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钙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8 年第 5 卷第 26 期2018 Vol.5 No.26
77
阿托伐他汀钙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杨 松
(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重庆 400700)
【摘要】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 )的影响。

方法 他汀组(8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对照组(68名健康体检人员)分别测血压、血脂、空腹血糖(FPG )和空腹胰岛素(FINS )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AI )。

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10 mg/d 治疗8周后,再次测血压、血脂、FPG 和FINS 水平,并计算IAI 。

结果 他汀组治疗前血压达标率为50.0%,治疗后提高至68.1%,治疗后收缩压(SBP )、血清总胆固醇(TC )、甘油三酯(TG )显著降低,胰岛素敏感指数(IAI )显著增高,但仍未达到对照组水平。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IR ,而阿托伐他汀钙可改善高血压患者IR 。

【关键词】高血压;胰岛素抵抗;阿托伐他汀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29.77.03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 )是指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需要超常量的胰岛素才能引起正常反应的一种状态,而早有观点认为IR 可能是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等糖脂代谢性疾病的共同发病基础[1]。

既往一系列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具有降脂外的多重有益作用,因此本研究将通过观察胰岛素敏感指数(IAI )等多项指标,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高血压患者IR 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门诊随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2名作为他汀组,男(40名),年龄(60.1±7.5岁),体重指数(24.21±3.22)。

降压药物均为ARB 或ACEI 加CCB ,服用时间1月至8年不等;选用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人员68名作为对照组,男(39名),年龄(50.1±7.5岁),体重指数(22.14±3.13)。

血压长时间稳定在小于 140/90 mmHg 为血压达标,反之则未达标。

高血压诊断标准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

血脂水平根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3]评判标准:TC ≥5.18 mmol/L 或(和)TG ≥1.76 mmol/L 或(和)LDL ≥3.37 mmol/L 或(和)HDL <1.04 mmol/L 为血脂紊乱。

入选研究对象除外:继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各种炎症性疾病、心肝肾功能异常及
既往服用降脂药物史。

1.2 研究方法
高血压患者维持降压药物不变的同时,加用阿托伐他汀钙(阿乐,10 mg/片),1片/日,睡前服用,疗程8周。

血压测定方法:患者静坐休息15 min 后开始测量,取坐位,左、右手均测量(两侧血压相差不超过10 mmHg ),采用右手肱动脉血压计数,间隔5 min 后再次测量,共测3次取其平均值。

用药前、后分别抽空腹12小时以上静脉血检测TC 、TG 、HDL 、LDL 、FPG 及FINS ,计算IAI[IAI=1/(FPG ×FINS )[4],血脂、FPG 、FINS 均有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x ±s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 )表示,采用x 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各组血压、血脂的比较
治疗前血压达标率为50.0%,治疗后血压达标率提高至68.1%。

他汀组用药后与用药前相比SBP 、TC 显著降低(P <0.05)。

他汀组用药前与对照组相比SBP 、DBP 、PP 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TC 、TG 明显增高(P <0.05)。

见表1。

表1 各组血压、血脂比较(x ±s )
收缩压(mmHg )
舒张压(mmHg )脉压(mmHg )TC (mmol/L )TG (mmol/L )HDL-C (mmol/L )LDL-C (mmol/L )他汀组
用药前142.8±17.9#87.1±12.3#55.9±12.4# 5.51±1.16* 2.73±1.23* 1.05±0.18 2.44±0.18用药后
137.0±14.8
#&
85.0±10.7*52.0±10.2
#
4.17±0.75& 2.61±1.13* 1.06±0.17 2.39±0.52对照组122.7±14.681.1±11.2
33.8±11.4
4.01±1.03
1.53±1.10
1.05±0.20
2.38±0.16
注:与对照组比*P <0.05,#P <0.01,与用药前比&P <0.05
78
2018 年第 5 卷第 26 期2018 Vol.5 No.26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2 各组FPG 、OGTT 及IRT 比较
用药后F P G 、F I N S 明显降低,I A I 明显升高
(P <0.01)。

见表2。

表2 各组FPG 、OGTT 及IRT 比较(x ±s )
FPG (mmol/L )
FINS (mUI/L )IAI 他汀组
用药前 4.11±0.9817.70±5.81*-4.64±0.46*用药后
4.07±0.8613.76±2.93*#-4.07±0.35*#对照组
3.97±0.77
9.13±3.84
-3.02±0.36
注:IAI 呈非正态分布,故取其自然对数,与对照组比*P <0.05,与用药前比#P <0.05
3 讨 论
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 )是一种遗传因素和多种神经体液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而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 )可能参与了EH 的发病机制[5]。

因此高血压患者除降压治疗外,同时还应考虑对IR 的治疗。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nsulin sensitivity index ,IAI )来评定胰岛素敏感程度,无论胰岛素抵抗表现为血糖水平升高不显著而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胰岛素水平不能再代偿性升高而血糖水平显著升高或血浆胰岛素及血糖水平同步升高的情况,IAI 均可出现下降趋势而显示IR 存在[4]。

目前有关IR 发生的具体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但已有研究表明在血脂紊乱时,胆固醇调节结合蛋白可通过干扰胰岛素受体底物启动子的激活,导致胰岛素敏感性降低[6],因此我们推测他汀作为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 (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类降脂药或许可以通过其调脂作用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在本研究中他汀组用药前IAI 为-4.64±0.46,而用药后IAI 增高到-4.07±0.35,但仍未达到对照组水平;他汀组用药前TG 、TC 明显高于对照组,用药后TG 、TC 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

这提示我们,高血压患者存在高TC 、TG 血症和胰岛素抵抗,而阿托伐他汀钙可能通过其降脂作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研究显示,他汀具有降低血压的功能[7-8]。

在本研究也发现阿托伐他汀钙治疗8周后血压达标率由50.0%提高到68.1%,SBP 由(142.8±17.9)mmHg 降至(137.0±14.8)mmHg ,虽然降压幅度不大,但说明阿托伐他汀钙具有一定的降压疗效。

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可导致血压升高[9],而本研究显示阿托伐他汀钙具有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这可能便是其发挥降压作用的机制之一。

此外他汀还可能通过保护内皮功能,上调内源性一氧化氮的表达,抑制内皮素的生成,降低血管阻力并增强ACEI 、CCB 类药物降压疗
效等方面发挥其降压作用[10]。

同时本研究还发现他汀在降低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同时可避免脉压过大(治疗前脉压55.9±12.4mmHg ,治疗后脉压52.0±10.2 mmHg ),降低脉压对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老年收缩其高血压患者)进一步减少心脑血管风险的发生尤为有益[11]。

综上所述,高血压患者存在高TC 、TG 血症和胰岛素抵抗。

高血压患者在长期规范化服用降压药物的同时加用阿托伐他汀钙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及高血压达标率,避免脉压过大,进一步的减少心脑血管风险的发生,获得更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1] Stem MP.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e “Common soil ”hypothesis[J].Diabetes.1995. 44(4):369-374.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
39(7):579-616.
[3]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
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 390-413.
[4] 李光伟,潘孝仁,等.血浆葡萄糖、胰岛素比值是可靠
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 24(1):57-62.
[5] C a m H ,P u s u r o g l u K ,Ay d i n A ,e t a 1.E ff e c t s o f
hemorheological factors on the development of hypertension in diabetic children[J].J Trop Pediatr,2003, 49(3):164-167.
[6] Ide T,Shimano H,Yahagi N,et al.SREBPs suppress IRS-2-mediated insulin signaling in the liver[J].Nat cell Biol.2004,6(4):351-35.
[7] Milionis HJ,Liberopoulos EN,Achimastos A,et
al.Statins:another class of antihypertensive agents? J Hum Hypertens,2006,20(5):320-335.
(下转81页)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8 年第 5 卷第 26 期2018 Vol.5 No.26
81
特点,对NAFLD 湿热蕴结证发挥了较好疗效。

研究表明,化滞柔肝颗粒在治疗湿热蕴阻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方面效果明显[6-10]
水飞蓟宾葡甲胺片为水飞蓟宾与葡甲胺盐合成制成水溶性衍生物,其作用机制:(1)抗氧化作用;(2)稳定细胞膜,促进能量代谢;(3)细胞因子调节作用;(4)抑制细胞外基质合成[11-13]。

虽然两药均可用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且均有一定疗效,但本研究发现,在治疗湿热蕴阻性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方面,化滞柔肝颗粒效果更好。

这一结果与方军伟[9]的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中,综上所述,化滞柔肝颗粒及水飞蓟宾葡甲胺片均能明显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及血脂指标等,但是化滞柔肝组总有效率以及右胁胀痛、脘腹胀痛、口干口苦等症状的改善率均显著高于水飞蓟宾葡甲胺组,血脂及肝功能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水飞蓟宾葡甲胺组,说明化滞柔肝颗粒治疗NAFLD 具有更佳优势,并且无药物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关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
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27(5):67-69.
[2]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非酒精
性脂肪性肝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l(2):155-158.
[3] Vuppalanchi R,ChalasaniN.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nd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Selected practical issues in their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J].Hepatology,2009,49:306-317.
[4] Zeng MD,Fan JG,Lu LG,et al.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s[J].J Dig Dis,2008,9:108-112.
[5]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
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J].中国中医结合消化杂志,2010,18(4):276.
[6] 杨书山,郭 洋,李 彤,苏振武.化滞柔肝颗粒治疗湿热
蕴结型非酒精性脂肪肝[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 21(24):157-160.
[7] 格日勒.化滞柔肝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
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5,47(03):339-340.
[8] 于 洋,钱丽旗,侯 鹏,武 冰,李素那,任金涛.化滞柔肝
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1):2302-2304.
[9] 方军伟,滕显木,潘锦辉,张智勤.化滞柔肝颗粒与水飞蓟
宾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疗效对比[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04):655-656+658.
[10] 林雨冬,徐方贵,吴德柱,支波波.化滞柔肝颗粒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03):75-77.
[11] Muriel P,Mourelle M.Prevention by silymarin of
membrane alterations in acute CCl4 liver damage[J].J Appl Toxicol,1990,10(4):275-279.
[12] H a l l i w e l l B.R e a c t i v e o x y g e n s p e c i s i n l i v i n g
systems:Source biochemistry and role in human disease[J].Am J Med,1991,91(3):14-22.
[13] Dehmlow C,Murawski N,D Groot H.Scavemging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inhibition of arachidonic acid metabolism by silibinin in human sells[J].Life Sci,1996,58(18):1591-1600.
本文编辑:李 豆
[8] Kawano H,Yano K.Pravastatin decreases blood pressure in
hypertensive and hypercholesterolemic patients receiving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Circ J,2006,70(9):1116-1121.[9] Swislocki A.Insulin resistance and hypertension.Amy Med
Sci,1990,300(2):104-115.
[10] Idris A H,Becker L B,Omato J P,et a1.Utstein-style
guidelines for uniform reporting of laboratory CPR research[J].Circulation,1996,94(9):2324-2336.
[11] Borgi C,Gaddi A,et al.Improved blood pressure
control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treated with statin[J].JACC,2001,37(suppl A):233-234.
本文编辑:李 豆
(上接78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