5月1日,风和日丽。
杭州某景点游人如织。
人们泛舟于纵横的河道,穿行于青翠的丛林,徜徉于碧绿的田野,陶醉在这优美的自然风景。
游人之中,一对父子引起大家的注意:一位年轻的父亲带着年幼的儿子,手拿塑料袋,不时地拾捡着路旁被人丢弃的食品包装袋、废纸、果壳……人们见了,不禁驻足,纷纷弯腰拾捡废弃物。
啊,好一道亮丽的风景!
请以“风景”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可以记叙经历,编写故事,发表议论,抒发感受。
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满分例文
走在历史的画廊里
朦胧中,我被带到了一条长廊里,两旁挂满了一幅幅活动着的图
画。
我迈开步子,观赏起这些多彩的图画来。
第一幕
人生鼎沸的罗马广场上,教徒们举着火把,声嘶力竭地喊着:“烧死他!烧死他!”广场中心竖着一个十字架,一个青年被绑在上面,脚下是成堆的柴火,眼睛跳动着火苗。
“说!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一个身着黑长衫的教徒朝他威胁道。
“不!太阳才是中心!”青年没有丝毫畏惧。
“点火!”那黑长衫教徒气急败坏,一声令下。
火焰顿时在青年的脚下燃起,广场上一片欢呼。
烈火中青年的目光始终是坚定的,他在烈火中永生。
他,就是布鲁诺,一个坚守真理的人,他为历史增添了一道火红的风景。
第二幕
白色的病床上,一个小女孩艰难地用小木棒翻着书。
由于高位截瘫,她只能镜子吃力地看书,字是反的,她会因此不停地流着眼泪。
但她并没有抱怨,她坚持了下来,她为此露处了多少发自内心的微笑。
当她坐在轮椅上,拉着手风琴低唱着“我眼前有一片红花绿草”时,她已经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张海迪,一张苍白的脸,却为历史添上了一道五彩的生命之景。
第三幕
烈日当空,一位农民打扮的老伯正在田间忙碌着。
低头,弯腰,又站起。
他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这一连串串的动作,观察着那一株株水稻。
突然,他眼睛一亮,笑容顿时写在了他的脸上:“找到啦!可找到你啦!我找了你十年啊,今天终于让我找到了!”说着,弯下腰去,小心翼翼地将那株水稻连根挖起。
欣喜若狂地带着它往远处的房子跑去。
他就是袁隆平,养活了几亿中国人民的伟大农民,坚持了十年,他终于在中国的历史上画上了一道金黄的风景。
尾声
睁开眼,天已大亮,枕头旁放着的书仍翻在第一页,上面赫然写着:只有坚持到底,才能欣赏到最美丽的风景,才能创造出最美好的风景。
满分秘诀:除了形式新颖、构思独特以外,本文在材料上的特色也极为鲜明:⑴材料横贯古今。
文章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古今人物巧妙连接在一起,展示了布鲁诺、张海迪、袁隆平独特的“人生风景”。
这种形式,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约束,给人以明快、简洁、大气的感觉。
⑵材料感情浓郁。
考生选取的三个故事虽“老”,但作者用善感的心灵、细腻的笔触,展示了不同人物在不同境遇中表现出来的可贵精神——坚守。
⑶在表现手法上也各有侧重,写布鲁诺重在背景的烘托,写张海迪重在内心情感的铺设,写袁隆平重在人物言行的描写,从而使三个人物都显出鲜明的个性。
读者透过文字可以触摸到这些人物的美好心灵。
2、教师引导学生掌握“选材”的“提升要诀”。
材料除真实、典型外,还应力求新颖: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风尚、新观点、新认识、新经验等,让读者耳目一新。
具体方法是认真思考,必须经过“放弃——选择——再放弃——再选择”的选材过程。
要放弃那些“人有我有大家有”的材料,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体验、自己的发现。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刻骨铭心的生活,才是妙趣横生的故事,才是震撼心灵的情感。
六、指导学生写作。
文题:苦与甜是相对的,苦与甜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一些从小肯于吃苦的人,往往三十而立,因为有了真本事,后大半生便可以享受相对甜美的生活。
而从小泡在蜜罐里不肯吃苦的人,且不说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甜,更重要的是因为没有真本事,一生也摆脱不了心灵上的苦难。
正如俗话所说:“能吃苦的人吃半辈子的苦,不能吃苦的人吃一辈子的苦。
”
读完上面的材料后,请以“苦与甜”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思路点拨:写记叙文,可以讲述自己、亲人或朋友“苦尽甘来”的故事,展开时,对“生活之苦”要“泼墨如云”,对“生活之甜”则可以一笔带过;写议论文,则可以以李时珍、李世光等人不同寻常的
苦难经历作为素材,提出“在苦难中走向成功”的主题,为充实文章,写作时要巧妙地引用一些诗词格言,让观点水到渠成。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反面取材,有句话说得好:“自讨苦吃会增加生命的高度,历尽忧患方能挥洒生命的昂扬。
”从反面切入,内容更容易吸引读者的目光。
七、学生互改。
八、教师点评。
九、总结:作文在“选材”方面的得分要诀是:“材料丰富,精当具体”。
从这次作文的训练效果来看,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要选出真实、典型、新颖的题材,还需要大家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七年级语文作文训练篇三
表达方式
教学目的
1.了解中考作文在“表达方式”方面的具体要求。
2.引导学生分析作文在“表达方式”方面失分的原因及提升方法。
3.掌握“自如运用,恰当综合”表达方式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中考作文在“表达方式”方面的具体要求。
2、掌握“自如运用,恰当综合”表达方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分析作文在“表达方式”方面失分的原因及提升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进行的专题训练是表达方式。
课标指出:“(学生的写作能够)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各地的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也明确地指出“自如运用,恰当综合”的评分细则。
希望大家在写作中自如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写出如花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