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恢复性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生态恢复性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探

摘要: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环境保护问题更加突出,
生态环境污染更加严重,也给沿海城市滨水区域造成严重污染。

改善城市滨水区
生态环境,需要切实加强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开发,将生态修复作为城市滨水景观
整体设计的前提,加强城市水资源保护,减少用水量、资源污染和废弃物的排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恢复性;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引言
加强生态城市建设,既是顺应时代需要的重要举措,也是最大限度利用雨水
资源、优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

因此,在生态城建设中,要注重城市滨水景观
设计,尤其是雨水资源的利用,注重节水防水技术的应用和生态修复,在落实生
态城市建设的具体要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思路
滨水区是指水陆连接的主要部分。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区域主要位于距水域200—300m的范围内,但可根据需要扩展到距水面1-2km的区域。

城市滨水景观
设计的关键是优化排水系统设计,防止地表径流增加,防止周边水系生态环境恶化。

2.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意义
城市滨水景观是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文化的发展起着
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滨水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当地滨水
地区的水生环境。

通过建立这样的生态修复体系,可以有效保障当地生物群落的
完整性,维护城市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综合来看,城市滨水景观旅游价值功能的
主要特征是提供包含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城市滨水区景观的建设是人们了解和
适应环境的重要途径。

从创新的角度,城市滨水景观根据地域特色进行设计,能
够充分体现地域人文历史特色,是传达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的绝佳媒介。

3.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措施
3.1 营造自然景观
在开展自然景观建设过程中,要牢牢坚持生态第一的行为准则,充分考虑区
域地形、地势、气候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植物类型,做好绿色景观建设。

事实上,构建滨水景观的资源主要来自水体、植被、阳光、山脉和岩石。

在滨水景观规划
设计过程中,水是一种不可替代且极具吸引力的景观元素,将滨水区的景观构成
与其他形式的绿地区分开来,同时也是形成自然生态和修复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
条件。

在滨水区的规划和设计中,必须谨慎使用“水”元素。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很多城市正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通过科学的“水”规划设计,滨水
绿地为打造水景创造无限可能。

在规划设计植物景观时,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植物
的观赏价值,增加植物种类的多样性,科学协调植物,营造优质的城市滨水环境。

另一方面,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优化种植布局,采用花卉、树木、地被植
物等多种植物品种,使人更深入地感受大自然。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考虑更多
地打造广场、石雕等刚性景观,营造多样化的景观环境,提高人们的景观体验,
提高人们对景观的满意度。

3.2 构建生态型滨水驳岸
生态型滨水驳岸是柔性驳岸,引入具有优良护坡效果和适应性的亲水性植被,并结合相应的防洪护坡工程材料。

达到了改善滨水景观和优良生态环境的效果。

生态型滨水驳岸的建设可根据防洪功能要求,结合河岸地区的景观和生态。

例如,在水流量大的地区,采用混凝土和绿化相结合的梯田生态礁来确保沿海地区的边
坡保护,而在相对静止的水域,砾石、可降解的岩土材料和河岸景观的生态特性
可以确保最大化生态护岸。

为了发挥滨水景观的生态效益,必须以稳定的生态群
落为前提,根据前面生态调整理论分析中引用的生物群落演替理论,滨水景观设
计应采用低刚性的在满足函数的前提下,多采用优质路面、植物材料和水体景观
设计,为生态修复留出足够空间。

在此基础上,根据扰动稳定理论和生态相容原则,适当发挥人为干预作用,合理诱导滨水生态发展为稳定的群落和宜人的景观。

例如,综合考虑植被对温度、湿度、光照以及群落依赖、竞争等因素的要求,合
理选择植物,保证生态稳定性和抗逆性。

3.3开发生态廊道建设
在滨水景观建设的空间划分中,生态廊道可分为水系廊道、生物廊道和硬化
廊道三种类型。

水系廊道根据水体动态交换各种物质和能量,生物廊道以各种植
物和微生物为主要媒介,发挥蓄水、改良土壤、净化水体等生态优势。

硬化廊道
是为了满足滨水区交通分布、防洪、固坡等功能需求。

三者应根据不同环境,合
理调整区域和发展趋势,共同在城市滨水区形成生态廊道空间。

从生态协调的角
度来看,滨水景观的设计不仅要着眼于现状,更要着眼于滨水景观的未来发展。

因此,设计时必须充分了解水道、生物廊道、硬化廊道之间的关系。

引导水道时,考虑前后水体对生物廊道的影响,减少硬化廊道对水体的破碎,保证水道尽可能
连通,提高水体自洁能力。

规划生物廊道时,考虑期间水体和硬质材料对植被、
土壤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防止植物根系与硬质材料相互破坏,提高水体与生物
廊道之间的物质交换能力,建设宜人亲水生态景观。

在建设加固廊道时,在满足
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合理调整面积,为滨水生态修复提供空间,通过水草结合设
计亲水区,打造市民可以互动的景观场所。

3.4 关注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经济性
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应强调人、自然、土地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实
现社会、生态、经济的和谐发展。

因此,在设计城市滨水空间景观时,要注意城
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经济效益,使种植的植物能够顺利生存、生长,适应性强,简单方便,不消耗太多的水和肥力,不需要很高的维护和保养费用。

4.注意事项
由于生态修复城市的滨水设计以生态修复和生态城市建设为重点,在此过程
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1选好植物
这是因为,如果将植被用于园林绿化建设,城市的滨水区就可以脱颖而出,
在创造空间的同时也可以与空间相连,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因此,在选择
植物时,要尽可能以本土树种为主,坚持树种因地制宜的原则,特别是要合理选
择和使用本土植物,加强水生植物的选择。

这样,在优化水位效果的同时,也可
以达到恢复水体的目的,从而创造出更好的景观效果。

4.2切实加强水资源管理
这是因为水是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是整个河岸地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体现河岸景观的吸引力。

因此,在河岸景观设计中,不能忽视水体,
避免水体的堵塞、破损和污染等问题。

特别是现代城市环境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如果只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速度会减慢,恢复效果也会下降,因此河
道人工加固是必需的,更好地促进、优化和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4.3 材料应用
这是因为在设计城市滨水景观时,必须使用很多材料,并且在应用时不可避
免地会有大量的材料。

例如,混凝土材料不仅孔隙更多,而且孔隙更少。

由于使
用硬质材料,对某些动植物的数量影响很大。

不仅难以满足现场排水需求,而且
还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因此,材料的使用应尽可能选用无污染的天然木材和
石材,并加强新技术材料的应用。

结语
综上所述,将生态修复理念应用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可以更好地促进城
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完善。

因此,设计师需要对生态修复理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以生态修复为前提,掌握应用的基本思路,明确设计目的,掌握设计要旨,控制
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沈春玲.浅谈海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以滨海县玉泉河滨水景观工程为例[J].农业与技术,2018,(02):212-213.
[2]朱思暮,应君.基于生态恢复性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探析[J].现代园艺,2018,(01):77-79.
[3]孙景芝,谭杰.基于生态恢复性的城市滨水绿道景观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2015,(03):90-91.
[4]陈洋洋.生态理念下的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探究——以荣成十里河绿轴公园为例[J].大众文艺,2020,No.482(08)
[5]刘丹枫,董宁倩."海绵城市"理念下的豹子溪公园滨水景观设计研究[J].南方农机,2019,v.50;No.320(04)
[6]高东东.基于海绵城市背景下的滨水景观规划研究——以乌龙江湿地公园为例[J].四川水泥,2020,No.282(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