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费》高二语文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研读4】
小说的主人公——黄新 有哪些特点?

语言描写造人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物

神态描写


外貌描写
黄新形象特点
①一心向党,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 她把丈夫送去参加红军,“并村”之后又积极组织地下活动。 在敌人的严密控制和封锁之下,她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十分焦心;重 新与党组织取得联系时,又显得异常高兴与激动,渴望重新加入战斗。 她不顾自身生活的艰难,省吃俭用,把丈夫留给她安家的两块银洋省下 来作为党费,托“我”转交给党组织,以期对党组织有点用处;被“我”拒收 后,又用一块银洋买盐腌咸菜以作为党费交给党组织;危难之际,她多次嘱托 “我”把咸菜交给党组织,即使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她仍记挂着要缴党 费。 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她总是一心向党,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
故事原型
听了这样一些故事以后,心情就难以平静了。一些故事的片段经常在脑子 里转来转去,一些人物的影子也伴随着故事情节闪现出来。慢慢地心里就起了 这样一个念头:不是还有不少人没有听到这些故事吗?如果把这些故事用文字 转述出来,让更多的人像我一样受到感染和教育不是更好吗?
于是,我打算试一试。这时,1954年“七一”快到了,《解放军文艺》需 要发表宣扬优秀党员的作品,我便想到了卢春兰的故事。这是那次听来的故事 之一。大致情节是这样的:山上的游击队没有盐吃,在村里坚持斗争的青年妇 女卢春兰,便组织各家腌了咸菜,凑到一起,交山上的来人带去。不幸,半路 上遇到巡逻的敌人,咸菜落到了敌人的手里。敌人把全村群众逮捕起来,用枪 杀威胁群众,要查出这事的领头人。当然谁也不肯供出实情。就在敌人要疯狂 地进行屠杀的时候,卢春兰领着自己才五六岁的男孩子,从容地迎着枪口站出 来,说:“是我!”
党费
王愿坚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二单元
【导入新课】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历史上,我们 中华儿女演绎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回望近代史, 当日寇的铁蹄践踏我们美丽的家园,当暴虐的敌机在我国 的领空不断示威,当家人和朋友面临着家破人亡的绝境之 时,多少仁人志士甘愿杀身成仁。
【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北上长征,国民党调遣重兵进攻“围 剿”闽粤赣苏区。军事上,采用“驻剿”和分进合击的战术;政 治上,实行移民并村,断绝群众资助红军的粮食来源,欲置红军于 死地。在敌人的残酷“围剿”下,我党在苏区的革命工作遇到极 大困难。《党费》描绘的就是1934年秋天,游击队开展敌后战 争时,一位女共产党员缴党费的故事。
③善于通过典型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通过细小的典型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
拓展延伸,素材积累
【拓展1】 试比较 《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主题的异同
小说 《荷花淀》
主题
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勤劳 纯朴、勇敢自信、积极向上的农村 劳动妇女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她们 的爱国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④热情质朴,无私赤诚。 她第一次与“我”接头时,就张罗着给“我”拿吃的,虽然自己已穷得揭 不开锅,但仍倾其所有地招待同志,体现了她热情质朴的特点。 黄新五岁的女儿在困苦生活的折磨下,瘦得“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 看到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但黄新狠下心来,不让孩子吃一根菜,在严 重困难的关头,为了支援山上的游击队,她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因为她 认为“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 无论何时,在她心里,首先想到的是党,是红军,充分表现出了黄新的无 私与赤诚。
【小结】艺术手法
①构思新颖独特。 小说却把咸菜—一特殊党费同支持党的武式装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并以“截取 横截面”的写法,通过交通员“我”与黄新在白色恐怖下的两次会面,展开故 事情节,细膩地刻画了黄新的典型性格。
②结构紧凑,线索清楚,善用伏笔。 全文紧紧围绕缴纳党费这一典型事件,以咸菜这一主线,串联了许多生动感人 的细节。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我的革命战争生活经历不长,却也有些难忘的事情。顺着卢春兰的故事所显露的特点, 我想到这么一件事:1944年秋天,我刚参加革命个把月,便碰到日寇的扫荡,当时因为年 龄小,上级把我送到一个老乡家里去打 “埋伏”,做了一个大娘的“大儿子”。记得有一 次上山“跑反”回来,大娘家里仅有的一点高粱被鬼子喂了洋马了。没有东西吃。当时大 娘揭开锅盖,把仅剩的两个地瓜面窝窝递给我。自己抱着才两岁的小妹妹到屋里去了。在 我快吃完窝窝头的时候,忽然听到小妹妹哭得很厉害,进屋一看,只见大娘正从篓子里抓 出花生壳子,嚼烂了,抹到小妹妹的嘴里去。
然而,黄新的这一动作,显然是置幼小、病弱女儿的健康和生命于不顾,虽然让她身上的 革命性和崇高感得到了强化,却失去了人性美的一面,让人物失去了感人的血肉,显得不够真 实,给人以虚假的感觉。
塑造一个光辉的形象,要想达到感人的目的,就要让人物形象丰满生动,而不能是“高大 全”式的扁平化的形象。
具有人性美的形象更能感人。 从“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的女儿手里夺下一根腌豆角,固然可以表现黄 新一心为了党、为了革命的崇高品质,但让她失去了一个年轻母亲应有的慈爱和柔美的一面, 影响了人物形象的丰满,使人物趋于扁平化。
②聪明机警,坚毅乐观。 她洒脱干练,斗争经验丰富。 她在担任地下党联络员的职务时,能准确识别暗号,保密工作做得也很到位。 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时,她始终怀有希望;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她对革命仍有坚 定的信仰,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遇到白匪突然搜查时,她临危不乱,沉着指挥, 明知自己可能就此牺牲,仍将各项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
王愿坚的短篇小说中,《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 民的斗争;《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普 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其它还有《早晨》、《征途》和 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足迹》、《标准》、《草》、《歌》等短篇小说,其中 《足迹》获人民文学杂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①最初指黄新上缴的两块银洋; ②后来指黄新千方百计组织群众腌制的一筐咸菜; ③最后指黄新为保护同志和党组织而献出的宝贵生命,这位女地下 共产党员与敌人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就是最宝贵的党费。
【思考研读2】
“我”在文中有何作用?
①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使读者如同面对面在听一个人讲故事,拉近了作 品与读者的距离。开篇用我缴党费为引子,采用倒叙的方式引出故事,激发读者 兴趣。
【思考研读3】
有人认为“我”是线索,有人说“咸菜”是线索,结合文章内容 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我”在小说中起到线索的作用。小说以“我”缴党费引出回忆, 以“我”的见闻构成小说的素材,从“我”的角度叙述故事。“我”是连缀小 说材料的线索。
观点二:“咸菜”在小说中起到了线索作用:开头写黄新择菜叶子,中间 她托付“我”将咸菜带上山,最后“我”将咸菜交给魏政委。小说围绕咸菜展 开故事情节。
【学习目标】
1.把握小说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清故事情节,理解作者 表达的情感。
2.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欣赏作家塑造和表现艺术形象的 深厚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
3.从艺术形象中获得熏陶感染,坚定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的志向。
【作者简介】
王愿坚 (1929年—1991年),山东省相州镇相州七村人,当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 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 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 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 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
小说描写了一位年轻女共产党员在敌后艰苦环境里坚斗争, 为了缴纳党费和掩护游击队的同志,献出自己生命的故事,塑 造了一个信仰坚定、斗争顽强、勇于牺牲的共产党员形象,赞 美了她对党的忠诚,讴歌了她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
主题归纳
研读文本,学习技巧
【思考研读1】
小说中的“党费”含义有什么变化?
“党费”本义是指党员按期向所在的党的基层组织缴纳的钱,它在 文中的含义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发生了多次变化:
【解题】
党费是党员向党组织交纳的用于党的事业和党的活动的经费。 交纳党费是党员对党组织应尽的义务,是党员关心党的事业的 一种表现。 它不仅可以为党组织提供活动经费,给党组织以经济上的帮助, 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党员的组织观念。 按照党章规定,党员向党组织交纳党费,是党员必须具备的起 码条件。
整体感知 ,理清层次
③临危不惧,不怕牺牲。 面对生死关头的严峻考验,她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保全自己的性命,而是如何保护 革命同志,为了保护同志和党的事业,她已经做好了自我牺牲的准备。 面对敌人的搜捕,黄新毅然决然地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同志的安全。 这一壮烈的举动,把黄新的思想境界推向最高峰,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最崇高、最 纯洁的党性。
阅读思考:
小说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主人公是谁? 你对小说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什么?
小说采用 第一人称回忆讲述式写法, 紧紧围绕着交纳党费典型事件和咸菜这一主线,串 联了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 成功地塑造了共产党员 黄新 的形象。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引子:(第1段) 由“我”缴党费引出回忆。 开端:(第2~5段) 交代斗争环境,引出主要事件。 发展:(第6-29段) “我”与黄新成功接头。 高潮:(第30-55段) “我”再见黄新遭围捕,黄新舍命搭救。 结局:(第56-60段) “我”代黄新缴上党费。
还有一件事:1946年一次战斗中,我在战地收殓烈士遗体时,见到过这样一位烈士, 他那僵屈的手指上,密密地缠着手榴弹弦,为了记下他的名字,我翻遍了他的衣袋,只找 到了核桃般大的一块窝窝头和一个笔记本。笔记本里夹着两毛钱的北海币,钱下面写着: “要是我牺牲了,这钱就是我最后的一笔党费。〞
这两件事,以及其他一些类似的生活感受,当时曾经教育过我;在学习写作时,它们 又使我找到了一条与听来的故事相通的道路,使我对自己所要描写的人物有了粗浅的却比 较实在的理解。
借政委的介绍,交代了黄新作为农村骨干、“扩红”时送丈夫参加红军的媳妇、长征后 的军属这段生活史、成长史;“我”潜入村子时先闻其声,“扩红”时期的小调传出的是她的 心声;接上关系后她对择菜群众的疏散,对窝棚破洞的交代,显出她干练的组织才能和高度 的警惕性。
给“我”吃窝窝咸菜,表现她女性的细心和关怀。 领受任务,表明她坚持地下斗争的坚定态度。 临别时用两块银洋缴党费的细节,显出她对党的拳拳忠心。 再次会面时,她对女儿的哄词,表明她同志情胜于母女情的革命理智。 和“我”接头时关于咸菜作党费的陈述,发生异常时的应变措施和对“我”的叮咛,都 闪射出她的智慧和机敏。 在“我”可能暴露被抓的关键时刻,她当机立断,施出“调虎离山计”,用宝贵的生命 掩护“我”,保住了山上的“中心县委”,“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的双关语,浓缩了她 全部行为的思想内核和心声,一个在残酷的斗争年代义无反顾、为革命献身的女烈士的光辉 形象巍然屹立。
②用第一人称叙述,写的是“我”的耳闻目睹,一方面使故事真实可感, 另一方面以我的视角描写了与黄新的两次见面,串起了故事,又大大压缩了作品 的篇幅,突出典型的场景、细节,凸显人物形象。
③最后通过第一人称“我”为媒介,把自己对黄新的感情融入其中,有利 于作者主观感情的抒发,可以灵活地对小说中的人、事、物抒情议论,表达作者 的爱憎情感、观点立场。
【思考研读5】
探究小说中黄新从女儿手中夺下一根腌豆角这一细节描写
在革命战争的特殊年代,这类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行为屡见不鲜。为了让山上的队伍 能多吃一口咸菜,黄新从女儿手里夺下一根腌豆角的细节,充分展示出她为了党、为了革命作 出的无私牺牲,使人物形象更加感人。
咸菜是在敌后坚持斗争的诸多革命群众和共产党员千方百计凑集的,黄新作为一名思想 觉悟很高的党员,不让自己的女儿吃集体凑集的咸菜,是理所当然的,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增 强了人物的真实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