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莎士比亚与《罗密欧与朱丽叶》
学习目标
1.理解作品中蕴含的人文主义理想;
2.揣摩语言,把握人物性格;
3.初步领略本剧的悲剧美。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大戏剧家、诗人。

他幼年时就对戏剧产生了兴趣,他曾进过文法学校,接触到古代罗马的诗歌和戏剧。

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曾在剧院里打杂,为看戏的绅士们看管马匹,后来才登台演戏。

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可分三个时期。

早期(1590-1600),是他学习、继承并取得初步成就时期,一般称为历史剧、喜剧时期。

主要作品有喜剧《仲夏之梦》《威尼斯商人》,历史剧《亨利五世》等,悲剧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中期(1601-1607),是他创作的鼎盛时期,一般称为悲剧时期。

这时正值英国社会从表面繁荣进入社会动乱的转折时期,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使作者悲观失望,因此作品的基调悲愤、阴郁。

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

即《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后期(1608-1612),可称为传奇剧时期。

这一时期莎士比亚蛰居乡间,从事传奇剧的写作。

在这些作品里,对现实的黑暗还有所揭露,但不再是抗议、批判的态度,而是和解、宽容的态度。

主要作品有《暴风雨》,被称为“诗的遗嘱”。

剧本产生的社会背景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它是根据意大利民间故事写成的一部悲剧。

当时正是先在意大利产生,然后在欧洲其他许多国家相继发展起来的一次中世纪后期的思想文化运动,即文艺复兴运动。

这个时期是欧洲封建社会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母体内孕育的时期,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其主要内容:第一用人性反对神权;第二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第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其中个性解放是针对封建社会宣扬的禁欲主义,要求劳动人民克制欲望、放弃斗争、放弃现实的幸福而提出的,它肯定现世生活,认为现世幸福高于一切,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自由和个人幸福。

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主要是宣扬这种人文主义思想,《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一部具有反封建意识的爱情悲剧。

字词汇总
创.痕(chuāng )妒.忌(dù)惨.白(cǎn )瞻.望(zhān )玫瑰.(guī )
墙垣.(yuán )矜.持(jīn)仓促.(cù)浩淼.(miǎo)乳媪.(ǎo )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剧本通过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深刻地体现了它的社会意义,即鲜明的反封建倾向。

莎士比亚把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个人文主义思想的封建贵族青年的爱情故事写成悲剧,而且明确地把悲剧的根源归咎于陈旧的封建意识,巧妙地把爱情题材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中世纪衰朽而野蛮的伦理观念,指向现实的封建势力。

理清结构
全文分成这样四个情节:
开端
13世纪,意大利维洛那城的凯普莱特家族和蒙太古家族有世仇,他们之间常常发生流血事件。

一天,凯普莱特家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蒙太古的儿子罗密欧在朋友怂恿下,戴上假面具去参加。

舞会上,他与凯普莱特美丽的女儿朱丽叶一见钟情。

舞会结束后,罗密欧偷偷跳进凯普莱特家的花园,想再看看朱丽叶。

朱丽叶此时正好站在窗前,喃喃自语,表达对罗密欧的爱恋之情。

罗密欧十分激动,也向心上人倾吐衷肠。

俩人相约:“相爱了,就要信守。


课本节选的第二幕第二场,是全剧开端中最甜蜜的“月夜幽会”。

矛盾冲突
(1)结婚当天,罗密欧杀死了朱丽叶的表兄,两个家族矛盾激化。

第二天,罗密欧把二人的感情告诉了修道院的劳伦斯长老。

劳伦斯长老认为这是化解两家宿怨的机会,于是下午就替二人主持了秘密婚礼。

可是,秘密婚礼刚结束,罗密欧和朋友在大街上与朱丽叶的表哥提伯尔特不期而遇,由于提伯尔特挑衅,双方发生冲突,罗密欧的朋友被提伯尔特刺死。

罗密欧忍无可忍,也拔剑刺死了提伯尔特。

两家的仇恨迅速激化,罗密欧遭到放逐。

课本节选的第三幕第二场,就发生在秘密婚礼当天傍晚,罗密欧杀死了提伯尔特之后,浑然不知的朱丽叶正幸福地等待夜幕降临,没想到乳母带来的却是不幸的消息。

(2)罗密欧被放逐,凯普莱特逼迫朱丽叶与帕里斯伯爵结婚。

罗密欧走后不久,凯普莱特就逼迫朱丽叶与帕里斯伯爵结婚。

朱丽叶焦急万分,请求劳伦斯长老帮助。

长老急中生智,一面让朱丽叶在婚前的夜晚服下假死药,一面派人送信给罗密欧,让他赶回来带朱丽叶远走高飞。

(3)朱丽叶假死,而罗密欧误以为真。

朱丽叶这边依计行事,在婚礼的头天晚上服了假死药,第二天的婚礼变成葬礼。

可是那边的罗密欧在神父的送信人到达之前就得到了朱丽叶的死讯,他悲痛欲绝,卖了毒药,匆匆回到维洛那城,与送信人擦肩而过。

高潮
罗密欧在半夜来到朱丽叶的墓穴旁,杀死了阻拦他的帕里斯伯爵。

罗密欧掘开墓穴,吻了朱丽叶之后,就掏出毒药一饮而尽,倒在朱丽叶身旁。

朱丽叶苏醒过来,见到身边死去的罗密欧,万分悲痛,她拔出罗密欧的匕首刺进自己的胸膛,倒在罗密欧身上死去。

结局
罗密欧的母亲,因儿子被放逐而过度悲伤,死在一对恋人殉情的前夜。

罗密欧的父亲和朱丽叶的父母都来到了墓地,神父向他们讲述了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

家族的世仇,葬送了这对年轻恋人的生命。

这血的教训和亲王的严正指责,使得两家终于决定和解,并在城中为罗密欧和朱丽叶各铸一座金像。

把握重点
该剧主要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剧中的女主人公朱丽叶是一位名门闺秀。

她热爱生活,天真纯洁,在同罗密欧相爱之前是一个循规蹈矩、惟命是从的贤淑少女,她爱上罗密欧后,爱情灼热的火焰在她身上立刻变成一股不可遏止的力量。

她变得大胆起来了,再也不是俯首帖耳,唯父母之命是听的闺秀了。

月夜中,她自言自语,道出了对罗密欧的爱慕与思念,当心上人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她抛弃了少女的矜持,勇敢地冲破封建束缚,彻底抛弃了封建家族观念,大胆地表白了自己的爱情,显示了她是一个坚定果断的体现了时代精神的资产阶级新女性。

罗密欧也是一个具有人文主义生活理想的新时代的青年,为了追求个人幸福生活。

他敢
于挣脱封建伦理观念的束缚。

他出生于名门贵族,热爱生活,有理想,为了纯洁的爱情。

他敢于反抗封建制度,视死如归,虽赴汤蹈火在所不惜,显示了人文主义者为追求幸福生活,实现生活理想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如何理解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表白?
【明确】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出自名门贵族,他们的身上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思想的烙印。

但当他们相爱后,立刻有了一股无穷的力量,敢于冒着极大的危险而偷偷相会,这次相会是偶然的。

但从感情发展的趋势看,又是必然的。

当这对相爱的人见面之后,罗密欧与朱丽叶再也顾不上封建势力和封建伦理观念,他们大胆追求爱情,向对方互诉衷情。

他们的表白是热烈而真挚的,是纯真而果敢的。

这正体现了他们追求幸福,向往美好未来的人文主义思想。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揭示了剧本怎样的矛盾冲突?
【明确】罗密欧与朱丽叶本是一对有情人,但受封建家族世仇的影响,最终却不能成为眷属而双双殉情,成为悲剧。

他们的悲剧,强烈地控诉了封建伦理观念的罪恶,批判了陈旧腐朽的封建意识,表现了当时英国社会封建和反封建两种社会力量的矛盾斗争。

结合对人文主义的介绍,思考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所蕴含的人文主义思想。

【明确】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一种思想体系。

人文主义反对一切以神为本的旧观念,宣传人是宇宙的主宰,用“人权”与“神权”相对抗;反对封建思想,提倡个性解放,颂扬尘世的欢乐和幸福,赞美爱情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罗密欧与朱丽叶冲破世仇恩怨,追求真正的爱情;反抗封建制家族观,秘密举行婚礼,为爱而双双殉情;两个结怨很深的家族的握手言和等都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在该剧的结尾处,罗密欧说愿意做朱丽叶用丝线牵拉的鸟儿。

该怎样理解?
【明确】罗密欧敢于冒着极大的危险去见朱丽叶,足见他对朱丽叶的爱慕之切和思念之深,在罗密欧的心目中,朱丽叶的美丽是无与伦比的。

处于情感高峰上的恋人都心甘情愿地失去自我,把自己完全地融进对方的身体和灵魂里去。

这种融会不是自由的丧失,而是获得最大的自由。

作者为什么在结尾安排了结怨多年的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个家族和好呢?
【明确】《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中的一部悲剧,但无论主题思想还是艺术风格,都和这一时期的喜剧接近。

这是一部具有反封建意识的爱情悲剧,由于双方家族是世仇,两个青年无法结合,终于殉情。

两个原本武斗不断的家庭,在各自失去了心爱的儿女,得到了复仇的最惨痛的结果后,两个家族却没有再像过去那样发生大规模的械斗,而是显得非常冷静。

亲王适时地劝导后,凯普莱特说:“啊,蒙太古大哥!把你的手给我。

这就是你给我女儿的一份聘礼。

”看来凯普莱特是深切地体会到了这血的代价。

蒙太古也说道:“但是我可以给你更多的。

我要用纯金替她铸一座像,只要维洛那一天不改变它的名称,任何塑像都不会比忠贞的朱丽叶那一座更为卓越。

”两家的握手言和说明,第一,年轻的一代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举动已冲破了封建势力的束缚且取得了胜利;第二,这一结果象征了人文主义理想与封建思想的较量中取得了胜利。

如何理解该剧的语言特点?
【明确】《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诗剧。

节选部分较好地体现了莎士比亚戏剧诗化、散文化的语言特点。

剧中的人物对话,语言简明、形象、生动,音韵和谐,是诗的语言,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如文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太阳”“大海”“鲜花”等比喻朱丽叶,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来说,既显得生动,又富有意蕴。

再如文中朱丽叶与罗密欧的爱情表白,热情洋溢,音韵和谐,犹如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而罗密欧在临别时对朱丽叶的祝福简直就是一首抒情诗了。

小结:学习莎士比亚的剧本,应首先了解莎士比亚的创作特色。

他笔下的悲剧人物具有
鲜明的个性,他的戏剧以语言丰富著称,有人说他的用词是“千古独步”。

另外莎士比亚戏剧的重要特点是各种戏剧因素的有机结合。

在莎剧中“崇高和卑贱、恐怖和滑稽、豪迈和诙谐、离奇和古怪混合在一起”。

在他的一些喜剧中有悲剧的成分,而在他的一些悲剧中又有喜剧的因素,特别是他的早期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一个典型。

知识迁移
阅读罗密欧出场后与鲍尔萨泽的一段对话,回答提出的问题
(罗密欧及鲍尔萨泽持火炬铁锄等上)
罗密欧把那锄头跟铁钳给我。

且慢,拿着这封信,等天一亮,你就把它送给我的父亲。

把火把给我。

听好我的吩咐,无论你听见什么瞧见什么,都远远地站着不许动,免得妨碍我..................................
的事情;要是动一动,我就要你的命。

.................我所以要跑下这个坟墓里去,一部分的原因是要探望
我的爱人,可是主要的理由却是从她的手指上取下一个宝贵的指环,因为我有一个很重要的用途。

所以你赶快给我走开吧;……我现在的心境非常狂野,比饿虎或是咆哮的怒海都要凶猛无情,你可不要惹我性起。

鲍尔萨泽少爷,我走就是了,决不来打扰您。

罗密欧这才像个朋友。

这些钱你拿去,愿你一生幸福。

再会,好朋友。

1.加红的句子所表现出来的语气是()
A.祈求
B.陈述
C.命令
D.命令中夹有恐吓
2.罗密欧的这段话,突出地表现爱人死亡给自己带来的________和由此而引起的________、
________的心理。

3.根据“我现在的心境非常狂野,比饿虎或是咆哮的怒海都要凶猛无情,你可不要惹我性起”
这段自白,可推测出罗密欧本来的性格应该是________的。

4.从上文推敲,可以认为罗密欧已作好了________的准备。

参考答案
1.D
2.巨大的悲痛激动暴怒
3.温和
4.殉情
拓展阅读
佳作共欣赏异趣相与析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孔雀东南飞》之比较
(一)、相同点:
1、内容性质相同,都是爱情悲剧。

2、故事结局相同,都以青年恋人双双殉情为代价换来两家的悔悟与和好。

3、表现手法相同,都运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所创设的背景和环境具有典型的时代特点,但主人公的爱情故事
却充满了鲜明的理想色彩;尽管主人公的结局是悲剧,但封建贵族之间的世仇却从此消除,爱情的理想也仍然得胜。

《孔雀东南飞》诗主体上以浓烈的现实主义叙述了封建家长制对主人公的迫害,但最后一段写两家合葬,墓上桐柏交荫,鸳鸯双飞,象征两人的爱情永久不渝,也反映了人们争取爱情婚姻自由的必胜信念。

因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在两部作品中都浑然融为一体。

4、主题思想相同,都通过青年爱人的死来抨击封建家长的专制和封建婚姻包办制度,抒发了人们对自由爱情婚姻的热烈追求,表达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二)、不同点:
1、作品样式不同。

《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是一出五幕话剧,而《孔雀东南飞》诗是一首五言乐府民歌。

2、悲剧过程不同。

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虽然都双双殉情而死,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是因误会而产生的,因此其命运是偶然的而不是悲剧性的;而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死则是必然的,在强大的封建势力压迫下,他们的自由爱情没有存在的可能性,因此,《孔雀东南飞》诗更具有悲剧性。

3、塑造的人物性格不同。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新思想的代表,处处充满了青春和活力。

为了追求自由爱情,他们敢于不顾家族的世仇,敢于大胆违抗父命私自结合,虽然因偶然的失误而走向死亡,但他们身上始终洋溢着新时代热烈的理想气息。

刘兰芝和焦仲卿身上虽然也有反抗精神,但这种反抗是消极的,带给读者的除了渺茫的希望外,更多是悲愤和痛惜。

4、反映的社会背景不同。

《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的故事发生在欧洲文艺复兴前夕,那时,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崛起,但封建势力仍然固守着统治地位,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追求个人的自由爱情与封建家族发生的冲突,即反映了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矛盾。

《孔雀东南飞》诗的故事发生在中国汉代,那时中国封建社会已臻于成熟,封建制度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焦刘二人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封建势力的强大,刘兰芝的不幸具有社会普遍性,体现了当时社会里千百万被压迫妇女的共同遭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