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和语文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坛
本版编辑/张 倩
陌生化和语文教学
◎任为新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杭州311121)
“陌生化”这一美学概念是由俄国文艺理论家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来的,他以为语言艺术运用的目的和作用实际上是延长审美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已经沦于机械、难以被感受的事物的“陌生化”处理,增加事物的可感性,“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复杂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
了解“陌生化”的手法,对我们语文教学也很有帮助。
首先是解读文本,文学性强的作品,无论是文字运用、谋篇布局还是作品内容情节设计和人物刻画,作者常常会进行陌生化的艺术处理,把那些不言自明的,为读者所熟知的和一目了然的东西剥去,或者进行变形的、超越常规的处理,使人在阅读时产生惊讶和好奇心。
比如《三国演义》中曹操兵败赤壁,百万大军和一生心血几近灰飞烟灭,常人看来应该恸哭,但他却连续不断仰天大笑。
第一笑之后来了赵云,二笑之后来了张飞,三笑之后来了关羽。
最后磨破嘴皮,尊严尽失,求得关羽华容道上放过一条生路,这时候的曹操在我们看来应该高兴啊,但他却大哭。
读者惊愕之余会去琢磨背后的情感逻辑和人物性格,最后加深了对曹操的印象,也不得不佩服这段人物刻画的神来之笔。
“把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性格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地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的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感和新奇感。
”
“陌生化”手法被用得最多的是诗歌艺术。
诗歌语言有其独特性,它不同于散文语言或者生活中的实用语言,后者是为了传递信息,要简洁明了,避免让人花太多的时间、精力。
但后者的目的恰恰相反,它不是为了实现认知,而在于强化审美感受,所以必须刻意营造审美过程中的难度和时间长度。
早在亚里士多德时代,诗人们就已经惯用这一手法,用不同寻常的表述来创造审美效果,到了西方近现代诗人手里,更是将之运用得炉火纯青。
例如波德莱尔的《静夜思》:看睡着涵洞下垂死的太阳/ 我的爱,再听温柔的夜走
路/ 就好像一条长殓布曳向东方……(戴望舒译)。
垂死的太阳怎么会睡在涵洞下?“温柔的夜”还好说,但夜怎么走路呢?“好像一条长殓布曳向东方”到底说的是什么?拿散文语言的标准看,这样的表达太过奇特了,但“诗有别才”,诗歌的语言不是用来理解的,而是用来感受和想象的,因此就是要卓尔不群,远离平凡,就如16世纪意大利人马佐尼在《〈神曲〉的辩护》里说:“诗人和诗的目的都在于把话说得能使人充满着惊奇感。
”
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歌中也俯拾皆是。
古诗词有“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聚”字用法奇崛,不但写出了山峦之多之密集,还有一种草莽英雄聚会般的氛围和动感;“怒”则超离常规,不但写出了汹涌,还有英雄情绪,与前句、与天险潼关呼应。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的“钟”字将自然人化。
“割”字使泰山的凶险、巍峨和鬼斧神工跃然纸上。
杜甫《秋兴八首》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句,照字面看,这话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杜甫为何如此布排,有人从音韵学说事,有人从语法学或者训诂学说情,还有人说,这诗回忆长安景物,作者要强调昔日繁华,就说这香稻、碧梧非寻常之物,是鹦鹉啄余的香稻和凤凰栖老的梧桐(鹦鹉在古代乃宫廷宠物,梧桐是文化的“神树”),强调的是名词性质的“香稻”和“碧梧”。
如写成“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则侧重描述鹦鹉、凤凰的动作,意义不同。
这些说法不无道理,但笔者窃以为,杜甫用的就是美学中的“陌生化”手法。
俄国形式主义者所倡导的“陌生化”手法,符合心理学机制,大凡是人,都有求新趋异和趋奇猎怪的接受定式。
成人如此,孩子则更是这样,也就是说,了解“陌生化”手法不仅有助于教师研读文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如同艺术家和诗人那样,有时也可摒弃千篇一律的教学手段,运用“陌生化”的手法,借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趣味性和教学效率。
英国学者艾迪生则从审美趣味的层面论及了
11
2018.5 •小学
“新奇”,认为“凡是新的、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种乐趣”,“使心灵感到一种愉快的惊奇”。
他所说的“新奇”其实和我们讲的“陌生化”,是具有同理性的。
笔者读中学时的化学老师也深谙其道。
那是第一堂课,一般老师开讲之前先有自报家门的开场白。
但我们的化学老师在实验室讲台上什么也没说,见大家坐好了,就示意我们做实验——拿小刷子将玻璃瓶中的水涂在一张纸条上。
同学们不明就里,只是照做,但涂着涂着,那纸上就神奇地显示出一个字来,“郑!”“郑!”“郑!”……大家都在喊,最后静下来,讲台上的老师发话:“鄙人姓郑,大家以后就叫我郑老师,我教大家化学。
我们刚才做的是一个化学小实验,叫‘石蕊试纸遇酸碱反应’……”
那几年学的化学知识我们都已还给老师,但这堂课四十年后还历历在目,笔者还拿它作为一个智慧的教学案例与人分享。
什么是教学效果?这就是教学效果!
在语文核心素养要求中,“审美鉴赏与创造是重要的一项,通过语文教学实践,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表达的艺术和优秀作品的语言之美,进而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抒发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观念。
其实我们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自己也在进行这方面的能力训练。
做老师的,除了课堂上教学生,自己也免不了要作个报告、汇报。
在公共场合发言,如果能用好“陌生化”这样的美学手法,就能提高我们的演讲效果,让听众对你的讲话印象深刻。
最近看到一篇短文,题目叫《初次见面被人记住并不难?科学家教你三招》,据说是美国认知学家卡门·西蒙的研究成果——让人对你的发言印象深刻,三招足矣:第一招,在交谈中用事实支持你的论点,而且,重要的事要说三遍。
在和人交流的过程中,比起单纯的观点陈述或整合,人们通常更容易记住有事实作支持的观点;第二招,设法从情感上打动对方。
西蒙说,人们更容易记住自身参与度高或是投入情感的事情。
因此,无论提问还是“情感攻势”,都是在让对方参与进来,与你产生互动的过程,有助于让对方记住你;第三招,你的措辞和言语方式要别致,要让对方感到意外和惊喜……
很明显,认知学家的第三个建议背后,是有“陌生化”理论的影子的。
裴海安:何老师,您好!在儿童写作教学领域中,您是以课堂教学见长的,老师们喜欢听您的课。
所以,本次我希望您谈谈有关儿童写作课堂教学方面的问题,多和一线教师分享您的经验,好吗?
何 捷:没问题,我也希望一线教学从对“教”的认识入手,让“教”成为“写”或者说“学”的有效助力。
您觉得这个话题,一线教师最关注的是什么?
裴海安:的确,关于“教”,一线教师有许多困惑,我想请您分成三个子问题来谈。
一是儿童写作教学中的“教”的研究现状究竟如何?二是您的“教”,是怎样的一种教学主张?三是最好能分享一些一线教师能用得上,相对具体的做法。
何 捷:您的这三个问题,很有逻辑,我们就按照顺序来谈。
一、当前儿童写作教学中的“教学样态”
何 捷:教学之争是新一轮作文教改的焦点。
先后有“作前指导”“作后指导”两种主流观点交锋。
作前指导曾经雄踞一时。
比如说我自己在多年前提出的“游戏作文”教学法,还有诸如情景作文、活动作文、生活作文、影视作文等,都属于此类型的“教”。
一般而言,强调作前指导的,教师多在教学中,在儿童写作之前下功夫,指导如何审题,或者是组织活动进行激趣、对话、提取素材、信息共享、情景创设等。
近年来,作前指导还有一种更为流行的模式,大概可以归纳为“读写迁移”模式。
该模式提倡从读学写,由读仿写,读写结合,读写共赢。
裴海安:我也发现了这一趋势,其实“读写迁移”由来已久。
古代私塾教学就是典型的读写结合写作教学模式。
只不过当时更多是“死读”,只读不讲,如今明确指向“写”,以读促写。
如今有了改变,您认为作前指导效果如何?
何 捷:应该说作前指导确实是有效的,不过,
儿童写作需要“教”吗
◎何 捷 裴海安
访谈本版编辑/
张 倩
•小学 2018.5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