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测试题(包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夏季,小李打开冰箱的冷冻室看见一股“白气”向下飘出,联想到了烧开水时壶嘴里向上冒“白气”的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股“白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B.两股“白气”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汽化成的水蒸气
C.两股“白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两股“白气”形成的过程都要放热
2.下列估计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A.洗澡水的温度大约是60℃B.中学生百米赛跑的速度是10m/s
C.吃饭用的筷子长度约为2.2dm D.我国国歌演奏的时间是4分06秒
3.某兴趣小组以相同的烧杯盛等量的水,以相同的热源同时加热,如图所示,甲杯为隔水加热,乙杯为隔油加热,丙杯为隔砂加热。

在标准大气压下,加热段时间后。

测得使杯外物质的温度分别为水温100℃,油温300℃,砂温600℃,观察到乙、丙两烧杯中的水呈沸腾状态,则三个烧杯中水的温度大小关系是()
A.t甲=t乙=t丙B.t甲>t乙>t丙C.t甲<t乙=t丙D.t甲<t乙<t丙
4.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A.树叶上的霜B.护目镜上的“水雾”C.湿衣服晾干D.冰雪消融
5.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4)冬天,室外草地上出现了霜。

A.(1) (3)B.(2) (4)C.(4) (3)D.(1) (4)
6.下面关于人体各个数值不合理的是()
A.一个人正常的体温约为37℃
B.手掌的宽度约为1dm
C.一个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D.人心脏正常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s
7.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现象的是()
A.洒在地面上的水干了B.夏天的早晨,草地上出现露珠
C.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越来越小
8.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些现象。

针对各种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玻璃上的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棒冰冒“白气”是棒冰升华形成的
C.荷花叶片上的小露珠是叶片分泌出来的
D.热风干手器的作用是加快手上的水分蒸发
9.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某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了两次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图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次实验时大气压都高于标准大气压
B.100℃的水蒸气和100℃的水温度一样,如果烫伤到人以后,烫伤效果也一定相同C.实验中会观察到水沸腾时形成的大量气泡在上升过程中越来越小
D.分析图乙中的图线可知,第一次实验比第二次实验所用水的质量多
10.“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雾凇沆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D.“梅需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11.热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凝华现象
B.夏天会有墙上的瓷砖“出汗”的返潮现象,这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C.深秋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D.冬天冰冻的衣服干了,是一种蒸发现象
12.星期天,小华在家烧水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他锅里的水量少了点,于是小华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水量比锅里少),用同样大的火直至将水再次烧开。

下面能说明小华整个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A.B.C.D.
二、填空题
13.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规律制成的,一支未标刻度的温度计,在标准大气压下,将它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时,水银柱长4 cm,放入沸水中时,水银柱长度为24cm,若将它放入60℃的水中时,水银柱的长度是______cm。

14.如图是“观察碘的升华”的实验装置。

在加热过程中,我们会看到烧杯内产生紫色的气体,停止加热待冷却后,干净的玻璃片上出现黑色的颗粒,这是气态碘发生了_______(选填物态变化名称)。

生活中_______(选填“露”“冰”或“霜”)的形成与这一物态变化相同。

15.(1)质量相同的0℃冰比0℃水冷却效果好,这是因为冰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时吸收热量,此过程中冰的温度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2)滑雪是很多人喜欢的冬季运动,自然界的雪是水蒸气______而成的;当自然界降雪不足时,滑雪场需要“人工造雪”。

在0℃以下的天气里,造雪机喷射出水雾,这些雾滴遇到冷空气发生______,形成“人工雪”(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16.如图,某超声波加湿器通过雾化片1.7×106Hz的高频振动使得加湿器中的水被抛离水面产生直径为1~5微米水雾液滴飘逸出来,达到空气加湿的目的。

(1)装入加湿器中的水变成飘出加湿器的白色水雾,是否发生了物态变化?_______(选填“有”或“没有”)。

若有,请指出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若没有,请说出理由:
__________;
(2)白色水雾飘出后不久,便消失不见,这个过程的物态变化名称为:_____;该过程需要_______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

17.(1)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
(2)小清同学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如图所示,石块体积是______mL,合______m3;
(3)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悬挂的小球,小球被弹起来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实验过程中的“感觉喉头振动了”、“小球被弹起来”,说明他们都用到了______法来进行实验的。

(4)小叶同学做探究“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的实验,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装有“研究对象”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为了使试管内的物质_____;试管故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加热,试管在水中的深度要适当由图可知“适当”的含义是:试管不接触烧杯底以及______。

18.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______现象,______很多热量,使__________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

有经验的师傅拿刚出笼的馒头前,先将手沾点水,这样做主要是利用______,使手不会被烫伤。

19.用车过程中会碰到玻璃起雾的问题,主要因为汽车“外冷内热”,如秋冬季节或下雨时候,车外温度会比车内温度低,汽车玻璃就会起雾,这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如果想要从破坏“起雾”的条件入手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______(填“冷风”或者“热风”)吹前玻璃来除雾。

20.小明在课堂上观察老师演示“碘锤”中碘的物态变化时,发现碘锤浸入热水中后,慢慢看到碘锤里面的紫色越来越浓,这个过程要不断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回家后发现家里用过的台灯灯泡的内壁会发黑,根据课堂上学过的知识知道这是因为钨丝先______后______的结果。

三、解答题
21.生活中有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下面的两幅图就是为了使物体快速变干而常用的做法.请根据图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甲中做法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做法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
22.2010上海世博会期间,气温较高的世博园区内许多区域都安装了环保节能空调-喷雾降温装置,喷雾装置采用物理的方式,以水为原料,利用高压,将其以较高的速度输送到喷嘴,撞击喷嘴中的撞针后形成直径4微米左右的雾滴。

请简述此类喷雾降温的原理;23.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人工降雨的主要过程是:干冰在高空中直接变成气体,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冰晶,冰晶下落时变成雨。

请你分析人工降雨过程中包含的物态变化的过程?
24.阅读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电冰箱
有些电冰箱利用了一种叫做氟利昂的物质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的外面.氟利昂是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汽化时它吸热,就像搬运工把包裹扛上了肩;液化时它放热,就像搬运工把包裹卸了下来.
图表示出了电冰箱的构造和原理.液态氟利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缓慢地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在这里迅速汽化、吸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生成的蒸气又被电动压缩机抽走,压入冷凝器,再次液化并把从冰箱内带来的热通过冰箱壁上的管子放出.氟利昂这样循环流动,冰箱冷冻室里就可以保持相当低的温度.
在距地面20~50km 的高空有一层叫做臭氧的物质,它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来的对生命有害的紫外线,是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和进化的重要条件.由于电冰箱总有一天会损坏,其中的氟利昂最终将散到大气中,破坏臭氧层,对地球的生态环境构成威胁.为了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1987 年在世界范围内签署了限量生产和使用这类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现在己经研制出氟利昂的代用品如R134a、环戊烷等.我国在1991 年签署了《蒙特利尔议定书》,正在全面落实议定书中的条款.
××××型电冰箱主要技术参数
气候类型5T
总有效容积(L)305
冷冻食品储藏室总有效容积(L)70
总输入功率(W)170
除霜功率(W)140
冷冻能力(kg/24h)10
耗电量(kW•h/24h) 1.6
防触电保护类型1
电源(AC)220V/52HZ
制冷剂R134a,140g
冷冻室星级****
外型尺寸(mm)599×702×1653
外包装尺寸(mm)654×799×1768
重量(kg)75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l)试简要说明电冰箱的工作原理.
(2)上述电冰箱会破坏臭氧层吗?
(3)小明发现自己家新买的电冰箱背面时冷时热,入夏后更是热得厉害,他怀疑冰箱有质量问题,你认为他的怀疑有道理吗?为什么?
25.闷热的夏天,向地面洒些水能使室内感到凉爽些但通常在刚洒上水时并不感到凉爽,甚至觉得更闷热,而过一段时间后,才能有凉爽的感觉,这是为什么?
26.一个冬日的早晨,王刚的妈妈手持小镜子正梳妆打扮,突然她呼出的热气碰到镜面,镜子里的像没了.他赶紧叫来读初三的儿子小刚,让他说说其中的物理知识.
(1)小刚发现镜面上有无数非常细小的水珠,这是因为________.
(2)此时的镜子不能照人了,因为________.
(3)要想恢复镜子照人,建议两种办法:①________②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打开冰箱的冷冻室看见一股“白气”,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烧开水时壶嘴里向上冒“白气”,是由于高温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二者物态变化相同,都会放热。

故选D。

2.C
解析:C
A.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在40℃左右,不可能达到60℃。

故A不符合题意;
B.优秀运动员百米赛跑的速度约为10m/s,故B不符合题意;
C.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

筷子的长度大于18cm在
22cm=2.2dm
左右,故C符合题意;
D.我国的国歌长度较小,完整播放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不到1min,在47s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A
解析:A
甲杯中的水温等于100℃,但由于不能继续从外面烧杯中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乙和丙烧杯的水沸腾,说明此时水的温度已经达到沸点100℃,但温度不再升高。

故选A。

4.B
解析:B
A.树叶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故A不符合题意;
B.护目镜上的“水雾”,是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液化成的小水珠,故B符合题意;C.湿衣服晾干,是衣服上的水分汽化成了水蒸气,故C不符合题意;
D.冰雪消融,是冰熔化成了水,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A
解析:A
(1)冰雪融化冰雪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吸热;
(2)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是空中水蒸气变成液态,是液化现象,放热;
(3)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是液态的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吸热;
(4)霜的形成是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是凝华现象,放热。

(1) 、(3)吸热,故选A。

6.C
解析:C
A.人的正常体温在37℃,变化幅度很小,故A符合实际,不合题意;
B.手掌的宽度约为10cm左右,即1dm,故B符合实际,不合题意;
C.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1m/s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符合题意;
D.人的心脏正常1min跳动75次左右,所以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s,故D符合实际,不合题意。

故选C。

7.B
解析:B
A.洒在地面上的水干了,水由液态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吸热,A项不合题意;B.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放热,选项B符合题意;C.河里的冰化成水,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吸热,C项不合题意;
D.樟脑丸越来越小,是樟脑丸由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吸热,D项不合题意。

故选B。

8.D
解析:D
A.玻璃上的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棒冰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
C.荷花叶片上的小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
D.热风干手器的作用是加快手上的水分蒸发,故D正确;
故选D。

9.D
解析:D
A.由图可知两次实验中水的沸点都为98℃,低于标准大气压下的100℃,说明此时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故A错误;
B.100℃的水蒸气烫伤到人时会发生液化现象,液化要放热,故会比100℃的水烫伤更严重,故B错误;
C.水沸腾时形成的大量气泡因为水压强减小的原因,在上升过程中越来越大,故C错误;
D.由图可知,加热相同的时间,两次同时达到了98℃,但第二次水温更低,说明第二次水的质量比第一次小,故D正确。

故选D。

10.D
解析:D
【分析】
考查物态变化问题
A.雾凇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故A错误;
B.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故B错误;
C.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故C错误;
D.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11.B
解析:B
【分析】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

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夏天会有墙上的瓷砖“出汗”的返潮现象,这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故B 正确;
C.霜是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是凝华现象,故C错误;
D.冬天冰冻的衣服干了,是冰熔化成水,故D错误。

故选B。

12.A
解析:A
水沸腾之后,温度保持不变,当向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后,锅内水的温度降低,然后在加热过程中,水吸热温度上升,达到沸点继续沸腾,在此过程中,水面上的气压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与原来相同,据此分析可知:A图象符合题意,BC图象的沸点与原来不同,D 图象中水的温度不可能直接从很低的温度达到沸点,应该有一个升温过程。

故选A。

二、填空题
13.热胀冷缩16
解析:热胀冷缩16
[1]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规律制成的。

[2]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水银柱长4cm,沸水的温度是100℃,水银柱长24cm,长度差是
L
24cm-4cm=20cm
所以温度每升高1℃,水银柱上升高度为
20cm
=0.2cm
100
将它放入60℃的水中时,相对于0℃,水银柱上升的高度为
℃℃
4cm+60?0.2cm/=16cm
14.凝华霜
解析:凝华霜
[1]烧杯里放少量的固态碘颗粒,然后把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固态碘直接变成了碘蒸气,发生了升华现象。

停止加热待冷却后,碘蒸气直接变成了固态的碘,附着在玻璃片上,发生了凝华现象。

[2]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冰是水凝固形成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

所以,生活中霜的形成与这一物态变化相同。

15.熔化保持不变凝华凝固
解析:熔化保持不变凝华凝固
(1)[1]0℃的冰变成0℃的水,属于熔化现象。

[2]冰是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2)[3]自然界空气中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

[4]造雪机喷射出水雾,微小的水滴与“冷空气”凝固形成小冰晶,是凝固现象。

16.没有超声波将水变成超微粒子形成水雾而水雾仍为液态汽化吸收
解析:没有超声波将水变成超微粒子形成水雾,而水雾仍为液态汽化吸收
(1)[1][2]超声波将水变成超微粒子形成水雾,而水雾仍为液态,故此过程没有发生物态变化。

(2)[3][4]水雾散发到空气中后,通过汽化变成水蒸气,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17.1mm380cm202×10-5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或发声体在振动)转换受热均匀试管中装有固体的部分完全侵没在水中
解析:1mm 3.80cm 20 2×10-5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或发声体在振动)转换受热均匀试管中装有固体的部分完全侵没在水中
(1)[1][2]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6.00cm对齐,右侧与9.8cm对齐,估读为9.80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L=9.80cm-6.00cm=3.80cm
(2)[3][4]在量筒上,10mL之间有5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2mL,即量筒的分度值为2mL;石块的体积为
V=40mL-20mL=20mL=20cm3=2×10-5m3
(3)[5][6]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把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悬挂的小球,小球被弹起来了,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过程中的“感觉喉头振动了”、“小球被弹起来”,说明他们都用到了转换法。

(4)[7][8]将装有固体物质的试管放在盛有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受热均匀。

为了能使试管中的晶体均匀受热,需要将试管中装有固态的部分全部浸没在水中,但试管不能接触烧杯底部。

18.液化放出上水汽化吸热
解析:液化放出上水汽化吸热
[1][2][3][4]高温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蒸笼盖,会变成水滴,由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现象。


体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从而造成上面的馒头先熟。

手沾水后,在遇到高温的馒头时,手上的水要汽化,水汽化时要吸热,这样可以避免手被烫伤。

19.液化热风
解析:液化热风
[1]秋冬季节或下雨时候,车外温度会比车内温度低,汽车玻璃就会起雾,是由于车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珠。

[2]用热风吹前玻璃时,可以加快玻璃上小水珠的蒸发,从而达到除雾的目的。

20.吸热升华凝华
解析:吸热升华凝华
[1][2][3]看到碘锤里面的紫色越来越浓,是固态碘到气态碘的升华过程,这个过程要不断吸热;发现家里用过的台灯灯泡的内壁会发黑,是因为钨丝先升华成钨蒸气又凝华成固态钨的过程,先升华后凝华的结果。

三、解答题
21.提高液体温度加快蒸发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蒸发
影响蒸发的因素有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
(1)[1]刚洗过的锅上用火烤一烤,是通过提高液体温度加快蒸发的;
(2)[2]扫帚把篮球场上的水向周围扫开,是通过增大水的表面积,加快水分的蒸发.22.见解析
喷雾降温主要是利用了以下几点:
①水滴在变成4微米的雾滴的过程中,表面积增大了,易于水分子与外界交换热量,易于蒸发;
②水滴的体积变小了,质量变轻,易于随空气对流,被风带走,带走热量。

23.干冰在高空中直接变成气体为升华现象;高空中的水蒸遇冷直接变成冰晶为凝华现象,遇冷变成小水珠为液化现象;冰晶下落时变成雨为熔化现象。

【分析】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人工降雨的原理是:干冰被投射入高空中,升华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迅速降低,高空中的水蒸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或液化为小水珠,小冰晶在下降过程中遇到暖空气熔化为小水珠,最后小水珠聚集变大落到地面上形成雨。

24.见解析
(1)电冰箱是利用制冷剂在冰箱内汽化吸热,在冰箱外液化放热的原理工作的.电冰箱利用了致冷剂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冷冻室里的“热”,搬运到了冰箱的外面.制冷剂是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工作时电动压缩机使制冷剂蒸气压缩并把它压入冰箱外的冷凝器管里,在这里蒸气变成液体并放热,这些热被周围的空气带走.冷凝器里的液态制冷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里,在这里迅速汽化吸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生成的蒸气又被压缩机抽走,压入冷凝器,再液化并把冰箱内带来的热放出.制冷剂这样循环流动,冰箱冷冻室里就可以保持相当低的温度;
(2)上述冰箱使用的制冷剂是氟利昂的替代品R134a,R134a不会破坏臭氧层;
(3)当冰箱工作时,制冷剂在冰箱外面的冷凝器里液化,液化放热,使冰箱背面即冷凝器的位置发热.当冰箱内的温度降低到一定的温度,冰箱将停止工作.此时冰箱背面不热.入夏后,室内气温升高,冰箱向外放热的时间会变长,所以感觉更热.因此小明的怀疑没有道理.
25.闷热的夏天,向地面撒水,这些水会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相对温度较低的人体会液化放热,所以刚撒上水时并不凉爽,甚至感觉更闷热;而过一会儿,附着在人体的小水滴汽化吸热,同时地面上的水蒸发吸热,能够降低周围温度,所以我们感到凉爽。

【解析】
闷热的夏天,向地面撒水,这些水会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相对温度较低的人体会液化放热,所以刚撒上水时并不凉爽,甚至感觉更闷热;而过一会儿,附着在人体的小水滴汽化吸热,同时地面上的水蒸发吸热,能够降低周围温度,所以我们感到凉爽。

26.水蒸气遇到冷的镜面发生液化现象水蒸气遇到冷的镜面发生液化现象将镜面放到火上烤一烤用干毛巾将水擦干
(1)冬日的早晨,镜子的温度比较低,呼出的热气碰到镜面,即水蒸气遇到冷的镜面发生液化现象,所以小刚会发现镜面上有无数非常细小的水珠;
(2)镜子不能照人,是由于其镜面有小水珠,使照在它表面的光发生折射、反射,导致光路杂乱不能成像;
(3)要想恢复镜子照人,只要将镜面上的水珠消失即可,建议两种办法:①将镜面放到火上烤一烤;②用干毛巾将水擦干.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液化及液化现象,深入生活中的现象理解物态变化,以及平面镜成像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