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心灵的斗争 ——弹奏贝多芬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e小调 op.90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智与心灵的斗争 ——弹奏贝多芬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e小调 op.90)第一乐章有感
发表时间:2010-06-23T10:42:00.747Z 来源:《中外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供稿作者:李臻[导读] 通过对这首乐曲的学习和演奏可以使我们较为准确地掌握贝多芬晚期奏鸣曲中所固有的创作风格。

李臻北京市石景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一、创作背景
贝多芬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三十二奏鸣曲中我最喜爱的其中一首,在弹奏这首传世佳作时,让我深刻体会到乐曲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以及人性的思考。

这首奏鸣曲创作于 1814年,是贝多芬“后期奏鸣曲”中的一首作品,也是贝多芬所写的两乐章奏鸣曲的最后一首。

通过对这首乐曲的学习和演奏可以使我们较为准确地掌握贝多芬晚期奏鸣曲中所固有的创作风格。

使我们对贝多芬有更为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

我们可以看到贝多芬那热情的力量与顽强的意志丝毫没有减退,贝多芬那沉着的智慧及其感情仍然十分丰满和深刻。

在这一时期中,围绕在贝多芬思想生活四周的是战争、贫困、不安定、疾病..这一切耗费了贝多芬不少精力,严重的影响了他的情绪和工作能力,再加上猖獗的、反动沉重的政治空气,使贝多芬感到抑郁,而健康的恶化越发使他陷入绝望之中,对婚姻所作最后努力的失败也使他滋生了绝望性的孤独感。

在一些意外的荣誉和光辉的地位中,并不能动摇贝多芬对共和政体的信仰以及对民主主义的同情,他的内心深处开始向着更高、更深的世界,向着遥远的世界憧憬和探索。

二、乐曲分析
贝多芬第二十七首钢琴奏鸣曲( op90)在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占有重要地位,乐曲所表现复杂的感情和深刻的哲理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充分地反映了伟大作曲家炉火纯青的创作境界。

贝多芬不容许在自己的理想和现实之间有不可逾越的界限。

这首奏鸣曲不同于贝多芬著名的“五首奏鸣曲”那么壮丽、辉煌,而是通过作曲家内心的矛盾来体现更为深层的感情。

这首奏鸣曲描写了“理智与心灵的斗争”,表达了斗争与和平这两大矛盾的力,展露了理智同情感冲突的一种普遍存在的人情,可以看到贝多芬人情的力量与顽强的意志。

乐曲中始终贯穿着一种不稳定的因素,坚定与迂回乐段的感情对比尤为明显,表现出作曲家内心的不安,表达了贝多芬本人深刻的内心生活——精神和感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最后达到一种和解,以非常短的乐思构成重要的素材,自始至终洋溢着热情。

乐章的风格简洁、朴实,速度也富于伸缩性,其微妙性感觉已经清楚地显示出了贝多芬后期的式样。

我们在弹奏时应注意把握这一特点。

乐曲的结构有相当独特的奏鸣曲式,显示出有机的整体性,整个乐章都是由规模细小和规模巨大的感情对比组成的,要注意力量的对比。

第一乐章:充满活力的快板,始终充满感情与表情的(Convivacita e sempre consentimento edespnessione)e小调 3/4拍子奏鸣曲式。

1.呈示部
(1)主要主题( 1~24)
主要主题有 8小节的乐句组成,是一首温和沉着的歌谣曲,它的性质是安静的言语音调。

主要主题的第一部分( 1~8)演奏时应注意弱起小节,主要主体是三部分的综合乐段。

第一部分应注意每拍的第一个音要加强,体现 f与 p的交替形式,要表现陈述的性质,注意每个句子都要有收束感。

动机的反复与对比应做的明显,体现作者细腻的感情,作者在不同音区奏出同一动机,形成丰富的和声效果,体现出交响乐队的感觉。

主要主题的第二部分(9~16),注意每个动机仍是以弱拍起,形成统一的线条,要很好的把连线表现出来。

这条柔和的旋律宛如乐队中长笛的独奏,在演奏中注意音乐音色的控制,由 pp收束。

(见谱例 1)
(2)副主题( 55~68)
副主题具有热情、激昂的性质。

前半部分很安静,后半部分则唱出悲切的歌曲。

右手注意旋律的走向,左手低音声部的十度和弦可以用它来做延留低音,但千万不能弹成琶音,右手的把度旋律节奏要十分准确。

我们可以认为副主题是呈示中的高潮部分,连接部的和弦要弹得整齐有力、响亮。

结束主题是重复乐句,左手是 f的性质,这里开始了力量的爆发,有坚定的感觉。

我很喜欢它旋律的坚定,刚强与柔弱哀求的对比。

这一段在弹奏时和弦要丰满,但决不能敲拍,不管是刚强的大和弦还是柔弱的双音,都必须强调它的旋律音线条决不能孤立的弹奏和弦,内心必须与它一同歌唱。

副主题在热情中蕴涵着悲切,如歌如泣,深深打动了我,只有从心里与它同呼吸,同歌唱。

再弹奏八度旋律时也才能绝对贴键,决不敲打,要用手腕来搬动位置。

左手十度的分解和弦伴奏曾被钢琴家称为“世界上最难的技术”,一定要准确,这对新手来说是一难题,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弹奏方法,坚持刻苦练习,才能胜任,在练习过程中,对自己是一种意志的锻炼,我感到庆幸的是,我经过反复练习掌握了它,这不仅提高了我的技巧,也磨练了我的意志。

(见谱例 2)
2.展开部
展开部以主要主题材料为基础,通过大小调的交替,音区的音型更换,歌唱出感情深奥的音乐,发展了感情斗争的画面。

这部分的开始是 pp,多次重复呈示部的主和弦,中间声部的八分音符是主题材料的发展。

注意弹奏时有一种空虚、孤独的感觉。

随着感情的逐渐加强, sf达到最高点( 120小节),左手的伴奏应该平稳、深沉些。

接着到达 C大调属和弦,左右手的交替弹奏军事短音奏法,相互呼应,音乐节奏应逐渐丰富起来,伴音节弹得十分有致,注意音色的控制。

3.再现部
再现部根据主要主题做成的简洁尾声,以其奇妙的色彩感,以其简练的手法,优美而充满诗意地结束,注意力度的控制。

似乎是一段悲叹般的语言,一种诗意抒情,注意每个层次的对比。

总之,这一乐章较好的采用了“歌曲式快板”,尽量避免了激烈的对比,也应该授予贝多芬最高创作成就的写照,其形象的感召力和不寻常的演进是跃然纸上的尖锐的心理描写,也是十分出色的直接表达感情的人生音调,是丰富多采的,是十分美妙的,是一首超俗而绮丽的音乐。

乐曲的第二乐章与第一乐章不同的是没有尖锐的对比,主要是安静、清新、愉快的感情,乐章的民歌性音调是明朗的、田园的,音乐的对比有浪漫主义音乐气息。

三、创作手法意义及地位
贝多芬在创作这首奏鸣曲时,在创作手法上进行了创新,也是他创作的旺盛时期,展现了他多姿多彩的风格和形式,出现了富于独创性的乐段,与他前期的作品形成对比:①主题内部的冲突代替了对立主题之间的戏剧性冲突:抒情性的、沉思的性格代替了英雄性的富于行动性的性格。

②在形式结构方面,复调因素的变奏的原则占了主要的地位。

贝多芬通过奏鸣曲的创作、巩固、发展了古典的奏鸣曲式,他自己又在这个基础上力求探索更新的形式。

它的旋律质朴简洁,动机似的旋律,赋予紧张的冲击力,节奏鲜明突出,破坏旋律的切分节奏和重音,是其形成紧张性、冲突性的重要手段。

(见谱例 3)
其中最重要的是把辩证思维的原则贯彻到奏鸣曲的形式中,从而丰富和提高了器乐体裁的社会意义,同时也发展了器乐这种标题性的原则,与他“后五首奏鸣曲”又有不同之处,并没有那么鲜明的冲突性,给后来十九世纪欧洲的音乐发展一种很大的影响。

贝多芬创作了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成为每个钢琴演奏者的必弹曲目,它的巨大价值在于发展和提高了现代钢琴音乐的表现力,使作品超越了时代成为人类宝贵文化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贝多芬的音乐反映了世界,是一个伟大的人物对世界的看法,他的音乐向我们介绍了一个世界概念,也是既充满着热烈、深沉的感情,又为理智所支配;它既使人有所感触,又使人沉思默想。

他的音乐不只是作者思考过程的产物,在他的作品中凝聚着理想,塑造了他的全部思想历程。

在这首奏鸣曲中处处流露出这位巨匠内心世界的汹涌澎湃的感情与那质朴旋律的反差。

使我在弹奏此曲时,除了惊叹他高超的技巧,严谨的创作风格,更深刻体会到乐曲中蕴含的丰富哲理。

在弹奏中要朴素、质朴、简洁、不要矫揉造作,要把自己的情感与表现方式以及自己的修养提高一个层次,更内在更深刻。

我们在学习和演奏这首奏鸣曲时,应重点抓住对贝多芬内心的描写来把握这首乐曲。

参考文献
1 张洪岛.欧洲音乐史[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5
2 宋莉莉 .西方音乐简史与欣赏[ 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
3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 .音乐研究文选[ 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