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秋人教版化学9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综合素质评价(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S—32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 小题,1~8 题每题 2 分,9~12 题每题
3 分,共28 分)
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制焦炭
B. 石油加热蒸馏出多种产品
C. 天然气生火做饭
D. 酸雨腐蚀大理石雕像
2.下列物质与空气充分混合后,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
A. 氮气
B. 煤粉
C. 汽油
D. 天然气
3. [2023·常德] 某学校到常德德山参观云锦棉纺厂,棉纺厂主要生
产棉纱等产品,你认为棉纺厂生产车间应张贴如图所示标志中的( )
4. 如图所示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一支熄灭的原因与另外三支不
同的是( )
5. 对下列词语的有关化学原理解释不合理的是( )
A. 火上浇油——隔绝空气
B. 风助火威——为燃料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
C. 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
D. 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6.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氢气是最理想的清洁能源
B. 使用乙醇汽油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C. 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能源
D. 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7. [2023·金昌] 了解防灾减灾知识有利于保护人民的
生命及财产安全。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加油站、煤粉厂等场所应严禁烟火
B. 生活中常用水来灭火,其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 一旦发生火灾,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火场并拨打火
警电话119
D. 森林发生火灾,可在大火蔓延路线前方砍掉一片树林设置隔离
带来灭火
8. [2023·恩施] 俗话说“人要实,火要虚”。
“火要虚”所蕴含的化
学道理是()
A. 燃烧需要可燃物
B.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就可以燃烧
C. 燃烧需要有氧气
D. 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充分
9. [2023·抚顺] 取一张光滑的厚纸,做成一个如图所示的纸锅,用
纸锅盛水在火上加热,纸锅里的水烧开了,纸锅却没有燃烧,其
主要原因是()
A. 纸的着火点变低
B. 水隔绝了氧气
C. 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D. 纸锅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太小
10. [2023·天津]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可以采用降低可燃物着火点的方法灭火
B. 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可用水
浇灭
C. 氢气是清洁、高能燃料,氢氧燃料电池可作为汽车的驱动电源
D. 做饭时,燃气灶火焰出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则需调小灶具
进风口
11. [2023·西安临潼区模拟]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
火点是260 ℃。
如图所示实验,三支试管里充满氮气,初始温度25 ℃,升温至60 ℃后,用注射器同时向②③试管中迅速注入足量氧气。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只有②中有燃烧现象
B. 由①②现象说明可燃物达到着火点未必燃烧
C. 若继续水浴升温,则③中一定会燃烧
D. 由该实验能总结出燃烧的条件
12. 某无色气体可能由H 2、CH 4、CO、CO 2中的几种组成。
将
该混合气体通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出现白色浑浊;将剩余气体导出,经干燥后点燃,罩在火焰上方的干冷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
该无色气体的组成不可能的是( )
A. H2、CO2
B. CO、CO2
C. H2、CH4、CO2
D. CH4、CO、CO2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 小题,共37 分)
13. (10 分)“践行绿色生活”旨在向社会传播“生活方式绿色化”的
理念。
(1) PM 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微米的颗粒物。
下列行
为不会形成PM 2.5 的是______ (填字母)。
A. 焚烧秸秆
B. 汽车尾气排放
C. 太阳能发电
(2) 随着全球能源使用的增长,化石能源日趋枯竭,环境污染也日
趋严重,科学家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
下列能源中,属于新能源的是______ (填字母)。
A. 天然气
B. 石油
C. 氢气
D. 煤
(3) 为从源头消除污染,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选择对环境影响小的
燃料。
随着科技发展,氢气将会成为主要能源之一,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请比较分析选用氢气作为能源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就是“零排放”。
一定条件下,二氧化
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生成下列物质。
其中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这种产物可能是______ (填字母)。
A.甲醇(CH 4O)
B.甲酸(CH 2O 2)
C. 乙醇(C 2H 6O)
D. 乙酸(C 2H 4O 2)
14. (9 分) [2023·龙东地区]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 届联合国大会
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为达成这一目标,一方面要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要尽量吸收不可避免的碳排放。
(1) 大气中的CO 2主要来自化石能源的燃烧,化石能源属于
______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 随着全球能源使用量的增加,化石能源日趋枯竭,在人们担心
化石能源将被耗尽的时候,科学家发现海底埋藏着大量可燃烧的“冰”——“可燃冰”,其中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
甲烷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3) 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总趋
势。
下列做法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______ (填字母)。
A. 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和“低碳”方向转型
B. 发展公共交通事业,提倡绿色出行
C. 退耕还林,大力植树造林
15. (10 分) [2023·大连] 火的使用是化学认识的开端,人类在长期
的观察、实践和探索中认识了火。
(1) 《庄子·外物篇》记载:“木与木相摩则燃”,其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语“火上浇油”是指在燃烧的木材上浇少量的油,火焰瞬间变大,木材燃烧更剧烈,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图1 是探究密闭装置中蜡烛(主要含碳、氢元素)熄灭影响因素
的一组对比实验(所用蜡烛及装置均相同),乙瓶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体积比为1∶4。
图 2 是利用氧气传感器测定的实验过程中甲瓶内氧气体积分数的变化曲线。
实验中观察到甲、乙两瓶中现象相同:蜡烛均先正常燃烧,而后同时慢慢熄灭。
① 1 中设计对比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除氧气体积分数的降低及上述探究因素外,再写出一条导致蜡烛
熄灭的可能因素及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根据上述实验及信息,推测乙瓶中蜡烛熄灭后,氧气与二氧化碳
最终的体积比约为______ (填字母)。
A. 1∶5
B. 1∶6
C. 1∶7
16. (8 分) [2023·长沙] 为解决温室效应加剧问题,科学家正在研究
如图所示的二氧化碳新的循环体系。
(1) 罐装液化石油气是经加压后压缩到钢瓶中
的,请你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使用汽油为燃料时,机动车尾气中可能含有的污染空气的物质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将36 g 水完全分解,最多能产生氢气的质量是______ g。
(4) 转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也能缓解温室效应,转化途径有自然界
转化和人为转化。
下列属于自然界转化的是______ (填字母)。
A. 光合作用
B. 海洋吸收
C. 工业利用
三、探究实验题(本题包括2 小题,共29 分)
17. (14 分)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常用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 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该仪器______ (填“能”或“不能”)
加热。
(2) 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__________________,若用E 装置收集氧气,则气体从导管口______ (填“a”或“b”)端通入。
(3) 将产生的氧气通入如图F 所示的烧杯中,可
观察到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4) 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
装置是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18. (15 分) [2024·淮阴模拟] 关于燃烧的探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某小组以“探究燃烧的奥秘”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认识燃烧
(1) 酒精(主要成分是C 2H 5OH)、煤(含硫)、天然气(主要成分CH 4)
是生活中常见的燃料,下列不属于三种燃料燃烧共有的现象是______ (填字母)。
A. 发光
B.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 放热
D. 产生使澄清
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写出酒精C 2H 5OH 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探究燃烧的条件及质量变化
(3)如图1 所示,该小组同学按下列实验步骤开展探究(图中锥形瓶的
容积为250 mL)。
步骤1:室温下,按图1 组装装置,装入药品,称量装置的总质量为m1 g。
步骤2:将锥形瓶浸入80 ℃的热水中,观察现象。
步骤3:取出装置,恢复至室温并擦干锥形瓶;打开弹簧夹K1和K2,从K1 处缓慢通入约50 mL 氧气,再关闭K1 和K2,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2 g。
步骤4:将锥形瓶再次浸入80 ℃的热水中,观察现象。
步骤5:取出装置,恢复至室温并擦干锥形瓶,称量装置的总质量为m3 g。
①通过上述实验,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②通过上述实验,能证明燃烧反应也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证据是
______。
【任务三】调控燃烧
(4) 家庭用煤经历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请说出这种变
化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 小题,共6 分)
19. (6 分)某发电厂改用燃烧清洁燃料发电,不仅一年节约燃煤
320 万吨,还大大减少了污染物SO2的排放。
煤的平均含硫量约为1%,假设煤中的硫元素经燃烧后全部转化为SO 2,试计算该发电厂每年可减少排放SO 2多少万吨?
答案
一、1.B 2.A 3.A 4.B 5.A 6.D 7.B 8.D
9. C 【点拨】用纸锅盛水在火上加热,锅里的水烧开了,纸锅
却没有燃烧,其主要原因是水蒸发吸热,导致温度低于纸的着
火点。
10.C
11.C 【点拨】②中白磷与O2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能燃烧,
①中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但只与N2接触,不能燃烧,A、
B、D 正确;水浴升温,③中红磷的温度不能达到着火点,
不能燃烧,C 错误。
12.B 【点拨】本题运用实验现象分析法解答。
由实验现象可知,
将气体通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出现白色浑浊,证明气体中
一定含有CO2;将剩余气体干燥后点燃,有水生成,证明气
体中至少含有H2和CH4中的一种,B 项的CO、CO2 中
不含氢元素,燃烧时没有水生成,错误。
二、13.(1) C (2) C
(3) 2H2+O22H2O;热值高,燃烧产物不污染环境,原料
来源丰富(4) B
14.(1) 不可再生(2) CH4+2O2CO2+2H2O (3) A、B、C
15.(1) 摩擦产生热量,使温度达到了木材的着火点;油吸热汽化,与
氧气的接触面积变大,燃烧更剧烈,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使更多未燃烧木材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发生了燃烧(或其他合理答案)
(2) ①探究甲中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是否是蜡烛熄灭的影
响因素②水蒸气是蜡烛熄灭的影响因素,因为蜡烛中含氢元素,燃烧有水生成(或其他合理答案) ③A
【点拨】(1)摩擦产生热量,使温度达到了木材的着火点,因此“木与木相摩则燃”;温度升高,油吸热汽化转化为蒸气,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变大,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使更多未燃烧木材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发生了燃烧,且燃烧更加剧烈,这就是成语“火上浇油”的原理。
(2)①蜡烛中含有碳、氢元素,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图1 中
设计对比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甲中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是否是蜡烛熄灭的影响因素。
②除氧气体积分数的降低及上述探究因素外,反应产生的水蒸气也可
能是蜡烛熄灭的影响因素。
③乙瓶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体积比为
1 ∶4,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0%,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80%。
根据图像可知,乙中反应后氧气的体积分数也应约为16.6%,则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83.4%,因此乙瓶中蜡烛熄灭后,氧气与二氧化碳最终的体积比约为16.6% ∶83.4% ≈1 ∶5。
16.(1) 分子间有间隔,加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2)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合理即可)
(3) 4 (4) A、B
三、17.(1) 集气瓶;不能
(2) 2KMnO4K2MnO4+MnO2+O2 ↑;A;b
(3) 与氧气接触
(4) B、D;Zn+H2SO4 ====ZnSO4+H2↑
三、18.(1) B (2) C2H5OH+3O22CO2+3H2O
(3)①步骤2 中白磷未燃烧,步骤 4 中白磷燃烧,产生白烟②m2
=m3
(4) 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
四、19. 解:设该发电厂每年可减少排放SO2 的质量为x。
S +O2SO2
32 64
320 万吨×1% x
32 64=320 万吨× 1%
x
x=6.4 万吨
答:该发电厂每年可减少排放SO2 6.4 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