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那棵榆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阳台
·59·
在老家的院子里,有一棵榆树,长得高大挺拔,枝繁叶茂。
提起这棵榆树,还要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父亲从后街爷爷的老宅搬到西街自己盖的新居。
当时院子里一无所有,于是,父亲从本家石胖大伯家移栽过来一棵榆树。
那年我才七岁。
在父亲的辛勤浇灌下,这棵树不仅成活了,而且还长得很旺盛。
春天,艳阳高照,大地回暖。
一场东风,一场小雨,榆树那光秃秃的树枝上便密密麻麻长出了许多小墨点儿,不久,便长出了嫩芽。
我跟左邻右舍的小伙伴们在树下捉虫子,看蚂蚁,挖土坑。
我们一天天疯玩,榆树一天天变绿。
最令我眼馋的是树上那一串一串铜钱大的榆钱钱:浅绿色,一片一片整齐地排列在一起,像一朵朵绿牡丹般诱人!趁父亲不在,我上去用手一捋一把,塞在嘴里,香喷喷,甜盈盈,真是太好吃了。
要知道那个年代生产队分的口粮总是不够吃,一到开春很多人家便断了口粮,以至于把醋糟、谷糠等都磨成面吃了,这些东西实在令人难以下咽。
◆石奇科
老家的那棵榆树
2023年 第7期
成熟的榆叶不像杨树叶那样肥大,也没有柳树叶那么细长,只拇指那样大小,但绿得晶莹,绿得可爱。
摘一片细看,上面有许多深纹,既美观又给人一种厚重、大方之感。
榆叶生性光滑,母亲在中午蒸高粱面鱼鱼时,总是到榆树上摘一些榆叶,辅以辣椒和各种佐料,做成榆叶汤,每人半碗,不论高粱面有多红,有多粗涩,在蘸了榆叶汤后,在榆叶的伴随下,都能光滑地进入喉咙,大小人都吃得津津有味。
夏天,随着树的不断长大,给院子里留下一片阴凉。
我们一家人常常坐着小板凳在树下吃饭、乘凉,听树上小鸟啁啾,觉脸颊凉风习习,一家人其乐融融。
最热的季节,我和哥干脆在树下支起门板,睡在上面看书、吹琴、数星星,好不惬意!
每年,父亲都要通一次树,将多余的枝条砍去。
一方面是为了让树长得更直,另一方面砍下的树枝还有用。
因为榆树浑身都是宝,除了榆钱、榆叶可以食用外,榆皮面也是当时农村的上等佳肴。
将榆树枝上的皮剥下,去掉外面那层糙皮,晒干,磨成面,即可食用。
一升高粱面只需掺入一把榆皮面,便可像白面那样擀面条,捻圪陀,包饺子,达到粗粮细做、改善生活的目的。
这是利用了榆皮面很精的特点,榆树皮中含有大量的植物黏液,在水中形成比较强大的“食物胶”,类似小麦面粉中的谷胶蛋白,使高粱面具有了小麦面粉的功能。
因此在白面奇缺的那个年代,榆皮面的价格不知要比高粱面贵几倍。
一到农闲季节,街上不时会传来“卖榆皮面来”的吆喝声。
榆木是一种密度高、韧性强的树木,耐压,耐磨,不易折断。
我家先前担水的扁担是柳木做的,用了不到一年就压断了。
后来,用了榆木的就再也没有坏过。
榆木板材是做家具的上好原料,有钱人家都用它割平柜、立柜和写字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物质生活极为贫乏,老百姓的温饱问题还一时难以解决,多亏了这棵榆树,帮我们家度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使全家六口人能够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地活了下来。
全家人对它都很有感情。
几次有人上门要买我家这棵榆树,无论给多少钱,父亲都不肯卖。
改革开放后,我考上了大学,离开了生我养我的故乡。
毕业后分配到县城工作。
0000年学校集资盖房,我也买了一套。
我把这个喜讯告诉了家里,没想到父亲竟然把家中的榆树锯倒,解下板材给我送了过来,让我用它装潢新家。
就这样伴随了我家近四十年的这棵榆树,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把它的一生、它的一切都奉献给了我家。
如今,回到老家的院子,再也看不到那棵榆树了,但是在梦中我却常常见到它。
是它,带给我童年无限的欢乐;是它,帮助我家度过生活的难关;是它,给了我坚忍不拔的毅力;是它,成全了我现在的幸福生活。
老家的那棵榆树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无法抹去。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