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性生活事件致大学生手机依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负性生活事件致大学生手机依赖研究
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经历负性生活事件致手机依赖行为发生的原因,指出在这些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下,大学生容易出现孤独感,成就感缺失,自信心缺乏等不良心理体验进而通过手机的各种功能模块来实现其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实现的心理诉求,在虚拟世界里实现美化自己,获取满足感,释放压力的目的,最终形成手机依赖。
针对负性生活事件致手机依赖的各种原因,作者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以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保障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标签:手机依赖负性生活事件心理诉求防治对策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已引起广泛关注
“手机依赖”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并且已经引起人们对手机依赖行为的重视。
“手机依赖”常见于工作节奏快的白领一族,学业紧张的大学生群体。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中随时随地查看手机信息,通过聊天软件与他人进行交流,不停浏览社交网站并实时更新属于自己的网页内容,发布各种状态的行为非常普遍,并且这种行为已经影响到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进而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校园问题。
二、负性生活事件致手机依赖分析
与此同时,人们对手机依赖的研究与探讨也在不断深入。
但在目前的研究基础上,研究者对引起手机依赖的原因并没有一致的看法。
部分研究者认为手机,特别是当下在大学生中有着较高普及度的智能手机的一些功能模块是导致人们手机依赖的主要诱因。
持此观点的研究者认为,智能手机的娱乐功能,上网功能等模块提供了各种诱惑,使大学生沉湎与此,并进而影响其正常的心理,生理活动,导致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的各种问题与困扰。
但笔者在学习,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在各种原因中,负性生活事件成为导致大学生手机依赖的主要的原因。
负性生活事件按照通行的说法,是指那些使人产生焦虑,不安、沮丧、消沉、不自信等不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事件。
负性生活事件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实际调研,发现人际关系障碍,学业压力,异性交往受挫等是当下大学生普遍经历最多的负性生活事件。
在这些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下,大学生容易出现孤独感,成就感缺失,自信心缺乏等不良心理体验。
与此相对应,手机功能中的通讯模块,上网功能模块,社交模块等以其方便查找联系人,快捷沟通陌生人,隐秘处理敏感话题的特点成为大学生寻求安慰,扩大交往空间,发泄不良情绪的最好选择,进而最终导致手机依赖行为的发生。
具体来说,手机依赖行为的发生在于那些经历负性生活事件的大学生利用手机的各种功能模块来实现其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实现的心理诉求:
1.现实中的人际关系障碍转向虚拟世界寻求满足
经历人际关系障碍类负性生活事件的大学生以性格内向,不擅面对面交流为主。
但这类学生却非常乐于且善于利用手机作为媒介与他人进行交流。
因为手机的通话,短信,网络寻呼机等模块为其搭建了平等,快捷,直接、隐秘的交流平台,使其克服了面对面交流时的困难与窘迫,丰富了其交流的内容,扩大了其交往的空间,某种程度上解除其孤独感。
因此,这类学生表现为不断查看是否有“朋友”(网友)的新短信,新的留言或回复,并及时回复对方信息来不断维持与他人的交流或“友谊”。
一旦这种交流或“友谊”有所中断,这类大学生就会表现出不安或无所适从,也就是手机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增强。
2.学业的压力在手机交互的平台上得到释放
现今,学习压力,科研压力、升学压力、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普遍具有竞争意识和不安全感,因而他们总是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以免在未来的竞争中失败。
高校中流行的考证热,就是这类大学生最常见的努力方式,但同时又进一步增加了心理压力。
智能手机所拥有的交互式平台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游戏扩展资源,吸引大学生不断下载,更新游戏,进而沉迷其中。
大学生的学业压力在手机游戏中得到了暂时的释放。
这些五花八门的手机游戏都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即复杂性,探索性,奖励性等特点。
大学生在挑战,探索这些复杂的游戏时会获得游戏的关卡或分值奖励并可以实现互联网上的某种排名并与他人分享和对比。
籍此,游戏者获得了他人的认可,体验到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的成就感,促使他进一步尝试挑战更难的手机游戏任务,而其手机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增强了。
3.异性交往受挫后通过网络美化自己来提升自信
现实生活中,异性交往问题大多为失恋或情感纠葛。
失败者大多有痛苦体验,并产生挫败感,自卑感,进而导致其缺乏自信,不愿相信别人,不愿与人交流。
但手机的社交模块中的某些应用软件的匿名性,灵活性,查找的便捷性等手机的移动网络功能提供了与异性交流的快捷平台。
这类大学生利用社交软件的交流实时但无需现实面对面的匿名性特点,通过各种方式美化自己,掩饰自己的缺点,以期获得异性的青睐来重拾自尊,自信。
通过网络美化后的大学生体验到异性交往的顺利与随意后,会提升一定的自信,获得一定的满足感,更加不愿意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增强了。
综上所述,之所以负性生活事件是导致大学生手机依赖的主要的原因,而不是手机的各种功能模块是因为手机作为科技进步的代表,其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应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工作,生活需要,本身只具有工具的特点。
但这些功能模块对不同人有不同的意义,在于使用这些手机功能模块的人对其利用的方式与目的的不同。
这就好比菜刀在厨师手中是其工作的好帮手,在歹徒手中就是凶器一样,不应该怪菜刀太过锋利,而应看是谁在使用,是为什么目的而使用一样。
三、针对负性生活事件致手机依赖的防治措施
如前所述,我们在明确了负性生活事件与手机依赖的因果关系后,就能够找到防治手机依赖的正确途径,即不是从抱怨手机的先进功能,盲目限制手机的使用入手,而应从经历负性生活事件的大学生着手,即:1.帮助其明确手机依赖的危害性
在大学生手机依赖群体中,明确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表现属于心理依赖的并不多。
他们认为自己的行为和他人没什么两样,或是属于自己的私事,“因为大家都在玩手机啊”是他们最常见的认识。
因此,应当明确告知其行为已经超越正常使用手机的限度,属于“手机依赖”,长此以往会损害其健康,影响学业,干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2.加强心理承受能力教育
现在90后大学生基本为独生子女,大多处在在相对优越的生活,学习条件中,使得他们从小没有经历艰难困苦的锻炼,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没有学会独立,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负性生活事件。
因此对其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抗压能力,建立起自信心将有助于预防手机依赖行为的发生。
3.加强正确使用手机的引导教育
在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行为属于手机依赖的心理问题后,要进一步引导其认识到防治手机依赖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学会正确,合理的使用手机。
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手机的各种功能来为丰富自己的知识服务,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避免过度使用手机。
4.强化行为与纪律约束
除了进行教育,引导,班级内部还应建立起同学之间的互相监督与约束机制,明确规定课堂上使用手机是违纪行为,从制度上,行为上直接规范并矫治手机依赖行为的发生,进而消除其心理依赖。
四、结语
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心理方面的原因。
因此,积极开展针对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研究,从社会,经济,心理方面多角度,深入研究探讨,寻找相应防治对策,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有利于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12).
[2]孙晓杰. 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信任与孤独感关系研究[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邢晓鹏,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成瘾关系[J]. 成才就业,2011,(5).
[4]徐成芳,顾林.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原因及防治对策[J]. 学理论,2011,(32).
[5]刘红,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