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影像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Ⅳ期,任何上述病变伴随中枢神经系统侵犯(V期 CNS),骨髓侵犯(V期BM)或中枢和骨髓侵犯(IV 期BM+CNS)采用常规形态学方法检测。
影像特点
❖ ① 多位于前纵隔,如上下范围较大有提示诊断意义 ❖ ② 多表现为巨大肿块,边缘未见明显分叶征,大多数密
度较均匀,少部分病例可见大片坏死影,少数周边纵隔内 见肿大淋巴结影
T-LBL影像表现
多位于前纵隔,上下范围大 巨大肿块,边缘未见明显分叶征,密度欠均, 明显渐进性强化,中纵隔大血管及胸腔、心包积液
T-LBL影像表现
位于前纵隔,上下范围大 巨大肿块,边缘未见明显分叶征, 密度欠均,明显渐进性强化,中 纵隔大血管及病灶旁肺组织明显 受压、移位,侵犯纵隔大血管间 隙,伴有胸腔、心包积液
侵袭性胸腺瘤常侵犯中纵隔大血管间隙,纵隔LBL对中纵隔大血管以 推挤、压迫为主,纵隔LBL局部侵犯能力较强者增强扫描时强化程度 不如侵袭性胸腺瘤。
鉴别诊断
❖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较小者形态较规则,较大者形态多不规则 常与胸膜以宽基底相连,形成“胸膜尾征” CT平扫,等或混杂密度;增强,较大者可出现特征性“地图
分期
❖ Ⅲ期,膈肌上和/或膈肌下≥2个结外肿瘤(包括结 外骨或结外皮肤);膈肌上下>2个淋巴结区域侵犯; 任何胸腔内肿瘤(纵隔、肺门、肺、胸膜或胸腺); 腹腔内或腹膜后病变,包括肝、肾和/或卵巢,不 考虑是否切除;任何位于脊柱旁或硬脑膜外病变, 不考虑其他部位是否有病变:单个骨病灶同时伴随 结外侵犯和/或区域淋巴结侵犯。
鉴别诊断
❖ 侵袭性胸腺瘤:
侵袭性胸腺瘤好发年龄多>30岁,而纵隔LBL多见于30岁以下的青 年人及未成年人。
侵袭性胸腺瘤可出现局部或全身重症肌无力,也可伴有红细胞发育不 良及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等副瘤综合征,纵隔LBL伴有骨髓增生活跃, 常伴有体表淋巴结肿大。
侵袭性胸腺瘤多为分叶状或形态不规则肿块,纵隔LBL边缘较整齐, 侵袭性胸腺瘤坏死、出血、囊变及钙化较纵隔LBL常见。
❖因 LBL 与 ALL 极其相似,所以 2008 版 WHO 分类将 T-ALL 与 T-LBL 归为同一疾病,2016 版 最新的分类未做大的调整,将其归为 T 淋巴母细 胞性白血病/淋巴瘤。
病因
❖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与多种其因异常有关,包括抗 原受体其因,染色体异常,抑癌基因失活以及癌 基因的激活等,目前具体发病机理尚不明确,还 需进一步研究。
胸腔、心包积液及颈部淋巴结转移 ❖ 确诊仍需要靠病理标准 ❖ 治疗以化疗为主
❖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主要病因是染色体异常和基 因重排,导致与细胞增殖及分化相关的基因功能 出现异常,细胞不受控地分裂增殖,从而形成肿 瘤。
T-LBL 临床特点
❖ T-LBL 常在纵膈出现生长迅速的肿块(60%~ 70%),伴胸水及心包积液,甚至出现上腔静脉 阻塞综合征。
❖大部分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患者主要症状为前纵 隔肿物导致的咳嗽、胸闷、气促、呼吸不畅等症 状。
❖外周淋巴结受累占 60%~80%,常见受累部位是 颈部、锁骨上及腋窝淋巴结。
❖骨髓受累占 21%,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占 5%~ 10%,其他少见累及部位有肝、脾、膈下淋巴结 、骨、皮肤及肠道等。
T-LBL 诊断
❖NCCN 指南中的诊断要求必要的检查包括:
❖ (1)病理; ❖ (2)细针穿刺活检结合淋巴瘤其他诊断技术可
T-LBL影像表现
图1A-C男.35岁,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 A.CT平扫示类圆形肿块。边缘较光整,密度不均匀(箭) B.CT增强扫指示肿块不均勾明品强化(细箭)内部见片状坏死影(粗箭) C.MPR关位重建图像示肿块位于前纵隔
T-LBL影像表现
2A~C男14岁.T淋巴号细胞性淋巴瘤。 A.CT增强扫指示肿块呈较均匀轻度强化。大血管受压,移位。血管间隙受侵。 B.示心包及左侧胸腔积液,左侧胸膜增厚 C.MPR位重建图像示肿块向上侵犯左颈动脉鞘间隙,向下侵犯心包。
❖ ③ 增强扫描强化方式多样,主要有3种表现,即轻度渐进 性、明显速升缓降型及明显渐进性强化,强化方式为明显 速升缓降型者肿块常伴有大片坏死
❖ ④ 多数中纵隔大血管及病灶旁肺组织明显受压、移位, 部分病灶局部侵袭性生长能力较强,易侵犯纵隔大血管间 隙,甚至颈动脉鞘间隙
❖ ⑤ 多数伴有胸腔、心包积液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少数胸 膜明显不均匀增厚
LOGO
T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影像
概述
❖ 淋巴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 瘤(NHL),成人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LBL) 占 NHL 的 2%, T-LBL 仅占所有淋巴瘤的 1.62%,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T-LBL 好发于青少年及年轻患者,诊断时中位年 龄 20 岁。
❖ 具有高度的侵袭性,自然病程短,预后差。
样”强化,随时间延长,部分SFTP病灶进一步强化,区域增 大,呈渐进性强化 有些瘤体内还可见强化明显、粗细不等、迂曲走形、杂乱分 布的血管影
鉴别诊断
❖ 精原细胞瘤:
发病年龄多位于20-40岁,男多于女 实验室检查可发现LDH及β-HCG特异性升高 肿块较大,部分呈灌注生长,心脏及大血管明显受压 平扫密度多均匀,较大者可伴钙化、坏死、出血、囊变 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
以确诊; ❖ (3)免疫学检查; ❖ (4)细胞遗传学 ± FISH。
分期
❖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分期主要参考修订国际儿童 非霍奇金淋巴瘤分期系统(IPNHLSS)。
❖ I期,单个肿瘤(淋巴结、结外骨或皮肤肿瘤),但 纵隔及腹部肿块除外。
❖ Ⅱ期,单个结外肿瘤伴区域淋巴结侵犯;·膈肌同 侧≥2个淋巴结区域侵犯;原发于胃肠道肿瘤(常在 回盲部)伴有或不伴有相关肠系膜淋巴结受累,肿 瘤完全切除:如果伴随恶性腹水或肿瘤扩散到邻近 器官应定为Ⅲ期。
治疗
:儿童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是 多药物联合化疗,很少放疗
❖ 放疗:患者通常无需常规放疗,仅高危组患者需 根据病情进行选择性局部放疗
❖ 造血干细胞移植
❖ 前沿治疗
小结
❖ 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 临床上好发于青少年、儿童,且多见于男性 ❖ 具有高度的侵袭性,自然病程短,预后差 ❖ 影像表现前纵隔巨大占位,易侵犯纵隔大血管间隙,多数伴有
影像特点
❖ ① 多位于前纵隔,如上下范围较大有提示诊断意义 ❖ ② 多表现为巨大肿块,边缘未见明显分叶征,大多数密
度较均匀,少部分病例可见大片坏死影,少数周边纵隔内 见肿大淋巴结影
T-LBL影像表现
多位于前纵隔,上下范围大 巨大肿块,边缘未见明显分叶征,密度欠均, 明显渐进性强化,中纵隔大血管及胸腔、心包积液
T-LBL影像表现
位于前纵隔,上下范围大 巨大肿块,边缘未见明显分叶征, 密度欠均,明显渐进性强化,中 纵隔大血管及病灶旁肺组织明显 受压、移位,侵犯纵隔大血管间 隙,伴有胸腔、心包积液
侵袭性胸腺瘤常侵犯中纵隔大血管间隙,纵隔LBL对中纵隔大血管以 推挤、压迫为主,纵隔LBL局部侵犯能力较强者增强扫描时强化程度 不如侵袭性胸腺瘤。
鉴别诊断
❖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较小者形态较规则,较大者形态多不规则 常与胸膜以宽基底相连,形成“胸膜尾征” CT平扫,等或混杂密度;增强,较大者可出现特征性“地图
分期
❖ Ⅲ期,膈肌上和/或膈肌下≥2个结外肿瘤(包括结 外骨或结外皮肤);膈肌上下>2个淋巴结区域侵犯; 任何胸腔内肿瘤(纵隔、肺门、肺、胸膜或胸腺); 腹腔内或腹膜后病变,包括肝、肾和/或卵巢,不 考虑是否切除;任何位于脊柱旁或硬脑膜外病变, 不考虑其他部位是否有病变:单个骨病灶同时伴随 结外侵犯和/或区域淋巴结侵犯。
鉴别诊断
❖ 侵袭性胸腺瘤:
侵袭性胸腺瘤好发年龄多>30岁,而纵隔LBL多见于30岁以下的青 年人及未成年人。
侵袭性胸腺瘤可出现局部或全身重症肌无力,也可伴有红细胞发育不 良及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等副瘤综合征,纵隔LBL伴有骨髓增生活跃, 常伴有体表淋巴结肿大。
侵袭性胸腺瘤多为分叶状或形态不规则肿块,纵隔LBL边缘较整齐, 侵袭性胸腺瘤坏死、出血、囊变及钙化较纵隔LBL常见。
❖因 LBL 与 ALL 极其相似,所以 2008 版 WHO 分类将 T-ALL 与 T-LBL 归为同一疾病,2016 版 最新的分类未做大的调整,将其归为 T 淋巴母细 胞性白血病/淋巴瘤。
病因
❖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与多种其因异常有关,包括抗 原受体其因,染色体异常,抑癌基因失活以及癌 基因的激活等,目前具体发病机理尚不明确,还 需进一步研究。
胸腔、心包积液及颈部淋巴结转移 ❖ 确诊仍需要靠病理标准 ❖ 治疗以化疗为主
❖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主要病因是染色体异常和基 因重排,导致与细胞增殖及分化相关的基因功能 出现异常,细胞不受控地分裂增殖,从而形成肿 瘤。
T-LBL 临床特点
❖ T-LBL 常在纵膈出现生长迅速的肿块(60%~ 70%),伴胸水及心包积液,甚至出现上腔静脉 阻塞综合征。
❖大部分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患者主要症状为前纵 隔肿物导致的咳嗽、胸闷、气促、呼吸不畅等症 状。
❖外周淋巴结受累占 60%~80%,常见受累部位是 颈部、锁骨上及腋窝淋巴结。
❖骨髓受累占 21%,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占 5%~ 10%,其他少见累及部位有肝、脾、膈下淋巴结 、骨、皮肤及肠道等。
T-LBL 诊断
❖NCCN 指南中的诊断要求必要的检查包括:
❖ (1)病理; ❖ (2)细针穿刺活检结合淋巴瘤其他诊断技术可
T-LBL影像表现
图1A-C男.35岁,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 A.CT平扫示类圆形肿块。边缘较光整,密度不均匀(箭) B.CT增强扫指示肿块不均勾明品强化(细箭)内部见片状坏死影(粗箭) C.MPR关位重建图像示肿块位于前纵隔
T-LBL影像表现
2A~C男14岁.T淋巴号细胞性淋巴瘤。 A.CT增强扫指示肿块呈较均匀轻度强化。大血管受压,移位。血管间隙受侵。 B.示心包及左侧胸腔积液,左侧胸膜增厚 C.MPR位重建图像示肿块向上侵犯左颈动脉鞘间隙,向下侵犯心包。
❖ ③ 增强扫描强化方式多样,主要有3种表现,即轻度渐进 性、明显速升缓降型及明显渐进性强化,强化方式为明显 速升缓降型者肿块常伴有大片坏死
❖ ④ 多数中纵隔大血管及病灶旁肺组织明显受压、移位, 部分病灶局部侵袭性生长能力较强,易侵犯纵隔大血管间 隙,甚至颈动脉鞘间隙
❖ ⑤ 多数伴有胸腔、心包积液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少数胸 膜明显不均匀增厚
LOGO
T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影像
概述
❖ 淋巴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 瘤(NHL),成人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LBL) 占 NHL 的 2%, T-LBL 仅占所有淋巴瘤的 1.62%,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T-LBL 好发于青少年及年轻患者,诊断时中位年 龄 20 岁。
❖ 具有高度的侵袭性,自然病程短,预后差。
样”强化,随时间延长,部分SFTP病灶进一步强化,区域增 大,呈渐进性强化 有些瘤体内还可见强化明显、粗细不等、迂曲走形、杂乱分 布的血管影
鉴别诊断
❖ 精原细胞瘤:
发病年龄多位于20-40岁,男多于女 实验室检查可发现LDH及β-HCG特异性升高 肿块较大,部分呈灌注生长,心脏及大血管明显受压 平扫密度多均匀,较大者可伴钙化、坏死、出血、囊变 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
以确诊; ❖ (3)免疫学检查; ❖ (4)细胞遗传学 ± FISH。
分期
❖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分期主要参考修订国际儿童 非霍奇金淋巴瘤分期系统(IPNHLSS)。
❖ I期,单个肿瘤(淋巴结、结外骨或皮肤肿瘤),但 纵隔及腹部肿块除外。
❖ Ⅱ期,单个结外肿瘤伴区域淋巴结侵犯;·膈肌同 侧≥2个淋巴结区域侵犯;原发于胃肠道肿瘤(常在 回盲部)伴有或不伴有相关肠系膜淋巴结受累,肿 瘤完全切除:如果伴随恶性腹水或肿瘤扩散到邻近 器官应定为Ⅲ期。
治疗
:儿童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是 多药物联合化疗,很少放疗
❖ 放疗:患者通常无需常规放疗,仅高危组患者需 根据病情进行选择性局部放疗
❖ 造血干细胞移植
❖ 前沿治疗
小结
❖ 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 临床上好发于青少年、儿童,且多见于男性 ❖ 具有高度的侵袭性,自然病程短,预后差 ❖ 影像表现前纵隔巨大占位,易侵犯纵隔大血管间隙,多数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