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礼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和利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仁”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礼”则是做人的规范,明确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和责任,该干什,不该干什么,该怎么做又应怎做。

这两者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

孔子对仁进行了第一步解释,他说:“仁者爱人。

”又说:“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欤?”说明仁是建立在家庭血缘基础上的泛爱众的思想。

除了泛爱众以外,孔子还进一步对仁进行了解释。

孔子对他的弟子曾解释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即作为一个合乎仁的人,应该能够做到推己及人,而材料中,滕先生发现有人摔倒后,便下车扶起受伤者,这是仁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

而受伤者被帮助后,不心存感激反而讹诈滕先生称自己是被他撞倒。

这是不合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的,因为不会有人希望自己被讹诈,这是不仁,是应该被制止的行为。

滕先生本来是仁义之举,却遭到了受伤者的不仁,仁的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阻碍,从字面上也不难发现,“仁”字可分为一“人”一“二”,即仁是多个人的事情,只有大家都能做到“仁”,才能真正的实现“仁”。

伤者的行为不仅不仁,更是无礼。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在这里孔子提出了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

礼之用,和为贵。

“礼”既包括外面所表现出的敬,又包括内心所有的和,外敬内和,知敬能和,就必然有让。

在这一点和“仁”有些相似,“仁”是多个人的事情,而“礼”也同样要双方共同来完成。

像伤者这样有礼无让,那还叫礼吗?
警方虽证实了滕先生的清白,但是伤者妻子及其子女并没有道歉之意,面对这样的不仁无礼者,滕先生没有将此事不了了之,因为仁不是忍,“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要求的仁是爱憎分明的,所以面对伤者的行为,滕先生将其告上法庭的行为不仅是维护自身的权益,更是维护了“仁”。

而滕先生也并没有发怒,反而采用了极其合乎“礼”的手段维护了自身的权益。

他决定起诉伤者一方,要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1元并登报道歉。

这种做法似乎恨不能让人理解,但是孔子对礼有过这样的解释:“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即好的品质如果“无礼”也会变坏,所以滕先生没有被愤怒冲昏头脑,用合乎“礼”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更是凸显了伤者的无礼。

“克己复礼”是孔子对“礼”的又一重解释,即克制自己的欲望,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言语行动都合乎礼仪规范。

伤者不能克制自身欲望,为一己私利,讹诈他人,是非君子的,是一种小人行为。

所以君子是需要用礼来加以约束的,也就是“约之以礼”。

那如何“约之以礼“呢?孔子进而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四个“非礼勿“,并不是说只在社会礼俗中循规蹈矩,而是于约束之中见心的自由,于恭敬辞让之中见心的高明,将自己的心充斥于天地,与天地相通,“天下归仁焉”。

由此可见,“仁”“礼”相辅相成,“仁”是内在诉求,需要“礼”在外的配合。

作为个人修身,君子当以仁位追求;作为社会管理,则要以立为规范,这样谁会才会有序,才会和合。

有“礼”的社会才有秩序,才会和谐。

而仁礼相辅相成,是我们每个人的事,只有每个人都能够做到仁和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