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人口容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必修第二册第1章第3节教学设计
第1章人口
第3节人口容量
目录
一、学习目标
二、必备知识
三、情景探究
探究一: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探究二: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四、学习效果
第1章人口
第3节人口容量
一、学习目标
1.分析实例,了解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2.比较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3.举例说明、归纳影响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二、必备知识
(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1.含义: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
因素影响
自然资源状况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是由当地的自然资源“短板”所决定的
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从而扩大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均消费水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1)假如各块木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短板效应”揭示了什么道理?
提示:由于资源的不可替代性,承载力最小的资源成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瓶颈(2)如果要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解决自然资源“短板”问题提示:提高资源利用率,发现和开发新的资源,通过贸易获取其他地方的资源等。
3.三种观点
(1)乐观者: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极限值。
(2)悲观者:目前世界人口已经超过地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3)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一些学者认为,地球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在100亿左右。
4.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国土面积大小是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
(×)
(2)科技发展水平是制约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
(×)
(3)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的高低不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3.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区域具体措施
世界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建立公平的国际秩序,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各国、各地区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
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4. 我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提示:①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
②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对资源的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三、情景探究
探究一: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阅读教材P16图1.22 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探究下列问题。
问题1 (综合思维)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之间有什么联系?
提示:数量庞大、与日俱增的人口必然要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产生更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问题2 (综合思维)假设情景b中,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什么较原来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小了?
提示:人口激增后导致大量自然资源被过度消耗,资源枯竭,且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使新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大大减少。
问题3 (地理实践力)读图分析,假设情景a和假设情景b中哪种行为有利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
提示: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增长保持合理的水平,有利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
归纳提升
1.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主要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等,这些因素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因素相关性影响
资源正相关资源越丰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资源越贫乏,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越高,能够利用的资源越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正相关
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能够利用的区外资源越
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生活消费水平负相关消费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经济越发达,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2.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3.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特征
探究二: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材料一从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估测,全国耕地面积保持在1.23亿公顷,播种面积1.93亿公顷,粮食总产量8.3亿吨,若以年人均消费粮食500千克测算,我国耕地面积可承载的人口为16亿人左右。
材料二一些专家根据我国的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尤其是对我国耕地、草原和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预测我国人口合理容量为8亿~9亿人;如保证人民能获取所需营养,我国人口应控制在10亿人之内;如按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大致应控制在7亿人之内。
问题1 (综合思维)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人口合理容量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数值的大小关系如何?
提示:人口合理容量一般小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问题2 (人地协调观)材料二说明,为满足人类更高级的需要,人口合理容量是如何变化的?因此,为了提高人口合理容量,我们应如何做?
提示:人口合理容量减小。
应提倡保护环境;多利用外部资源;适度消费。
归纳提升
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具体表解如下: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强调点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
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
人口),即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
人
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
件下和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
适度人口(最佳人口),即地球上适合
养活多少人
大小关系某一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共同点由于制约因素不确定,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2.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四、学习效果
1.读人均消费水平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能大致说明人均消费水平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的曲线是( )
A.①B.②C.③D.④
(2)上海市人均消费水平高,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大,其原因是( )
A.热量、水资源丰富B.位置优越,耕地面积广
C.矿产丰富,劳动力水平高D.科技发展水平高
(1)D (2)D [第(1)题,人均消费水平越高,需要的资源量也就越多,对于一个地区而言,能供养的人口就越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就越小。
因此,消费水平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④曲线符合题意,D正确。
第(2)题,上海的自然资源并不丰富,A、C错误;上海的耕地面积狭小,B错误;上海的科技发展水平较高,对外开放程度高,可以充分利用其他地区或国家的资源,提高本地区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D正确。
]
2.下图示意某山区小流域人口规模测算数据,目前该流域人口数量为12.4万。
据此完成(1)~(2)题。
(1)该流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约为( )
A.7.5万人 B.10.9万人
C.18.5万人D.32.5万人
(2)为使该地的人口规模趋于合理,适宜采取的措施是( )
A.部分耕地转为林地B.加快矿产资源开发
C.适当开荒增加耕地D.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1)B (2)C [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区域耕地的环境承载力约为10.9万人,水源的环境承载力约为21万人,林地的环境承载力约为15万人,探明矿产的环境承载力约为32.5万人,所以要保证该区域人口正常生活生产,则该流域最多可容纳10.9万人,即该流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约为10.9万人。
第(2)题,读图可知,该地的合理人口规模不到10万,但是目前该地的人口数量为12.4万,已经超过了合理人口规模,因此该地应着重于短板的补偿,即通过适当开荒增加耕地。
]
3.下图示意2030年对我国人口规模变动约束性较强的若干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可能—满意度达到0.99最高值时的人口叫作最优人口,可能—满意度大于或等于0.6的人口叫作最大人口。
据此完成(1)~(2)题。
(1)由图可知,我国2030年环境人口容量大约是( )
A.8.3亿人B.10.5亿人
C.11.7亿人 D.14.9亿人
(2)下列提高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措施,较合理的是( )
①深化对外开放政策
②提高科技水平
③大力开发淡水、矿产能源等资源
④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C (2)A [第(1)题,根据木桶效应,我国环境人口容量取决于短板——水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由题干可知,可能—满意度大于或等于0.6的人口叫作最大人口,因此2030年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约为11.7亿人。
第(2)题,深化对外开放政策有利于引进资源,提高我国环境人口容量,①正确。
提高科技水平可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我国环境人口容量,②正确。
淡水、矿产能源等资源是有限的,加大开发力度可能造成资源枯竭,③错误。
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利于提高我国环境人口容量,④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