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_稻纹枯菌侵染小麦的研究初报_高山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麦_稻纹枯菌侵染小麦的研究初报_高山松
表4 田间种子处理效果(1996年,承德)
处理方法调查总
株数
发病
株数
平均发病率
(%)
平均防效
(%)
0.5%高锰酸钾146320313.88b55.97
0.1%磷酸三钠110817415.70b50.19
50倍83增抗剂125114011.19a64.50 60℃温水61010417.05b45.91 CK122838731.52c—
3 讨论
关于玉米矮花叶病毒,一般认为是通过蚜虫传播的非持久性病毒病害,因此在生产上多采用防蚜措施来控制病害,但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措施收效甚微或无效,其原因就在于忽视了初侵染源——种子带毒问题。

由于蚜虫的试探取食习性,使我们无法及时、快速、彻底、有效地对其进行防除,但如果从种子方面采取措施,将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通过室内及田间试验,我们认为种子处理对于减轻玉米矮花叶病的流行危害具有一定的作用。

但要从根本上控制该病的为害,还需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特别是有关部门,应尽快采取对策,从玉米种子制种、繁种、调运和推广环节入手,加强种子普选、精选及检验,严格把关,将种子是否带毒作为玉米优良品种的一项主要评价指标,应用于科研生产。

使科研、管理、生产、推广协同作战,以便从根本上杜绝玉米矮花叶病在我国的流行为害。

4 参考文献
1 葛莘,张明厚.大豆花叶病毒种子传毒率测定方法的比较.病毒学
报,1986;2(1):65~73
2林肯恕.玉米矮花叶病抗性鉴定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89;22(1):57~61
3 孙怡,徐海燕,毕圻等.哈密瓜种子带毒率检测及带毒种子的热处理效果研究.植物病理学报,1985;15
(1):62~63
麦、稻纹枯菌侵染小麦的研究初报
高山松刘珍张希福冯之杰
(河南省新乡市植保植检站新乡453003)
摘要通过田间采集病株标本、室内人工接种、大田病情调查等方法,对小麦纹枯病菌
和水稻纹枯病菌侵染小麦作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小麦纹枯病菌是导致小麦纹枯病的优
势种,水稻纹枯病菌虽然可以侵染小麦,但致病力弱。

前茬为水稻或旱作物对小麦纹枯病
的发生没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纹枯菌纹枯病侵染小麦
A PRELIMIN ARY STUDY ON RHIZO CTONIA CEREALIS
AND R.SOLAN I INVADED WHEAT
Gao Sha nso ng Liu Zhen Zhang Xifu Feng Zhijie
(P PQ S o f X inxiang,Hena n,453003)
Abstract By th e methods o f field co llectio n o f disea sed plant,indo or a r tificially inocula-
tio n o f disea se and field inv estig tio n,a s to Rhizoctonia cerealis and R.solani inv aded
w hea t proceed prelimina ry study.
* 张希福同志现在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工作。

第一作者:高山松,男,1964年5月出生,高级农艺师,河南省新乡市植保植检站站长,地址,新乡市藏营西街137号。

收稿日期:1996—12—09
T he results sho w ed that th e dominant species caused wh
ea t sheath blig ht is R.cerealis.R.solani may in-v ade w heat by a rtificially inocula tio n,but with weakly.
Key words Rhizoctonia spp.sheath blight inv ade w heat
小麦纹枯病是小麦的常发性主要病害之一。

据报道,小麦纹枯病病原主要是小麦纹枯菌(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 V ander Hoev er),其次是水稻纹枯菌(立枯丝核菌R.solani Kǜhn)。

据刘荆等报道[1],在江苏淮阴地区,稻田连作和稻田回旱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稻田回旱小麦纹枯病明显减轻。

在沿黄河豫北地区,小麦、水稻均为主要栽培作物,两者常同地轮作,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前茬为水稻是否有关尚未见报道。

为此,笔者于1996年,在豫北沿黄地区对麦、稻纹枯病菌侵染小麦的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室内研究
1.1.1 菌株的分离鉴定。

从新乡县麦田、稻田中分别采集新发病、症状典型的小麦和水稻纹枯病株,按常规用水琼胶培养基(琼脂20g、水100ml)进行培养。

将分离出的类似小麦纹枯菌和水稻纹枯菌的菌株先进行培养,然后按培养菌株菌落特性、菌丝形态及鉴定小麦纹枯菌和水稻纹枯菌的指标鉴定菌种。

鉴定好菌株后,选标准菌株进行PD A扩繁,获取供试标准菌株。

1.1.2 接种。

将大田采来的土样装20盆,放入电烘箱内,在170℃条件下灭菌3h,然后播种豫麦21号和92A070两个小麦品种各10盆。

供试种子播前均采用温汤(45~50℃)浸种(3h)消毒和催芽处理。

在小麦露芽前将鉴定好的小麦、水稻纹枯菌标准菌株用灭菌的接种针挑碎,用水稀释,制成悬浮液,均匀喷洒在适量消毒土中搅匀制成菌土,撒在播麦的土壤表面进行接种。

播后20d,再将鉴定好的小麦、水稻纹枯菌标准菌株制成悬浮液均匀喷洒,再接种小麦植株。

每个品种接两种纹枯菌各4盆,对照2盆。

播种后,用凉开水作灌溉用水,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每天观察接种后的小麦发病情况。

试验在20~25℃条件下进行。

1.1.3 病情调查。

播种后20d,按4级标准调查病情(0级无病;1级麦苗基部叶鞘外有较小褐斑、叶片绿色;2级叶鞘上褐斑较大或病斑侵入叶鞘
内,基部叶片变黄;3级麦苗基部褐斑变腐烂,地上部2片以上叶片枯黄或全株坏死)。

播种后40d,按6级标准调查病情(0级无病;1级麦苗基部叶鞘有褐斑,但不侵入叶鞘内部;2级病斑侵入叶鞘内,但不足茎周的1/4;3级病斑侵茎1/4~1/2;4级病斑侵茎1/2~3/4;5级病斑侵茎3/4以上或全株枯死)。

1.2 田间调查1996年5月20日前后在新乡、原阳、获嘉、延津等县分别选旱地、稻茬麦田各50块,采用5点取样的方法,对小麦纹枯病的发生程度进行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水稻纹枯菌对小麦的致病性通过试验分析,结果表明(表1):播后20d小麦纹枯菌与水稻纹枯菌的致病结果差异不显著,播后40d差异显著。

这说明,两种病菌虽然都可以侵染小麦,但致病力有明显差异,小麦纹枯菌强于水稻纹枯菌,并且时间越长越明显。

据观察,由于水稻纹枯菌致病力弱,不能侵入茎秆,随着植株的生长,病情在感染叶鞘后不再扩展。

因此,由水稻纹枯菌感染的植株发病较轻。

表1 不同病菌对小麦的致病结果
(1996年,河南新乡)不同病菌
20d平均病指 40d平均病指
豫麦2192A070豫麦2192A070小麦纹枯菌33.829.840.030.2
水稻纹枯菌25.929.512.420.0 2.2 旱、稻茬与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关系从多点调查结果看(表2):旱田的小麦纹枯病病情指数稍高于稻茬,但差异不显著。

由此可见,小麦纹枯病发生的轻重与前茬是旱田或是稻田关系不大。

传统认为稻茬对小麦纹枯病发生有利的看法是不准确的。

表2 田间小麦纹枯病发病情况调查
(1996年,河南新乡)调查地点
旱茬稻茬
病株率(%)病指病株率(%)病指新乡县82.5023.7081.2021.40
原阳县89.1026.7087.4026.50
获嘉县91.1026.0190.5025.10
延津县80.1031.0483.2032.64
平均87.4526.8685.5726.41
3 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纹枯菌和水稻纹枯菌都能侵染小麦。

就致病力而言,小麦纹枯菌明显强于水稻纹枯菌,水稻纹枯菌可能存在对原寄主植物的适应性。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程度与前茬是旱田、稻田关系不大,这一结论与习惯上认为稻茬有利于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不同。

因此,在生产上开展对小麦纹枯病防治时,旱、稻茬口应同等对待。

本试验仅对小麦纹枯菌、水稻纹枯菌侵染小麦的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小麦纹枯菌、水稻纹枯菌侵染水稻的情况以及小麦纹枯菌与其它丝核菌、小麦纹枯菌与水稻纹枯菌复合侵染小麦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程度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4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麦类纹枯病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江苏农业科学,1993;专辑:17~34
2 陈延熙,唐文华,张敦华等.我国小麦纹枯病病原学的初步研究.植物保护学报,1986;13(1):39~43
3 颜思齐,吴帮承,唐显富等.禾谷类作物纹枯病研究I.水稻、玉米、小麦纹枯病和棉花立枯病四者之间的关系.植物病理学报,1984;14(1):25~32
病虫
测报水稻螟害白穗田间分布型及其抽样技术研究
李洪山陶红李宏阳
(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盐城224002)
摘要本文通过频次分布法、扩散型指数法、T aylo r指数法等多种方法综合分析模拟,测知水稻螟害白穗在田间呈嵌纹分布,可用负二项式或截尾负二项式显著模拟。

螟害白穗在田间一切密度下均呈聚集分布,其聚集程度随种群密度升高而增大。

螟害白穗在田间分布基本成分为个体群,理论适宜抽样大小为3×3=9(穴),田间正确的抽样方法是Z型抽样法,本文同时给出了不同密
度和精密度下的理论抽样数。

关键词水稻螟害白穗分布型抽样技术
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FORM OF THE RICE BORER W HITE HEAD
AND ITS SAMPLIN G TECHN IQUE
Li Ho ng sha n T ao Ho ng Li Ho ng yan
(Institute of Ag r.Sci.In the Coa sta l Ar ea,Yancheng J ia ng su,224002) Abstract In1994,g ene ral surv ey o f the rice bor er white head is applied in nine rice fields.By using the method o f frequeney distributio n a nd the o the r’s,the distributio n of the white head belongs to the v ein fo rm.It can be modeled by the neg ativ e bino mia l distributio n.The w hite heads rev eal the a ssemble dis-tributio n in ev ery bor er density.The ga thering str eng then by the increasing of the density.
Th e indiv idua lity g ro up is basic.And the appr opriate sa mple is nine rice stubbles(3*3).The cor-rect sample method is`Z’fo rm.The theo rt ical sample number is also r epo r ted in the paper.
Key words rice bo rer white head distributio n fo rm sampling technique
* 第一作者:李洪山,1965年11月出生,助研。

收稿日期:1996—12—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