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
作者:巩昊阳
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11期
【摘要】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是黑龙江省大庆市辖区内保留的比较完整的淡水沼泽生态系统。
湿地具有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优势条件,在符合当前旅游发展需求趋势及政策导向的形势下,拥有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巨大潜能。
然而湿地在保护和开发方面尚未成熟,本文对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期为打造独具大庆特色的湿地生态旅游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
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大庆市龙凤区境内东南部,是一处位于城区中的湿地,距离市中心仅8km。
总面积5050.39公顷。
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是目前为数不多的保存完整的芦苇沼泽湿地之一,作为科学研究对象和生态旅游资源兼具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然而湿地产业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缓解生态经济矛盾、开发湿地生态产业迫在眉睫。
1 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管理不善,环境污染破坏严重
大庆龙凤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处于多部门的共管状态,各部门职责不清,而且出现只顾及本部门利益,以牺牲资源为代价,求得眼前利益,而实行掠夺式的开发。
在进行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没有合理的游客容量和收费标准,超负荷游客数量;没有很好的控制旅游地的常住人口、建筑密度,个别地区出现了旅游项目设置不合理,大量修建人工设施,旅游垃圾的出现和排污设施建设不到位等现象,致使江河水质污染。
极大的影响了湿地生态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
第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强度过高
湿地旅游资源多位于生态敏感区,而且具有脆弱性特点,在开发中稍不留意就会导致旅游资源的破坏。
在没有科学、规范的规划设计下的旅游开发,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浪费更是在所难免。
更为甚者的是开发不当:在开发中,大兴土木,盲目地修建宾馆、饭店等服务设施和其它娱乐设施,不可避免地破坏周围的一些景物;生态系统结构遭到破坏,植物、动物产量明显减少,品质严重下降。
鱼类逐年减少,个体越来越小,严重威胁了水禽的食物来源。
由于湿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致使湿地动植物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许多生物因生存环境的破坏而
大量减少甚至濒临灭绝,生态平衡出现失调,进而引起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削弱了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
第三,资金不足引发的问题
丰富的湿地旅游资源无力开发和利用,造成旅游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盲目地铺摊子、上项目,设施不配套,旅游产品品味不高,缺乏吸引力,而导致旅游开发不能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许多急需开展的湿地保护工作尚未开展;已建的湿地保护区也由于经济制约等原因,管理工作仍处于较低水平,人员不足,素质不高,缺乏培训,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主要依靠政府拨款,这远远不能满足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强度与规模。
而且在项目经营上多为单一形式经营,缺少统筹规划同时周围征用的湿地滩涂成为普通农耕用地,水产养殖地,仅留下所管辖湿地在保护区内成孤岛状,大量珍贵物种资源在无形中流失,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第四,缺乏社区参与保护的利益驱动机制
大庆目前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周围社区居民参与较少,而且旅游利益的分配不均,缺乏与社区居民有效合作的范例,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的开发参与积极性普遍不高,甚至破坏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
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保护自然环境的最佳措施,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环境宣传教育,增强民众对湿地价值的认识和环保法制意识,主动参与保护在加强大庆龙风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的宣传教育方面,可以利用多种媒体大力宣传优势湿地保护和湿地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知识,提高公众对湿地和湿地保护重大意义的认识。
2 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第一,合理地进行功能区划分与加强区域协作
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必须进行规划设计,合理规划好功能区,保护核心区域,开发试验区,划分旅游区。
注重环境治理,严防污染破坏。
将湿地生态系统完整、代表性较高的区域划分为核心区,该区是各种原生性生态系统保存最完好的区域,是动植物最好的庇护所,对此应以严格保护,不对外开放旅游。
在边缘地带可划分旅游区开发生态旅游业务,合理规划旅游点线,避开生态敏感区,旅游点(线)严禁与核心区交错。
在生态旅游活动中,充分发挥保护、旅游、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功能。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走区域合作共赢的旅游发展道路。
在区域内部,通过各部门、景区、科研单位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切实加强湿地生态保护,降低发展旅游的成本和风险,丰富旅游产品和游客的旅游体验,形成大庆龙凤湿地生态旅游的整体优势和更大的旅游吸引力;在区域外部,通过与国内外主要旅游地的合作,建立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协调机制,打破地区服
务壁垒,建设无障碍旅游,加强旅游资源的整合,共同保护湿地生态环境,联合开发旅游产品,联合进行市场促销。
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产业互动、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2]
第二,提高管理者素质和加强科学管理
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的湿地生态旅游对人才的需要是全方位的,需要旅游管理、湿地保护与管理、生态旅游、环境科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管理人才,同时还要有相应的导游人员。
就目前来说,为了更好的开发和运营大庆湿地生态旅游项目,必须加快培养一批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导游人员,可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的办法,选拔当地有经验的一批管理人员进行深造,另一方面,要“筑巢引凤”,以优越的条件吸引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另外,可以委托当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举办短期培训班,组织旅游学界、业界有关专家学者到当地考察、举办讲座、聘任顾问等,培养一批与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人才,确保大庆龙凤湿地生态旅游开发、运营的科学性、高效性和规范性。
第三,科学合理地评价湿地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
旅游环境承载力,也称旅游环境容量,是发展旅游业与保护环境之间矛盾的核心理论问题。
旅游环境承载力作为判断旅游活动是否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依据,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提出的,并成为旅游研究的焦点。
目前,国内外学者、专家对其都有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有实用价值的评价指标体系。
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就是要认识到湿地资源禀赋及其有限性、脆弱性,并建立基于供给的湿地生态旅游管理模式。
切实将旅游地整体作为保护的对象,使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成为积极主动的建设性保护方式,用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外部效应带动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进展。
大庆龙凤湿地,近年来受到人类的干扰程度较高,我们在进行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根据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和承载力,建立合理的游客容量和收费标准,严格控制游客数量;控制旅游地的常住人口、建筑密度和旅游项目;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基金和捐赠机制,努力做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实现大庆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
第四,实行社区参与激励机制
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保护目的性决定了湿地生态旅游的社区与性原则,因为只有社区群众参与了湿地生态旅游管理过程,并从中获得了经济收入,才能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性,才能激发他们保护湿地生态资源积极性与主动性,才一有通过开展湿地生态旅游来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可能。
采用社区参与的原则开发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使当地居民从旅游中获得收益,增强他们保护湿地的积极性,从根本上保证湿地生态旅游的永续开发。
社区参与是解决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社区参与的方式,提高周围居民的文化素质、环保意识及生活水平,或者吸收他们股份的投入并获得旅游利益的回报,让他们明白旅游资源是获取经济效益的基础,保护了这一基础,就意味着保护了他们的经济收入。
利益因素是社区居民保护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最有力的动力。
[4]
第五,多渠道筹措资金
资金不足制约了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解决这一问题的渠道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家或地方应投入必要的专项基金;另一方面是深入改革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管理体制,将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引入股份制、合作制、外资、独资、民营制等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
当今,引导向湿地旅游业投资与消费,在湿地旅游日趋时尚的态势下,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是大有希望。
第六,加强湿地宣传教育与科学研究
湿地生态旅游是一种高品位的旅游活动,通过湿地旅游的开展,使旅游者受到科学的教育,使他们认识湿地、了解湿地,进而保护湿地。
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表明,生态旅游己成为国际旅游业中增长最为迅速的领域,每年增长幅度为7%-10%,其收入已占旅游总收入的20%。
生态旅游在我国也得到广泛开展,特别在许多自然保护区,纷纷推出一些生态旅游项目。
但由于商业化营销的目的,或对生态旅游缺乏真正认识与理解,许多生态旅游项目被混同于传统商业旅游项目,缺乏必要的环境保护设计与保护性的建设,对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保护自然环境的最佳措施,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环境宣传教育,增强民众对湿地价值的认识和环保法制意识,主动参与保护在加强大庆龙风湿地的宣传教育方面,可以利用多种媒体大力宣传优势湿地保护和湿地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知识,提高公众对湿地和湿地保护重大意义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齐刚,刘鸿雁,王卫东.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价值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2):77-79.
[2]张杰,那守海.黑龙江省湿地旅游资源与开发对策[J].东北林业大学学,2009(2):22-30.
[3]洪阳,叶文虎.可持续环境承载力的度量及应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5):12-19.
[4]许大为,缪丹.大庆市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究,2005(1):22-50.
[责任编辑: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