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幸福教育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大学生的幸福教育研究
李曦1严荷君2
(华东交通大学江西,南昌 330013)
摘要:幸福是人生的永恒主题,幸福教育是回归人性的教育。
大学生是国之栋梁,他们是否幸福,决定了他们能否顺利成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影响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有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
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路径需要靠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父母教育方式的改善、学校幸福教育的实施和社会正能量的传递。
关键词:大学生;幸福;教育
Study on the Happiness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 Case Study of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Li Xi,Yan He Jun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hang,330013, Jiangxi)
Abstract:Happiness is the eternal theme of the life,happiness education is humanistic education.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future of our country,whether they are happy or not determines if they can be qualified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successfully in the future.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o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happiness are personal,family,school and social.The means to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happiness is improving their own quality in all directions,improving education way, implementing happiness education and transfering positive energy.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happiness;education
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情结,追求幸福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和渴望愈来愈强烈。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他们的幸福观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文明进步。
因此,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幸福观,对他们未来的人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将会有深远的影响。
一、相关概念的阐述
要探讨研究大学生的幸福观问题,必须先厘清幸福、幸福感、幸福教育的概念和内涵。
只有把握幸福与教育的关系,才能为幸福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一)幸福
幸福是什么?《说文解字》中对“幸福”二字的解释为:幸,吉而免凶也。
福,佑也,
①【1】
古称富贵寿考等齐备为福。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幸福”的定义则有两个方面:一
是
【2】
指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二是指(生活、境遇)称心如意。
因此,幸福是指人
们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中生存方式和生活状态得到满足的一种主观积极的情绪体验。
从
幸福的 1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1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视阈
下的大学生幸福教育研究》(MKS1415)的研究成果之一。
内容来看,它可分为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从幸福的感受来看,它可分为过程幸福和
结果幸福;从幸福的主体来看,它可分为个体幸福与社会幸福;从幸福的来源来看,它可
分为创造性幸福与非创造性幸福。
由此可见,一个人是否幸福,与他的主观意识、社会发展、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二)主观幸福感
幸福感是社会心理体系的一部分,它是指可以用数值来直观判断个体对生活质量、生
活状态和生活方式的自我评价,它表现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状态。
美国学者狄纳认为主观幸
福感是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
度和
【3】
感受。
一般认为主观幸福感有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低水平的消极情感这三个主要
的衡量指标,它受个人收入水平、教育程度、健康水平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具
有主观性(个体自身的评价标准)、整体性(个体的一种综合评价)及相对稳定性(是一
个相对稳定的数值,主要测量长期的生活满意度)三大特点。
(三)幸福教育
幸福教育是一种回归人性的教育,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培养科学的幸福观,从而使人
学会认识幸福、发现幸福、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
目
【4】
的是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毋庸置疑的。
”
美国的内尔・诺丁斯在《幸福与教育》中指出幸福与教育是密切关联的,幸福应该是教
【5】
育的目的,而一种好的教育就应该极大地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幸福。
因此,幸福和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独立分开的,幸福是教育的目的,教育是实现幸福的有效途径,幸福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幸福。
二、对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的调查分析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网络和信息化时代的快速更新,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个性追求等方面都展示出鲜明的特点,他们的幸福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为了了解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幸福感现状,笔者以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为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辅以访谈法以期获得更准确的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29份,回收率达94%,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
其中男生170人,女生159人;所在年级分布为大一77人,大二80人,大三106人,大四55人,研究生11人;独生子女109人,非独生子女329人;来自农村的学生167人,非农村学生162人。
调查对象综合考虑了性别比、年级比和地域特征,力求获取的资料丰富详实,使调查结果更具客观性。
(一)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状况:整体上感觉幸福。
大学生的幸福感指的是大学生用自己的标准来对自身生活质量、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的满意度进行评价的心理体验。
调查问卷的第8题和第10题是大学生给自己的幸福感打分并做出评价,可以反映出大学生的整体幸福感。
从表1中可以看出,有13.4%的学生给自己打了9-10分,有51.7%的学生给自己打了7-8分。
表2则反映有39.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忙碌而充实,21.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大学生活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故有61.1%的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还算满意。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自己是否幸福”整体上态度是积极向上的,绝大部分大学生的幸福感是比较强的,当然也有一些学生比较消极地认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并不是那么如人意。
8.假如让您给自身幸福感打个分数,您会打多少分(10分为满
分)?
频率
累积百分
百分比有效百分比比
有效 9-10 7-8 4-6 0-3 合计
44 170 91 24 329
13.4 51.7 27.7 7.3 100.0
13.4 51.7 27.7 7.3 100.0
13.4 65.0 92.7 100.0
表1
10.您认为大学生活是:
有忙碌而充实,但偶尔会迷效茫
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得过且过和理想状态有差距时常无事可做,不知道怎么度过合计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39.5 21.6 14.9 6.4 16.1 1.5 100.0 累积百分比 39.5 61.1 76.0
82.4 98.5 100.0
130 39.5 71 21.6 49 14.9 21 5 6.4 1.5 53 16.1 329 100.0 表2
(二)大学生不同年级、不同生源地的主观幸福感比较
表3体现了不同年级、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幸福感程度也不一样。
首先,大一、大三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较强,大二、大四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较弱,其中
大四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最弱。
对此,笔者的访谈认为大二、大四学生处于不同的转折期,
心理期望不一样。
大一学生刚刚经过严酷的高考,进入大学会觉得是一件比较幸福的事情;而大二学生褪去了大一的稚嫩,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活,会逐渐开始迷茫、焦虑;大
三学生则相对稳定了,也逐渐成熟了,正处于一个相对轻松的阶段;大四学生却又面临考研、就业等压力从而导致其幸福感最弱。
而接受调查的研究生幸福感是最弱的,这与他们
更成熟,要考虑的人生问题更多有关。
当然,由于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总数较少,本次接受调查的人数也仅11人,故本次调查的样本未必能够反映全体研究生的幸福感,
未来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其次,从农村、城镇和城市三种生源地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来看,农村学生的主观
幸福感反而远远高于城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按常理来推测,笔者以为城镇和城市的经济
水平、生活水平、教育水平等都比农村高,故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应该也比农村的强。
究其原因,农村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之所以更强,在于农村学生从小生活环境更淳朴,内心世界也更单纯,对于幸福的定义也比较简单,而城市学生面临的压力、诱惑都会更大、更杂,从而调查结果与笔者最初的设想相反。
表3
(三)大学生消费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的关联性
笔者在问卷中将大学生月消费水平分为500以下、500-1000、1000-1500和1500以上四个等级,希望找到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与幸福感的关联性。
从表4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每个月可支配金额与大学生的自身幸福感也是密切相关的,但又不是纯粹的正比反比关系。
大学生每个月可支配的金额更多,幸福感相对会更强,但是月消费超过1500元的大学生幸福感反而有所下降。
这表明,大学生的幸福感与消费水平有关,却又不完全取决于消费水平的高低。
这和社会学上对国民经济收入与居民幸福感指数的匹配度基本吻合。
表4
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有很多,可以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自身因素进行分析,也可以从遗传基因、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进行分析。
本文仅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个人因素
一般而言,幸福来自于各自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及其与周边他人的各种关联。
大学生幸福与否,与其自身性格、所处环境、相处之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1.个人性格。
个人性格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为人处世的心态和方式,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在调查问卷中,将个人性格分为开朗活泼、内向腼腆和其他这三种,大学生在给自身幸福感打分的过程中,开朗活泼型学生有八成以上给自己打了6分以上,而内向腼腆型学生只有五成左右给自己打了6分以上。
从中可以看出,性格开朗活泼的学生更
容易感知幸福。
2.人际关系。
大学生与身边的人相处融洽与否,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也是息息相关的。
调查问卷中将人际关系分为很融洽、一般融洽和不融洽三种,其中,融洽型学生中幸福感较强的占了77.3%,一般融洽型学生中幸福感较强的有56.2%,而不融洽型学生中幸福感较强的仅有44.4%。
可见,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越好,其主观幸福感会越强。
3.恋爱。
恋爱是大学校园里十分常见的现象。
大学生因互相爱慕对方发生恋爱关系,在恋爱过程中幸福感也会随之改变。
在问卷中,对于“您觉得谈恋爱能增加您的幸福感
吗?”这个问题,有54.4%的人认为是可以增加自身幸福感的,当然也有20.1%的人认为是不能的,24.6%的人认为恋爱与不恋爱对于是否增加自身幸福感并没有影响。
另外,对于“失恋”是否会降低主观幸福感这个问题,选择“是”的同学明显受到了更大的影响。
(二)家庭因素
一个幸福的家庭是孩子成长成才最舒适的摇篮、最温馨的港湾,家庭对孩子在情感、社交和成才方面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要分析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家庭方面的影响不可小觑。
本次调查主要是从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两方面来分析的。
在调查问卷中,将父母的教育方式分为溺爱型、民主型、权威型和放任型四种,从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受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学生幸福感在6分以上的占38.9%,而在权威型教养方式中生活的学生幸福感强的仅占6.4%。
除此之外,问卷中第17道题还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您觉得下面哪些原因可能降低您的幸福感(选五项)”,其中一项是“父母对您期望过高”,调查发现父母对学生期望过高也会影响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三)学校因素
【6】
学习活动是教育帮助学生达成幸福祈愿的主要方式,是幸福教育的核心环节。
然而,当前高校的幸福教育不容乐观。
以笔者所调查的对象来看,有效对象329个,其中235位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接受过幸福教育,仅有94位接受过幸福教育,未接受过幸福教育的学生幸福感较强的比重在62%,而接受过幸福教育的学生这一比重为72%,高了10个百分点。
此外,大学期间所学专业也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自己的专业选择“非常喜欢”的学生在评价自身主观幸福感时6分以上占91.3%;选择“一般般”的则降至67.8%;选择“不太喜欢,但可以学好”的有47.6%;选择“不喜欢,很抵触”的更是降为33.3%。
调查问卷的第9题是“您是否参加过学生会、社团、班级工作?”,第11题是“以下哪些事能给您带来快乐(选四项)”,其中有两项是“参加活动,取得满意的成
绩”“ 团队协作完成任务”,笔者对此与大学生自身幸福感评估进行相关分析后发现,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主观幸福感较强。
(四)社会因素
社会支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个体对自己的幸福感做出判断时,无法避免地会受到社会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更加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扑面而来的真假难辨的信息、文化和社会现象,大学生往往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他们不知道奋斗的目标是什么?不知道生活的港湾在哪里?调查问卷的第12题是“您对您的未来有明确目标吗?”其中有59.8%的同学选择了比较迷茫和无任何想法,而在第17题选择哪种原因会降低自己的幸福感时,58.5%的学生选
择了“生活没有为之奋斗的目标”。
当作为精神支柱的理想和信念日益受到挑战之时,便会产生精神的撕裂,幸福感也就日益削弱,甚至荡然无存。
四、提升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的路径
(一)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塑造阳光性格。
首先,要积极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阳光性格和阳光心灵的学生”。
大学生的性格品质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