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山西省吕梁市地理高一(下)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山西省吕梁市地理高一(下)期末经典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图中显示了世界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根据图示回答下题。
由图中的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看,发展中国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然解决
C.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大量排污工业
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措施。
图中的环境质量变化趋势表明,只要人类采取相应的措施,环境污染是可以避免或减少的。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所以环境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只有发展水平高,才能在财力、治污防污新技术、清洁生产能力等方面予以保证。
【详解】
环境污染可以避免,不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故A错误;
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不会自然解决,故B错误
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合理兴建排污工业,杜绝兴建大量排污工业说法太绝对,故C错误;
可以釆取合理的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比如工业中实施清洁生产,农业上发展生态农业。
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难度较低,解答本题需要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2.下图为墨西哥1991年~2010年人口迁移趋向及数量图(箭头粗细表示迁移规模大小)。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从图中可知墨西哥
A.城市化率不断下降B.中等城市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总量下降D.逆城市化趋势加剧
2.引起图中人口迁移趋向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①乡村农牧业快速发展②中等城市用地紧张
③大城市吸引力下降④政策鼓励大城市发展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答案】1.B
2.A
【解析】
【分析】
1.1991年~2010年农村人口一直在迁往城市,前期迁移数量规模较大,后期迁移规模减小,但城市人口是一直增加的,城市化率上升,A错误;
1991年~2000年农村人口、小城市人口迁往中等城市数量规模较大,2000年~2010年大、中、小城市人口都向中等城市迁移,因此中等城市规模扩大,B正确;
1991年~2010年农村人口一直在迁往城市,城市人口是增加的,C错误;
1991年~2010年没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错误。
故选B。
2.乡村农牧业快速发展,科技、机械化水平提高,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①正确;据图分析,中等城市吸引大量人口迁入,说明中等城市用地不紧张,大城市用地紧张,②错误;中等城市发展较快,大城市吸引力下降,③正确;大城市城市化问题突出,政策不是鼓励大城市发展,④错误。
①③正确,故选A。
【点睛】
中国城市发展基本方针是“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墨西哥可以借鉴此方针。
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段是
A.1949—1955年B.1955—1965年
C.1965—1975年D.1985—2010年
2.有关我国城市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分布较均衡B.已进入逆城市化阶段
C.起步晚、发展快D.不同等级的城市发展均衡
3.目前,我国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①城市面积扩大,减缓热岛效应②水循环过程受到干扰
③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④生物多样性减少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答案】1.D
2.C
3.B
【解析】
【分析】
1.读图可知,1985—2010年的曲线斜率最大,表示该阶段城市化速度最快。
故D正确。
2.我国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故C正确。
我国城市人口分布不均衡,东多西少,故A错误。
我国目前城市化正处于中期加速化阶段,未进入逆城市化阶段说法错误,故B错误。
不同等级的城市发展不均衡,故D错误。
故选C。
3.城市面积扩大,热岛效应加强,①说法错误;城市化过程中路面高度硬化等原因导致水循环过程受到干扰,②说法正确;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属于城市化过程对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的影响,不符合题干要求,③说法错误;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干预自然最强烈的地方,植被易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④说法正确。
故B正确。
【点睛】
前两个小题简单,但第三小题易错选成与③有关的选项,注意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属于城市化过程对
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的影响。
4.交通最优为原则的商业街应建在()
A.城市的几何中心处B.居民住宅区内
C.城市的行政中心处D.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商业中心的布局。
以交通最优原则建设的商业中心布局于城市的边缘,交通干线交汇处,交通便利;故选D项。
5.人口增长模式的三项指标是()
A.出生率、死亡率、生育率B.出生率、生育率、自然增长率
C.死亡率、生育率、自然增长率D.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答案】D
【解析】
人口的再生产类型即人口的增长模式是由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变化决定的。
选D正确。
6.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现在引起世界各国高度关注。
回答下面小题。
1.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
A.臭氧层破坏B.酸雨
C.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D.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
2.为了减轻温室效应,你认为下列措施在我国可行的是
①限制和压缩重工业的发展,减少能源消耗
②加快发展水电和核电建设,改善能源消费构成
③大力建设林业生态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
④调整工业布局,将高能耗工业转移到西部地区发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1.C
2.B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全球气候变暖主要的人为原因是森林的破坏和化石燃料的使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主要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和甲烷,故C正确;臭氧层破坏使到达地球的紫外线增加,和全球气候变暖无关,故A错误;酸雨是大量酸性气体排放导致的,常见的酸性气体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酸雨和全球气候变暖无关,故B错误;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会引发酸雨危害和温室效应无关,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C。
2.根据所学知识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是森林的破坏和化石燃料的使用有关,可以压缩重工业发展的比例,从而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但是不能限制其发展,故①错误;加快发展水电和核电建设,改善能源
消费构成,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故②正确;提高森林覆盖率能够吸收温室气体,故③正确;调整工业布局,将高能耗工业转移到西部地区发展,对我国整体而言并没有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会加大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故④错误,所以该题选B。
【点睛】
缓解全球变暖的措施
1、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具体措施:调整能源结构,采用新能源及清洁能源;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节能减排等。
2、恢复、保护好植被,增加对碳的气体的吸收。
3、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7.港珠澳大桥全长近50千米,按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中间段的海底隧道两端各建一个人工岛。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修建港珠澳大桥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A.政治因素B.社会经济因素
C.科技因素D.气象因素
2.港珠澳大桥中部有近7千米是海底隧道,主要是为了
A.缩短通行距离B.保证大型船舶通航
C.降低施工难度D.提升过桥行车安全
3.关于港珠澳大桥建设带来的影响,正确的是
A.提升澳门物流业的区域主导地位B.珠海将成为继香港之后新的制造业中心
C.加快港珠澳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D.澳门将成为继香港之后新的国际航运中心
【答案】1.B
2.B
3.C
【解析】
1.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社会经济因素是交通线路建设的决定性因素,B正确;港珠澳大桥的修建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较小,A错;科技为港珠澳大桥的修建提供了保障,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C;气象因素多为交通线路建设过程中的限制性因素,D错。
故选B。
2.修建海底隧道并没有缩短通行距离,A错;大桥中部建有近7千米的海底隧道,主要是为了保证大型
船舶通航,并不是为了提升过桥行车安全,B正确,D错;海底隧道建设成本高,难度更大,C错。
故选B。
3.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建设通车,港珠澳区域联系更加紧密,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C正确;澳门的物流业在区域内不占主导地位(香港占主导地位),也不会使得澳门成为继香港之后新的国际航运中心,A、D错误;制造业中心与工业基础、劳动力、生产协作条件、交通等众多因素均有关系,珠海不会因为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成为该区域的制造业中心,B错。
故选C。
8.读下图“某城市规划简图”,完成下题。
图例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的功能区是
A.甲——住宅区乙——文教区丙——工业区丁——商业区
B.甲——住宅区乙——工业区丙——文教区丁——商业区
C.甲——商业区乙——住宅区丙——工业区丁——文教区
D.甲——商业区乙——文教区丙——工业区丁——住宅区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各城市功能分区分布的判读。
从图中看出,甲位于城市中心,应是商业区;乙位于甲的周边,在城市中分布广泛,占了城市面积的一半以上,应是住宅区;而丙只分布在城市的西南方向,位于城市的郊区,应是工业区;J处在环境较优的城市东北郊区,距城市中心远近适中,因而是文教区。
故选C。
9.“工业机器换人”是指企业通过利用先进自动化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升级,进一步减少企业生产用工总量,优化工艺技术流程,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优质率,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读下图“四类工业部门的生产成本构成图”。
完成下面小题。
1.近年来,在许多地方的企业出现了“工业机器换人”的现象。
实施“工业机器换人”的根本原因是
A.制造业的转型升级B.城市形象的提升
C.劳动力的严重短缺D.国家政策的支持
2.从降低成本角度考虑图中工业部门最需要实现“工业机器换人”的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1.A
2.D
【解析】
1.实施“工业机器换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是科技进步导致的,可以提高生产率,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体现,A正确;城市形象的转换与工业机器换人关系不大,B错误;劳动力的严重短缺,可能导致用工业机器替代劳动力,这是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C错误;国家政策的支持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不是根本原因,D错误。
故选A。
2.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的劳动力多,工资成本比重大,因此为最需要实现“工业机器换人”。
图中④劳动力生产成本比重最高,是劳动力指向型工业,D正确,①②③劳动力生产成本比重比④低,ABC错误。
故选D。
10.扬州历史上商业贸易很繁荣,但后来发展速度明显变慢,其原因是( )
A.矿产资源日趋枯竭
B.商人大量外迁
C.海运和铁路运输的出现
D.人口增长速度变慢,市场需求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城市的兴起和衰落原因。
交通是影响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之一,各种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一大批城市的诞生,但也抑制了其他城市的发展。
京杭运河自古以来是南来北往的重要运输通道,它让很多城市在历史上繁荣起来,但随着海运和铁路运输的出现,再加上运河的淤塞导致一些城市的衰落。
【详解】
A.扬州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它们的发展和衰落主要原因是海运和铁路运输的出现以及运河的淤塞,故A 错误;
B.扬州自古以来是商家云集之地,故B错;
C.海运和铁路运输的出现,京杭运河的航运价值大大下降,故C正确;
D.此地地理条件优越工农业发达,人口增长快,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难度较低,扬州属于典型的运河城市,由于新的交通运输方式的兴起,加上运河的淤塞,其地位大幅度下降,导致了城市发展趋缓。
11.下列关于城市服务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都有其相应的服务范围,且范围大小固定不变
B.城市的服务对象只来自服务范围之内
C.相邻城市的服务范围之间有明确界线
D.相邻城市的服务范围有可能发生重叠和交叉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城市的服务范围通常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线,相邻城市的服务范围有可能发生交叉和重叠,D正确,故选D。
【点睛】
城市的服务范围大小与城市的级别及周边的发展等有关。
城市等级越高,一般服务范围越大,但城市的服务范围通常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线,相邻城市的服务范围有可能发生交叉和重叠。
12.当地时间2017年12月10日凌晨3时,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经过连续作业,将首批重约250吨的新站建设物资却运到恩克斯堡岛(东经163°46'、南纬74°54')新建站区(第五个科学考察站)。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第五个科学考察站新建站区位于长城站的( )
A.西南方B.东南方C.西北方D.东北方
2.我国第五个科学考察站新建站区距离南极约为
A.800千米B.600千米C.1110千米D.1660千米
【答案】1.A
2.D
【解析】
1.从图中和材料信息可知两地经纬度,恩克斯堡岛(东经163°46'、南纬74°54'),长城站位于(60°W、74°54'S),可以确定新建站区位于长城站的西南方。
故选A。
2.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第五个科学考察站新建站区(南纬74°54)与极点相差约15°,由此两地之间的距离约为1660千米。
故选D。
13.地理学家阿隆索对某城市土地利用方式进行了研究,制作出阿隆索地租竞标曲线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据图判断,多层住宅区最可能在 ( )
A.甲与乙之间B.乙与丙之间
C.丙与丁之间D.丁与戊之间
2.该城市的城区边界在 ( )
A.丁处B.戊处C.己处D.庚处
【答案】1.B
2.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的功能分区,根据地租的不同和付租能力的差异确定城市的功能分区。
1.据图可知,乙与丙之间多层住宅区付租能力最大,所以说乙与丙之间最可能是多层住宅区。
选择B。
2.己处以内主要为建筑用地,己处以外主要为农业用地,所以说该城市的城区边界在己处,选择C。
14.下图为某地农业土地利用,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Y农业生产分布的理想边界范围是距城市
A.20-40km B.40-60km
C.20-60km D.20-80km
2.影响X、Y、Z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有
A.市场和交通B.劳动力和市场
C.交通和气候D.气候和地形
3.X、Y、Z的农业生产分别对应是
A.花卉、乳牛、粮食
B.蔬菜、粮食、水果
C.蔬菜、林业、养鸡场
D.花卉、养猪场、观赏鱼
【答案】1.C
2.A
3.A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
1.从图中看Y农业在距离城市20~60km处付地租能力最强,因此理想边界为距离城市20~60km,C正确。
2.图中横坐标表示与城市距离,也表示与市场距离,距城市近交通便利,说明影响因素是市场和交通,A 正确。
3.图中X分布距离城市最近,付地租能力最强,效益最高,应分布单位面积产值最高的花卉或蔬菜;Z
距离城市最远,付地租能力最低,为单位面积产值最低的粮食,A正确。
15.下列三种生产方式或有关生产的叙述,同人地关系演变的三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顺序相对应的是()
①人口增加,生产以粮为刚
②驯养野兽,种植禾谷
③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A.①②③B.①③②
C.③①D.②①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人地关系经历了“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等阶段,人类的认识水平也不断提高。
【详解】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也发生变化。
生产力水平低下,以驯养野兽,种植禾谷为主,此时处于崇拜自然阶段,②排第一位;
农业社会时,生产力有所提高,人口增加,生产以粮为纲,此时处于改造自然阶段,①排第二位;
工业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飞速发展,人类试图征服自然,宣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此时处于征服自然阶段,③排第三位;
故D ②①③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难度较低,人地关系的演变要遵循时间线索。
到后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清醒的认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反映了谋求人地协调的人地关系。
16.北漂,也称北漂一族,特指来自非北京地区的、非北京户口的、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人们(包括外国人,外地人)。
北漂一族多为青年人,往往具有一定学历或较高的文化素养、知识技能,寻求在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一展抱负。
下图是“2000年中国四大地区间人口流动示意图(单位:万人)”。
完成下面小题。
1.中国四大地区中,净迁入人口最多的是
A.西部地区B.中部地区C.东部地区D.东北地区
2.中国四大地区间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因素B.经济因素C.生态因素D.社会文化因素
3.“北漂”给北京带来的不利影响是
①改善人口年龄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②人口集聚,生活污染加剧
③住房紧张,城市交通拥挤④人才汇聚,文化产业发展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答案】1.C
2.B
3.B
【解析】
1.净迁入人口等于迁入人口减去迁出人口。
经计算,我国东部地区在四大地区中净迁入人口最多,故选c。
2.结合上题分析,一般人口流入区的经济收入高于流出区;人口流入区的就业机会多于流出区;人口流入区的生活环境优于流出区,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大量人口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和经商,所以导致四大地区间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为经济因素,故选B。
3.北漂人群主要为年轻人群可以改善人口年龄结构,缓解北京人口老龄化,但属于对北京的有利影响,①错。
北漂导致北京人才汇集,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属于北漂对北京的有利影响,④错。
北漂可以导致人口集聚,生活污染加剧,住房紧张,交通拥堵,②③属于北漂对北京的不利影响,故选B。
17.下图表示台湾省1951年、1991年和2031年(预测)的人口金字塔图。
读图完成下面各题。
1.图中①②③依次表示()
A.1951年、1991年、2031年B.1991年、2031年、1951年
C.2031年、1991年、1951年D.2031年、1951年、1991年
2.预测到2031年台湾省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老龄化程度高B.人口增长速度快
C.就业压力太大D.性别结构严重失衡
【答案】1.B
2.A
【解析】
【分析】
1.台湾自1951年,经1991年至2031,经济水平逐步提高,医疗卫生水平不断进步,老年人口比重会不断增长。
读人口金字塔图,青少年人口所占比重③最大,①其次,②最小;老年人口所占比重②最大,①其次,③最小。
从③到①,再到②,反映了人口年龄结构趋向老龄化的过程,图③表示1951年的人口年龄结构,图①表示1991年的人口年龄结构,图②表示2031年的人口年龄结构。
故选B。
2.根据台湾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该地2031年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而且程度较高,A正确;人口增长率较低,增长速度较慢,B错误;出生率不断下降,人口老龄化,青壮年比重小,
就业压力小,C错误;性别结构不会严重失衡,D错误。
故选A。
18.下图为2014年10月21日马来西亚一座天文台拍摄的太阳黑子群精密图像。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太阳黑子发生在
A.光球层B.日冕层
C.色球层D.内层
2.太阳黑子活动频繁对地球的影响有
A.地球公转速度发生变化B.无线电长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
C.航海过程中指南针突然失灵D.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地区产生极光
【答案】1.A
2.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从里到外可以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发生的太阳活动现象分别是黑子、耀斑和太阳风。
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干扰电离层和地磁场,产生极光,影响气候等。
1.太阳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层中最里面的光球层,A正确。
2.太阳黑子活动频繁说明太阳活动活跃,这时也会放出大量带是粒子,对地球的影响很大。
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对地磁场干扰,航海过程中指南针突然失灵,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地区不会产生极光,极光在极圈以内地区,地球公转速度不会发生变化,C正确。
19.如果黄赤交角变大,那么:
A.热带变小B.温带变大C.寒带变小D.温带变小
【答案】D
【解析】
【详解】
黄赤交角大小决定了南北归线的大小,南北极圈的纬度=90°-黄赤交角的大小。
热带为回归线之间的区域,寒带是极圈至极点的区域,温带为过渡区域。
据此分析,如果黄赤交角变大,那么南北回归线的纬度值变大,则热带变大,南北极圈的纬度值变小,则寒带变大,温带变小。
所以选D。
20.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一种怪现象——“鬼城”。
“鬼城”现象,是指新城、
新区的规划面积远远超出人口的入住情况,从而导致城市空置率过高,甚至城市被废弃,夜晚漆黑一片的现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造成“鬼城”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自然环境恶劣,矿产资源储量少
B.城区人口数量少,增长较慢
C.盲目建设,城市配套建设跟不上
D.地理位置偏远,经济不发达
2.为缓解“鬼城”危机,可行的做法是( )
A.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一产业
B.变卖土地,缩小城区规模
C.增加资金投入,吸引外来人员
D.合理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答案】1.C
2.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城市化。
1.据材料可知,“鬼城”现象,是指新城、新区的规划面积远远超出人口的入住情况,从而导致城市空置率过高,甚至城市被废弃。
故造成“鬼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盲目建设,城市配套建设跟不上。
选C。
2.发展第一产业对城市化影响小,A错误。
变卖土地,缩小城区规模会造成城市建设浪费,B错误。
增加资金投入不是吸引外来人员的合理手段,C错误。
合理规划城市规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人口布局,D正确。
故选D。
二、综合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10分)
21.下图为华中地区某城市的市区及近郊图,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区应优先发展的大型工业部门是什么?列举该工业对当地产生的环境问题。
(2)图中B地区是以食品、服装等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区,试推断影响其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3)该城市计划在C地区兴建一个新型工业园区(以电子工业为主)。
简述这样规划的主要依据。
【答案】(1)炼铝工业。
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
(2)接近消费市场。
(3)接近大学城,科技力量较强;交通运输便利;距重工业区较远,污染小,环境条件好。
【解析】
【详解】
(1)根据图示可知,图中A地区附近有煤矿和铝土矿,故A低应优先发展的炼铝工业。
炼铝工业会产生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等工业污染;产业原料的获取需要开采矿产,会导致地表植被等受影响,造成生态破坏。
(2)根据图示可知,图中B地区临近居民区和农区,由于食品类产品的保质期较短,故该地以食品、服装等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区产品主要面向临近的居民市场。
据此分析,接近消费市场是影响其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3)以电子工业为主的新工业需要考虑科技、交通及环境因素, C地区接近大学城,科技力量较强;周边有主干道路且临近火车站,交通运输便利;远离重工业区,污染小,周边有绿化防护带,环境条件好。
这些都是C处规划以电子工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园区的优势条件。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武汉市城区略图。
材料二下面两图分别示意武汉市迁入人口的来源地构成及武汉市迁入人口就业结构。
材料三下图为主要人口迁出省区迁往武汉市的人口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