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县(市、
区)
学校姓名学科语文教学主题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核心概念。
理解作者观点,分析作者论证方法,梳理文章思路分析。
借鉴文中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字词:惆怅真挚渲染胸有成竹浮光掠影课文内容:意境的概念
获得意境的方法途径
意匠的概念
意境与意匠的关系
作者论证方法
文章的论述思路
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教学重难
点重点:1、重点字词积累
2、理解作者观点,分析作者论证方法,梳理文章思路分析。
难点:借鉴文中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
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特别是中国的绘画艺术。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欣赏几幅中国画。
(多媒体展示中国山水画)
提示:从绘画内容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赏析理解。
第一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配画
第二幅:李可染《层林尽染》
学生思考鉴赏。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你能举两个诗中有画的例子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歌和绘画因为有了作者的情感而变得意蕴丰富,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诗情画意”中的“画意”。
打开课本,学习《山水画的意境》。
二、检查预习
作者简介:李可染,中国现代著名画家,尤善工山水。
生字词(字音、字形、词义):惆怅真挚渲染胸有成竹浮光掠影
三、内容理解
1、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观点和结论。
(关键词:意境、意匠)
观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结论: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可使,但是有了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将;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2、观点和结论中的“意境”和“意匠”作者是怎样定义的?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3、作者在论述意境时,用了什么方法?
举例论证: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表达情感,写景传情的诗句有很好的意境。
毛主席《十六字令三首》,写景传情,写的是山,赞颂的是人。
所以诗画中,写景就是写情,融入作者情感的诗画,就是有意境的诗画。
4、如何才能获得意境呢?
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1)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2)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3)观其精神实质
(4)经过作者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
5、作者在论述这一问题时,采用了那些方法?
举例论证:齐白石画虾、荆浩画松
对比论证:荆浩画松——写生画家画松
比喻论证:苏州的古柏像巨龙,生命力强,拥有气势和宇宙的力量。
引用论证:四川的山川各具特色:峨嵋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
6、作者在结尾处,谈论了“意境”和“意匠”的关系,请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二者是何关系?
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可使,但是有了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将;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7、从整篇课文看,简要概括作者的思路。
作者首先点明“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然后指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并利用古诗来论述这一点。
然后,作者主要论述了获得意境的两个要素:一是要深刻认识对象,二是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最后作者提出了不仅要有意境,还要讲究意匠,即不仅要传达思想感情,还要千方百计想办法。
8、如何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这句话?艺术来源与现实,反映现实,又高于现实,是一种经过作者加工了的更典型的倾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认识,比现实更加深刻。
四、艺术鉴赏(多媒体图片、音频展示)
思考:意境与意匠是否只存在于诗画艺术领域?
(书法、音乐、文学、舞蹈...)
书法(多媒体展示张旭草书作品图片,让学生欣赏书法中的“意境”)
音乐(多媒体展示播放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让学生聆听音乐中的“意境”)
文学(多媒体展示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片段,并展示荷塘月夜图画,让学生比较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意境”)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多媒体展示黄山照片图画和黄山山水绘画作品,让学生比较,欣赏山水画比图片更具有“意境”)
照片是对现实客观的反映,绘画是对现实倾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反映,是一种艺术品。
五、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