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治疗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3-03-20T15:27:46.37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期供稿作者:常大芸彭艳松张兰华[导读] 随着病毒学的深入发展,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近年来有明显增长,已在小儿心肌炎中占重要地位。
常大芸彭艳松张兰华 (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 264200)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体会
【中图分类号】R7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2-0172-01 病毒性心肌炎(VMC)是由亲心肌的病毒引起的原发性心肌炎症,炎症可累及间质组织、血管成分及心包,是心肌炎中最常见的类型,从新生儿至青少年儿童均可发病,以秋冬季多见。
随着病毒学的深入发展,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近年来有明显增长,已在小儿心肌炎中占重要地位。
不少学者认为过去文献报告的特发性心肌炎、孤立性心肌炎或菲德勒心肌炎可能均为病毒性心肌炎。
其临床表现悬殊,主要取决于心肌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共收治病毒性心肌炎患儿100例,患儿3-5岁22例,6-8岁60例,8-15岁18例;其中治愈96例,导致心肌病患儿4例,无死亡病例。
1.2 辅助检查①X线检查:心脏大小正常或呈不同程度增大,多呈普遍性扩大,脉搏减弱,常伴肺淤血或肺水肿。
有时可见心包或胸腔积液。
②心电图检查:主要表现ST段偏移,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也常出现低电压、QT间期延长,各种心律失常如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纤颤、房室传导阻滞等。
1.3 治疗
主要有泼尼松龙或泼尼松,少数病例加用硫唑嘌呤。
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剂量为20~30mg/(kg•d),于1~2小时内静脉滴注,连用3天。
采用氢化可的松5~10 mg/(kg•d)或地塞米松0.2~0.6 mg/ (kg•d),加葡萄糖静脉滴注。
好转后改用泼尼松1~ 2mg/(kg•d)口服,有效后逐渐减量。
2 结果
经过我院治疗,96例患儿痊愈,导致心肌病患儿4例,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很多病毒都可以引起人心肌炎,其中以肠道病毒最为常见,尤其是柯萨奇病毒(B1-6型),其次为腺病毒、埃可病毒。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目前已证实能引起心肌炎的病毒有多种,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疱疹病毒以及腺病毒、鼻病毒等。
约40%~80%病例在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腹泻等前驱病毒感染史。
患者腹痛和呕吐等自觉症状,常常不能用其消化道及神经系统的原发疾病来解释。
小于1岁的患儿主要表现为反应差、纳差、面色苍白。
年长儿常诉乏力、心悸和不同程度的头晕、胸闷、心前区不适。
其中以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群最具“亲心性”,特别是柯萨奇病毒B组引起的心肌炎最多见。
随着分子免疫学的发展,揭示除了病毒对受感染心肌细胞的直接损害外,病毒触发的人体自身免疫也是导致心肌炎症的重要因素。
机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使机体产生抗心肌抗体,通过白细胞介素-1α、肿瘤坏死因子α和γ干扰素诱导产生的细胞黏附因子,促使免疫细胞有选择地向损害心肌浸润。
患儿病情轻重悬殊,轻型患者可无自觉症状,或为心肌缺血表现,以乏力为主,可有头晕、面色苍白、多汗、胸闷、气短,心前区隐痛、心悸等,各种早搏、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包炎多见儿童,呈良性经过。
中型患者多起病较急,乏力突出,年长儿常诉心前区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检查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失常,心脏可稍大,心音钝、心尖部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奔马律,各种心律失常。
重型患者起病急,可表现为各种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和心源性休克可发生猝死。
新生儿心肌炎的病情进展迅猛,近年来国内外均有发生局部新生儿病毒性心肌炎暴发流行的报道,死亡率高。
虽然心内膜心肌活检(EMB)对VMC有确定诊断的价值,但由于①操作中伪差较大;②取标本的时间不同、部位不同、标本量少,代表性差;③Dallas病理诊断标准不具体;④仍有一定危险性,目前尚不能广泛开展。
因此目前VMC诊断不能依据 EMB,而是根据病史、体征、实验室和器械检查作综合判断。
由于医生的临床实践经验和设备条件不同,因此对VMC诊断标准认识有所不同是必然。
全世界各国实行的 VCM诊断标准也有显著差别。
随着医生临床经验的积累、实验室和器械检测手段的发展,诊断标准必须经常修订也是必然的。
依据心肌损害范围、部位、严重程度、心功能状态以及是否及时合理治疗而异。
多数病例预后良好,经数周或数月可以痊愈。
心脏传导系统受损者可有致命性心律失常。
少数重症暴发病例可在数小时或数日内死于急性心力衰竭、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
新生儿病死率可高达75%。
部分病例病程迁延达1年以上,临床症状反复出现,X线及心电图异常久不恢复;或呈进行性心脏增大,反复心力衰竭而发展为慢性心肌炎。
某些病例经长期观察已无心肌炎表现或心功能改变,但持续存在稳定的心电图异常如期前收缩、I度房室传导阻滞、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等,可能系心肌炎性病灶遗留的纤维化瘢痕所致后遗症,不能认为是活动期表现。
近年有人提出心肌炎可进一步发展为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或特发性心肌病。
参考文献
[1]吴岚,孙景辉,肖纫霞.病毒性心肌炎的药物治疗研究近况[J];中国妇幼保健;2009年36期.
[2]周红艳.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J];中外医疗;2008年07期.
[3]王慕逖.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30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