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海军第一支水上飞机部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海军第一支水上飞机部队
现代舰船2006.11A
冯晓蔚
水上飞机是海军航空兵特有的一个机种,担负着航测、反潜、侦察和海上救护等任务。
人民海军水上飞机部队组建于1955年。
50年来,水上飞机部队在党的领导下较好地完成了训练、航测、海上救护、维修、新机研制和试飞等任务,还编写了《水上飞机操作规律》、《维护安全工作规律》等资料,为海军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旱鸭子"登岛艰苦创业
1955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暂编10团团长周贤与团政委刘同善、副团长兼参谋长聂祖武、政治处主任肖安农,奉命率团直机关约150多人由武汉调青岛组建海军水上飞机部队。
这些在陆军工作了十几年的老兵听说去干海军,干特种兵,心情都很兴奋。
可是到驻地一看竟是一个仅有0.27平方千米的荒凉的小岛,岛上除了倒竖着一个灯塔和破烂不堪的国民党遗留下来的水泥停机坪,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建筑。
部队在岛上没有办公室,几个团领导挤在一间房子里住,100多人的部队分住在几十间破旧的平房内,部队的食堂缺少桌凳,大家要蹲在地上吃饭,开会时也是席地而坐。
部队官兵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在海军航空兵部首长和机关的领导下,加强了政治思想工作和支部建设,对官兵进行我军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教育。
大家始终保持饱满的工作热忱,扎扎实实地进行着机场修建和组建部队的准备工作。
这些经历过枪林弹雨的"老兵",在领导组建这样一支新的海军航空兵部队中都变成了一窍不通的"新战士"。
虽然缺乏水上飞机的知识,但大家热情很高,工作中一方面注意多请示报告,不擅自做主,另一方面不懂就学,不耻下问。
同时处处以身作则,和全体机关干部同甘共苦。
为了让部队尽快掌握航空知识,缩短与担负使命的距离,除留飞机场修建人员外,海航首长命令其余人员全部进入海军航空兵2航校集中学习3个月。
1955年3月从海军航空兵师调来3个建制机组和地勤人员,又从航校抽调出一批飞行学员和地勤人员到上海大场机场进行杜-2飞机的飞行训练,然后补充到水上飞机部队,作为这支部队的技术骨干。
这些措施对水上飞机部队的初期建设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1955年8月,部队对水上飞机场进行了扩建。
建成了砂石停机坪和水泥停机坪,在机场两边修筑了防波堤,不久又建造了油库,为水上飞机转场进驻做好了充分准备。
海军航空兵的一个崭新机种部队-水上飞机第一大队在原暂编10团领导班子的基础上宣告成立。
周贤任大队长、刘同善任政委、聂祖武任副大队长兼参谋长、佟守忠任副大队长、肖安农任政治处主任。
这个领导班子除佟守忠同志学过飞行外,其他均属"旱鸭子",但大家团结一致,工作中分工合作,互相支持,热情很高。
1955年10月25日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日子,这天阳光明媚,晴空万里。
北京时间7时04分,由苏联驾驶员驾驶的6架别-6水上飞机,从远东的海参崴起飞,按双机一组分3批,于当日14时45分安全降落在我们的水上机场海面。
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部队奋战到次日凌晨4时,将6架水上飞机全部平安地牵引上岸,中国从苏联进口的6架别-6水上飞机交付给中国海军。
经过短暂的编组和整顿,在苏联驾驶专家米哈尔钦柯、塞维列夫和领航专家米可夫、机械专家卡尔达斯等8名专家的帮助下,全大队掀起了改装训练的高潮。
在改装中不论理论学习还是外场作业,大队领导都毫无例外地亲临现场,既是领导者又是"小学生"。
全体空、地勤人员夜以继日地钻研技术,如饥似渴地认真练习。
首批学习飞行的佟守忠、余廷祥、赵凤双3个机组很快就能单独驾驶水上飞机飞行了。
苏联专家对这些中国学生学习效果之好,改装进度之快,一再伸出大拇指赞不绝口:"好!很好!"。
余廷祥当时是飞行学员兼中队长,文化较低,由于刻苦钻研,无论理论学习还是外场训练都进步很快,而且还成了飞机改装的尖子,受到苏联专家的青睐和领导机关的表彰。
人民海军水上飞机部队仅用半年多的时间就丢掉了"洋拐棍",送走了苏联专家,步入了自行组织训练、地面保障和飞机维护的部队建设新阶段。
◆"旱鸭子"首次执行航测任务
水上飞机大队组建后完成的第一次航测任务是国务院下达的对苏北地区进行航空测量。
那是1958年10月,当时我国政府准备向全世界公布我国领海线为12海里。
对苏北地区特别是五条沙一带,急需拍照和测量出海岸基准线。
这是关系到捍卫我国领海主权的大事。
接到命令后,大队确定由寇万通机组完成这一任务,机组受命后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准备工作。
副驾驶员单炳良、空中机械师李志轩、领航照相张廷槐、通讯员刘耀祥、射击员姜泽
斌和王永安、雷达员齐元禹等反复进行图上演练,熟悉航线,地面保障部队对飞机等各项设施进行了全面,认真地检查,一切工作准备就绪。
第二天,寇万通等奉命驾机飞向苏北海岸。
这是人民海军航空兵水上飞机第一次执行国家赋予的航测任务,既感到光荣,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
这次舫测任务重,时间长,要求高,困难很多。
为了赶在苏北海域的最低潮时进行测量拍照,有时拂晓起飞,有时黄昏才返场降落,大家体力消耗很大,眼睛都熬红了。
有一次航测过程中接到指挥员的命令:"机场气候恶劣,机组立即返航!"当飞机返航飞回机场上空时,发现机场附近的平均风速已达18米/秒,阵风24米/秒。
此时的胶州湾风浪大作,飞机降落在水面上之后不能关闭发动机,只能在风浪中艰难滑行。
飞机时而被抛向浪尖,时而跌入波谷,机组人员在飞机上根本看不见机场地标。
岸上派来拖飞机的小艇冒着风浪一次次地奋力向飞机靠拢,却又一次次地被巨浪打开。
经过将近一个小时的搏斗,当小艇把飞机拖到岸边时却无法使之上岸,最后全大队官兵一齐出动才将飞机拉上了岸。
在同风浪的搏斗中,手腕粗的专用新棕绳都被拉断了,由此可见,那是何等厉害的风浪啊!
飞机上的机组人员在飞机里个个被颠簸得头昏脑涨,五脏六腑都在翻腾。
雷达员齐元禹被颠得先是吐饭,然后吐水,最后吐血。
但他们都始终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稳隐地操纵着飞机,配合艇上、岸上的同志们终于战胜了风浪,使飞机安全上岸。
在指战员的共同努力下,我水上飞机部队在接到航测任务后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先后共拍摄航空照片4000多幅,胜利地完成了航测任务。
◆海军水上飞机第一次公海救援
1959年9月24日10时30分,寇万通和张洪恩机组正在空中训练,突然接到地面指挥员命令,"马上返航,执行特殊任务"。
原来正在某海区航行的上海轮船公司商船"和平"31号上的轮机长汤炳生患急性盲肠炎,若不及时送往医院抢救,将有生命危险。
上级决定派海军水上飞机赶赴公海,进行紧急救助。
那时我海军水上飞机部队刚刚组建不久,还从未训练过公海降落科目。
据当时的苏联专家说,在公海降落需要一级或特级飞行员才能胜任。
部队接到上级命令后,立即进行了研究和部署。
考虑到人命关天,任务紧急,指挥员下令寇万通带张洪恩机组立即起飞前去救援,
机组人员由领航员毛中仁、通信员李北、雷达员陆作兴,空中机械师郭庆章等组成。
寇万通带领水上飞机飞到指定海域后,很快便发现了"和平"31号。
寇万通当即下令机组人员做好公海降落准备,大家协同动作,驾机徐徐下降。
虽然此时的公海风浪并不大,然而涌浪却很大,水面很不稳定。
由于张洪恩等全体机组人员思想准备充分,操纵动作准确,飞机还是稳稳地降落在距"和平"31号船100米处。
因为公海上的涌浪太大,运送病号的小舢舨无法靠近水上飞机。
寇万通和张洪恩决定把飞机携带的救生艇用绳子系住顺流放下,先把病号稳放在救生艇上,再将救生艇移上飞机。
为了确保飞机的平稳起飞,机长下令把襟翼调整到25°(正常情况15°),用大功率起飞,小速度离水。
寇万通率张洪恩机组成功地从公海上起飞,飞机顺利返航,并立即将病号送往海军医院进行急救。
这是我人民海军水上飞机第一次在公海降落救护伤员,我水上飞机部队不仅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使病号很快脱离了危险,而且还为我海军水上飞机在公海上起降积累了经验。
◆中国人的骨气
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
苏联专家于1960年末全部撤走了,苏联政府还停止了我国从苏联引进的水上飞机所需的零部件供应。
就在这时,还传来一阵阴风,说苏联专家一走,中国海军的水上飞机将要成为"旱鸭子",10年之后这些飞机将成为一堆废铁。
苏联专家撤走一年后,一架飞机的浮桶杆被海浪击断,随后又发现其他飞机的舱面悬臂开始出现严重腐烂的现象。
到60年代初,全部飞机都已到了该检修的年限。
眼看着这一架架停在机场上不能航行的飞机,大家真是心急火燎。
自己能修吗?那时部队只有20多个地勤兵和一辆修理车,修理车上仅有一部车床和一部台钻。
自己修理水上飞机谈何容易!送给苏联"老大哥"修吗?刚刚从苏联运回来的一台送修的发动机,花掉了国家几十万元,却只是给喷了一层漆。
我们绝不能再花冤枉钱!怎么办?部队党委经过反复研究,认为根本的办法还是自己修。
时任部队长的寇万通、副部队长曾跃堂、机械师廖立惠急急忙忙赶到北京向海军航空兵首长汇报。
海军航空兵顿星云司令员问道:"能自己修吗?"寇万通自信地回答说:"能!"顿司令员说:"好!一定自己修,要有中国人的骨气。
"顿司令员接着又问:"有什么困难?需
要我做些什么?"寇万通说:"需要钱,还有器材。
’顿司令员说:"钱,很困难,要还苏联的债。
但再困难也要保住水上飞机这个种子,必须保证的经费要给。
器材嘛,打扫打扫家底看看,把所有水上飞机的器材都发往青岛。
"顿司令员立即召开了有关部门的联席会议,专门研究水上飞机的修理问题。
我海军水上飞机部队得到了上级首长和领导机关的大力支持,更增强了自己动手修理飞机的信心。
此前,当时的机务中队长何洪钦想起一位苏联专家临走时说过的一句话:"有困难就给我写信。
"在请示领导之后,他按照苏联专家留下的地址写了一封信。
半年后,不但收到了这位专家的热情回信,而且还陆续收到了几小箱零备件。
寄来的东西虽少,但解决了一些关键问题,这件事也充分显示了中苏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就这样在一个外形像蒙古包似的帐篷里,部队指战员、技术人员和工人弟兄们不怕苦,不怕累,发奋图强,夜以继日地开始了水上飞机的修理工作。
◆海军水上飞机修理厂
1960年深秋,第一架水上飞机检修成功了。
消息传到北京,海军和海航首长决定建立水上飞机修理厂。
翌年1月16日水上飞机修理厂正式成立。
5个月后,海军停航的水上飞机全部检修完毕。
在参加1964年10月举行的军事大比武时,由于50号飞机投掷的一枚深水炸弹在离飞机50米的空中提前爆炸,飞机被爆炸的气浪冲起百十米高。
为了保住这架飞机,中队长张玉田、副驾驶张清泉和机组人员冒着生命危险,驾驶身负重伤的飞机从靶场上空向基地飞去。
不幸的是,当飞机在海面上空飞行时,油箱起火爆炸,20分钟后飞机沉人海底。
2天后飞机被打捞上岸,此时的飞机已变得面目全非,机头歪斜,机身扭曲,9米多长的机翼只剩下几条筋骨,整个尾翼上只留下一些断骨残片。
当时,部队曾向几个飞机制造厂求援,请他们派人来帮助修理。
哈尔滨飞机制造厂梁厂长看后说:"修理好这架飞机很困难,风险很大。
只要你们修,我们可以全力支持,技术人员、器材,只要我们有的,都可以给你们。
"修还是不修?部队党委多次开会研究。
这时,北海舰队航空兵(以下简称北航)副司令员刘世雄连着几天打电话催问,刘副司令在电话中对寇万通说:"要有信心,我给你承担全部责任,给你当后盾。
要依靠群众,组织力量修。
"首长的支持给部队增添了力量和信心,绝不能让飞机在自己手里"夭折"。
修理厂厂长李天助、副厂长马力不怕风险,主动请领任务。
海航首长和机关又陆续从海航工程部,北航工程部,海口机场、洛阳某厂调来了飞机机械师、技术人员和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以加强修复50号水上飞机的技术力量。
1965年9月14日修理厂召开了50号战鹰修复动员誓师大会,打响了修理飞机的战斗。
海航,北航首长和机关领导定期听取汇报,给予具体的指导:驻哈尔滨飞机制造厂军代表王德佩同志多次来修理厂,帮助解决了大量难题;西安某厂把仅有的两根飞机大梁送来了一根。
部队领导、修理厂全体官兵、职工都全力以赴地投入了战斗。
修理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飞机大梁淬火问题,当时国内所有厂家都无力解决。
马力同志大胆设想,土法上马,在空地上建起了一个5米多长的铁皮槽子进行试验,终于取得了成功。
接着。
大家扶正了机身,加上了尾翼,给飞机插上了崭新的翅膀。
经过3-4年的艰苦努力,战胜了重重困难,经历了无数次设计、试验、试飞,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题。
1969年2月3日,被修复的50号飞机终于以崭新的面貌加入了水上飞行部队的战斗行列。
在50号飞机重上蓝天之前的1968年,修理厂又接受了一个艰巨的任务,为别-6飞机改装国产发动机。
具体任务是将水上飞机原进口老式活塞式发动机换装为国产涡桨式发动机,并对飞机上的原设备、部件进行部分改装。
有关部门曾想从日本和西德进口一些水上飞机,后因外国人的条件太苛刻而未能谈成。
在我们国内研究所的大力帮助下,修理厂开始了飞机的改装,给飞机做"延年益寿"的工作。
我水上飞机部队的这个小小的修理厂经过不断进取,不断奋斗,不断创造,先后完成了飞机检修、中修、大修53架次,改装发动机6架次,完成飞机重大项目改装18架次,其中取得较大的技术革新50余项,自制各种设备50台。
1978年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这个修理厂又将一种先进的防潜、搜潜用的声呐浮标探测装置安装到这些40年代制造的飞机上。
在此期间,全新的自动驾驶仪、新型的雷达也安装到了这些飞机上。
从飞机上的机械设备到军械装备,从特设装备到机载雷达,从领航仪到操纵控制仪器,整个飞机被改装更新达80%。
直到80年代,这些在国外早已被淘汰的飞机依然翱翔在蓝天之上,守卫着祖国的万里海疆。
◆试飞人民海军国产水上飞机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水上飞机的来源问题,经中央军委批准,1969年我国开始研
制生产自己的第一代水上飞机,代号为SH-5。
副大队长何洪钦奉命率领16名空、地勤人员,参与了这一崇高而又神圣的研制工作。
他们十年如一日,奋战在飞机的研制和试飞第一线。
1976年4月3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现代水上飞机(SH-5)成功地进行了首次试飞,首飞机长是黄星辉。
实际上,为了试飞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架水上飞机,部队空勤组早在2年前就开始了准备工作。
由于没有新型水上飞机的试飞经验,从1974年1月至1975年3月,黄星辉和余廷祥、金海河、罗思耀等同志分别到空军某飞行团和海航某飞行团等兄弟单位进行了试飞体验,向他们学习飞机试飞经验,研讨试飞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和可能出现的情况。
1974年5月,部队派人到哈尔滨对SH-5型02号机进行了陆上试验。
接着,飞机从哈尔滨运到试飞现场。
1975年5月29日在停机坪进行了试车,第二天飞机下水进行了试滑试验。
从1975年6月2日至1976年3月15日,共进行了3个阶段几十次的水上滑行试验,主要检查飞机各部分的性能,摸索操纵新型国产水上飞机的规律。
在几十次反复试滑的基础上,于1976年3月16日和24日分别进行了2次飞机飘飞。
由于各项准备工作充分,2次飘飞都很成功。
随着国产飞机首次升空试飞日期的临近,试飞的各项准备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了。
部队反复地对飞机上各种操纵装置和仪器仪表进行检查,仔细地研究试飞计划。
对空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特殊情况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并制定了相应的处置方案。
大家也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甚至不惜牺牲生命。
大家既感到无上光荣,同时也深深认识到,新机试飞不同于一般飞行,自己肩负着重大责任。
搞试飞光靠勇敢是不够的,还必须靠科学,靠过硬的技术。
水上飞机部队既有近20年驾驶水上飞机的实践,也有2次试飞别-6的试飞经验。
一次是1969年50号飞机修复后,经检测发现存在零点漂移。
怎么办?飞,一定要飞!那就要依靠试飞进行调试。
于是,黄星辉向党委提出了由自己来试飞的请求。
这次试飞是成功的,经过试飞调整,飞机终于重新加入了部队的训练行列。
还有一次是在1968年12月,部队对别-6飞机进行更换发动机的改装,飞机由原来的活塞式发动机全部换装为涡桨式发动机。
当时试飞的正副驾驶就是由黄星辉和顾明才同志担任,谭文义担任空中机械师,那次的试飞也很成功。
有试飞别-6飞机的经验,有多年来共同配合的老战友金海河、刘景升、薛恩三、谢云龙、谭文义等机组人员的协助.尤其是空中机械师谭文义同志精通涡桨发动机技术,使大家对试飞国产水上飞机增强了信心。
国产水上飞机的试飞工作始终得到了海军、海航、北航各级首长和机关领导的亲切关怀。
1976年4月2日,即试飞前一天的晚上,海军副参谋长李景把副大队长余廷祥等人叫到他在试飞地的住所,对大家的准备情况进行了认真详细的了解,并鼓励说:"就看你们的了,祝你们成功。
"同志们当即回答:"请首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
1976年4月3日,天气非常好,风和日丽,晴空万里。
人们早早就来到了试飞机场,等待试飞时刻的到来。
他们中有SH-5水上飞机总工程师王洪璋和参加SH-5飞机设计的科研人员,有某厂的领导和参加SH-5飞机制造的工人同志们,有国防科工委叶正大副主任和三机部的领导,有海军和海军航空兵的首长以及北海舰队航空兵的首长。
海军王万林副司令员亲临现场坐阵,李景副参谋长亲自组织协调,部队长寇万通和飞行指挥员余廷祥负责指挥试验的具体工作。
看到这庄严的场面,望着无数充满期待的目光,大家心里默默地说:"请放心吧,我们是不会给海军丢脸的。
"
上午9时30分,试飞飞机下水后,先是沿着飞机起降水面进行了滑行测试,目的是检测SH-5飞机发动机的工作情况。
在确认飞机上的一切运转正常后,黄星辉向指挥员做了简明报告,请示起飞。
飞行指挥员余廷祥指示:"检查动作,可以起飞。
"随着发动机的轰鸣,飞机在水面高速滑行一段后矫健地离水升空了。
试飞机组的同志们全神贯注地紧紧盯着飞机上的各种仪表,精心地操纵着飞机,SH-5飞机先是飞过指挥台上空,绕场一周,飞机一切正常。
接着飞机又绕了一周,然后请示降落。
在指挥员正确指挥下,飞机平稳地降落在水面上,飞机在空中飞行了23分钟。
海军王万林副司令员高兴地连声说:"成功了!成功了!"在场的各级领导、科研人员和工人师傅们都互相祝贺试飞成功。
试飞现场一片欢呼,不少同志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End-
描述:图01人民海军初期装备的别-6水上飞机图片:
描述:图02粉饰一新的别-6水上飞机
图片:
描述:图03SH-5水上飞机图片:
描述:图04SH-5水上飞机投弹瞬间
图片:
描述:图05SH-5水上飞机水上飞机正在与潜艇进行联合训练图片:
图片:
图片:
描述:图08SH-5水上飞机消防型图片:
描述:图09SH-5水上飞机海面起降图片:
描述:图10SH-5水上飞机双机协同低空巡航图片:。