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士与方术什么时候完全绝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士与方术什么时候完全绝迹?
方士就是方术士,或称为有方之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持有方术的人。

一般简称为方士或术士,后来则叫做道士。

早期的方士
宋玉《高唐赋》以羡门、高谿、上成、郁林、公乐、聚谷等人为“有方之士”、《史记·始皇本纪》秦始皇说:“吾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

以上有方之士及方术士指的都是方士。

道士之称始于汉代、《汉书·五行志》中说:“道士始去,兹为伤。

”《许曼传》也说:“行遇道士张君巨。

”是东汉以来,始将方士叫做道士。

晋代以后,方士之称渐不通行,而道士之称大著。

最早的方士分布在哪?
我国的早期方士大都是燕齐滨海地方的人。

从战国末年,即齐威宣王时候,这些人便已经有了他们自己的传授系统,《史记》中将他们叫做“方仙道”。

同时还提到了其中的几个典型人物,宋无忌、正伯侨、充尚和羡门子高。

方士的中心思想是啥?
他们的中心思想就是讲求长生,认为服食、淫祀可以成为神仙。

司马迁说他们是“形皆(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

班固将他们叫做“神仙家”,《汉书·艺文志》说:“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荡平心意,同生死之域,而无怵惕于心中。

最早谈到长生的是?
他们这种神仙思想的根源,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在中国古籍上最早谈到长生的是《老子》。

《老子·守道篇》中说:“是谓根深蒂固,长生久视之道”。

《韬光篇》中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
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人所以外其身和后其身,则完全是为了取法天地,认为天地就是这样取得长生的。

因为必须后其身和外其身,也就是要不自生,然后才能一够身先和身存,身先与身存就是长生之道。

此外,他还谈到不少有关长生的方法,如“守中、抱一、无为、不争”等等。

最早具体描绘神仙的,则是《庄子》,他所说的“藐姑仙人”和“列子御风”即都是有关神仙的故事。

最早的方士是谁?
但方士的神仙思想,我们不应当单纯地认为是脱胎于老庄,根据史籍,我国最早的方士是和老子时代相仿的萇弘。

《史记·封禅书》:”萇弘以方事周灵王(公元前571年——545年),诸侯莫朝周,周力少,萇弘乃明鬼神事,设射狸首。

狸首者,诸侯之不来者。

诸侯不从,而晋入射杀萇弘。

”这种设射狸首的方法和两汉以来的魇胜之术颇多相似;和后来“喇玛教中的咒人术,更如出一辙,显然这是我国古代巫术中的把戏。

这说明方士亦源于巫觋。

《汉书、艺文志》阴阳家二十一家中有《萇弘》十五篇;《史记》和《汉书》中也都说过,著名的方士羡门则是阴阳五行家邹衍的弟子,这又说明了方士和阴阳五行家的关系。

西王母,素女都是方士?
方士的由来,事实上更早于此,如我国古代传说的篯铿、容成、西王母、素女等,也应当说是一些方士。

篯铿相传是尧时人,是我国最早的养生家之一,《庄子·刻意篇》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之所好也。

”这里所说彭祖,就是缝铿。

《楚辞·天问》中也说:“彭铿斟雉帝何飧,受寿永多夫何长久?”孔子也曾经说:“窃比于我老彭,述而不作。

”肯定我国古代是曾经有过这一号人物的。

容成是黄帝时人,以研究房中而得名。

《后汉书·方术传》说:“冷寿光行容成公……法。

”《列
仙传》也说:“容成……能善补导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发白变黑,齿落更生。

”关于西王母的传说更多,相传他和黄帝也曾经有过一些瓜葛,《山堂肆考》引《黄帝出军诀》说:帝讨蚩尤,西王母以符授之。

帝寤,立坛而请,有玄龟啣符,从水而出。

”他并认为这是道家符箓之始。

素女也是黄帝时候的女方士,晋张衡诗:“明灯巾粉卸,设图枕衾张,素女为我师,天教老轩皇。

”《抱补子》中也说:“黄帝论导养,而质之玄、素二女。

”我国类似这样的传说,可以说是数不甚数;由于这些传说甚嚣尘上,还曾经深深引起了孔子的反感,所以他“不语怪力乱神。

”但由此可以看出,方士和其神仙的思想,确乎是由来甚早的。

方士是受谁影响的?
民间传说
我国旧习,从来吴楚之人多信神鬼,《楚辞》中也经常谈到什么“云中君”、“湘夫人”之类的神仙人物。

《楚辞、远游章》说:“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澄清兮,精气入而粗秽除。

”更清楚地叙说了他们吐纳服气的思想。

所以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某些地区的民族神仙思想也有可能给予这些方士们以一定的影响。

墨家鬼神思想
此外还有墨子的鬼神思想。

墨子是和孔子差不多同时的人,《淮南子》高诱注说,他是鲁人,一曰宋人,曾做宋大夫。

墨子书中鬼神思想特别浓厚。

他在《明鬼篇》中说:“生民以来者,亦有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则鬼神何谓无乎?”首先肯定了鬼神是确有其物的。

《天志篇》中说,自古以来的明王需要“上事天、中事鬼神、下爱人”这又说明了他对鬼神的崇拜、认为一定要善事鬼神。

同篇中还说:“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人,三利无所不利”、说明了善事鬼神的利害。

《非命篇》中说,“率其百姓,以上尊天事鬼:是以天鬼富之。

”更暴露了他神道设教的思想。

当然他的鬼神思想和方士们的神仙家思想是不一样的,但它和早期道教的“三官考校”思想如出一
辙。

五斗米道利用符水请祷,行三官手书之法;后来的天师道因袭其事,又产生三官考校的说法。

尤其魏晋方士,广行符咒,对于墨子所遗留下来的《墨子五行记》最为推崇,所以墨子的鬼神思想很有必要在这里叙说一下。

方”的涵义
1、“方”就是“道”。

这在前面已经谈到,“方士”就是“道士”《庄子·天下篇》说:“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

”唐成玄英疏说:“方,道也”。

《秋水篇》说:“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成玄英疏又说:“方,道也”。

所以“治方术者,”就是治道术者;“大方之家”指的就是“治道之士”。

2、“方”的另一涵义,就是“方册”或“方策”的意思,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圣贤事业,具在方册。

”程大昌《演繁露》说:“方册云者,书之于版,亦或书之于竹简者:通版为方,联简为策。

”方册就是方策,《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郑玄注:“方、版也;策,简也。

”所以方?就是古代的书,也就是秦汉间所流行的“竹简”。

所以广义的说,方士的涵意,也可以说就是书生,当然也包括了儒生在内。

秦始皇时,方士们欺骗了他;他却迁怒于诸生,将四百六十余人,尽坑之于咸阳。

他儿子扶苏向他解释方士和儒士的不同。

他盛怒之下,又将扶苏远谪于边地,监军上郡。

这就说明了,当时的方士是包括了儒生在内的,所以我们也无妨概而言之,说方士就是书生。

所谓方术,也就是书上曾经记载过的某些方法。

根据以上两种涵义,我们可以领会到,“方”的内容,应当是非常广泛的。

《史记·武帝本纪》说:“齐人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

”后来刘向整理《鸿宝万毕木》时,竟获方两万有奇,其范围之广,我们可以想见。

《太平经》中,将方叫做“诀”,其内涵之广,更是无所不包了。

《汉书·艺文志》中,将方分为医经、医方、房中、神仙四类。

《后汉书》华陀、左慈等三十五人的《方术列传》中则包括了天文、医学、神仙、占卜、相术、命相、遁甲、堪舆等等更多的方术。

其实,在我国古代除了六书:礼、乐、书、数、射、御而外,其它的一切都叫做百工技艺,它们也都可以叫做方术。

至于,前面所说的服食和淫祠,则不过是先秦方士们方术中较为突出的一方面而已。

方士的兴起和他们的献方活动
求仙药和淫祀——帝王们都被骗了!
战国末期,方士因看到邹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他们感到非常艳羡,于是在汉武帝的时候,上书言方者,一时竟以万计;入海求神仙,采芝药的,亦以千数。

秦汉方士们就是这样的挟持方术,作为他们追求富贵的登龙捷经,而遨游于王公大人之门。

秦始皇、汉武帝、淮南王刘安即皆为他们的游售对象。

但他们的方术,大多数只是些骗人的把戏,汉武帝曾经试验了上面所说的万数奇方,结果是竟无验者。

刘向所呈献的淮南秘术中的奇方、武帝也曾令尚方予以铸作,结果也是事费甚多,而方不验。

司马迁曾经慨叹的说:“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

”虽然他是感叹之词,但却非常确切地反映了这一情况。

秦始皇时,方士以方术登龙的第一个人是徐市(福),继起的是终侯(众)、公石生和卢生,其中尤以卢生曾备受秦始皇的尊敬。

素始皇在数度受到方士欺骗之后,曾说:“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

”于是渐亦悔悟,不再相信方士。

淮南王刘安是汉初相信方士的第一个人,他曾招致了宾客和方术
术之士数千人在家,集体著述了专言神仙黄白之术的《淮南子》中篇八卷、计二十余万言,开两汉倡导方术的先河。

后来他因谋反被杀。

汉代大儒刘向的父亲刘德即为治淮南狱的人。

但一般则传说刘安成了神仙,还说他“拨宅飞升”,鸡犬“鸣于云中”。

刘安门客中最受他所尊敬的是淮南八公。

汉武帝刘彻是淮南王的侄子,他相信方士的程度不减于秦始皇和刘安,他前后所招致延纳的方士更不知有多少。

其中著名的有文成、五利(栾大)、李少君和公孙卿。

文成、五利皆被封为大将军,五利更被封做乐通侯。

公孙卿也曾拜为中大夫,他替刘彻做清客的时间很长,于是刘彻就也因此寻求了多少年的仙药和广为淫祀。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他曾让方士数千人去寻求蓬莱神人,由公孙卿持节,常为先行。

元封二年,复遣方士求神仙、采芝药者以千数。

这和秦始皇派徐市入海一样,是大规模的求仙活动。

这一时期在历史上是方士们最为活跃的时代。

方士们的登龙术——方
此时,方士们的“方”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的,除了前面所说的求仙药和淫祀而外,《史记》、《汉书》中也有不少其它的记载:
1、人主微行方
《史记·封禅书》卢生建议始皇,居处要不令人知,这样才能得到长生之药。

他说:“方中、人主微行,以避恶鬼,恶鬼避真人。

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子神。


2.祠灶谷道
(道即方) 《汉书》、《武帝本纪》:李少君对汉武帝说“祀灶、则可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金。

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

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之。


3.却老方
这是李少君骗人的主要方术之一,他曾挟此方偏游于豪贵之门。

《武帝本纪》说:“少君者,故深泽。

候人主方,匿其年及所生长;尝自谓年七十,能使物不老。

其游,以方偏诸侯。


4.斗旗方
这是汉武帝给与栾大的考验。

《武帝本纪》说:“于是上先验小方,斗旗,旗自触击。

”栾大以此便取得了武帝的信任。

5.黄帝谷仙术
这是王莽时方士苏乐的方术之一。

《汉书·郊祀志》:“种五梁禾于殿中,各顺色置其方面,先鬻鹤髓、璃、瑁、犀、玉二十余物渍种,计粟斛成一金。

言此黄帝谷仙之术也”。

6.重道延命方
这是《汉书·刘向传》所记载的邹衍传方。

“颇饶趣味的有关“方”的故事”
汉武帝于杀死文成之后,又让栾大替他效忠修方;为了掩饰文成的死,他向栾大说:“文成食马肝死尔;子诚能修其方,吾何爱乎。

”封建帝王和方士之间,互相以“方”愚弄,令人可发一噱。

后人有诗云:“死为文成食马肝”,就是讥讽汉武帝这一件事的诗。

类似这一类的方很多,其中有的是古代医方,如“守官涂脐,妇人无子”,又“青泥杀鼇,得苋复生”,都是曾见于古代医书中的陈
方。

也有些是颇合于近代物理的,如“首泽浮针”,注曰:“取头中垢以涂塞其孔,置水即浮”。

又“铜瓮雷鸣”,注曰:“取沸汤置瓮中,坚塞之;内于井中,则作雷鸣,闻数十里”。

这都是物理的当然现象,本来不足为奇的事;不过古人缺乏科学知识,对此不能理解,于是即视为神奇了。

但其中绝大多数则是荒诞不经的。

晋葛洪《抱朴子》中对此也记载了不少。

《遐览篇》:“其变化之术,大者惟有《墨子五行记》。

本有五卷,昔刘君安未仙去时,钞取其要以为一卷。

其法用符用药,无所不作也。

”其书传于墨子;刘安钞取其要,进行了改编。

这是更早于邹衍的传方。

由此可证墨子的神仙思想,是和方士们有着一定渊源的。

同上《遐览篇》中说:“其次有《玉女隐微》一卷,亦大术也。

其《淮南鸿宝万毕>>皆无及此书者。


“又有《白虎七变法》与《墨子》及《玉女隐微》略同。


《玉女隐微》和《白虎七变法》都是和《淮南鸿宝万毕》一类的秦汉方书而流传于魏晋之世的。

又《抱朴子》中还提到了什么《三皇文》、《五岳真形图》之类的符图典笈和《太清丹经》、《九转丹经》、《金液经》等丹经书,应当也都是秦汉方士们所留传下来的方书。

不过这些记载,较诸《史汉》所述,则更属奇突不经。

至于魏晋方士们的传方,《抱朴子·论仙卷》中也曾经谈到过,他说:“甘始以药含生鱼,而煮之于沸脂中,其无药者,熟而可食;其
衔药者,游戏终日,如在水中也。

又以药粉桑以饲蚕,蚕乃到十月不老。

又以住年药食鸡雏及新生犬子,皆止不长。

以还白药食白犬,百日毛尽黑。

”其说是否有验?因方的内容不详,我们只能姑妄听之。

我们对此一概予以蔑视,则也是不对的。

自秦汉至魏晋,方士不是少数的人;方更不知道有多少 ?里面固有一些是炫世欺人的把戏,但也有不少是古代研究技艺的人们所遗留下来的原始科学技术,如《庄子》中即曾提到过,越人曾传“不龟手”方等。

为什么秦汉方士竟会如此之多,方术会如此兴盛 ?
主要在于继春秋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科学各方面也随之而发展,人们在生产实践、社会实践中逐渐有很多新发现、新认识,因此各科技艺也就发展起来。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这些方士,其中很多人可以说是原始的科学家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它们不可能不带有蒙昧幼稚的形态,甚至蒙上宗教的色彩。

试想没有原始的医方,怎么会有现代的医学?没有原始的炼金术,怎么会有现代的冶炼学?所以要历史地、实事求是去评价它,否则就会是脱离历史条件而一概否定,这也就谈不上什么研究了。

西汉的后期方士和后来的方士们
继武帝之后,相信方士的,还有宣帝、成帝、哀帝和王莽。

但除了王莽曾封苏乐为黄门郎外;宣、成、哀帝时,方士们虽说登龙有术则不过仅仅做了些尚方、待诏之类的小官。

宣帝时,由于张敞的劝止,不让他和方士往返,还曾一度尽罢方士和待诏。

这可见当时方士为尚方和待诏的实在太多了。

成帝因为没有儿子,凡言祭祀、方术者,皆得待诏。

方士为官之易,于此可见。

《汉书·郊祀志》说,此时方士无大显贵者,则亦属实情。

东汉初的楚王英也是相信方士的,其作风和刘安差不多,《后汉
书·楚王英传》说他:“遂大交通方士,作金龟玉鹤,刻文字以为符瑞”。

他的结果和刘安一样,终以谋反被诛。

此时方术的内容,是除了旧的一套而外,则又加上了符命图忏的把戏——这又是西汉忏纬之学的发展。

此后,方士即走向了没落的途径;但他们的流裔,则仍不绝如缕。

魏伯阳著述了《参同契》,继古代丹经《火记》六百篇之后,发展了我国的内丹学说,蜚声于东汉末际。

魏晋方士曾一度受到曹氏父子的供养。

曹植《辩道篇》说:“余尝试郄俭绝咎百日,躬与之寝处,行步起居自若也;夫人不食七日则死,而俭乃如是,然不必益寿,亦可以疗疾而而不惮饥馑为。

左慈修房内之术,差可终命;然非养志至精,莫能行也”。

左慈的弟子葛玄,葛玄从孙葛洪,开后来道教外丹中的金丹一派。

唐代方士如张果、罗公远、李淳风等,也都得到了唐代帝王的青睐。

他们所挟持的方术已和秦汉方士不同,其中除了《长恨歌》中所说的临邛道士,所谓“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神致魂魄”还是在抄袭秦汉方士的老把戏外,其它则多拿出了他们的看家本领——神仙之学的奥蕴,也就是道家修养法,一般则叫做仙学。

但他们并不能以此获得显贵。

所以从他们当时的政治条件来看,我们应当承认西汉以后的方士地位是渐趋没落的。

“到了什么时候,方士们才完全绝迹?”
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似乎是在唐末社杜光庭再度改革道教之后,方士的名词才不再听到;就是偶然还有一些方士性质的人物存在,他们大抵也是多以后来的道士或山林隐逸之士的姿态而出现的。

黄老道的兴起,正是方仙道的没落
秦汉方士的没落,主要是由于西汉文人的反对与打击。

正当西汉
方士挟持方木,遨游诸侯之门,风头正健的时候;前面已经谈过,张敞向成帝上书,规劝他不要接近方士,这是给予方士们的当头棒喝。

继之而起是谷永,他更大声疾声,批判了方术的虚伪性。

此外如黄宪、王充、扬碓等人也都是反对方士与方术的。

当时的封建帝王们久受方士的欺骗,铸方又多不验,兼以处于多方面舆论的压力下,日久天长,他们对于方士的信任,自然就会淡泊下去,方士们的登龙之术,也就无从施其伎俩了。

与此同时,和方仙道同源异流的黄老之学一时大兴。

据司马谈说,黄老之学系出于河上丈人。

后来由于窦太后和景帝的提倡,进而兴盛。

西汉的显宦和学者们,如曹参、陈平、田叔、黄生、邓章、郑当、司马谈、严君平等即都是治黄老之学的人。

当时文人多喜爱黄老而厌恶方仙,黄宪《四难》即痛斥方士,说他们不是老庄流裔,不配和浮屠老子相提并论。

王充是崇尚自然的老庄信徒,他在《论衡·道虚篇》中也痛斥方士和方术。

扬碓著《太玄赋》深赞老子“直道不行,其次之曲”的道理,说“执太玄兮,不拘弯兮。

”但也反对方士,说他们是“甘饴含毒,难数藏兮。

”由于这些人们的攻击,方士乃不得不予以匿迹,方仙道也就从此不为人所称道了。

继方仙而出现的就是黄老道。

《后汉书·襄楷传》说,桓帝事黄老道,还在宫中立黄老、浮屠祠。

《皇甫嵩传》说:“初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养畜弟子,跪拜首过。

”他所奉持的经典则是《太平青领书》。

”十余年间,徒众数十万”
当黄老道盛兴的当时,方仙道逐渐销沉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