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高考历史全部整理遵照考纲之三——拓展课程部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册(拓展课程)
——中国史部分
第一单元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第1课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一、孔孟之道(C)
(一)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1、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春秋时期,社会处在变革、转型阶段,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礼崩乐坏、动荡纷争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救世的主张。

2、孔子的主张:
①“礼",重建周礼的权威,遵循宗法制度的原则,以“礼"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使社会成员安分守己,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

②“仁”,“复礼"的关键在于“为仁”。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孔子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应从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入手,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③“义",孔子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就是“义”。

正人君子应重义轻利。

3、评价:
保守的一面:面对春秋以来的社会大变革希望通过恢复过去西周的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来实现治国救世,且强调等级制度。

积极的一面:重视伦理道德和个人修养,实现社会的安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对当今建立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

(二)孟子继承发展儒家学说
1、背景:战国时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2、孟子的主张:
①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是儒家道德准则仁、义、礼、智的基础与开端。

②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③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推行仁政,结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局面。

由孔子创立,孟子继承发展的儒家学说,后人习称“孔孟之道"。

3、评价:
“仁政”的主张是当时抑制统治者暴政的有力武器,民本思想也考虑到下层民众的需要,被广泛认同.但孟子的“民本"观念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

(三)荀子的思想
①从“性恶论”出发,
②更注重外在的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
③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

二、儒学的经学化(B)
1、背景:
①汉武帝继位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这成为儒家地位迅速上升的契机。

②汉儒大家董仲舒,他兼采阴阳五行学说,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系统提出“天人感应"之说,将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学说神圣化。

政治上倡导“君权神授”;同时天又对天子进行监督考察。

伦理上强调“三纲五常".顺应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建
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2、儒学在各家学说中获得“独尊”地位:儒学的经学化
①儒家典籍被称为“经”,解释和阐发儒家经典成为专门的学问,称为“经学”。

②武帝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设立五经博士,专事儒经的研究与传授。

③在长安兴办太学,教授五经,入学者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即可担任官职.郡县也建立地方学校,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官吏的后备人选。

3、影响:
①由于经学的研习、传授位学者的入仕开辟了通途,因此通经致用成为文人学士的普遍追求。

②汉代以来,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广泛而深远.
第2课宋明理学
三、朱熹的理学(B)
1、背景:
①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儒、道、佛三教并行对儒学的正统地位构成威胁,经学体系既不符合时代的认识水平,也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儒家极力维护的社会等级秩序以及伦理纲常遭到巨大冲击.
②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

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2、内容:
南宋的朱熹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核心是天理论,他认为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人世间的伦理纲常就是其具体体现。

提出“明天理、灭人欲”.
朱熹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力图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主动追求.
3、影响:
朱熹与“二程”的学说世人习称“程朱理学”,后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居于正统地位的官方哲学和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工具,严重束缚个体独立、自由,但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独特民族性格-—重气节、重道德、富有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有积极意义.
一、王守仁的“致良知”(A)
“致良知”是明代理学家王守仁的核心思想,他认为,良知是人先天固有的善性,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但良知常被私欲所侵蚀,故须去除人欲,恢复良知。

与南宋的陆九渊都重视“心"的作用,这一学派被称为“陆王心学".
第5课儒家文化的传播
五、辐射东亚(A)
儒家文化圈:
秦汉以来,中国文化先后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因儒学影响尤为深远,故称之。

儒学传播概况:
1、传播路线:越南(BC3C)→朝鲜(1C前后)→日本(6C初,自朝鲜流入)
2、越朝日三国设立中央官学和地方学校,私人办学也授儒学;建文庙,定期举行祭孔大典;越朝以科举制选拔官员,考试内容为儒家经典;日本学生在中央或地方官学中完成学业,合格可授官。

3、影响:儒家思想在三国成为官方哲学,是三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三国制度建
设和社会改革起到推动作用,并影响其社会观念、伦理规范和日常生活。

第二单元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第6课思想潮流的演进
一、“中体西用”(B)
释义:在保持中国固有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力师西法”,采西学,制洋器,以求自强。

过程:其基本思想最早出自冯桂芬,它继承和发展了林、魏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洋务派求得自强、兴办洋务的指导思想。

在“西学为用”的口号下,洋务派积极引进西方科技,创办军事、民用工业,办洋务学堂,译西书,派遣留学生.
影响:
1、积极:该思想促进了西学的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革,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2、消极:但“中体西用”仅仅是器物层面的向西方学习,并没有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随着西学内涵的扩大以及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体西用”逐渐沉寂.
二、进化论的输入(A)
背景:甲午战争后,面临民族危机,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为寻找变法依据,曾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吸取和借用西方社会政治学说,进化论是最重要的西学理论之一。

1897年,严复翻译《天演论》,介绍西方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以此来阐述维新变法的主张,在当时的思想界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维新派以进化论为依据进行宣传,从思想上、舆论上为维新变法的政治实践创造了条件)。

进化论的输入与传播,为国人带来崭新的世界观好历史观,深刻影响当时以及后世的知识分子,有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细想启蒙和社会变革。

一、三民主义(A)
1、提出:在革命潮流的推动下,孙中山和黄、宋等人,于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中,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革命纲领,进而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其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2、意义:集中表达了共和革命的理念,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在宣传和鼓动革命、动员和组织群众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第7课新文化运动的勃兴
一、“德先生”与“赛先生”(B)
1、背景:
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的帝制复辟以及随后出现的军阀统治、军阀混战和种种社会危机,使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就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旧思想、旧文化和旧礼教,引进民主和科学.
2、开始: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第一号起更名为《新青年》。

3、中心:北大,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发展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4、前期的主要内容:
提倡民主与科学.陈独秀借用这两个词的英文发音,形象地称之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所谓民主,就是要宣传民主思想,建立民主政治,用民主精神来反对封建专制和军阀独裁;所谓科学,不仅仅是指各种具体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方法,提倡科学精神,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

5、后期的重要内容:马义在中国的传播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
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阐释。

6、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猛烈批判封建旧文化、旧思想、旧礼教,大力倡导新文化、新思想和新道德,打破了传统的精神枷锁,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二、中西文化论战(B)
1、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观点: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瞿秋白等人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为舆论阵地,公开宣称“所谓新者就是外来之西洋文化,所谓旧者就是中国固有之文化",主张以新易旧、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固有文化。

2、反对派的观点:
①从1916年起,《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连续发表文章,抨击新文化运动。

“以中济西"论。

②五四运动之后,章士钊、梁启超等人又先后提出“新旧调和"论、中西文化“化合”说。

③梁漱溟“三阶段论”明确主张维护儒家文化。

3、评价:
这场中西文化论战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国知识分子出于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而产生的不同治国救世主张的碰撞。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和不同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性,扩大了新文化的影响,进一步传播了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的新文化精神,其主流无疑是正确的,但他们忽视甚至否定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存在着绝对化、简单化的倾向。

三、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A)
1、背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马义在中国的传播。

2、1918年,李大钊相继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

3、1919年,《新青年》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阐释。

李大钊对马义的传播,对马义在中国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和交通工具的改进(A)
1905年,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
1、鸦片战争后,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最早被采用的新式交通工具是轮船。

1873年,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蒸汽轮船)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轮船公司.此后,官商又陆续开办轮船公司。

2、以火车为运输工具的铁路交通出现。

1881,唐胥铁路建成通车,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

甲午后,出现筑路高潮(芦汉、沪宁、津浦)。

民国后,建成陇海、粤汉线,初步形成铁路交通网。

3、20世纪初,沪、津等城市相继引进汽车。

从私用渐变成公用,出现出租汽车公司和公共汽车公司。

同时,有轨、无轨电车出现。

4、近代以来,电报、电话(新的通讯手段)
二、强学会与民间社团的兴起(A)
民间社团在近代中国的兴起,以戊戌变法时的学会为发端.
1、1895年,康、文组织北京强学会,随后上海强学会成立.虽被打压,但开启学会之风。

各地学会相继出现。

戊戌政变后,学会大多解体.
这些学会对营造维新舆论、开通社会风气、集聚变法力量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2、20世纪初,清末新政实行,民间社团蜂拥而起,数量多、性质多样,有政治性(革命团体和立宪团体)团体和商业性团体(上海商务总会、江苏教育总会).
3、民国后,民间组团立会更活跃。

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各地进步社团——新民学会、少年中国学会等,还有留学生组织的科学团体-—中华医学会、中国科学社。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A)
背景:西学东渐的扩大,西方文明礼仪的传入。

国人习俗的变化: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一系列“旧染污俗”的政令,涉及剪发辫、禁缠足、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等,极大推进了社会习俗的变革.
民国初年,男子礼服为西服和袍褂.
20C20S后,男装为西装、中山装;女装为旗袍。

行鞠躬礼、脱帽礼,西方的握手礼流行.
意义:称谓和礼节的变化,是社会平等意识的体现,破除传统的尊卑等级观念,代之以人格的平等.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推动着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转型。

四、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B)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外交往的不断扩大,西学源源而入,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从倡导“中体西用"到输入进化论,再到主张共和革命,中国的思想变革由浅入深,逐次递进。

高举“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大旗的新文化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学堂的创设、留学大潮的涌动、科举制度的废除以及新学制的建立,使新式教育得以迅速推广。

近代科技的引进、西学书籍的大量翻译出版以及报刊业的繁荣,在传播西学新知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交通、通讯手段的改进,民间社团的兴起以及社会习俗的变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生活的嬗变,以及经济、政治的变革,推动着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转型。

第9课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一、近代科技的引进(A)
二、西书的翻译和出版(A)
创建于1897年的商务印书馆,编译出版了许多西学名著,在传播西方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报刊业的繁荣(A)
创办于1872年的《申报》是历时最为长久、影响最大的一份中文报刊。

《申报》内容丰富,较为翔实地记载了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曲折历程,保存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堪称是中国近代史的史料宝库。

第10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交通通讯的改进(A)
唐胥铁路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

二、社会习俗的变化(A)
⑴背景: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西方文明礼仪的传入,中国人的社会习俗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尤其是民国建立以后,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涉及剪发辫、
禁缠足、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等方方面面,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习俗的变革.
⑵内容:
服饰:辛亥革命以后,许多象征封建等级特权的服饰,如顶戴花翎、补服黄马褂等被淘汰,洋装洋服开始流行。

民国初年,男子礼服一般为西服和袍褂.20C20S以后,在大城市里流行的男装是西服、中山装和长衫,女装主要是旗袍。

称谓和礼节:民国成立后,政府明令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民间以“先生”或“君”相称,并颁布专门的《礼制》,废止跪拜、请安等旧礼节,改用鞠躬礼和脱帽礼、西方的握手礼。

社会观念:服饰、称谓和礼节的变化,是社会平等意识的体现,其意义在于破除传统的尊卑等级观念,代之以人格的平等.
第四单元上海历史的变迁
第15课开埠之前的上海
一、设县(A)
上海地区,春秋属吴。

战国先后属越、楚.至唐天宝年间出现了第一个县级治所--华亭县。

此时,出现了青龙集镇。

据江瞰海的地理位置,构成了内航海运的优越条件,使青龙镇变得非常繁盛。

到南宋末年,形成上海镇。

至元代,朝廷在上海设立市舶司.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朝廷正式设置上海县。

第16课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
二、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B)
1、上海开埠
1842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签订《南京条约》,上海成为条约中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

2、租界的市政
1854年,租界的“市政机关”正式产生。

这个机关在中文中被翻译为“工部局”并长期习用.工部局的建立最终导致了租界完全脱离中国政府的行政治理范围而取得了一种独立地位.中国政府只能虚拥土地主权之名,至此租界成为了所谓的“国中之国”。

第17课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
三、民族工业的创建(A)
1、在洋货行销的刺激下,约在19C80S,上海诞生了仿洋机制品工业,并进一步孕育了民族工业的创建。

一大批面粉、棉纺织、火柴、卷烟、肥皂等民族资本工厂纷纷建立。

上海阜丰面粉厂、燮昌火柴厂等
2、20C20S后,30S的上海跻身东亚以至世界大都市行列,随着进口商品结构变化,上海出现一批新型民主工业,以化工、电气等企业为龙头,成就了繁荣的民族工业。

第五单元中国史学的发展
第20课古代的史家和史籍
一、司马迁与《史记》(B)
中国史学,源远流长。

其中最著名的是被后人誉为“中国史学之父"的司马迁与他的不朽名作《史记》.
司马迁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他怀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完成了《史记》。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创造性地运用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个部分,完整地叙述了我国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约3000多年的历史。

“本纪"记载帝王的事迹,“世家"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列传”是重要人物的传记,“表"采用表格形式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专记典章制度以及天文地理、社会经济等。

纪传体的史书以人物传记为中心。

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B)
北宋时期的司马光,也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家,写成《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年月顺序,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迄北宋建国前1300多年的史事。

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借以展示历代盛衰治乱、成败安危之迹,用为历史的借鉴。

编年体的史书以时间为线索.为赞誉司马光在史学上的贡献,后人将他与司马迁并称为古代史学界的“两司马"。

三、刘知几和章学诚(A)
1、刘知几
刘知几生活在唐武周、中宗时期,潜心于《史通》的写作.刘知几论史学编撰,提倡“善恶必书”的秉笔直书,他还提出史家“三长”说,认为优秀的史学家应当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方面的素质。

2、章学诚
章学诚,清乾隆、嘉庆年间人。

写成《文史通义》。

章学诚反对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学术研究当经世致用。

他在刘知幾史家“三长"的基础上,又提出“史德”;认为史家如果缺乏职业道德、心术不端,就不可能写出信史。

第21课史学的转型
一、梁启超与“新史学”(C)
1、背景:20C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转型,历史学也经历了一场全面的改革,实现了由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变。

2、代表人物与著作
1901年、1902年,梁启超先后发表《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两篇文章,对中国传统史学做了激烈的批评。

倡议建立新史学,重写中国史。

梁启超的这两篇文章被称为“新史学的宣言书”。

3、特征
新史学在历史观念、治史目的、对象等方面,都与传统史学有着根本的不同:新史学持历史进化的观点,区别于传统史学复古、循环的观念;新史学以国民群体为历史重心,区别于传统史学以皇族王朝为历史重心;新史学以全体国民为读者对象,区别于传统史学位帝王个人提供借鉴。

总之,新史学的宗旨世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

世界史部分
第31课 18C法国的启蒙思想
一、洛克的分权学说(A)
洛克继承并发展了培根和霍布斯的唯物主义思想,他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首创政治分权学说.在君主立宪制国家中,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最高权力,议会行使)、行政和对外权(二者从属于立法权,君主行使),君主服从法律,但对议会有一定制约。

其思想后来为法国启蒙思想家继承和发挥(孟德斯鸠)。

二、孟德斯鸠:近代法学理论的奠基人(B)
孟德斯鸠是启蒙运动的前期最著名的思想家。

1、他建立了比较系统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是近代法学理论的奠基人。

《论法的精神》是他毕生研究的成果和理论总结,被称为“理性自由法典”。

孟德斯鸠政治法律理论的核心是法律的精神。

他认为,存在着一种人的“根本理性”,“法”就是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不同的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

因此,人类的法并不服从于神,而是遵从理性。

2、孟德斯鸠对国家的政体进行了比较研究,他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他欣赏“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的政治制度。

3、汲取洛克的分权思想,明确将政府的权力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提出三权彼此独立,相互制约,以防权力腐化和专制暴政。

三、伏尔泰:启蒙运动的泰斗(B)
在法国启蒙思想家中,著作数量最多、影响最广泛的是伏尔泰.他在政治上是温和的改良主义者,也是反教权的坚强斗士。

他毕生传播改革的思想,被尊为启蒙运动的泰斗。

1、伏尔泰反对教会权威,主张宗教宽容,认为信仰自由是所有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

他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天主教教士为“败类”,号召“踩死败类”.但他并不反对宗教,而是自然神论者。

2、伏尔泰主张法国必须实行改革:在政治上实行开明专制—-制约君主权力以免无政府状态;实行政教分离。

他认为只有这样的政府才能既保障每一个人的天赋权利,又避免发生革命。

3、他还提倡实行言论、出版自由,宣传自由平等思想.
四、卢梭:最激进的启蒙思想家(B)
卢梭是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也是教育学家和文学家。

他从探索怎样解决社会中的不平等、不自由的问题入手,最终得出革命的结论。

1、卢梭对社会做了深刻的思考,对人类的平等和自由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

他认为,人类原本生活的“自然状态”是美好的,但是财产私有制,以及在私有制下的“文明社会"剥夺了人的天赋权利。

因此,财产私有制和财富的不平等占有是一切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2、卢梭发展了社会契约学说,但与前人相比注入了新的内容。

他认为,契约一旦订立,就意味着每个人把自己的全部权利都转让给由人民结合成的集体,因此个人服从集体的“公意”,也就是服从自己。

人民则是这个政治共同体的主权者。

3、卢梭认为,政府由作为主权者人民所同意的人组成,他们是人民的公仆。

人民自然可以对政府加以限制、纠正和撤换。

人民拥有对政府的永远的革命权.卢梭的激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学说是法国大革命,尤其是雅各宾派专政的理论基础。

五、启蒙运动(C)
1、出现时间:17C—18C
2、背景: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发展,近代唯物主义的科学文化,促成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巨大变化。

3、进程:就近代而言,启蒙运动发端于17C的英国,在18C的法国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运动的影响遍及欧洲、美洲和亚洲。

(分述之)
英(培根+近代唯物主义的始祖、霍布斯+机械唯物主义的国家学说、洛克+财产权的神圣性和分权学说)
法(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
欧(德+莱布尼茨、康德;俄+诺维科夫、拉吉舍夫)
美(潘恩《常识》、杰弗逊《人权宣言》、联邦宪法)
亚(日+自由民权运动+中江兆民翻译《社会契约论》、植木枝盛;中+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4、意义:启蒙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的丰碑,它高扬理性的大旗,引导人们向现代社会前进。

丰富而深刻的启蒙思想为近现代世界各国的变革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第九单元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第33课现代化在英国的启动
一、现代化启动的历史条件(B)
1、现代化的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