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2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项限时练30 分析论述结构把握论述思路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项限时练(三十) 分析论述结构,把握论述思路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对点题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导学号:54012153】
近年来,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见解,将机械转换成生物。

为什么?机械化范式(包括数码产品)只需要建立起一种世界秩序就够了,而生物范式则需要认同并顺应世界的自然秩序。

美国有名科学家弗里曼·戴森的“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的观点,也因此被广泛关注与接受。

《纽约时报》记者尼克曾经采访“苹果之父”乔布斯,发觉乔布斯严格限制自己的孩子使用iPad,科技行业的其他知名高管和风险投资家中不少人也都严格规定自己孩子使用数码产品的时间,让孩子以书本替代iPad之类的数码产品。

以《IT不再重要》等著作有名于世的美国科技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一文中,说得更为直接:上网让人沉醉的感觉,“足以分散我们的留意力,使我们忽视互联网在认知方面带来的更深层的后果”。

另外一种,看似南辕北辙,其实是异曲同工,而且更极端。

这就是以“极简主义”作为生活的新潮来追求,德国的塞巴斯蒂安·米歇尔、米夏埃尔·克隆布等,就是这个群体中的典型,他们把生活中包括一些家具、电器、旧书本在内的多余的东西清理一净。

米歇尔认为:“对我来说,第一步是明白我想做什么。


1.简要概述本段的结构层次。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力量。

本段首先提出“近年来,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见解,将机械转换成生物”,接着提出“机械化范式(包括数码产品)只需要建立起一种世界秩序就够了,而生物范式则需要认同并顺应世界的自然秩序”,最终举例证明这种见解已“被广泛关注与接受”。

【答案】首先提出将机械化范式转化为生物范式的全新见解,接着具体阐述这种范式转换的内涵,最终举例说明这种见解已得到广泛关注与接受。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导学号:54012154】
大师何以诞生
李海默
①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能不能诞生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学术大师?乐观者言,只是时间问题,随着进一步的进展自然会诞生。

悲观者言,现今与中西学术传统的原典路径皆割裂太深,隔阂太巨,无以为继。

笔者苦思此“问题”,发觉其中有一大悖论,此悖论不解决,这个“问题”终究是个伪问题。

②首要的问题是,为什么当今中国需要大师?在笔者看来,召唤“大师”的焦灼来源于公众与社会的一种普遍认知:中国已经如此发达,学术文化领域“大师”的缺失是明显不合理与不匹配的,这让中国丢脸,因此迫切需要大师。

这么想本无可厚非,但召唤和吁求如此的猛烈,乃至人们不再去关注另一个更加切要的问题:怎样的社会机制才是孕育大师的温床?
③1957年,以赛亚·伯林在其题为“苏俄文化”的论文中写道:“他们觉得宏大的民族必需拥有重量级的教授、杰出的艺术家和充分的文扮装饰。

因此他们赐予那些行业的最高从业者很高的薪水,但又难以摆脱一种难以抑制的威吓后者的冲动,或一种敲打、欺侮、公开羞辱后者的诱惑,当后者略微表现出某种独立或期望爱护自身尊严的迹象时,就迫使后者记住身上拴着的锁链。

”这是当年苏联学问分子的境况。

社会需要的是作为“符号”意义存在的大师,最好能够拥有一切中西文化的荣誉头衔,而一旦拥有,社会期望他如何自处呢?自然是以永久保持这一“符号”的中立态度而存在,做社会的“大师”,而不是大师自身成长轨迹里不断嬗变的那个具体的人。

我们这个社会已渐渐不知到底何为真正的大师,而只需要一些合乎公众心愿的大师“符号”。

④既然如此,那么反复诘问开篇那个问题,莫非不是构成一种内在的悖论吗?只有那种深切浸润在学术传统中,并能结合世道人心做新的发掘与变革,引领风气迁转,却又“但开风气不为师”的人物,才可能是真正的大师。

真正的大师降落,往往让侪辈与后来者发出“世间原未有斯人”的感叹。

真正的大师往往期盼用新知为社会做些什么,大师与社会相互“生疏”,而我们所召唤的“大师”却定格在一个静止的形象中,作为中国崛起的一个佐证。

⑤1971年汉娜·阿伦特发表《纪念马丁·海德格尔的八十华诞》,描述了她那一代人对海德格尔的仰慕:“关于海德格尔的传奇很简洁:思想又复活了,人们认为已死的从前的文化珍宝又
获得了言说,人们发觉这些珍宝所呈现的完全不是从前认为的那样无足轻重。

最终有了这样一位老师,人们或许能够从他那里学会思考。

”“真正的大师”生怕就是这个气派,生当衰世能激荡风雷,唤醒“万马”,生逢盛世则洞悉世运,扭转乾坤。

⑥大师何以诞生?他总是诞生在那些渐渐明白何为真正的大师的时代与社会,世代盛衰不是打算性的条件,关键或许更在于整个社会布满对人性的理解与对学问的敬重。

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力量。

对本题来说,整理概括各层次的中心愿思即可。

【答案】首先指出当今社会对大师的召唤存在悖论;其次,分析社会和公众需要的大师只是合乎公众心愿的“符号”,国家崛起的佐证;然后,论述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师;最终呼吁为大师诞生制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二、综合题组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导学号:54012155】
“中国式盘问”如何不再纠结
①春节期间,网友编了两副诙谐的对联。

一副描述回乡时亲朋长辈的盘问,上联“考了几分什么工作能挣多少呢”,下联“有对象没买房了吧预备结婚吗”,横批“呵呵呵呵”。

另一副则是对这些盘问的“神回复”,上联“这个嘛呵呵呵呵”,下联“那什么哈哈哈哈”,横批“阿姨吃菜”。

②虽是寥寥数语,但返乡年轻一代患病“中国式盘问”的窘迫,跃然纸上。

年前恐归中的纠结,年后压力下的逃离,使家乡在很多人心中成了“想回去、回不去”的痛楚,不过,换个角度看,这些提问不也是亲友们对外面世界、不同生活的一种想象和古怪吗?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单刀直入的盘问和虚与委蛇的回答,折射出价值观念的碰撞、认知方式的不同。

而这背后,则是城镇化过程中文化转型的大课题。

③“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家乡”。

家乡,绝不仅是舌尖的眷恋,更是精神的栖居、心灵的归宿。

不过,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乡村文明,向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城市文明演进的过程。

变动不居中,文化难免会消逝。

作家托马斯·哈代曾感叹英国的城镇化毁掉了乡镇的静谧和乡民的单纯,强硬的现代化支持者印度有名导演雷伊也在后期电影中反思乡村文化的衰败。

当前,走向城市的亿万国人,也正身处这样一个文化的十字路口。

④有人汇合了近60位网友的春节回乡见闻,一个共同点是,物质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却仍显单调。

在微博上,也有网友感叹:回家后与亲友甚至父母都无话可说,只能“举头看电视,低头玩手机”。

而“中国式盘问”也正显示出,大城市与小城镇间、城市与乡村间的文化鸿沟,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文化情趣的偏差、文化价值的溃散,让哪怕最亲近的人也难以拢聚彼此的心灵。

文化落差让很多人的乡愁无处安放,这是城镇化不能承载之重。

⑤那些要用放大镜才能在地图上找到名字的众多城镇、广袤乡村,正是我们的精神原乡。

如若失去了这样的文化根基,我们的城镇化必将徒留空虚的躯壳。

家乡不行能总是老模样,那只是一种原教旨的乡愁。

不过,“中国式盘问”也让人审思,如何让我们的城镇化包含文化记忆、跳动历史脉搏?“体现敬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这些不正是新型城镇化的文化蓝图吗?新一轮城镇化浪潮中,中小城市需要抓住超越自我的进展契机,但更要思考的是,在这样的历程中,如何让凋敝的乡村文化丰盈起来,如何让含混的城市精神明朗起来,从而承续历史、滋养心灵、形塑认同,让上演着文化变形记的人们,不再是永恒的漂泊者、异乡人。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3.如何理解文中的“中国式盘问”?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的力量。

解答本题须先找到答题区间,“中国式盘问”主要消灭在文本第②段和第④段,对其的理解也在这两段中,即“这些提问不也是亲友们对外面世界、不同生活的一种想象和古怪吗”“折射出价值观念的碰撞、认知方式的不同”“大城市与小城镇间、城市与乡村间的文化鸿沟”,结合文本归纳概括即可。

【答案】①是家乡亲友们对外面世界、不同生活的一种想象和古怪。

②折射出价值观
念的碰撞、认知方式的不同。

③显示出大城市与小城镇间、城市与乡村间的文化鸿沟。

(答人与人之间文化情趣的偏差、文化价值的溃散、心灵的疏远等亦可)(意思对即可) 4.结合文意,阐释文中画线句的内涵。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力量。

“用放大镜才能在地图上找到名字”,可见城镇和乡村的渺小;“正是我们的精神原乡”可知城镇和乡村虽渺小但却是我们精神文化的根基。

而且纵观全文可以看出,大城市与小城镇间、城市和乡村间存在很大差异,沟通困难。

【答案】城镇和乡村在地图上尽管很渺小,但却孕育和形成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是我们精神文化的根基,也是心灵的归宿。

表达了作者对城镇化进程中,人们精神家园失落这一现象的忧虑和警示。

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力量。

谈论文的论述思路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本文先以“中国式盘问”切入,引出所要论述的问题,即“城镇化过程中文化转型的大课题”;再以托马斯·哈代的感叹以及网友的感叹指出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指明在“新一轮城镇化浪潮中”应让“乡村文化丰盈起来”,让“城市精神明朗起来”,从而“承续历史、滋养心灵、形塑认同”。

【答案】①首先由“中国式盘问”引出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文化转型的话题。

②其次,指出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乡村文化衰败,城乡文化消灭落差。

③最终,指明新型城镇化历程中应敬重文化与历史。

(意思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