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中考语文综合练习试卷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中考语文综合练习试卷一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基础·运用(共15分) (共3题;共15分)
1. (4分) (2019九下·厦门模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在第55届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上,中国插画展现场的观众(甲)(A.络绎不绝B.门庭若市),显示出各界对中国插画现状与发展的关切。

什么是插画?插画就是出版物中的插图。

一本书如果以插画为主,以文字为辅,就被称为绘本,顾名思yì①(A.意B.义)就是画出来的书。

一本优秀的绘本,可以让不认字的孩子“读”出其中蕴涵的深意。

在各色画笔下,蝴蝶、花朵、叶子、大树等跃②(A.yào B.yuè)然纸上,孩子可以对色彩、实物进行认知学习。

在学校里阅读的绘本,父母在家里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

通过阅读绘本,使孩子在幼儿园抑或在家里,都拥有一个语言互通的环境。

当然,对于绘本创作者,需要(乙)(A.观察B.观照)的,不仅有儿童心灵成长的需求,还有成年读者的精神世界。

(1)根据①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为文中②处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①________;②________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

甲________;乙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2. (5.0分)在《学会利用图书馆》的综合性学习中,我们知道书籍被分为政治、法律,经济,军事,哲学,文学,艺术,医药卫生等几十个大类,知道查找图书的卡片目录,通常分为分类目录、书名目录、著者目录等几种。

现在,班上要开展一次到图书馆去借阅图书资料的活动,请你去完成以下任务。

(1)你想到图书馆借阅如何提高自己写作能力方面的图书,但不知道具体的书名或作者,你该利用哪种目录查找才高效?
(2)如果你要借《西游记》,应到哪种目录中查哪一类?
(3)读完《西游记》后,你觉得最应该向哪些人推荐这本书?写一段话表述你向他们推荐这本书的理由。

3. (6分) (2019九上·遵义月考) 你所在的学校正在举办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观点论述】自强不息的精神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结合的。

小康很热爱篮球运动,但是几次报名学校篮球队都以身材过于瘦小被拒绝。

小康很苦恼,想要放弃,但尝试过其他运动之后觉得还是最喜爱篮球。

他的同学们也分成两派,一些同学劝他改学其他运动,以后长高了再学打篮球;一些同学鼓励他坚持自己的爱好,多加练习。

请围绕这个话题,写出你的观点、理由及结论。

80字以内。

(2)【图片链接】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两幅书法作品,请指出它们各属于什么字体,并说说它们的字体特征。

(3)【补写对联】我国有许多鼓励人们自强不息的对联。

下面的对联就颂扬了这种精神,请你根据上联,补写出下联。

上联:一路风雨兼程磨砺意志
下联: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 (共3题;共17分)
4. (
5.0分)(2018·江汉) 古诗文默写
(1)绿树村边合,________。

(孟浩然《过故人庄》)
(2)相见时难别亦难,________。

(李商隐《无题》)
(3) 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

(《论语》)
(5)《钱塘湖春行》中直抒胸臆,表达对西湖美景喜爱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6)我们应有一种因理想而坚定的情怀,坦然面对人生逆境,摒弃“________,________”的怀才不遇之感。

(请从韩愈的《马说》中选择合适句子作答)
5. (5.0分)阅读下诗,回答下列问题
丰乐亭游春(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第三年。

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泉上,距醉翁亭不远,为欧阳修所建。

(1)诗歌的第一、二句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丰乐亭景色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
6. (
7.0分) (2017九上·南沙期末)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所识穷乏者得我
B .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是亦不可以已乎
C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 .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2)把“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以“鱼”和“熊掌”设喻,在开篇之处自然而鲜明地亮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B . 孟子用正反客观三方面的道理及具体的事例对舍生取义进行了严密的论证。

C . 文中第一段用两种人的事实对比,第二段用了同一种人前后的行为对比,证明论点。

D . 作者认为“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的行为是可以停止的。

三、名著阅读 (共1题;共5分)
7. (5分)(2019·潍坊) 阅读《水浒传》中的两个片段,回答问题。

①宋江听罢,吃了一惊,肚里寻思道:“晁盖是我心腹兄弟。

他如今犯了弥天大罪,我不救他时,捕获将去,性命便休了!”……晁盖听罢,吃了一惊道:“贤弟大恩难报!”宋江道:“哥哥,你休要多说,只顾安排走路,不要缠障。

我便回去了。


②宋江大醉,叫取纸笔来,一时乘着酒兴,作满江红一词:“……衷心愿平虏,保民安国。

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

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宋江道:“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有日云开见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同心报国,青史留名,有何不美!”
(1)从上述两段选文中可以看出宋江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2)结合整部小说,简要分析宋江以上性格对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

四、现代文阅读(共23分) (共3题;共23分)
8. (7.0分) (2018八上·柯桥月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经典渐行渐远
【网络观点】
有人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是一个读图的时代。

在这个“快餐文化”日益盛行的今天,现代人已经无暇顾及经典,如果不把经典改头换面包装得面目全非,是不会有人要看的,于是乎“三国”被水煮,“西游”被大话,经典阅读已渐行渐远。

那么置身于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置身于物欲横流、奢华浮躁的时代,我们还需要读书吗?我是指经典阅读,现在还有它的价值吗?说到这个问题,有人可能会不屑地说:“现在都什么时候了,还看那些书,真是老土”。

仿佛阅读经典,那是遥远的事情,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格格不入了。

当前,整个人类正在被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风暴所席卷,这就是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因其全新的传播方式、巨大的信息量和时效优势,对现代人的生活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影响和渗透,对传统文化和经典阅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

【专家观点】
北京大学王余光教授认为:读书或者阅读一些经典著作对人们思维的系统性和语言表达方面有很多的好处,依赖网络快速浏览或仅看画面反而起反作用,从而导致表达困难。

卡尔维诺说过:“一部经典作品的文本‘起到’一部经典作品的作用,即是说,他与读者建立一种个人关系……读者会融入个人的生命体验和主题情感,构筑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从而培养审美鉴赏力。


杨叔子院士说:“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在一定意义上说,阅读经典意味着教育,甚至意味着学校……
【人民日报评论】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

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

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

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

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

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

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

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

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

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
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

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

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

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1)根据“人民日报评论”,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网络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很多年轻人最终从网络中得到的只有空虚和焦虑。

B . 热爱生活的人一定爱读《春晓》,他们会把一丝丝的伤感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

C . 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以为通过网络上“海量”阐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建立“三观”。

D . 经典阅读中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请结合材料分析经典在今天渐行渐远的原因。

(3)请结合你的经典阅读体验,谈谈对(专家观点)中的画线句的理解。

9. (9分)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瘦马铜声①
张守印
①马霜天马老师夹着课本,微笑着走进教室时,顽劣的初二(2)班的小男生小女生差点没笑出声来:一米八的瘦削身架,鼻梁上架着副很夸张的眼镜,以至于半个面孔都闪烁在厚重的玻璃镜片的后面,给人以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

②虽然早有“探马”来报,这个从外校新调来的班主任,是专带差班的高手,很有能耐,但他是我们的对手吗?要知道,这个班一年中气走了三个班主任。

③第一节课,水波不兴,45分钟在马老师的微笑和同学们的游离目光中平静度过。

马老师走出教室。

走出教室的马老师身后被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盯着。

他们在证实一则听到的消息:马老师的右腿有点跛。

是的,上大学时马老师在一次篮球赛中,摔折了腿。

医生的轻率治疗,使他的右腿短了那么一点点。

走快的时候,便有了跌宕起伏的效果。

此时的马老师并不知道他行走的姿势已经令他的学生产生了小小的兴奋。

④下午自习课。

马老师走进教室时,便见黑板前围着一群同学,见他来,便轰地四下散开。

黑板上画着一幅画:一匹嶙峋的瘦马直立着后腿,马脸上很滑稽地罩着副大大的眼镜。

旁边有诗两句:“远看金鸡独立,近看瘦马悬蹄。

”马老师看看画,又看看全班同学。

此刻,全班每个人都努力呈现出“与己无关”的坦然神情,但又不时地瞟着老师的面部表情。

马老师笑笑,在诗的后面挥毫续上:“行走风吹落叶,躺下长短不齐。

”问:“此意如何?”全班同学一下子如绷断的弦、决堤的水,大笑不已。

⑤马老师不笑,作严肃状:“今后这位同学可任语文科代表,兼出黑板报。

”全班复大笑,可笑着笑着,都不笑了。

诗画作者吴晓阳慢慢站了起来,红着脸,嘴唇翕动着想说什么。

马老师微笑着拍拍他,示意坐下。

复转身,在黑板上重重写下四个字:尊师重教。

⑥于是,每日踏着晨光,路上、校园里,处处都能听到初二(2)班同学嘹亮的声音。

马老师的自豪溢于言表:到处都是我们班的人。

有的同学低头走路,马老师会很认真地走到他面前,喊一声:同学好!在你小吃一惊之后,你会看到一个高出你一个多头的瘦长个子和他从镜片后荡漾出的微笑。

半月后,师生互致问候蔚然成风。

⑦马老师教数学。

热门的主科教师大抵都做家教,可马老师不做家教。

不做家教的马老师便成了“另类”。

马老师的爱人劝他挣一份家教钱,补贴家用。

马老师说,手心手背都是身上的肉,好生差生都是我的学生。

于是,便自己给自己加课,弄得累累的。

后来,拗不过几个差生家长的苦苦恳求,开了小灶,可又不收人家的钱。

有人便说,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还晓得没钱先赊碗黄酒,他怎么这么迂?
⑧马老师的班主任固若金汤,一连当了两年。

这个班的成绩扶摇直上,从全年级最后一名,一口气超过5个班,直逼第一名。

⑨初三毕业前的最后一次班会,马老师照例微笑着走进教室,吴晓阳早已又在黑板上画了匹瘦马,马脸上还是罩着副大大的眼镜,旁边写了四个字:“瘦马铜声”。

见老师进来,班长走上讲台,用红粉笔写下了一横。

马老师惊诧,怎么不写了?只见全班45位同学按学号,一个接一个上来,每人也只写了一笔。

黑板上出现了醒目而鲜红的六个大字:“老师,我们爱您!”
⑩掌声响起来,持久而热烈。

马霜天老师的眼睛湿润了,有晶亮的东西要涌出来。

【注】①“瘦马铜声” 一词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咏马诗。

“铜声”意为铜声悦耳,表明器质精良。

这一词语生动地显示了这匹马骨力坚劲的美好素质。

诗人借天马来讴歌逆境中人的高尚品德与气节。

(1)文章第②至⑥段,作者四次提到马老师的“笑”,请参照示例加以概括。



②马老师笑对同学的嘲讽;


④。

(2)阅读文章第④、⑤段,说说为什么全班同学“笑着笑着,又不笑了”?
(3)文章第④段、第⑨段都出现了吴晓阳画马的情节,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吴晓阳两次画马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4)文中的马老师性格鲜明,人格高尚。

请就其中你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点,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经历谈谈感受。

(限60字左右)
10. (7.0分)(2019·自贡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
②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

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

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

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

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③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

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

“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

《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

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

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

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

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

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④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

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⑤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一个大国的气质与其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有关,与国民的思维特点和行为特征有关。

B . 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

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

C . 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传统中庸的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D . 从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文的论证结构采用了总分的形式,开篇先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
气质”的分析论述。

B . 选文第二段用比喻、对比、引用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

C . 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D . 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如果一个大国没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那么它就谈不上有什么大国气质。

B . 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无法形成中国的大国气质,更谈不上形成持续稳定的大国气质。

C . 只有遵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

D . “以和为贵,求稳,顺势而变”都是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

五、写作(40分) (共1题;共40分)
11. (40分) (2019九上·黑龙江期中) 请以“为点赞”为题,(敬佩、牵挂、感谢、欣赏……)写一篇文章。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基础·运用(共15分) (共3题;共15分)
1-1、
1-2、
1-3、
2-1、
2-2、
2-3、
3-1、
3-2、
3-3、
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 (共3题;共17分)
4-1、
4-2、
4-3、
4-4、
4-5、
4-6、
5-1、
5-2、
6-1、
6-2、
6-3、
三、名著阅读 (共1题;共5分)
7-1、
7-2、
四、现代文阅读(共23分) (共3题;共23分)
8-1、
8-2、
8-3、
9-1、
9-2、
9-3、
9-4、
10-1、
10-2

10-3、
五、写作(40分) (共1题;共40分)
11-1、
第11 页共1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