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病例讨论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病例讨论规范
教学病例讨论是通过对典型、疑难、危重、死亡病例诊治过程的系统回顾、分析和讨论。
培养实习学生的临床思维方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的重要临床教学活动。
也是规范医疗行为和提高诊疗水平的重要环节。
一、讨论前准备
1.教学病例讨论由教研室组织实施,内科、外科教研室1次/2周,其它教研室1次/4周,每次讨论1-2个病例,由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人员主持。
2.病例应选取本院真实病例,并结合教学大纲要求,选择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的典型病例。
3.教研室应将教学病例讨论的时间、内容列入实习教学计划,并记录实施情况。
对新担任此项工作的教师,应给予指导,或安排观摩教学。
4.教学病例讨论主持人应事先做好备课,熟悉病例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设计教学意图,并将所选择的病历摘要(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讨论问题(主要涉及该病例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其治疗等)以书面形式提前1周发给学生,以备实习学生预习。
5.实习学生必须参加教学病例讨论,要提前查看患者,熟悉病情,并结合病情查阅有关书籍和文献,认真准备发言稿。
主管床位的实习学生要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充分做好病历及辅助检查资料等的准备。
二、讨论过程
1.由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持,有关人员及实习学生参加。
2.首先在医师办公室听取实习学生汇报病历,分管病床各级医师给予补充,提出目前存在的疑问或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他医师查阅病历资料。
3.在主持医师带领下到病房查看患者,进一步询问病史和查体,了解目前的病情和治疗效果(死亡病例、归档病例不需此项)。
4.返回医师办公室,针对所要讨论的问题进行发言,先由主管病床的实习学生和主管医师发言,再由其他实习学生和各级医师分别提出自己对诊断、治疗等的意见。
5.教学病例讨论应以学生为主体,要按预先设计的教学意图,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引导和组织实习学生针对诊断、鉴别诊断、辅助检查、治疗、并发症、预后、死亡原因等展开充分讨论。
主持医师应鼓励实习学生积极思考和发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探索精神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讨论后小结
1.病例讨论结束时,主持医师要进行总结性发言,确定目前诊断、治疗方案以及需进一步完善的辅助检查等,明确各医疗环节中是否存在疏漏,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2.指导实习学生和分管床位医师认真完成病例讨论记录,并给予审阅、修改和签字。
记录内容可全部或摘要归入病历。
3.做好教学病例讨论记录表,并归档。
附说明:
在教学病例讨论中并非都是疑难病例讨论,可以是症状鉴别诊断学,选取症状或体征类似的运行病例或归档病例2-4例,针对不同病例的相同与不同的临床特点展开讨论,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该类疾病的临床思路与处理流程,比如选择不同原因长期(大于14天)发热病人2-4例,通过发热这一共同临床表现,分析不同的伴随症状及体征,培养学生对长期发热这一类病人的处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