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阿房宫赋》同步检测 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单元《阿房宫赋》同步检测
一、基础达标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都一致的一项( )
A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隔离..天日
B .韩魏之经营.. 齐楚之精英..
C .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可怜..焦土
D .秦人不暇..自哀 则足以..拒秦 【答案】D
【解析】钩心斗角,古义: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常用来比喻用尽心思,明争暗斗。
气候,古义:雨雪晴阴 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状况;经营、精英。
古义:金玉珠宝 今义:筹划并管理(企业等),精华,也指出类拔萃的人。
可怜,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 )
A .族.秦者秦也 辇.来于秦
B .朝.歌夜弦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 .燕赵之收藏.. 可怜焦土..
D .鼎.铛玉石 骊山北构而西.折 【答案】D
【解析】A 名词动用/名词作状语;B 名词作状语/为动用法;C 动词作名词/名词动用;D 名词作状语。
3.选出句式与“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不相同的一项( )
A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B .戍卒叫,函谷举
C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答案】B
4.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当的一项( )
A .①六王毕.(完了) ②蜀山兀.(光秃秃) ③杳.不知其所之也(远得不见踪影)
B .①直走.咸阳(趋向)②廊腰缦回.(萦绕) 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让)
C .①雷霆乍.惊(突然)②而望幸.焉(宠幸) ③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让)
D .①缦立远.视(长久)②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做)③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让)
【答案】C
【解析】使:假如,倘使。
5.选出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A.①杳不知其所之.也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①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①辇来于.秦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①盘盘焉,囷囷焉.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答案】A
【解析】A 动词,到;B 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C 介词,到/介词,比;D 形容词词缀/句尾语气词。
6.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答案】B
7.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亦念.其家(顾念)
B、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全)
C、日益骄.固(喜欢)
D、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传递)
【答案】C
【解析】骄:骄奢。
8.翻译句子
(1)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一个人的心思,也是千万人的心思(2)戍边的士兵们一声呐喊,函谷关就被攻破,楚人放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便化成了一片焦土
二、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12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
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9.下列句中“使"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B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C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D .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答案】 B (A 、C 、D 均表使令,让;B 表假设,如果)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奈何取之尽锱铢..
B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C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D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答案】 D (“可怜”古义是可惜,今义是“怜悯、同情")
11.与例句中画线句子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戍卒叫,函谷举。
A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B .盛筵难再,兰亭已矣.
C .不拘于时,学于余.
D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答案】 C(C 是被动句;A 、B 是判断句;D 是反问句)
12.对文段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段先以“嗟乎”发为感叹,对比人心事理,进而质问秦之对待财物前后不同的态度.
B .文段中间一连用了六组排比句,极写秦取天下后的繁华强盛,这一“扬”为下文“抑”(贬)秦作了铺垫。
C .最后写“天下人”与秦统治者的对立较量,结果是秦亡,阿房宫也化作了一片焦土.
D .文段重在议论,通过层层铺垫,最后转到了秦灭亡的结局上,可谓用心良苦.
【答案】 B (这里揭示的是秦的侈靡,带给人们的无尽灾难)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燕将录
【唐】杜牧
谭忠者,绛人也.忠豪健喜兵,燕①牧刘济与二千人,障白狼口.元和五年,中黄门②出禁兵伐赵,魏牧田季安曰:“赵诚虏,魏亦虏矣,计为之何?”其徒言曰:“愿借骑五千以除君忧。
"季安大呼曰:“壮夫哉!兵决出."
忠其时为燕使魏,知其谋,乃入谓季安曰:“某之谋,是引天下之兵也.何者?往年王师算不失一,是相臣之谋.今王师越魏伐赵,不使耆臣宿将而专付中臣,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君知谁为之谋?此乃天子自为之谋,欲将夸服于臣下也。
今若师未叩赵,而先碎于魏,是上之谋反不如下,且能不耻于天下乎!既耻且怒,于是仗猛将,练精兵,毕力再举涉河。
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季安曰:“然则若之何?”忠曰:“王师入魏,君厚犒之.于是悉甲压境,号曰伐赵,则可阴遗赵人书曰:‘魏若伐赵,则河北义士谓魏卖友;魏若与赵,则河南忠臣谓魏反君。
卖友反君之名,魏不忍受.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
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西得以为臣。
于赵为角尖之耗,于魏获不世之利,执事岂能无意于赵乎?’”季安遂用忠之谋,与赵阴计,得其堂阳。
忠归燕,谋欲激燕伐赵,会刘济合诸将曰:“天子知我怨赵,今命我伐之,赵亦必大备我。
伐与不伐孰利?"忠疾对曰:“天子终不使我伐赵,赵亦不备燕.”因使人视赵,果不备燕。
后一日,诏果来,曰:“燕南有赵,北有胡。
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
”刘济乃曰:“信如子断矣,何以知之?"忠曰:“潞牧卢从史外亲燕,内实忌之;外绝赵,内实与之.此为赵画曰:燕以赵为障,虽怨赵,必不残赵,必不为备,一且示赵不敢抗燕,二且使燕获疑天子。
赵人既不备燕,潞人则走告于天子,曰:燕厚怨赵,今无见伐而不备燕,是燕反与赵也.此所以知天子终不使君伐赵,赵亦必不备燕。
"刘济曰:“今则奈何?"忠曰:“燕孕怨,天下无不知,今天子伐赵,君坐全燕之甲,一人未济易水.是燕贮忠义之心,卒染私赵之口,不见德于赵人,恶声徒嘈嘈於天下耳。
唯君熟思之。
”济乃自将七万人南伐赵。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改)
【注】①燕和下文的赵、魏、潞均指当时割据一方的藩镇,燕牧、魏牧、潞牧分别指所在藩镇的节度使。
②中黄门:此处指宦官。
1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某之谋,是引.天下之兵也引:引来
B.今若师未叩.赵叩:攻打
C.魏若与.赵,则河南忠臣谓反君与:帮助
D.会.刘济合诸将曰会:拜会
【答案】D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不使耆臣宿将而.专付中臣/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B.于.赵为角尖之耗/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C.因.使人视赵,果不备燕/不如因.善遇之
D.不见.德于赵人/君既若见.录
【答案】B
【解析】而:表转折,但是/表顺承或目的;于:介词,对;因:于是,就/趁机;见:表被动/相当于“我”
15.文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B.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 当魏而来也
C.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D.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答案】B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杜牧为燕镇部将谭忠写的一篇传记,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王朝藩镇割据严重,藩镇之间、藩镇与朝廷之间争战不休的社会现实。
B.朝廷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越过魏镇去攻打赵镇,魏镇节度使田季安想趁机起兵拦击朝廷军队,谭忠认为此举不妥,并提出两全之策帮助魏镇摆脱危机。
C.谭忠回到燕镇后,想让刘济出兵讨伐赵镇。
他分析说,皇上要讨伐赵镇,而燕镇不出兵协助的话,会让心怀忠义的燕镇背上偏袒赵镇的恶名.
D.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谭忠始终注意维护与朝廷的关系。
作者对谭忠的言行虽然没有作出直接评价,但行文中还是透露出对他的肯定之意。
【答案】B
【解析】B“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错,参见原文“中黄门出禁兵伐赵"“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
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先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
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再把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西得以为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⑵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答案】(1)您如果能送给魏镇一座城池,魏镇能够拿此城向皇上报捷,把这座城池作为报捷的凭据.这样就使得魏镇在北面能够(继续)侍候赵镇,在西面能够(继续)做朝廷之臣.(2)燕镇一定要替我小心谨慎地守护北部边境,不要让我再牵挂胡人(方面)的忧患,而能够在赵镇方面集中精力(集中精力对付赵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