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希望:①抱定宗旨;②砥砺德行;③敬爱师友 改革:①改良讲义;②添购书籍
2、从文中看,当时的北京大学主要存在些什么问 题?(尽量提取原文语句概括)
①学生不为求学,专为做官发财而来; ②学生败德毁行,不能束身自爱; ③学生不敬爱师友; ④学生学习太依赖老师,不注重一己潜修; ⑤学校图书陈旧,新书太少。
3、作为一பைடு நூலகம்就职演说,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5、研读课文,体会下列句子的含意。 ①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 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 ②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勖,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 ,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己虽规行矩 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相互劝勉也。
①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而言的。当时的北京社会, 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军阀的混战,旧的道德已经失 范,新的又没有树立起来,整个社会陷入道德沦丧的状态 ,一般人很少能不为所染。这也是作者寄望于青年学子, 希望他们不仅自己洁身自好,而且能担当起为社会匡正 流俗的职责的主要原因。
就 任 北 蔡京 元大 学 培校 长 之 演 说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 年,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1912年5 月改名为北京大学。
严复,这位近代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翻 译家、教育家,成为北大首任校长。1916年12月 ,教育家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整顿校风,提倡“思 想自由”、“兼容并包”,形成了北大独特的学术环 境与学术空气。
3.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4.学习作者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的勇气和精神,追求健 康积极的学习生活。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提携( xié ) ③訾詈( zǐ lì ) ⑤敷衍( fū yǎn ) ⑦相勖( xù ) ⑨商榷( què ) ⑪孜孜求学( zī
②弭谤( mǐ ) ④冶游( yě ) ⑥砥砺( dǐ lì ) ⑧会晤( wù ) ⑩旁稽博采( jī ) ) ⑫力矫颓俗( tuí )
一百年来,北大培养了近20万名毕业生,其中很 多人在影响和推动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科学文化和 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大钊
演讲是说话者在特定的环境中,借助有声语言 (为主)和态势语言(为辅)的艺术手段,针对社会的 现实和未来,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情感, 从而达到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动的一种现实的信息 交流活动。
4、为了论述求学必须“抱定宗旨”的道理,作者采用了 什么论证方法?
①大学性质: ②多年弊端:
皆有做官发财思想。 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 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 ③提出要求: 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④正反对比论证: 求学者:爱惜光阴,孜孜求学,造诣容有底止。 求官者:放荡冶游,敷衍塞责,学问毫无,误己误人误国 ⑤结论: 宗旨不可以不正大。
此外,本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
7、蔡元培先生的这篇演说,在今天还有什么社会意义和现实意 义?请联系实际进行探究。
近一个世纪以前,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大校长的演说中与学生 约法三章,迄今尚有很高现实意义的教学理念。
(1)现在,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一部分高中生把 考大学看成摆脱现实困窘、升官发财的一条捷径。部分大学也不再 把追求高深学问作为它的目标,学校里人文课程被功利主义者嗤之 以鼻,不予重视。
由此看来,蔡元培先生的这篇演说辞还在为中国教育敲着警钟 。
演讲稿及其特点
演讲稿又叫演说词,它是在大会上或其他公开场合发表个 人的观点、见解和主张的文稿。演讲稿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演讲的 成功与失败。演讲稿像议论文一样论点鲜明、逻辑性强、富有特 点,但它又不是一般的议论文。它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鼓动性的 应用文体,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3.鼓动性。要依靠演讲稿思想内容的丰富、深刻,见解精 辟,有独到之处,发人深思;同时,演讲者的语言表达要形象、生 动,富有感染力。
4.整体性。演讲稿并不能独立地完成演讲任务,它只是演 讲的一个文字依据,是整个演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演讲主体 、听众对象、特定的时空条件共同构成了演讲活动的整体。撰 写演讲稿时,不能将它从整体中剥离出来。
5、研读课文,体会下列句子的含意。 ①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 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
②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勖,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 ,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己虽规行矩 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相互劝勉也。
6、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有怎样的特点? 7、蔡元培先生的这篇演说,在今天还有什么社会意义和 现实意义?请联系实际进行探究。
5.口语性。演讲稿必须讲究“上口”和“入耳”。所谓 上口,就是讲起来通达流利。所谓入耳,就是听起来非常顺畅,没 有什么语言障碍,不会发生曲解。
6.临场性。演讲活动是演讲者与听众面对面的一种交流 和沟通。听众会对演讲内容及时作出反应:或表示赞同,或表示 反对,或饶有兴趣,或无动于衷。因此,写演讲稿时,要充分考虑 它的临场性,应在保证内容完整的前提下,留有伸缩的余地。要 充分考虑到演讲时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应付各种情况的对 策。
(2)语言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 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 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 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 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 比文言文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 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
一、朗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生提出了 哪些殷切希望?进行了哪些改革?
2、蔡元培先生是针对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提出以 上三点要求的?(筛选出文中相关信息)
3、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1、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生提出了 哪些殷切希望?进行了哪些改革?
• 学界泰斗,人世楷
模——毛泽东
• 从排满到抗日战争
,先生之志在民族革
命;从五四到人权同
盟,先生之行在民主
自由。——周恩来
•
“三不主义”—
—一不做官,二不纳
妾,三不打麻将。
1.结合文本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理解主旨, 明确作者观点。
演讲稿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针对性。首先,作者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听众所关心的问 题,评论和论辩要有雄辩的逻辑力量,要能为听众所接受并心悦诚 服,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社会效果;其次,要懂得听众有不同的对 象和不同的层次,要根据不同场合和不同对象为听众设计不同的 演讲内容。 2.可讲性。演讲的本质在于“讲”,而不在于“演”。它 以“讲”为主,以“演”为辅。由于演讲要诉诸口头,拟稿时必须 以易说能讲为前提。一篇好的演讲稿对演讲者来说要可讲,对听 众来说要好听。
②讲的是青年学子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劝勉,在德行 上共同进步的必要性,寄予了蔡元培对北大学生的深切 厚望。
6、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有怎样的特点?
(1)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 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融合二者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 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 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时,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 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 ,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 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点明本次演讲的 目的。
第二部分(第2-4段),对北大学子提出的三点 希望。
第三部分(第5段),结束语。简单勾勒目下所做 之事,简明扼要,切中肯綮。
结构特点:引出话题-展开话题;层次清晰,脉 络清晰,一气呵成。
二、研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4、为了论述求学必须“抱定宗旨”的道理,作者采用了 什么论证方法?
演讲辞的种类:政治演讲辞、礼仪演讲辞、学 术演讲辞、宗教演讲辞、工作演讲辞、和社会生活 问题演讲辞等。
演讲的特点:针对性、鼓动性、可说可听性。
作者生平
■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 民,绍兴人。近代著名 民主革命家、教育家、 思想家。1898年戊戌变 法失败后投身教育, 1917年起任北大校长前 后共11年。不拘一格, 奠定了北大的学术地位 ,使其成为新文化运动 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 源地。
(2)很多学校把升学率看作是最重要的问题,而对学生的德育还 是流于形式。由于学校疏于管理,很多学生贪图享乐,沉溺于网吧等 娱乐场所,荒废了学业,甚至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3)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多是家中的小皇帝,很多学生很自 私,有唯我独尊的不良倾向。在家眼里没有父母,把父母看成是自己 的奴仆;在校眼里没有师长,在老师批评时以怒目相对,对同学,合得 来的讲哥们义气,合不来的动辄以打骂解决问题。
2、从文中看,当时的北京大学主要存在些什么问 题?(尽量提取原文语句概括)
①学生不为求学,专为做官发财而来; ②学生败德毁行,不能束身自爱; ③学生不敬爱师友; ④学生学习太依赖老师,不注重一己潜修; ⑤学校图书陈旧,新书太少。
3、作为一பைடு நூலகம்就职演说,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5、研读课文,体会下列句子的含意。 ①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 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 ②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勖,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 ,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己虽规行矩 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相互劝勉也。
①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而言的。当时的北京社会, 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军阀的混战,旧的道德已经失 范,新的又没有树立起来,整个社会陷入道德沦丧的状态 ,一般人很少能不为所染。这也是作者寄望于青年学子, 希望他们不仅自己洁身自好,而且能担当起为社会匡正 流俗的职责的主要原因。
就 任 北 蔡京 元大 学 培校 长 之 演 说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 年,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1912年5 月改名为北京大学。
严复,这位近代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翻 译家、教育家,成为北大首任校长。1916年12月 ,教育家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整顿校风,提倡“思 想自由”、“兼容并包”,形成了北大独特的学术环 境与学术空气。
3.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4.学习作者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的勇气和精神,追求健 康积极的学习生活。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提携( xié ) ③訾詈( zǐ lì ) ⑤敷衍( fū yǎn ) ⑦相勖( xù ) ⑨商榷( què ) ⑪孜孜求学( zī
②弭谤( mǐ ) ④冶游( yě ) ⑥砥砺( dǐ lì ) ⑧会晤( wù ) ⑩旁稽博采( jī ) ) ⑫力矫颓俗( tuí )
一百年来,北大培养了近20万名毕业生,其中很 多人在影响和推动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科学文化和 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大钊
演讲是说话者在特定的环境中,借助有声语言 (为主)和态势语言(为辅)的艺术手段,针对社会的 现实和未来,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情感, 从而达到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动的一种现实的信息 交流活动。
4、为了论述求学必须“抱定宗旨”的道理,作者采用了 什么论证方法?
①大学性质: ②多年弊端:
皆有做官发财思想。 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 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 ③提出要求: 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④正反对比论证: 求学者:爱惜光阴,孜孜求学,造诣容有底止。 求官者:放荡冶游,敷衍塞责,学问毫无,误己误人误国 ⑤结论: 宗旨不可以不正大。
此外,本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
7、蔡元培先生的这篇演说,在今天还有什么社会意义和现实意 义?请联系实际进行探究。
近一个世纪以前,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大校长的演说中与学生 约法三章,迄今尚有很高现实意义的教学理念。
(1)现在,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一部分高中生把 考大学看成摆脱现实困窘、升官发财的一条捷径。部分大学也不再 把追求高深学问作为它的目标,学校里人文课程被功利主义者嗤之 以鼻,不予重视。
由此看来,蔡元培先生的这篇演说辞还在为中国教育敲着警钟 。
演讲稿及其特点
演讲稿又叫演说词,它是在大会上或其他公开场合发表个 人的观点、见解和主张的文稿。演讲稿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演讲的 成功与失败。演讲稿像议论文一样论点鲜明、逻辑性强、富有特 点,但它又不是一般的议论文。它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鼓动性的 应用文体,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3.鼓动性。要依靠演讲稿思想内容的丰富、深刻,见解精 辟,有独到之处,发人深思;同时,演讲者的语言表达要形象、生 动,富有感染力。
4.整体性。演讲稿并不能独立地完成演讲任务,它只是演 讲的一个文字依据,是整个演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演讲主体 、听众对象、特定的时空条件共同构成了演讲活动的整体。撰 写演讲稿时,不能将它从整体中剥离出来。
5、研读课文,体会下列句子的含意。 ①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 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
②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勖,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 ,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己虽规行矩 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相互劝勉也。
6、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有怎样的特点? 7、蔡元培先生的这篇演说,在今天还有什么社会意义和 现实意义?请联系实际进行探究。
5.口语性。演讲稿必须讲究“上口”和“入耳”。所谓 上口,就是讲起来通达流利。所谓入耳,就是听起来非常顺畅,没 有什么语言障碍,不会发生曲解。
6.临场性。演讲活动是演讲者与听众面对面的一种交流 和沟通。听众会对演讲内容及时作出反应:或表示赞同,或表示 反对,或饶有兴趣,或无动于衷。因此,写演讲稿时,要充分考虑 它的临场性,应在保证内容完整的前提下,留有伸缩的余地。要 充分考虑到演讲时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应付各种情况的对 策。
(2)语言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 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 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 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 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 比文言文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 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
一、朗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生提出了 哪些殷切希望?进行了哪些改革?
2、蔡元培先生是针对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提出以 上三点要求的?(筛选出文中相关信息)
3、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1、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生提出了 哪些殷切希望?进行了哪些改革?
• 学界泰斗,人世楷
模——毛泽东
• 从排满到抗日战争
,先生之志在民族革
命;从五四到人权同
盟,先生之行在民主
自由。——周恩来
•
“三不主义”—
—一不做官,二不纳
妾,三不打麻将。
1.结合文本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理解主旨, 明确作者观点。
演讲稿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针对性。首先,作者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听众所关心的问 题,评论和论辩要有雄辩的逻辑力量,要能为听众所接受并心悦诚 服,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社会效果;其次,要懂得听众有不同的对 象和不同的层次,要根据不同场合和不同对象为听众设计不同的 演讲内容。 2.可讲性。演讲的本质在于“讲”,而不在于“演”。它 以“讲”为主,以“演”为辅。由于演讲要诉诸口头,拟稿时必须 以易说能讲为前提。一篇好的演讲稿对演讲者来说要可讲,对听 众来说要好听。
②讲的是青年学子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劝勉,在德行 上共同进步的必要性,寄予了蔡元培对北大学生的深切 厚望。
6、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有怎样的特点?
(1)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 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融合二者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 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 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时,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 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 ,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 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点明本次演讲的 目的。
第二部分(第2-4段),对北大学子提出的三点 希望。
第三部分(第5段),结束语。简单勾勒目下所做 之事,简明扼要,切中肯綮。
结构特点:引出话题-展开话题;层次清晰,脉 络清晰,一气呵成。
二、研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4、为了论述求学必须“抱定宗旨”的道理,作者采用了 什么论证方法?
演讲辞的种类:政治演讲辞、礼仪演讲辞、学 术演讲辞、宗教演讲辞、工作演讲辞、和社会生活 问题演讲辞等。
演讲的特点:针对性、鼓动性、可说可听性。
作者生平
■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 民,绍兴人。近代著名 民主革命家、教育家、 思想家。1898年戊戌变 法失败后投身教育, 1917年起任北大校长前 后共11年。不拘一格, 奠定了北大的学术地位 ,使其成为新文化运动 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 源地。
(2)很多学校把升学率看作是最重要的问题,而对学生的德育还 是流于形式。由于学校疏于管理,很多学生贪图享乐,沉溺于网吧等 娱乐场所,荒废了学业,甚至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3)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多是家中的小皇帝,很多学生很自 私,有唯我独尊的不良倾向。在家眼里没有父母,把父母看成是自己 的奴仆;在校眼里没有师长,在老师批评时以怒目相对,对同学,合得 来的讲哥们义气,合不来的动辄以打骂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