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宝石显微镜下和田玉籽料的鉴别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研究】Academic Research
076Vol.187
我国玉器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商代殷墟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周代对于玉器的使用已经有明确的形制,等级制度也渐趋森严。

而在此之前的文明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齐家文化等均出土了大量的玉石制品。

通过对这些玉石的形制和产地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部分遗址的玉器原料并非来源于附近,玉料需要长距离的运输,这个过程就加强了各地的商业交流。

①部分学者推测在丝绸之路出现之前,我国已经出现了一条玉石之路,这条路的发展和延伸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②不同于珠宝学界对于玉石的定义,大部分考古学家倾向于将我国古代使用的玉器分为真玉和美石两大类,而和田玉就是最典型的真玉。


1 和田玉籽料的历史及现状
当前国家标准将所有透闪石-阳起石质的玉石都命名为软玉(和田玉)。

④根据这一标准,全世界和田玉产地有30多个。

我国的新疆和田、喀什、且末、若羌和青海格尔木、辽宁岫岩、河南栾川、广西大化、贵州罗甸、四川汶川、台湾花莲,以及俄罗斯贝加尔湖、美国西海岸、加拿大西海岸、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透闪石质玉石都被归类为和田玉。

不同于现代国家标准,我国传统中认为和田玉主要产于新疆的和田、喀什等地,西起塔什库尔干,东至于田县的广大区域,这也是被当前市场认可的和田玉的正宗产地。

根据产状不同,和田玉可以分为山料、山流水料、戈壁料和籽料四类。

山料为和田玉原生矿。

山流水料指的是原生和田玉矿脉破碎剥落,经短距离搬运磨圆而成,一般产于河流上游。

戈壁料类似于山流水,为和田玉原生矿冲入沙漠之中,后经流沙撞击打磨而成。

籽料则是指冰川融水携带和田玉原生矿进入河流中,经过河流长距离搬运、侵蚀残留下的卵圆形的玉料。

经分选侵蚀之后的籽料是和田玉中最致密、最坚硬的部分。

同等品质的玉料中,和田玉籽料的价格是山料价格的数倍甚至数十倍。

因价格悬殊,市场上充斥着经染色、滚圆的山料用以冒充籽料,甚至在新疆和田本地的市场上也有大量的仿籽料存在。

2 和田玉籽料的鉴别
当前大部分仿籽料使用青海或俄罗斯所产的和田玉山
料经滚圆、喷砂模仿毛孔、上色三个步骤来仿制。

新的国家标准并未对和田玉籽料的鉴别方法做出规定,和田玉籽料定名与和田玉籽料鉴定的问题是一个难题。

因此,总结出一套简便易行的鉴别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和田玉籽料的鉴别一般从表面皮色、毛孔和裂隙三个方面来进行鉴别,可以使用肉眼或10倍放大镜进行观察,最好使用高倍数显微镜观察表面特征,并结合和田玉结构及其他特征进行综合判断。

2.1 皮色
现有的研究表明,和田玉皮色是因籽料所在河水中
VR宝石显微镜下和田玉籽料的鉴别特征
史磊1 张厚斌2
(1.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51;2.瑞丽国际珠宝翡翠学校,云南…瑞丽…678600)
摘 要:和田玉籽料是一种名贵的雕刻材料,在我国古代被广泛用于礼器的制作。

但当前很多和田玉并不产于新疆和田,甚至有的采用染色等手段冒充和田玉籽料。

文章通过对宝石显微镜下和田玉籽料的毛孔、皮色和裂隙三个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了鉴别和田玉籽料的几条证据特征,希望对和田玉籽料鉴定有所帮助,并建议在进行珠宝玉石鉴定国家标准修订时加入相关内容表述。

关键词:和田玉籽料;玉石鉴定;皮色;凹坑【作者简介】史磊,硕士,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讲师,从事珠宝玉石鉴定教学与研究。

张厚斌,硕士,瑞丽国际珠宝翡翠学校校长,长期从事珠宝玉石鉴定、加工、营销的研究。

①李晶、高洁、童欣然等:《江苏溧阳软玉与良渚文化庄桥坟遗址出土软玉的特征对比研究》,《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10年第3期,第19-33页。

②杨伯达:《鬼玉考》,《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1期,第58-64页。

③肖梦龙:《长江中下游史前玉器概论》,《南方文物》,2005年第1期,第35-53页。

④《珠宝玉石鉴定(GB/T16553-2017)》。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077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8(下)铁、锰等有色杂质因部分河段流速变缓或pH酸碱度升高,渗入籽料表层沉淀所致。

这些致色矿物种类及含量多少的差异,导致和田玉籽料有不同的颜色。

①这种颜色放大观察可以发现天然的皮色有较明显的层次感,中间部位颜色较浓,边缘相对变淡,且中间部分可见水草花状分布的深色小点。

经放大观察,可见这种颜色都是沿着或深或浅的表面裂隙分布。

如果裂隙较深,将玉石沿着裂隙敲开,可以发现裂隙中的颜色已经渗入两边的玉石中,形成参差状分布的颜色,犹如一条蜈蚣,也被称为“蜈蚣纹”。

2.2 毛孔
目前和田玉毛孔的成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和田玉籽料在河流搬运过程中,因碰撞会留下大小不等的碰撞坑,放大检查发现与表面不齐,以坑形式存在。

②另一种则认为由于和田玉是镁质碳酸盐与中酸性岩浆岩交代变质而成,变质反应并不完全,在新形成的和田玉中仍有少量镁质碳酸盐的存在。

透闪石与这些残留的镁质碳酸盐抗风化
性质不一,容易形成差异风化,在经过pH酸碱度较高的酸性河水时很容易被侵蚀形成一个一个小坑,也即是毛孔。


通过对毛孔的观察发现,天然的和田玉籽料的毛孔大小不一,分布呈现较强的随机性。

坑底光滑程度与外部基本一致,入手感觉较为滑腻,整体呈现较柔和的油脂光泽,因此,只有在侧方向光反射的时候才能看清,如图1所示。

而仿籽料要人工做毛孔,坑中的光泽度与外部光泽度相差较大,坑底较粗糙,入手比较涩。

2.3 裂隙
绝大多数和田玉籽料会有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裂隙,较常见的如指甲纹、蜈蚣纹等。

裂隙处大部分会被河水中的铁锰沉积物充填或经氧化形成氧化面而呈现不同的颜色。

如颜色沿裂隙呈浸染状分布,即为所谓的蜈蚣纹。

另有一些较浅的裂隙呈现指甲状,也被称为“指甲纹”。

指甲纹中颜色常呈松花状、水草状分布,如图2所示。

仿和田玉籽料的裂纹可以是天然的,也可以是人工处理产生的,由于未经河水的长期浸泡,裂隙内干净无充填物,偶尔可见新鲜裂痕。

有些人工染色或充填的仿籽料通过放大镜观察,则可以看到裂隙内有染料的堆积,染料主要集中在裂缝口处,向内逐渐变浅,且看不到颜色的过渡。

3 结论
和田玉籽料鉴别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观察形态、光泽、皮色分布并结合放大检查综合进行判别,并不能仅根据某一点来妄下结论。

但籽料鉴别可以抓住以下几个特征要点进行综合判断:
①皮色。

颜色富有层次感,中间较浓,边缘较浅。

表皮可见松花纹、水草纹等,均为河水中铁锰矿物沁入的结果。

裂隙部位颜色沁入层次感更强,黄色沁色中可见深褐色的色点。

②毛孔。

毛孔深浅、大小不一,分布无规律,自然。

③裂隙。

裂隙较浅时可见如指甲一般呈弯曲状的裂隙。

裂隙因铁锰沉积物充填或经氧化形成氧化面呈现不同的颜色,颜色常沿裂隙呈浸染状分布。

考虑到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田玉籽料的鉴定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建议在新修订珠宝玉石鉴定和名称国家标准时,考虑引入这些成果,早日解决市场难题。


①李平、钱俊峰:《子料黄褐皮的成因研究》,《科技通报》,2011年第1期,第120-122页。

②谢平辉:《和田玉仔料与仿和田玉仔料的肉眼鉴识》,《云南地质》,2008年第1期,第74-77页。

③张勇、陆太进、邓平等:《新疆西昆仑地区和田玉子料的鉴定特征》,《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16年第5期,第7-14页。

图1 毛孔深浅、大小不一
图2 弯曲的裂隙,俗称“指甲纹”,裂隙铁锰矿
物沉淀致色,颜色有层次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