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新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8-06-17
作者简介:李红艳(1994),女,云南丽江人,2016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新思考
李红艳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昆明
650500)
摘
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引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前进的旗帜,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
义信仰对于当代大学生至关重要。
社会环境、高校教育、大学生群体自身三个方面是影响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要原因,探讨解决大学生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对策也应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9)01-088-05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1]
在社会主义中国,从个体的安身立
命到整个社会的团结奋进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理想信念状况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走向与成败。
因此,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也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够后继有人的关键。
在大学生的高校学习生活时期,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群体思考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使他们深刻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关怀",从而使大学生群体在离开校园后能够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一、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概念界定
(一)信仰
“信仰是人们对其认定体现着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始终不移的信赖和执着不渝的追求。
”[2](信仰是人们的一种心理状态,即对信仰对象的“向往”“敬重”“崇拜”的态度。
无数历史和实践证明,信仰不
仅能够为人们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提供动力,而且能够激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一个人是否有所信仰,关系到自身的思想高度和精神状态;一个社会是否有共同信仰,关系到社会整体的凝聚力。
”[3]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离不开信仰。
信仰是人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意识,是随同人们的生产实践产生的,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征。
此外,信仰可以将人们从现实世界提升到理想世界里去,可以让人们从一种现实存在变为一种价值存在,体现出其现实超越性。
同时,由于每个人生活环境的不同,人们的信仰千差万别,信仰形式也凸显多元化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
要谈论马克思主义信仰,首先要弄清“什么是马
克思主义”。
我们一般谈论马克思主义,是从两个层面上来说的:从狭义上讲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观点、理论和学说;从广义上讲它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及其后来者发展的理论体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前者是后者产生的思想源泉和理论基础。
人们只有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奉,并能真正按照它指导实践,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崇高的科学信仰。
之所
. All Rights Reserved.
以说它科学,是因为它是将真理和价值统一起来形
成的不同于以往一切理论的崭新信仰,它拥有科学的基础和来源,还在不断地更新和自我完善,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这种科学的信仰与盲目崇拜虚无事物、属于纯粹精神寄托的宗教信仰相比,是经得起社会实践检验符合客观规律的信仰,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信仰还是一种现实的信仰,它不但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而且成为其精神支柱,还为其实践活动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尊重客观事实,是一种健全的信仰体系,对整个社会来说,它追求共产主义理想,而对于个人,它指导人们用实际行动来达到每个人自由、全面、充分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将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使国家和民族逐渐走上独立自主的强大之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党一直有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正如邓小平所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
”[4]这种信仰的强大力量还将继续推动着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富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的问题
信仰问题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大学生群体的信仰受复杂的社会存在的影响。
此外,当代大学生是特殊的年龄群体,生理达到成熟但心理不成熟是大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一个基本矛盾,因此,他们具有思想开放、创造性强、思维活跃但辨别能力较低、易受外在环境影响等特点。
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要阵地,对大学生群体培育和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要理解把握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我们可以从社会环
境、高校教育、大学生群体自身三个层面入手。
(一)复杂的社会环境给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带来的冲击
1.社会转型时期的多重危机
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分工更加精细,人们生活和生产方式日益多样化,价值取向也更为多元,人们开始以经济利益作为价值衡量的标准,导致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日渐突出。
同时,我国发
展过程中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各种社会问题接二连三地涌现出来:贫富差距拉大、严重的环境污染,还有部分领导干部贪污腐败及大学生找工作难等现实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一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
认同,动摇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2.社会利益结构复杂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我国的利益关系和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是利益主体多样化。
原有的利益主体不断细化,新的利益主体也在不断产生,多种利益主体并存。
二是利益主体的需求结构复杂化。
人们对于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不仅数量不断增长,而且质量也大幅提高。
三是利益来源日益多元化。
利益主体可以自己选择实现利益的途径增多,必然会产生利益竞争和冲突,导致社会利益关系不协调且矛盾日益明显。
不同的社会利益主体之间形成了十分复杂的矛盾网络。
大学生作为利益主体之一,价值信仰、行为选择难免会受到影响。
3.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带来新挑战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最普遍的传播媒介,当代大学生也已成为这一新型传播媒介的最大使用群体,他们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互联网。
互联网扩大了他们发布和接收信息的空间,成为他们了解外界、获得学习资源的重要工具。
但是,也因为网络包罗万象的特点,各种不良信息和社会思潮也获得了生存和传播的土壤,西方价值观念也趁虚而入,冲击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此外,我国的网络平台尚未被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信息占有率较小,网络宣传方式、宣传力度都相对滞后,信息网络安全的防范意识差。
大学生作为紧密接触互联网的群体,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造成其思想的震荡。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不强
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向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渠道,但它对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却不够深刻。
部分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单向灌输,严重忽视了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一成不变的说
. All Rights Reserved.
教内容,教师讲得枯燥乏味,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地
位,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有限,学习的兴趣也下降。
“部分大学生只把马克思主义看作为一项任务,一门课程,或是一个象征,一种符号,一个应付学业考试和求职的工具,而不是自己的精神信仰和支柱”[5]这种教育方式的不当性没使大学生产生对马克
思主义理论学习的热情,因此成效甚微。
2.信仰教育的内容、方法有待创新
高校思政课教材的内容没有随着形势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不能满足当前实践的需要,也不符合大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
某些教材内容富于理想性、某些事例论据的不合时宜,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成为空洞的说教。
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当前社会现实相结合,不能吸引大学生的兴趣。
另外,一些高校信仰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与课堂教学相比,思想政治实践教学要耗费许多财力物力,是复杂且组织实施难度很大的工程。
其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得到学校的充分重视。
一方面,这是一门是全校学生必修课,课堂规模大;另一方面课程内容多,但课时安排少,教学节奏紧,教师没有时间更细化生动地讲授知识。
以上这些情况的存在,都影响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
3.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一些思政课教师本身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薄弱,在课堂上直接将理论从书上照搬到PPT灌输给学生,对于影响大学生思想状态的时事政治只是循规蹈矩地空讲大道理,这种教学是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
另一方面,由于受到高校教师评价机制的影响,很多高校'思政课'教师会把精力重点放在科研上,对于教学任务相对不重视,这样的结果就是不能精心备课,授课内容或死板,或学术性太强,不符合大学生认知水平,最终弱化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力度和效果。
教学效果如何,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教师,所以要培育和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师自身素质也亟需提高。
(三)大学生群体自身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存在的问题
1.部分大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在大学生活中,大学生面临许许多多与自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如升学、就业、奖助学金等等。
他们虽然也有远大的理想,但现实让他们变得更注重实际,
所以部分大学生把学习的目标停留在考高分以获取奖学金以及考取各种证书上,一些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不仅难学懂,且无益于自己未来的发展,因此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态度不端正。
2.大学生群体易受外在舆论环境影响
当代“90后”大学生涉世不深,且心智尚未真正成熟。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舆论借助多样的网络媒介广泛进行传播、渗透。
大学生所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较为丰富,思想相比其他群体更具开反放性,他们学习和仿效能力非常强。
大学生作为最为广泛的使用网络的群体,他们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各种社会舆论,这其中不乏负面舆论,面对如潮水般汹涌而来的各种良莠不齐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他们缺乏鉴别能力,时常被一些思想观念所影响,从而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造成一定的冲击。
三、解决当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对策(一)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环境
1.积极创建公平公正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
我国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贫富差距、两极分化不仅阻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还影响了大学生群体的心理。
因此,抑制两极分化,体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原则至关重要。
所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不断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积极探求最有效的实现方式。
努力建立公平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尽快惠及更多群众,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要让大学生清楚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成就,看到马克思主义精神旗帜的重要性。
2.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信仰也随之不断演变,在当今的中国,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党全民族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下的生命力所在。
面对纷繁多样的西方思潮、价值观念的涌入,要使大学生坚定正确信仰,就要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培育大学
. All Rights Reserved.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8-05-05(02).[2]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36.
[3]赵倩倩.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EB /O L].(2013-9-26).ht t p://w ww.cs /s f /bwsf gyk/yc_m ks z y/201312/t 20131230_930996.s ht m l .
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这样才能增强这一群体独立思考、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引导他们做正确的事。
3.占领网络阵地开展专题教育,发挥网络技术的积极作用
如果马克思主义不能有效占领网络阵地,那么其他各种非主流思想必定会趁虚而入。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网络这个新兴载体的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对网站建设的引领和指导,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体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高校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微博、微信、qq 等被大学生所使用的新媒体平台,与大学生进行
关于学习生活、就业、时事热点等问题的探讨交流,在交流中逐渐引导他们树立信心、坚定信仰。
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使较为枯燥的理论转化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强化大学生的信仰认同。
(二)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1.充分发挥思政课在信仰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传授马克思
主义基本理论,还要把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及时给他们呈现出来,并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传授给学生,使之易于理解和接受,从而成为大学生群体的思想与行动指南,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重塑大学生信仰。
此外,在大学生信仰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实践活动教育,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大学生通过信仰教育实践活动可以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了解。
因此,在思政课课堂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插入一些易于实施活动的环节,如就某一热点学生进行讨论、辩论、演讲,教师根据大学生发言内容进行正确引导。
在课堂之外,高校相关部门也可以组织教育讲座、红色文化传承地实地教学、志愿服务等活动,通过实事理解、实地考察,更合理、有效地培育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2.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面对信息化浪潮影响下知识面越来越广的大学生,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也变得十分艰巨。
为了更好地承担起大学生确立正确信仰的引路人这一角色,高校相关工作者特别是思政课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包括教学能力、管理能力、调节引导能力。
此外,高校'思政课'教师还要提高自身素养,对自己所承担的专业理论课不断探索和钻研,还要通过具体的实践经验来充实理论指导,必须做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一步步提高自身水平。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发展创新,不断寻找大学生乐意接受的教育方式。
只有高校教育工作者增强危机感、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工作的创造性、积极性,才能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持久注入生机活力。
(三)提高大学生群体自身素质1.引导大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品质
大学生应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只有先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才能对自身所处环境进行合理判断,从而正确对待奖助学金、就业等利益相关问题。
在学习生活中,大学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从容对待生活中的各种事情,遇事不慌、沉着冷静,从而提高生活品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能正确对待各种诱惑的必备条件,正确辨别在他们周围时常出现的不良社会思潮,唯物辩证的看待事物,才能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并端正学习态度,从而接受并形成感同身受的信仰教育。
2.突出大学生生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相关部门应注意锻炼大学生的生活能力,让他们体验生活,融入到社会中去。
此外,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创新创业、勤工俭学等,并将一定程度的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利用这些活动作为开展信仰实践教育的平台,让他们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生活学习能力,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增强他们的信仰认知水平。
.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朱荣华
A R evi si t t o C ol l ege St udent s'
B el i ef s i n M arxi sm
LiH ong-yan
(Schoolof M a rxism,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
Abstr act:M ar xi s m is the banner leading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Chinese nation
forward.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believe in this faith.Social environment,higher education and college students themselves are three aspects influencing their beliefs.Therefore,the
countermeasures of students'beliefs of Marxism should be analyzed from the above aspects.
K ey W or ds:C ol l ege St ud ents;Marxist Belief;Problems;Countermeasures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5]曹俊萍.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的问题及实现路径探索[J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5(1):35-38+122.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